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肿瘤浸润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在TNM分期II期结肠癌癌巢、癌间质中的数量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9例原发性II期结肠腺癌局部浸润Treg细胞的分布,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结果:癌组织中浸润的Treg细胞数量与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关(均P>0.05);高中分化癌组织Treg细胞数量多于中低分化组癌组织,癌巢中浸润的Treg细胞数量低于癌间质中浸润的Treg细胞数量(P<0.001);癌组织Treg细胞高数量组、癌间质Treg细胞高数量组的总生存率(OS)分别明显高于癌组织Treg细胞低数量组与癌间质Treg细胞低数量组(均P<0.05);癌巢Treg细胞高数量组的OS低于癌巢Treg细胞低数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9)。 结论:Treg细胞在II期结肠癌癌巢及癌间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癌组织、癌间质及癌巢中浸润的Treg细胞数量可能分别是影响结肠癌临床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骶前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1980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50例原发性骶前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原发性骶前肿瘤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直肠指检、B超、CT、MRI等相关检查。手术采用经骶尾部入路22例,经下腹部正中入路22例,经腹、骶尾部联合入路6例。肿瘤被完整切除33例,行部分切除10例,未切除7例。并发症有术中出血、直肠损伤,术后切口感染、脓肿形成等。结论骶前肿瘤如无禁忌证均应行手术治疗。充分的术前评估、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多学科协作以及对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充分认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头尾联合入路和内侧入路在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近期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由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1例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50例接受头尾联合入路组和41例接受内侧入路组。针对两组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enle干及其属支损伤率、因Henle干及其属支损伤致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清扫数量、阳性淋巴结数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评价并分析头尾联合入路的潜在优势。  结果  头尾联合入路组在手术时间上显著短于内侧入路组[180(150~188)min vs.210(180~255)min,P < 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内侧入路组[50(50~50)mL vs.100(50~100)mL,P < 0.05]、Henle干及其属支损伤率显著低于内侧入路组[0例vs.6例,P < 0.05]。两组因Henle干及其属支损伤致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清扫数量、阳性淋巴结数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淋巴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腹腔镜头尾联合入路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Henle干属支血管损伤率,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营养支持对创伤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7例创伤病人的资料,按照实际热量摄入与目标量的比例分为低剂量(50%)摄入组67例,中等剂量(50%~80%)摄入组71例,高剂量(80%)摄入组79例。对三组病人的一般资料、住院天数、入住ICU天数、感染并发症、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剂量摄入组病人蛋白质的摄入量高于其他两组(P0.01)。高剂量摄入组病人医院内病死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1),住院时间亦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60 d的K-M(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早期足量的营养支持病人生存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早期有效的营养支持能降低创伤病人的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低位直肠癌采用柱状经腹会阴切除术(APR)的应用体会。方法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采用柱状APR治疗2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柱状APR组),并与同期行传统APR治疗的35例患者(传统APR组)进行对比,分析术中、术后和随访的各项指标。结果与传统APR组比较,柱状APR组的环周切缘阳性率及术中穿孔率明显降低[4.55%(1/22)比34.29%(12/35)和4.55%(1/22)比31.43%(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21个月),柱状APR组无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未见死亡病例;传统APR组出现盆底局部复发4例,远处转移3例,死亡2例。2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柱状APR可以切除更多的肿瘤周围组织,降低环周切缘阳性率,减少术中肠穿孔的发生,降低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6.
病例资料 患者,女,21岁,因“发现右耳后肿块5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患者5年前无意间发现右耳后肿块,约0.5cm×0.5cm大,并逐年增大至约2.5cm×3cm大,发热时伴疼痛,局部无红肿,无感染溃破。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局部进展期近端胃癌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面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4例局部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倾向性评分法进行1∶1匹配将66例患者纳入研究。新辅助化疗后,行腹腔镜手术患者34例,行开腹手术患者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随访术后18个月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 )及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  结果  两组数据对比发现,腹腔镜手术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及进食时间上更具优势,在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方面逊于开腹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并发症、18个月OS及DFS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手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及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但在手术时间及淋巴结清扫数目上逊于开腹手术;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值得肯定,长期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2007年6月至2015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1例PTMC患者资料,组织病理证实同时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结果 41例患者中,12例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性别、肿瘤大小、甲状腺包膜侵犯以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3例行术前彩超引导下淋巴结细针穿刺,1例组织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规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5例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甲状腺包膜侵犯以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PTM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可伴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于术前检查发现颈侧区肿大淋巴结可疑恶性者,可行彩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避免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带来的相关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癌组织中miR-155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52例胃癌标本及其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miR-155的表达水平,并分析miR-155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RT-PCR结果显示,miR-155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值(0.84±2.27)明显高于其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值( 0.28±0.56) (P<0.05);miR-155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miR-155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侵犯层次、TNM分期及脉管侵犯无关,各参数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iR-155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可能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48岁,以"黑便20 d伴贫血、全身乏力1周"于2011年12月1日入院。既往无其他特殊病史。体检:体温36.8℃,脉搏74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30/85 mmHg(1 mmHg=0.133 kPa);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及睑结膜苍白;全腹平,未见胃形及胃肠蠕动波,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