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在乳腺癌细胞系中,研究BRCA1基因对miR-146a的调控,以及miR-146a的细胞学功能。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PCR检测BRCA1基因对miR-146a的调控;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BRCA1以及miR-146a的相互调控进行分析;运用MTS、克隆形成、Transwell等实验技术检测miR-146a高表达及敲降对MCF-7细胞生长增殖、侵袭迁移等能力的影响。结果该研究发现BRCA1缺失的情况下,miR-146a表达显著表达升高。通过对miR-146a启动子区分析发现BRCA1可以与miR-146a启动子区结合并调控其表达,同时miR-146a可以与BRCA1 3'UTR不完全互补结合,这提示BRCA1对miR-146a的调控是一种负反馈作用机制。该研究还发现miR-146a高表达可以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和侵袭迁移的能力,而miR-146a敲降后却可以抑制细胞这些表型。结论在乳腺癌细胞中,BRCA1通过负调控miR-146a的表达来抑制其促癌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轻中度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单节段或双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轻中度胸腰椎骨折患者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23~76岁,平均43.8岁。单节段固定31例,双节段固定14例。术前、术后第3天和末次随访时测量伤椎及其上、下相邻正常椎体的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两组的椎体压缩率、矫正度丢失、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结果 随访13~57个月,平均24.8个月。末次随访时单节段固定组患者满意率93.5%、双节段固定组92.9%。术前单节段固定组椎体压缩率为44.67%±4.6%、双节段固定组45.49%±8.9%,Cobb角分别为24.6°±4.2°、25.8°±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天两组椎体压缩率分别为9.34%±5.2%、8.68%±4.5%,Cobb角分别为9.2°±1.6°、8.8°±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椎体压缩率分别为11.83%±4.2%、10.12%±2.5%,Cobb角分别为10.5°±1.3°、9.8°±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第3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0±35)、(110±42)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40±48)、(380±52)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轻中度不稳定胸腰椎骨折,单节段与双节段经伤椎固定均能较好地恢复椎体高度和Cobb角,近期随访未发现明显矫正度丢失。双节段经伤椎固定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出血量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Coflex治疗的173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单纯Coflex治疗104例,男47例,女57例;年龄27~84岁,平均57.8岁;Topping-off治疗69例,男37例,女32例,年龄39~78岁,平均59.4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选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拍摄腰椎站立位的正侧位X片,测量并记录Coflex节段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终末随访时的椎间角度和椎体后缘高度.结果 本组随访12~64个月,平均(28.1±12.2)个月.单纯Coflex的平均手术时间(92.2±24.6)min,平均出血量(195.5±62.2) ml;Topping-off的平均手术时间(173.7±28.7)min,平均出血量(415.5±80.7)ml.单纯Coflex术后伤口感染2例,术后5年翻修1例;Topping-off术后伤口感染2例,椎管内血肿2例,术后3年Coflex置入节段翻修1例,术后3年融合节段下位椎间盘突出行二次手术l例.术后1年随访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置入节段术后3个月椎间角度均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终末椎间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椎体后缘高度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终末椎体后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中短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Coflex节段的椎间角度及椎体后缘高度术后短期内可获得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加强骨科临床实习教学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南 《中国病案》2010,11(9):64-64,I0001
临床实习是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培养和提高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逻辑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在医学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临床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医学生把基础阶段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骨科教学内容繁多、概念抽象、专业性强而复杂、涉及面广、实践性强,新理论、新技术、新业务发展快,因此学生学习时普遍感到困难,学习相对被动,积极性不高。作者多年来从事骨科临床实习教学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6.
时值冬日,不免会遇到路人跌倒,尤其是老年人不慎跌倒,伸手相助之时还需有些注意事项. 首先,要明确老人跌倒的原因,是晕厥导致,是腿脚不利落自己跌倒,还是不慎被人撞倒,不同的跌倒原因会导致不同的后果.  相似文献   
7.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适应证及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999年12月~2001年11月间,应用LinkSB ChariteⅢ型椎间盘假体对30例患者33个椎间盘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男16例,女14例;年龄36~54岁,平均44岁。术前诊断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失败6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2例。术前JOA评分4~17分,平均11分。手术节段为L3-41例,L4-518例,L5S18例,3例患者进行了相邻两个节段的椎间盘置换术(L3-4和L4-51例,L4-5和L5S12例)。结果 术后随访4个月~2年3个月,平均16.7个月。术后JOA评分20~29分,平均26分;症状改善率64%~100%,平均89%;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率50%~100%,平均84%。27例患者恢复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l例患者术后仍感腰背痛,l例患者虽然术后症状较术前好转但仍感左下肢疼痛,l例患者术后16个月搬运重物时造成手术节段的椎弓根断裂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可有选择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9.
华北地区成人正常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测量华北地区成人正常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数据,为改进及设计适合中国人的膝关节假体和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合理的胫骨截骨,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428例(450膝,男∶女=252∶198)胫骨无疾病和畸形的华北地区成人,年龄18~79岁,平均43.9岁。按不同年龄段分成三组,A组:18~39岁,B组:40~59岁,C组:≥60岁。用CRX线机摄胫腓骨标准侧位像,并按照Danzig测量方法,在计算机上测量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结果男252膝,左侧113膝,右侧139膝;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度,左侧13.2°±4.4°,右侧10.5°±5.1°,平均11.7°±4.9°。女198膝,左侧85膝,右侧113膝;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度,左侧11.2°±3.5°,右侧10.6°±4.4°,平均10.8°±4.0°。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度:A组平均11.7°±4.4°,B组平均10.4°±4.7°,C组平均12.3°±4.4°。经统计学分析证实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在不同性别、侧别及年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华北地区成人正常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大多在9°~13°,平均11.3°±4.5°,最大角度为21°,大于西方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低温等离子刀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44例,男20例,女24例;年龄30~52岁,平均40岁。局部麻醉,在C型臂引导下操作。共46个椎间隙:单间隙42例,双间隙2例。术后随访近期效果。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VAS评分术前(8.40±0.50)分,术后1周(2.60±0.53)分,末次随访(2.80±0.34)分。Oswestry评分术前(59.00±1.90)分,术后1周(30.00±1.80)分,末次随访(34.00±1.50)分。各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术后两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80%,无任何并发症。结论经皮低温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技术简单、微创、安全、疗效肯定。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