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肿瘤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12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60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良性组较交界性、恶性组平均病程长,发病年龄、肿瘤直径小,肿瘤血流供应少;良性组多呈膨胀性生长,细胞核轻度异型性,核分裂不活跃,肿瘤坏死少见,间质多无过度生长;而交界性、恶性组多呈浸润性生长,核大多有中至重度异型性,分裂活跃,可见肿瘤坏死,间质过度生长。肿瘤复发与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核分裂及间质生长情况相关。结论良性叶状肿瘤比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发病早,进展慢,恶性程度低,侵袭性弱;肿瘤复发与肿瘤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核分裂和间质生长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低氧培养对大鼠髓核间质干细胞(NP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大鼠尾椎髓核获得NPMSCs并进行体外扩增培养,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免疫表型。取第3代NPMSCs分为常氧组和2%低氧组,分别培养7 d及14 d,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力和RT-q PCR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SIRT1)及SIRT6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原代NPMSCs细胞早期可形成葵花样细胞集落,传代后细胞增殖明显加快,细胞形态以纺锤形为主。第3代细胞高表达干细胞相关阳性表面抗原分子,低表达干细胞相关阴性表面抗原分子。低氧组细胞形态以多角形为主,细胞更容易聚集成团块,且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加快(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低氧组HIF-1α、VEGF、GLUT-1、SIRT1及SIRT6表达量明显高于常氧组(P0.05)。结论 2%O2的低氧环境促进髓核间质干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SIRT1及SIRT6介导的HIF-1α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具有人免疫学特征的NOD/SCID小鼠模型,并观察其对三阴乳腺癌的免疫应答。方法筛选无免疫渗漏NOD/
SCID小鼠24只,分成4组,免疫重建组提前3 d腹腔注射250 mg/kg环磷酰胺(CTX),后经腹腔注射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同时背部皮下接种人三阴乳腺癌细胞MDA-MB-231;单纯免疫组只注射CTX 及PBMC;单纯荷瘤组只接种
MDA-MB-231;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定期观察各组小鼠生物学及免疫学特征。结果免疫荷瘤组成瘤潜伏期(10~12 d)
较单纯荷瘤组(8~10 d)延长,肿瘤生长速度减缓,第5周末肿瘤体积分别为1244.82±792.82 mm3和4308.77 mm3(P<0.01),生存
率提高(P<0.01)。接受免疫重建的小鼠外周血人IgG于第2周即可测到,并逐渐上升,较未接受免疫重建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1)。外周血中CD3+细胞比例于第2周逐渐下降,但于第9周仍可测到。第9周小鼠脾脏细胞中CD3+T细胞比例高达
55.3%(免疫荷瘤组)及52.7%(单纯荷瘤组)。免疫荷瘤组小鼠脾指数9.64 mg/g明显高于单纯免疫组3.82±0.31 mg/g及空白对
照组1.51±0.14 mg/g。结论成功构建稳定的具有人免疫学特征的NOD/SCID小鼠模型,并观察到其对三阴乳腺癌产生免疫应
答,可为三阴乳腺癌免疫治疗研究提供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非哺乳期乳腺外周慢性炎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35例非哺乳期乳腺外周慢性炎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无明显发热和局部乳房红肿表现,术前15例诊断为乳腺癌,20例乳腺癌未排除,伴乳房疼痛20例,合并免疫功能下降13例。17例既往有哺乳期乳腺炎病史,与其他患者相比,此组患者年龄较轻,多伴有疼痛症状,较少合并免疫功能低下。14例行空芯针穿刺,12例确定为慢性炎症。27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乳腺慢性炎症、乳腺组织坏死并慢性炎症、肉芽肿性乳腺炎和浆细胞性乳腺炎。手术方法包括病灶完整切除,创面开放引流或置管冲洗,患者均痊愈。结论外周非哺乳期乳腺慢性炎症易与乳腺癌混淆,空芯针穿刺活检是确诊本病的有效手段。与传统术式比较,对有感染灶残留的病灶切除后置管冲洗引流可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5.
郑世杨  黄泽楠  李玺 《重庆医学》2018,(16):2148-2152
目的 探讨敲低染色体结构维持蛋白4(SMC4)基因的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用定量PCR(qPCR)法检测20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SMC4的表达情况,并用q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人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及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T47D、SK-BR-3、MCF7、MDA-MB-468)中SMC4的表达情况.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特异性干扰MDA-MB-231中SMC4的表达后,用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干扰效果,用CCK8及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其增殖与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其迁移及侵袭能力,用Western blot检测可能影响的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SMC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t=3.265,P<0.05).SMC4在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明显高于MCF10A.在成功用siRNA干扰SMC4表达后,MDA-MB-231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均明显下降(P<0.05),且磷酸化蛋白激酶B (p-AKT)及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的表达同样明显降低(P<0.05),而AKT及PI3K的表达则无明显影响.结论 干扰SMC4基因的表达可抑制MDA-MB-231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亚甲蓝对大鼠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取3月龄清洁级SD大鼠尾椎椎间盘纤维环,采用胶原酶及胰酶序贯消化法获得纤维环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培养,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将第3代纤维环细胞分为对照组(不施加亚甲蓝干预)及不同浓度亚甲蓝干预组,分别为低浓度组(2μg/ml)、中浓度组(20μg/ml)及高浓度组(200μg/ml),干预后2h、4h、6h、12h、24h及72h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试剂盒检测caspase-3活性,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Ⅰ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caspase-3、凋亡调节蛋白bcl-xl及bax的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原代纤维环细胞早期可形成细胞集落并向四周克隆生长,速度较慢,14d后达到80%~90%融合。传代后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加快,细胞多呈梭形,并有伪足伸出。亚甲蓝干预后可以显著抑制纤维环细胞增殖,促进纤维环细胞凋亡,中、高浓度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4.95%及90.0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亚甲蓝浓度增加,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作用越明显,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亚甲蓝干预后Ⅰ型胶原、TGF-β1、bFGF、TIMP-1及bcl-xl表达显著降低,而caspase-3及bax表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亚甲蓝浓度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甲蓝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纤维环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其促进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bcl-xl/bax途径有关;同时亚甲蓝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纤维环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其机制可能与TIMP-1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患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与甲状腺癌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283例为研究组,同期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500例为对照组,分析甲状腺自身抗体是否是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将甲状腺癌患者按有无淋巴结转移分组,比较两组间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差异.结果 多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与甲状腺癌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肿物较小、TGAb升高和TSH升高.伴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患者TCAb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结论 TGAb可能是与甲状腺癌相关的预测因子,在甲状腺癌患者中增高提示淋巴结转移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观察溶瘤性单纯疱疹病毒(HSV)载体G47Δ对人类原代乳腺癌细胞及乳腺癌干细胞毒效应,探讨其对人乳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6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体外培养人原代乳腺癌细胞及人原代乳腺癌干细胞,将G47Δ按不同感染复数(MOI),即MOI=0.01和MOI=0.1加入各实验组中,观察每天细胞的生长情况G47Δ含有LacZ基因,其表达产物可被X-gal染色检测 【结果】 G47Δ病毒在乳腺癌细胞中可复制和传播通过X-gal染色法得以证实 G47Δ对人原代乳腺癌细胞及乳腺癌干细胞都具有杀伤作用,对乳腺癌细胞更加敏感在MOI=0.01组及0.1组中,感染病毒后第4 d,人原代乳腺癌细胞被杀灭的比例分别是91%及96%,乳腺癌干细胞被杀灭的比例分别是43%及78%;感染病毒后第6天,两组中人原代乳腺癌细胞接近全部被杀灭,乳腺癌干细胞被杀灭的比例分别是92%98% 【结论】 G47Δ可有效杀灭人乳腺癌细胞及其干细胞;乳腺癌细胞比乳腺癌干细胞对G47Δ更具有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GN方案(吉西他滨联合长春瑞滨)作为二线新辅助化学治疗方案,用于TAC治疗方案(多西他赛、多柔比星和环磷酰胺)耐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6例经2—4周期TAC方案化学治疗反应不佳的LABC患者,采用GN方案治疗;吉西他滨1000mg/m^2静脉滴注,第1、8日;长春瑞滨25mg/m^2静脉滴注,第1、8日。每21日为1周期,2周期后评定疗效,同时记录不良事件。病情稳定或进展的患者停止化学治疗,缓解的患者继续行化学治疗至最多6周期,所有患者化学治疗结束2周后行手术切除。结果:26例患者共完成83周期化学治疗,平均3.2周期。其中完全缓解2例(8%),部分缓解10例(38%),病情稳定9例(35%),进展4例(15%),其中1例(4%)患者获得病理完全缓解。总反应率46%(12/26)。4例(15%)患者成功实施保乳手术,无1例患者需植皮。主要毒副反应为Ⅰ-Ⅱ度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黏膜炎和周围神经毒性。结论:GN方案可作为二线新辅助化学治疗方案,用于蒽环类和紫杉类耐药的LABC患者,临床反应率较好,耐受性尚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Ⅰ期假体重建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本院7例施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Ⅰ期假体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TNM分期:0期2例,ⅠA期1例,ⅡA期3例,交界性叶状肿瘤1例;术后所有病例未见乳头坏死,假体位置良好;中位随访11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肿瘤局部复发或转移。 结论对早期乳腺癌患者,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Ⅰ期假体重建安全性好,并发症发生率低,选用乳房下皱襞切口能达到更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