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3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过程中患者解剖结构的改变及其导致的剂量分布结果变化。方法:选取12例进行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在完成25次治疗后重新进行CT扫描,重新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并计算原计划在新CT上的剂量分布结果,分析靶区和危及器官的体积变化及剂量分布变化。结果:患者外轮廓的体积变化显著,变化率为-5.46%±2.66%,P<0.05,左右腮腺的体积变化明显,分别达到-23.63%±12.30%和-25.51%±10.07%,GTV/CTV、脑干和下颌骨的体积没有显著变化。靶区的剂量分布情况无显著改变,PGTV的D95%和Dmean均无明显改变,脊髓和脑干的D0.1cc和D1cc均升高且超出正常限量范围,变化率分别达到12.66%、7.81%、13.77%和14.09%,左右腮腺的剂量均值显著升高,下颌骨的平均剂量和最大剂量数值无明显的变化,V50指数有明显的升高。结论:放疗过程中患者解剖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危及器官的受量情况与原始计划产生较大偏差,因此对解剖结构变化大的患者重新进行CT扫描,重新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重新进行计划设计和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由于其肿瘤组织得到大剂量的破坏性照射而周边重要脏器得到严格保护的 剂量学特点而应用于临床,特别适用于外照射后肿瘤未控或局部复发患者.由于现代影像学 设备的局限性,无法精确提供肿瘤与正常组织分界(脑组织肿瘤尚可),放射治疗医生在确 定大体肿瘤体积(GTV)过程中常常感到非常棘手;靶区定义的不确定性,有时甚至是毫米 间的差异而导致治疗的失败(有并发症的治疗或无并发症的复发).笔者旨在通过2个组医 生确定的GTV之间的差异,说明现有影像学设备的局限性及严格掌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适应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wtp53)对人肺腺癌细胞株的放射增敏作用,比较不同p53基因状态对照射的影响。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法)筛选p53基因状态不同的两种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及GLC-82,用腺病毒介导wtp53 (Ad-p53)转染后分别给予0、2和4 Gy照射,测定集落形成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结果 A549细胞的p53基因正常,而GLC-82细胞的p53基因第7外显子突变,转染后wtp53在两种细胞内均成功表达。Ad-p53对A549及GLC-82细胞抑制率分别为55%和88%,对GLC-82抑制作用较强(P<0.01)。转染Ad-p53后照射,两种细胞集落形成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1)。流式细胞仪分析Ad-p53使G1期细胞比例增加和凋亡指数增高,Ad-p53+照射组最为明显(P<0.001)。结论 Ad-wtp53可以抑制人肺腺癌细胞株的生长,增加其放射敏感性,其放射增敏作用并不依赖于细胞内源性p53基因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诱导化疗后序贯同步放化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Ⅲ~IVA期鼻咽癌患者共24例, 接受两周期卡瑞利珠单抗(200 mg)联合多西他赛+顺铂诱导化疗(多西他赛75 mg/m2+顺铂25 mg/m2连续3 d), 之后接受标准同步放化疗(处方剂量:PGTV、PGTVnd为6 996 cGy/33次、PTV1为6 006 cGy/33次、PTV2为5 096 cGy/28次, 同步顺铂化疗, 剂量为75 mg/m2)。观察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诱导治疗后鼻咽病灶客观缓解率(ORR)为91.6%[完全缓解(CR)45.8%+部分缓解(PR)45.8%];颈部淋巴结ORR为95.8%(CR 4.2%, PR 91.6%)。17例同意复查鼻咽镜, 咬检后显示13例获得病理完全缓解。同步放化疗后鼻咽病灶CR为83.3%, PR为16.7%;颈部淋巴结CR为91.7%, PR为8.3%。13例IVA期患者诱导治疗后鼻咽病灶ORR为92.4%, 颈部淋巴结ORR为92.4%, 均为PR。同步放化疗结束后鼻咽病灶CR为84.6%, PR为15...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在鼻咽癌应用的初步结果。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年1 月至2008年4 月2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进行全程IMRT,其中Ⅱ期5 例,Ⅲ期13例,Ⅳa 期2 例。鼻咽肿瘤(PTV )和颈部转移淋巴结(PTVnd )处方剂量为69.96Gy,鼻咽区域及上颈部临床靶区(PTV 1)处方剂量为60.06Gy,下颈部锁骨上区域(PTV 2)处方剂量为50.96Gy。腮腺50% 体积≤35Gy,晶体、垂体、颞颌关节、下颌骨及颞叶的最高限量分别为9、54、60、70、60Gy,脑干、脊髓、视神经、视交叉的计划危及器官区(planning organ at risk volume,PRV )1% 体积最高限量分别为54、40、54、54Gy。全组病例于IMRT 前均行1~2 个周期化疗。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1 例因鼻咽癌骨转移、呼吸衰竭死亡。1 年总生存率为94.1% ,3 例发生远处转移,急性反应以1、2 级为主,其中口干多集中在1 级(17例),1 级口腔黏膜急性反应3 例,2 级12例。PTV 、PTVnd 、PTV 1、PTV 2 的平均剂量均值分别为73.4、74.1、67.8、54.1Gy。左、右腮腺的平均剂量分别为43.9、41.9Gy。左、右晶体最高剂量平均值分别为8.06、8.12Gy,脑干、脊髓、左、右视神经、视交叉PRV 最大剂量平均值分别为60.6、46.6、50.0、55.0、56.0Gy。结论:IMRT 技术能对鼻咽癌的各靶区达到较好的剂量分布,可获得理想的局部区域控制,对正常组织器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PBL)患者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 1964—2014年本中心收治PBL患者40例,其中单纯化疗10例、放化疗10例、术后化疗10例、术后放化疗9例、单纯手术1例。放疗剂量中位数36 Gy。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100%,3年样本数36例。全组1、3年OS率分别为60%、42%,1、3年PFS率分别为45%、34%。单因素分析显示确诊时无病理性骨折、LDH正常、国际预后指数评分≤1分、临床分期较早(ⅠE期)、首次治疗疗效达CR、化疗周期≥6周、放疗剂量≥40 Gy、放疗后照射野外无进展、治疗过程中骨髓抑制<3级为预后影响因素(P=0.027、0.037、0.000、0.016、0.000、0.000、0.022、0.014、0.030)。结论 PBL发病率较低,通过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Ann Arbor作为PBL分期系统有一定局限性,应根据局部骨破坏范围及转移情况探讨更适合此类患者的分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鼻咽癌外照射联合新型施源器后装治疗的远期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将169例初治癌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外照射联合腔内后装(综合治疗组)及单纯外照射(对照组)两组,综合治疗组中T1~T2期49例患者外照射剂量60~65Gy,T3~T4期24例外照射剂量70~75Gy,腔内后装在外照射后进行,剂量6~20Gy,中位剂量12Gy.对照组外照射剂量70~85Gy.结果:随访至2009年9月,随访率93.5%.T1~T2期患者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93.9%、78.2%(P=0.023),T3~T4期患者分别为79.2%、65.9%(P=0.255).T1~T2期患者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5.0%、58.5%(P=0.006),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1.4%、74.4%(P=0.031);T3~T4期患者分别为54.6%、47.4%(P=0.592),63.2%、58.1%(P=0.721).张口困难率综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85%与18.8%(P=0.025).对照组出现严重治疗相关性并发症:鼻咽坏死4例,鼻咽大出血1例,脑坏死2例.复发后局部X刀治疗造成鼻咽大出血2例,脑坏死2例.而综合治疗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鼻咽癌外照射联合新型施源器后装治疗明显提高了T1~T2期患者5年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T3~T4期患者未能体现出5年生存率与局控率的明显提高.后装治疗降低了鼻咽癌患者外照射剂量并减低了放疗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生活质量.鼻咽癌颅底骨质及部分前组颅神经受侵的T3~T4期鼻咽癌患者也可应用后装治疗局部推量以降低放疗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王佩国  王平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12):692-693,696
目的:分析影响脑星形细胞瘤术后放疗的预后因素.方法:对术后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术后放疗56例,采用4~6MV高能X线常规分次照射,先全脑照射30~35Gy后局部追加20~30Gy,靶区剂量50~60Gy,部分病例未做全脑放疗,只做单野照射.结果:全组总的5年生存率为41.1%,其中病理Ⅰ~Ⅱ级、年龄50岁以下、术后30天以上开始放疗者预后好,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年龄、病理分级及手术与放疗间隔是影响术后放疗的主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转移癌(附9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佩国  王平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13):775-776,780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移癌的发病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甲状腺转移癌9例,中住年龄51岁.原发食管癌3例,肺癌3例,肾透明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喉癌各1例。针吸穿刺确诊5例,手术切除及确诊4例.其中1例肾透明细胞癌行部分切除及术后放疗,单纯放疗2例,化疗3例。由原发癌至转移间隔1个月~4年。中位时间8个月。患者均以颈前肿物就诊,1例伴声音嘶哑。结果:B超检查为甲状腺内多发弥漫性低回声团块.部分患者表现为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存活7.5年,其余均在10个月内死于广泛转移。结论:甲状腺转移癌罕见.但有恶性肿瘤既往史伴有甲状腺肿块的患者应考虑转移癌的可能,诊断依靠B超、针吸活检、免疫组化染色。甲状腺转移预后不良,但肾透明细胞癌甲状腺转移积极治疗仍有望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