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23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移植物开窗腔内隔绝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良喜  冯翔  景在平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9):1349-1349
患者男性,75岁,体检胸片发现纵隔增宽,疑为主动脉瘤。于2006年10月17FI入院后主动脉MRA检查提示主动脉弓部动脉瘤,位于弓部小弯前侧,大小约5.5cm×5.0cm,头臂于动脉与左侧颈总动脉共干,共干开口呈椭圆形,大小约2.0cm×1.8cm,瘤体近端距离共干小于1.0cm,右侧椎动脉为优势动脉(图1)。腹主动脉并存一直径约2.5cm主动脉瘤。[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AAA)是一种高危性疾病,多发生于55岁以上男性,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2%,一旦发生破裂后死亡率高达50%~80%[1].AAA常伴有腔内血栓(intraluminal thrombus,ILT).近年研究发现ILT在AAA病理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2-3].笔者尝试运用彩色超声这一非创伤性检查手段对ILT降质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进而帮助临床制定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腹主动脉瘤几何形态对血液动力学影响的三维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瘤不同形态学对瘤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预估动脉瘤的破裂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动脉瘤影像学上的特点建立不同几何形态的数学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在周期性脉动速度入流、刚性壁面以及血液为牛顿流体的条件下,对一个心动周期内瘤内流场进行数值分析研究,比较不同几何形态腹主动脉瘤内血液动力学。结果非轴对称模型可造成相对较大的壁面剪应力;带有峰值偏移和曲率半径偏转的腹主动脉瘤,瘤内漩涡的发展变化会随着几何形态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结论腹主动脉瘤内流场特征的变化受到不同形态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研究型病历在血管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作用。方法 将2015年10月~2016年9月在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学习的84名住院医师随机分为研究型病历组41名和传统型病历组43名,研究型病历组医师完成一份研究型病历,传统型病历组医师完成一份普通电子病历,比较两组医师在临床教学质量、临床科学研究方面的差异。结果 临床教学质量方面:研究型病历组住院医师的病历质量评分有改进75.6%,高于传统型病历组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病历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有改进85.4%,高于传统型病历组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诊疗计划的熟知情况方面有改进80.5%,高于传统型病历组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临床科学研究方面:研究型病历组在科研数据的完整性方面有改进85.4%,高于传统型病历组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疾病诊断亚分类的准确合理性有改进82.9%,高于传统型病历组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住院医师科研思路的影响有改进80.5%,高于传统型病历组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研究型病历在血管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和临床科学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盆腔肿瘤所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9年4月12年间收治的36例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盆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结果 本组36例患者均为慢性起病、无明确诱因.且进行性加重.25例经正规深静脉血栓治疗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所有患者均经盆腔B超、CT等检查发现盆腔肿瘤,肿瘤对髂股静脉存在明显压迫.29例行肿瘤切除术,同时结扎髂静脉(其中5例行髂动脉人工血管重建),余24例未处理盆腔肿块.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凝、弹力袜支持、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患肢肿胀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是盆腔肿瘤的先兆,对无明确诱因、慢性起病、肢体进行性肿胀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经正规治疗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反复甚至加重的患者,应考虑是否存在盆腔肿瘤.其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盆腔肿瘤和保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早期下床活动与卧床治疗疗效及并发肺梗死风险的差异.方法 将2008年02月至2009年03月收治的40例急性原发性DV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均为发病7 d内入院治疗.对照组予卧床、弹力袜支持及患肢抬高治疗7~10 d;实验组予早期(入院后1~2 d)弹力袜支持下床行走(600~1200)m/d治疗7~10 d,两组均予正规抗凝及消肿辅助治疗,出院后继续抗凝治疗至少6个月.观察比较胀痛缓解[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患肢肿胀消退情况(患肢大腿周径变化值),以及3个月中两组患者肺梗死的累计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均改善,对照组胀痛VAS值第5天(58±13)mm才下降到实验组第3天VAS值(58±8)mm的水平.治疗7 d后患肢大腿周径变化值的平均减小值,实验组为(2.9±0.9)cm,好于对照组的(1.5±0.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5,P<0.05).两组3个月内均未发生症状性肺梗死.结论 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下床活动治疗较卧床治疗患肢疼痛和肿胀的症状改善更明显,更快,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并没有增加肺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7岁,2009年1月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在外院行肾移植术,术后发生排斥反应,于术后第5天手术取出异体肾.术后3 d开始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8.0℃~38.5℃,无寒战,并逐渐出现右下肢胀痛,无法下地行走,2009年2月外院CT检查发现"右髂动脉瘤",应用覆膜支架(Fluency,8 mm×40 mm,Bard)行腔内修复术,术后体温恢复正常,右下肢胀痛症状缓解.2009年4月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5℃,伴寒战,并出现足趾发黑、静息痛,遂就诊于我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因急性下肢缺血在我科行动脉再通治疗后并发急性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原因、时间、治疗方式、治疗效果、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处理方法及预后。结果:126例病人因急性下肢缺血行动脉再通治疗,发病至再通时间平均为26h(3h至6d),其中24例(共27条肢体)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而行筋膜切开(包括3例行双侧肢体预防性切开)。21例动脉再通术后延迟切开时间平均为10(5—48)h,其中2例术中行血液透析,1例行术后血液透析。本组3例截肢,2例死亡(包括1例截肢)。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的严重并发症,动脉再通后持续疼痛或疼痛加重伴局部张力升高者应高度怀疑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其治疗方法是充分切开4个筋膜腔减压,同时动态监测病人电解质和肾功能指标,维持肾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必要时应早期进行透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单中心应用纤维蛋白胶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Ⅰ型内漏的经验,研究其可行性及长期有效性.方法 2002年8月至2010年6月953例接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患者中,51例(5.4%)使用纤维蛋白胶栓塞术治疗术中Ⅰ型内漏.其中男性45例,女性6例,年龄49~88岁,平均年龄(72±8)岁.在栓塞术前后监测瘤腔内压力,在术后3、6和12个月及此后每年采用CT血管造影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经过栓塞治疗之后,50例(98.0%)Ⅰ型内漏消失,瘤腔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脉压差和平均压力指数均有明显降低.围手术期3例死亡(5.9%),其中1例高龄患者是由于Ⅰ型内漏无法消除,转开放手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2例死因与主动脉疾病无关.48例获得长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腹主动脉瘤最大径从术前的(62±15)mm减至(49±10)mm(P =0.000).随访过程中3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瘤体持续增大压迫肾动脉造成的肾功能衰竭,另2例死因与主动脉无关;这3例患者随访期CT血管造影均未发现内漏.结论 纤维蛋白胶栓塞能有效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的Ⅰ型内漏,未见与栓塞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在栓塞术前阻断内漏入口近端血流能增强该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4例(6条下肢)PAES患者施行了外科手术治疗。所有患者的数据均收自于原始的病例资料。结果:4例患者平均年龄24.2岁(15-32岁),均为男性。2例累计双下肢。间歇性跛行是最主要的症状(6条下肢)。其中1例为Delaney’sⅡ型,另外3例为Delaney’sⅢ型。所有6条患肢均施行了腘动脉减压术,其中1条因动脉闭塞同时施行了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随访期平均10个月(30d-2年),所有患者间歇性跛行症状治愈。结论:PAES虽然罕见,但却是青年周围血管缺血患者的一个重要病因。为了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减少截肢率,早期诊断和外科干预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