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连续开窗式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肢体痉挛.方法:对35例脑瘫病人,采用L2~S1双侧节段开窗式部分椎板切除,将L2~S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电刺激仪测阈值将阈值较低神经束切断,神经根切断比例结合肌张力、肌力、体重及肌群功能进行量化。结果:经随访,本组35例病人痉挛解除率90%,功能改善率80%.结论:连续开窗式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较有效的治疗脑瘫肢体痉挛,对脊柱后柱损伤小,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微小颗粒骨移植骨细胞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微小颗粒骨在移植修复骨缺损过程中的骨细胞存活情况和生物活性. 方法 建立大鼠桡骨骨缺损模型,近交系DA大鼠88只,其中雄性大鼠28只,作为供体;雌性大鼠60只,作为受体.将受体随机分为块状骨组(n=56)、微小颗粒骨组(n=56)和空白对照组(n=4),取雄性大鼠髂骨为供体骨,分别制成直径为2mm的骨块和直径为300~500 μm的微小颗粒骨,植入骨缺损,于术后1 d、4 d、1周、2周、4周、6周、10周取材,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受体内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磷酸酶(ALP)和I型胶原的表达情况. 结果 块状骨组在移植早期Srv的表达逐渐减少,至1周消失,4周后再次出现,并且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多;微小颗粒骨组各时间段均有Sry的表达,在同一时间点,微小颗粒骨组Sry的阳性细胞数多于块状骨组(P<0.05),两种骨移植物中参与修复骨缺损的细胞类型不同.微小颗粒骨内和周围组织中BMP-2、TGF-β1、ALP和Ⅰ型胶原的阳性细胞数在术后2周内多于块状骨组(P<0.05). 结论 微小颗粒骨与块状骨修复骨缺损时均有供体骨细胞参与,但微小颗粒骨内有更多的骨细胞存活.微小颗粒骨内存活的骨细胞具有生物学活性,合成并分泌骨生长因子和骨基质蛋白,可以加速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Background:Cervical spondylopathy is generally called for a series of symptoms because of ischemia of the head caused by compression of stimulation of the carotid artery by proliferated osteophyte around cervical vertebrae or spasmic muscle or tissue cord.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应用自体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细胞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定向诱导和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观察其在体外培养的情况。体外复合自体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然后复合MSCs,并以电镜观察复合物在体外培养的情况。在动物模型中,以不同的复合物植入大鼠直径5mm的颅骨缺损,并于术后摄X线片及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颗粒骨、CPC和MSCs的复合材料可以修复骨缺损,效果优于其他实验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颗粒骨、CPC和MSCs的复合材料可以再生骨组织,可以用于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对22例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病人,根据病情分别采取保守治疗和颈椎前、后路脊髓减压手术.结果:经2年~5年,平均3年2个月随访,本组22例病人肢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对于MRI显示脊髓无明显受压患者,经保守治疗多可取得满意疗效;对于MRI显示脊髓有明显受压患者,行颈椎前、后路脊髓减压手术,有利于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7.
外科医生长期以来致力于寻求各种途径提高肌肉骨骼系统的修复。近来,研究人员综合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组织科学、基冈科学等多方面知识,利用转基因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大大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外科治疗的手术策略及围手术期处理等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6月期间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0例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胸椎结核患者接受经肋横突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例未行内固定手术。观察术后和随访期间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治愈率。结果术后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改善,6个月时85%植骨愈合,治愈率为90%。结论胸椎结核手术治疗中内固定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术式制定和内固定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节段、范围和经济情况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大鼠微小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过程中骨生长因子的表达。探讨微小颗粒骨的骨诱导活性和成骨机制。方法 取雄性DA大鼠120只,切除双侧前肢桡骨中段4mm骨质,建立大鼠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取自体髂骨进行移植,根据移植骨块的大小,分为块状骨组和微小颗粒骨组(直径分别为2mm和300.500μm)。将块状骨植入左侧骨缺损中,微小颗粒骨植入右侧骨缺损中。对照组取出髂骨,不进行骨移植(n=8)。术后1、4天和1、2、4、6、10周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缺损的修复程度。同时于移植处取骨.光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RT—PCR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 术后10周。X线检查块状骨组骨缺损区,可见有骨性连接,但骨髓腔未完全再通;微小颗粒骨组骨缺损已修复,骨髓腔再通完全。光镜下块状骨组骨吸收缓慢,编织骨和新生的骨小梁形成晚;微小颗粒骨组骨吸收早。移植2周时可见大量的成骨细胞、间充质细胞、新生的血管和新生的骨质;术后10周时板层骨形成,骨髓腔再通。微小颗粒骨BMP-2mRNA和TGF-β1mRNA的表达高峰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在术后2周时,微小颗粒骨组为1.380±0216和1.492±0.261,块状骨组为0.793±0.147和1.065±0.12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82、7.495。P〈0.05)。结论 微小颗粒骨与块状骨相比具有更强的骨诱导活性和成骨效果。  相似文献   
10.
Background:Cervicalspondylopathyisgenerallycalledforaseriesofsymptomsbecauseofischemiaoftheheadcausedbycom-pressionofstimulationofthecarotidarterybyproliferatedosteophytearoundcervicalvertebraeorspasmicmuscleortissuecord.Objective:Tostudytherapeuticeffectofrelaxationatloi-do-occipitalmembranecombinedwithrebalancingoperationofcer-vicalvertebraeoncervicalspondylopathyofcarotidtype.Unit: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HaerbinMedicalUniversity.Subjects:Thesubjectsweretotally216admissi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