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在部分岩斜区侧方入路基础上,对耳上经岩骨嵴小骨窗入路至岩斜区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力求取得良好显露的同时,使手术入路更加简便、安全、实用,降低创伤,减少并发症.方法 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漂白的颅骨干标本10例,模拟手术操作,对入路涉及重要结构进行观察、测量、拍照.结果 在4 cm×3 cm大小骨窗范围内完成所有手术操作,入路涉及重要解剖结构包括Labbe静脉、岩骨内部结构等,可较好的显露脑干腹侧间隙、岩骨背侧及桥小脑角区.结论 耳上经岩骨嵴小骨窗入路,能取得和Kawase入路、乙状窦前入路、部分迷路切除岩骨尖(PLPA)入路等侧方入路相似或相近的显露,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扩大经蝶窦入路显露斜坡区的内镜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内镜下经扩大蝶窦入路显露斜坡区的可行性,为切除斜坡区病变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0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上,模拟内镜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显露斜坡,观察有关显微解剖结构;收集40例成人头颅神经导航影像学资料并在神经导航仪中测量相关解剖距离。结果扩大经蝶窦内镜入路在硬膜外可显露从鞍后到斜坡、枕骨大孔前缘的中线附近结构;在硬膜下可显露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后交通动脉及其与大脑后动脉汇合处、动眼神经、脑干腹侧等结构。在神经导航仪中测得以下数据:前鼻棘至蝶窦口、鞍底、颈内动脉隆突、视神经管隆突、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端的距离分别为(57.61±5.18)、(72.83±6.75)、(67.27±6.27)、(68.89±6.51)、(78.27±5.74)、(91.08±5.20)r/mm;双侧破裂孔间距、颈静脉结节间距、颈静脉孔间距、颈内动脉管外口间距、内耳门水平岩枕裂间距分别为(21.12±4.78)、(21.37±2.16)、(38.26±3.45)、(50.14±5.54)、(24.27±4.31)mm。结论内镜下扩大经蝶窦手术人路可清晰显露鞍后-斜坡的解剖结构,适用于此区病变的手术治疗。神经影像导航系统可应用于颅底解剖测量,简单、精确,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内镜下经扩大蝶窦人路显露斜坡区的可行性,为切除斜坡区病变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10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上,模拟内镜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显露斜坡,观察有关显微解剖结构;收集40例成人头颅神经导航影像学资料并在神经导航仪中测量相关解剖距离.结果 扩大经蝶窦内镜入路在硬膜外可显露从鞍后到斜坡、枕骨大孔前缘的中线附近结构;在硬膜下可显露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后交通动脉及其与大脑后动脉汇合处、动眼神经、脑干腹侧等结构.在神经导航仪中测得以下数据:前鼻棘至蝶窦口、鞍底、颈内动脉隆突、视神经管隆突、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端的距离分别为(57.61±5.18)、(72.83±6.75)、(67.27±6.27)、(68.89±6.51)、(78.27±5.74)、(91.08±5.20)mm;双侧破裂孔间距、颈静脉结节间距、颈静脉孔间距、颈内动脉管外口间距、内耳门水平岩枕裂间距分别为(21.12±4.78)、(21.37±2.16)、(38.26±3.45)、(50.14±5.54)、(24.27±4.31)mm.结论 内镜下扩大经蝶窦手术人路可清晰显露鞍后一斜坡的解剖结构,适用于此区病变的手术治疗.神经影像导航系统可应用于颅底解剖测量,简单、精确,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经眶上微骨窗入路切除鞍上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经验.方法 经眉内小切口5例,经翼点入路16例,采用眶上约3.5 cm×2.5 cm小骨窗开颅,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鞍上脑膜瘤21例,肿瘤最大径2.8~6.2 cm,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肿瘤显露良好,Simpson Ⅰ级切除5例,Simpson Ⅱ级切除15例,Simpson Ⅲ级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前视力障碍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平均3.8年,影像学上肿瘤残留1例.结论 眶上微骨窗入路可替代传统额下或翼点入路切除鞍上脑膜瘤并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穿梭硬膜悬吊和常规硬膜悬吊在颅骨修补术中的对照研究,探讨“穿梭”缝合硬膜悬吊法在颅骨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采用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修补的颅骨缺损患者的资料.按其硬膜悬吊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硬膜悬吊组24例和穿梭缝合硬膜悬吊组38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穿梭硬膜悬吊组手术时间(95.80±17.31) min短于常规组[(105.41±14.62) min];住院时间(11.60±0.82)d,少于常规组[(13.00±2.54)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70、3.426,P均<0.05).穿梭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8),明显低于常规组[25% (6/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穿梭缝合硬膜悬吊法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刘顶新  郭西良  张圣邦  马奎  姜国伟  钱锋 《安徽医学》2010,31(11):1343-1344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切除术的手术入路、手术方法,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3例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分别采取右侧额下入路4例,双侧额下入路2例,纵裂入路2例,翼点入路5例。所有肿瘤均在显微镜下切除,术后随访1年。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onⅠ级)8例,次全切除(SimponⅡ级)5例。视力损害和视野缺损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9例,1例视力无改变。术后视力下降2例经治疗后改善。1例出现一过性尿崩,1例双目失明,头痛症状部分或完全消失,无一例死亡。结论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在综合肿瘤的部位、术者的经验等因素的基础上个体化地选择手术入路,手术在显微镜下操作,术中注意保护肿瘤周围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能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内镜下经扩大鼻蝶入路显露斜坡区的可行性,为切除斜坡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在10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上,内镜下模拟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显露斜坡区,观察有关显微解剖标志。结果扩大经鼻蝶内镜入路可磨除从鞍后到斜坡、枕骨大孔前缘的骨性结构;可显露斜坡区腹侧硬膜下的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后交通动脉及其与大脑后动脉汇合处、动眼神经、脑干腹侧等结构。此入路的手术标志主要包括:蝶筛隐窝、蝶窦开口、视神经隆突、颈内动脉隆突与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可充分显露鞍后-斜坡区的腹侧硬膜下结构,适用于此区病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相关的鼻窦前颅底区域应用解剖学,为鼻内窥镜前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10具(20侧)成人湿尸头标本按照Messerklinger术式开放前后组筛窦,暴露并磨开前颅底,并对涉及的结构进行鼻内窥镜解剖学观察、测量和拍照。选15例临床垂体腺瘤患者头颅CT导航数据导航下进行该入路相关的骨性结构测量。结果鼻小柱基点及基线与各解剖结构的平均距离和夹角分别为:筛前动脉58mm±4.0mm,52.0°±5.5°;筛后动脉65.8mm±3.5mm,41.5°±3.5°筛板中部53.4mm±3.6mm,50.0°±4.5°;蝶筛交界处68.2mm±5.5mm,38.5°±3.5°;视神经管颅口76.4mm±3.3mm,33.5°±5.5;两侧眶内侧壁之间距离22.4mm±4.5mm;两侧视神经管颅口之间的距离17.3mm±2.4mm;额窦口与鞍结节之间的距离40.3mm±3.6mm。结论内窥镜下经鼻筛窦入路可以完全在内窥镜下比较容易到达前颅底区域,能够很好地暴露两侧眶内侧壁之间前达额窦口和后达蝶鞍的前颅底区域,能够充分显露和切除前颅底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伴吞咽障碍的患者59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吞咽障碍患者按神经外科常规流程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吞咽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护理前后吞咽功能评分及误吸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的31例患者经吞咽训练的综合康复护理后,吞咽障碍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误吸发生率53.57%,试验组误吸发生率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吞咽训练能改善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意识恢复患者的吞咽障碍,有利于降低误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