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硫酸阿米卡星对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患者血标本中血小板聚集的解离作用,为这类标本血小板的准确计数提供有效方法。方法:在1例少见的EDTA-PTCP患者EDTA-K2抗凝管中预先加入或不加硫酸阿米卡星后采集静脉血,分别于采血后不同时间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数和其他血细胞参数;留取EDTA-K2抗凝血后不同时间加入阿米卡星,观察其对血小板聚集的解离作用,并检查血涂片中血小板形态改变。结果:未加阿米卡星的EDTA-PTCP标本,随采血后标本放置时间(0.5~4.0 h)的延长,血小板数从117×109 L-1逐渐降至41×109 L-1。在EDTA-K2抗凝管中预先加入阿米卡星的血标本,血小板计数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且标本室温放置4.0 h内血小板计数值相对稳定。采集的血标本放置30 min以内加入阿米卡星,血小板计数(186×109 -1~191×109 L-1)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血涂片镜检可见聚集的血小板明显解离,而超过30 min后加入硫酸阿米卡星,随标本放置时间(40 min~4 h)的延长,血小板计数从放置40 min时的168×109 L-1逐渐降至放置4 h时的42×109 L-1,镜检血涂片中血小板逐渐明显聚集。结论:留取血标本前或留取标本后30 min内加入一定量硫酸阿米卡星,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EDTA-PTCP患者血小板计数是准确的,且其他血细胞参数的测定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当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引起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尤其是激活补体,通过对补体途径与旁路途径的激活来中和病毒,阻碍乙肝病毒对肝细胞的粘附和穿透,以保护机体。本文观察了6种不同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患者血清中补体C3、C4,备...  相似文献   
3.
将治疗基因克隆于可被辐射诱导激活的Egr-1启动子下游,利用Egr-1基因的调控序列可被辐射刺激的特点,形成基因和射线对肿瘤的双重杀伤作用,是近年来放射治疗研究的热点[1-2].下游目的基因的选择,对提高肿瘤基因放射治疗疗效至关重要.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C端血色素结合蛋白样片段PEX可阻断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3-5].本研究根据Egr-1基因启动的辐射激活特性和PEX的抗血管生成和阻断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作用,将肿瘤抑制基因治疗和放射治疗二者联合起来,在构建pEgr-sHemopexin(pEgr-sPEX)重组表达质粒的基础上,观察体外pEgr-sPEX重组质粒辐射诱导表达特性,检测辐射诱导pEgr-sPEX对MCF-7细胞侵袭能力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小管形成的影响,探讨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4.
3台血细胞分析仪的比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本科室3台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方法:使用重复性试验来检测3台仪器的精密度;使用比对试验来评价3台仪器检测项目(包括WBC、RBC、Hb、Hct和Pit)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CLIA,88)标准(1/2)来判断测试仪器与参比仪器的相对偏差,是否符合判断标准。结果:3台仪器的精密度和稳定性均较好,其CV值均不大于5%:与LH750相比,Gens五分类和ACT-5diff的检测结果与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γ均大于0.975;根据判断标准,2台测试仪器检测的RBC和Hct相对偏差均超出允许误差.WBC、Hb和Pit的相对偏差都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结论:在保证每台仪器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均良好的前提下,定期对仪器进行比对分析,能够及时发现仪器存在的系统误差,通过调整与校准可以确保检验科为临床回报出准确和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83例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计数是血液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因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的优点而广泛被临床应用。但由于方法学的局限性,检测的干扰因素很多,常会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的结果,从而导致误诊、误治,这就给临床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扰,也给患者增加了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
目的动态分析血液组2016-2018年标本不合格率及产生原因,降低不合格率,保证分析前质量控制,为制订改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统计该实验室血液组2016-2018年不合格抗凝血液标本总数,并进行原因分析,动态观察3年来在实验室采取分析前标本质量管理措施下不合格率的变化。结果 2016年不合格标本共3 484份,不合格率为7.45‰;2017年不合格标本共3 007份,不合格率为6.30‰,较2016年降低1.15‰;2018年不合格标本共2 839份,不合格率为5.55‰,较2017年降低0.75‰。连续3年标本不合格原因分布前3位均为标本凝血、采血量不足和条码未执行,临床科室不合格率占前3位的均为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心外科,其中新生儿科连续3年标本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17,P=0.000)。结论实验室应建立控制标本不合格率的制度,不断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对医护人员及送服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确保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血浆、肾脏内皮素( E T)和一氧化氮( N O)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接受牛磺酸(300 m g/kg)处理 3 周后,测定血浆 E T、 N O、尿 E T 和肾皮质 N O 水平。结果: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浆 E T、肾皮质 N O 水平和尿 E T 排泄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血浆 N O 水平明显降低;牛磺酸处理的糖尿病大鼠上述参数均有不同程度逆转。结论:牛磺酸可影响糖尿病状态下 E T 和 N O 的合成和/或释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