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带血管桥的多根肋骨瓣修复手掌毁损伤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设计一种新术式(带血管桥的多根肋骨瓣)修复手掌毁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背部标本上,观察第7、8、9肋肋角外侧8cm段的形态结构及肋骨间血管、神经在该段的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在2侧尸体标本上模拟手术。结果该段的肋骨高[(1.4±0.2)cm,x±s,下同],肋间隙宽(1.0±0.3)cm,肋间动脉、静脉于该段的起始外径分别为(1.4±0.2)mm、(2.1±0.4)mm,终末支外径分别为(1.0±0.2)mm、(1.3±0.3)mm。结论设计带血管桥的多根肋骨瓣修复手掌毁损伤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可桥接血管神经肋骨瓣移植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四肢伴血管神经损伤的骨缺损提供一种治疗方法。 方法 在 3 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背标本上 ,观察第 7、8、9肋肋角外侧 8cm段的形态结构及肋间血管、神经在该段的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 ;在 2侧尸体标本上模拟手术。 结果 该段肋骨高 ( 1 4± 0 2 )cm ,厚 ( 0 6± 0 1)cm ;肋间血管、神经在该段行于肋沟中 ,肋间动脉、静脉、神经该段的起始外径分别为 ( 1 4± 0 2 )mm、( 2 1± 0 4)mm、( 2 4± 0 5 )mm ,终末外径分别为 ( 1 0± 0 2 )mm、( 1 3±0 3 )mm、( 1 5± 0 4)mm。 结论 设计可桥接血管神经的肋骨瓣移植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吻合血管的腓骨头移植重建外踝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带血管蒂腓骨头移植重建外踝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左右各 30 侧成人干燥腓骨标本上,对腓骨头和外踝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腓骨头与外踝形态比较,最大周径均值:腓骨头为(7.3±0.9)cm,外踝为(6.7±0.6)cm;关节面横宽均值:腓骨头为(1.4±0.2)cm,外踝为(1.6±0.2)cm;关节面纵长均值:腓骨头为(1.5±0.2)cm,外踝为(2.0±0.2)cm;关节面夹角均值:腓骨头为(144±11)°,外踝为(162±10)°;腓骨头或外踝与腓骨干倾斜角均值:腓骨头为(173±7)°,外踝为(171±6)°。结论:腓骨头与外踝形态相似,设计带膝下外血管蒂腓骨头移植修复外踝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脊柱缩短术治疗并发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并发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经椎板和小关节突截骨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椎体愈合和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76.52±9.1) 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28±0.43) d]短于对照组[(113.46±13.44) min,(5.67±0.68) d],术中出血量[(36.14±4.28) mL]、术后引流量[(17.92±2.12) mL]少于对照组[(55.23±7.15) mL,(29.64±4.28) mL]。观察组患者的Cobb角、出现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时的膀胱容量[(6.12±0.68) mL,(456.56±51.78) mL]、残余尿量[(241.45±28.56) mL,(63.78±7.24) mL]低于对照组[(9.78±1.21) mL,(335.54±36.86) mL,(586.35±63.12) mL,(96.32±10.22) mL],椎间隙高度[(12.62±2.81) mL]高于对照组[(8.41±1.32) mm]。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50%)。结论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脊柱缩短术治疗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纠正后凸畸形,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4(SOX4)调控Wnt信号通路对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收集的骨肉瘤组织及对应的瘤旁组织中SOX4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骨肉瘤细胞F5M2,细胞转染SOX4小干扰RNA1(干扰1组)和SOX4小干扰RNA2(干扰2组)、小干扰RNA阴性对照(siRNA-NC组),同时以未转染的细胞为对照组。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SOX4表达水平,筛选出干扰效果较好的干扰2组继续研究。噻唑蓝(MTT)检测细胞存活率,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磷酸化的糖原合成激酶3β(pGSK-3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水平。结果骨肉瘤组织中SOX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瘤旁组织(P0.05)。干扰1组和干扰2组细胞中SOX4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后续选用干扰2组细胞继续研究。干扰2组细胞存活率、侵袭细胞数目及细胞中MMP-2、β-catenin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pGSK-3β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iRNA-NC组细胞中SOX4表达水平、细胞存活率、侵袭细胞数目及细胞中MMP-2、β-catenin、pGSK-3β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干扰SOX4后能够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Wn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掌背链型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回顾性研究掌背链型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掌背链型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23例.结果 23例链型皮瓣转位术手术顺利,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1年,手指的外形和功能均良好.结论 掌背链型皮瓣成活可靠,操作简单,是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凝胶技术在网状植皮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创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需要大面积创面植皮的39例病人为对照组,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需要大面积创面植皮的41例病人为观察组。两组病人均用电动取皮刀取大腿内侧皮肤制成大张网状皮片,观察组用PRP凝胶均匀涂于网状皮片内表面,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湿润,术后第7天、10天、13天换药更换无菌纱布。计算两组病人术后第7天、10天、13天创面网状植皮皮片愈合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病人术后第1周、2周疼痛程度;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两组病人第1、2个月瘢痕增生情况;观察治疗过程中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第7天、10天、13天,观察组皮片愈合率分别为(51.1±9.8)%、(79.3±7.8)%和(95.5±3.5)%,对照组皮片愈合率分别为(45.5±9.1)%、(67.8±8.1)%和(86.3±5.7)%,观察组创面移植皮片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周观察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1±...  相似文献   
8.
陈军  余贵华  廖伟  甘辛  石卫星 《骨科》2022,13(5):455-457
目的 探讨背侧与侧方入路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的40例指骨骨折病人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背侧入路组(简称背侧组)和侧方入路组(简称侧方组),每组20例。记录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采用美国手外科协会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on movement,TAM)系统评估手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28个月,平均18个月。侧方组手术时间为(61.2±10.6) min,住院时间为(11.3±2.1) d,骨折愈合时间为(6.8±2.4)个月。背侧组手术时间为(50.3±10.2) min,住院时间为(10.2±1.4) d,骨折愈合时间为(7.1±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TAM标准,背侧组优9指,良4指,中5指,差2指,优良率为65%;侧方组优11指,良6指,中2指,差1指,优良率为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6,P=0.007)。侧方组未发生肌腱粘连,背侧组有3例术后出现肌腱粘连,屈伸手指受限。结论 侧方入路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指骨骨折,能够减少伸肌腱粘连,较背侧入路优良率更高,是治疗指骨骨折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于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ASIA分级B、C、D级,随机分为两组,前路组采取前路减压治疗,后路组采取后路减压治疗,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60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前路组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597.4±76.4)m L、(243.6±25.9)min,均显著高于后路组,P<0.05;两组治疗前触觉评分、运动评分、Cobb’s角、伤椎高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前路组触觉评分、运动评分分别为(75.6±13.3)分、(76.4±16.3)分,均优于后路组,均P<0.05;治疗后,前路组Cobb’s角、伤椎高度分别为(43±4)度、(3.7±0.6)cm,与后路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前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效果较佳,可有效解除脊髓受压,有助于患者恢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LCP联合VSD技术急诊修复胫骨开放粉碎性骨折伴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03月~2013年01月对23例胫骨开放粉碎性骨折伴有皮肤缺损病人采取急诊清创、LCP内固定联合VSD技术治疗,1~2周后根据肉芽生长情况给予植皮或皮瓣转位,随访观察骨折及伤口的愈合情况。结果随访7~22个月,平均17个月,23例患者骨折愈合,愈合时间4~17个月,平均5.8个月,其中3例为延迟愈合,1例患者骨不连;11例创面予以植皮,12例创面行皮瓣转位术修复,整个创面愈合时间25~43天,平均31天,2例皮瓣部分坏死,1例病人出现伤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结论 LCP联合VSD技术急诊修复胫骨开放粉碎性骨折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