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肝穿刺门静脉灌注IL-Ⅱ治疗PVTT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门静脉灌注白细胞介素-Ⅱ(IL-Ⅱ)治疗门静脉癌栓(PVTT)的治疗效果。方法: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1例,将IL-Ⅱ100万单位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在B超引导下注射到门静脉癌栓部位,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每月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32例,门静脉癌栓部位注射生理盐水10ml,同时用顺铂20mg全身化疗,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每月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癌栓消融及减低门静脉压力总有效率为(CR、PR、NR)96.7%,明显高于对照组50%。治疗组生存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治疗组有3例获Ⅱ期切除,而对照组无一例。结论:虽然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门静脉灌注IL-Ⅱ治疗PVTT有部分患者疗效不显著及有出现肝内播散及远处转移的可能,但总的来说,大部分患者延长了生存时间,提高了生存质量,开扩了肝癌综合治疗的方法,并且由于其创伤小,可重复进行治疗等优点,我们认为其不失为一个治疗PVTT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功能刮吸解剖器(PMOD)在胆道再次或多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MOD对47例胆道疾病患者行再次胆道手术。结果本组47例患者均使用PMOD顺利实施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8h,平均出血量为260ml。无肝内外主要管道副损伤,术后恢复良好,无胆道并发症发生。治愈44例,好转3例。结论胆道再次手术时使用PMOD,可使手术更安全有效,寻找胆总管方便快捷,可明显减少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总结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误诊的经验,提高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总结31例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治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术前诊断原发性肝癌而剖腹手术者627例,31例(4.9%,31/627)病理证实为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其中肝局灶性增生性结节9例,肝硬化结节8例,肝再生结节5例,肝炎性结节5例,肝腺瘤样增生增节4例。结论应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化验和影像学进行诊断,多种影像学方法联合可增加诊断的正确性,肝动脉造影对肝硬化结节和肝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对HBsAg(一)和AFP阴性或定量低于200ng/mL的肝脏结节性病变,最好术前行B超引导肝穿刺活检获得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后是否放置T管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后胆总管Ⅰ期缝合的可行性、适应证、优缺点以及放置T管引流的利弊。方法2000年9月-2003年4月开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31例,其中胆总管Ⅰ期缝合7例,放置T管引流24例。结果31例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7例胆总管Ⅰ期缝合平均手术时间90min,术后平均住院7.8d,有1例发生胆漏;24例胆总管放置T管。平均手术时间150min,术后平均住院16.5d,有1例发生胆漏,4例肝内胆管残留结石。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后选择性胆总管Ⅰ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但仍不能取代T管引流。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02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根治性手术切除的145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病理资料,选择16项临床、病理和治疗等指标分析其对早期复发的影响。结果 全组1年内早期复发57例,早期复发组的1年存活率为36.8%,3年存活率为3.5%,而对照组(1年后复发或随访期间无复发)1年和3年存活率分别为100%和63.6%,两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9, P<0.00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肝硬化、肿瘤直径、多发肿瘤、肿瘤包膜形成、肿瘤包膜浸润、门静脉癌栓、肝静脉癌栓、微血管浸润和肿瘤Edmond-Steiner分级是影响肝癌早期复发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直径、门静脉癌栓、肿瘤微血管浸润和肿瘤包膜浸润是影响肝癌早期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 术后复发是肝癌的一大生物学特性,肿瘤直径、门静脉癌栓、微血管浸润和肿瘤包膜浸润是影响肝癌早期复发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甄别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高危因素对于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和术后的辅助治疗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患者的情绪障碍及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身患癌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冲击 ,可使患者产生许多不利于治疗和康复的负性情绪和消极应付方式 ,因而影响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生存期和生命质量。本文对 6 5例乳腺癌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及应付方式与非癌性疾病患者进行比较 ,以期为乳腺癌的治疗和心理干预积累一些资料。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选自我院肝胆乳腺外科 2 0 0 0年 1月至 12月住院患者 ,乳腺癌组 6 5人 (均由组织病理证实 )。全部为女性患者。年龄 2 9~ 5 8岁 ,平均 4 1.5岁。病程最短 2 0天 ,最长 10个月 ,平均 2 .5个月。文化程度 :大学 2 8人 ,高中 2 4人 ,初中 9人 ,小学 4…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常见的女性癌症,其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传统乳腺手术因手术切口大、并发症多且较为严重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不断追求微创手术的今天已经不能满足女性美观的需求。腔镜手术的发展以及设备的迭代使乳腺癌腔镜手术成为可能,溶脂法和非溶脂法建腔技术的出现和完善为乳腺癌腔镜手术的开展奠定基础,其中短期疗效的安全性令人鼓舞。手术技术不断完善,各种共识及推荐指南的发布进一步降低学习成本,利于乳腺腔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及发展。我国单孔腔镜和机器人辅助乳腺手术的出现标志乳腺腔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迈入国际领先行列。该文就乳腺癌腔镜手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刘天奇  赫军  邹全庆  梁中晓 《广西医学》2000,22(6):1306-1307
肝外门静脉高压症有肝前型及肝后型两种(1),比较肝内门静脉高压症而言,其并不太常见.对其处理需视病因及具体病情具体分析而定.我院近两年来曾收治4例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及1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所致肝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其中对2例BCS及1例海绵样变所致肝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本文结合此3例报告,对肝外门静脉高压症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渐进式综合康复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上肢功能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渐进式综合康复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双侧上肢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和Constant评分。结果 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12个月,两组肩前屈、外展、后伸、内旋及外旋活动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观察组肩前屈、外展及后伸活动度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9% vs 12.50%,13.33%vs 22.50%,15.56% vs 30.00%;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和12个月,两组Constant评分均有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渐进式综合康复干预可持续改善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和Constant评分,利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9月—2002年3月,1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联合纤维胆道镜探查取石。1期缝合胆总管或胆总管T管引流。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除1例术后胆漏经保守方法治愈外,其余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例胆道残余结石,经门诊胆道镜取净残余结石。结论 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是一种微创、安全、可靠、有效的新技术,但应掌握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