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正近年来,现代医学迅速发展,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对抗肿瘤的手段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肿瘤患者人群年龄逐渐升高,但相关心血管毒性和心血管并发症严重干扰了肿瘤的治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2]。然而,目前关于肿瘤治疗患者的心脏监测和预警评价体系仍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即时检验(POCT)方法检测的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心力衰竭(心衰)的预后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心衰患者747例,采用POCT方法检测患者基线血清sST2水平。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分为病例组(n=231)和对照组(n=516),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与s ST2相关的独立预测因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ROC曲线、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风险预测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sST2对心衰的预后价值。结果:中位随访949 d时,231例(30.9%)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T=-2.141,P=0.033)、冠心病(T=2.180,P=0.030)、NYHA心功能分级(T=2.593,P=0.01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T=-3.034,P=0.003)、白蛋白(T=-2.653,P=0.008)、丙氨酸氨基转移酶(T=4.813,P=0.000)、血钠(T...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呈限制性心肌病样改变的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的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中呈限制性心肌病样改变者32例,对其临床特点和住院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2例重症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均有限制性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改变,即双心房扩大,左心室不大;84.4%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50%),15.6%患者的LVEF低于50%;37.5%的患者同时有右心室扩大。心力衰竭病史10天~35年,平均8.3年,75%的患者呈全心心力衰竭表现,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水肿,部分患者有发作性晕厥、心绞痛等症状。出现呼吸衰竭者8例,心原性休克者2例,中-大量胸腔积液和腹腔积液者13例,90%患者合并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因缓慢心律失常而植入心脏起搏器者8例。住院期间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3例,其中2例电复律成功,并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例心肺复苏无效死亡;心脏移植6例。结论:呈限制性心肌病改变的重症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虽然左心室不大,多数患者的LVEF正常,但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是肥厚型心肌病晚期表现之一,常需考虑心脏移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血栓面积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方法:2008年10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心力衰竭中心重症监护病区住院,且诊断为心力衰竭合并左心室血栓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根据平方根变换后的血栓面积中位数将整体人群分为大面积组和小面积组,比较两组基线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均值比较研究左心室血栓面积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左心室血栓面积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322例患者,大面积组161例、小面积组161例。大面积组的体重指数、血浆大内皮素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高于小面积组(P均<0.05)。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r=0.110,P=0.048)、体重指数(r=0.113,P=0.051)、高敏C反应蛋白(r=0.153,P=0.007)、血清氯(r=0.098,P=0.078)、丙氨酸氨基转移酶(r=-0.125,P=0.02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r=-0.107,P=0.056)、大内皮素(r=0.132,P=0.032)、血糖(r=0.112,P=0.044),血清肌酐(r=0.12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与炎症指标之间的关系, 及其对住院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长期预后的潜在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了2006年12月至2018年6月于阜外医院心力衰竭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2 475例心衰患者, 根据甲状腺功能分为低T3综合征(LT3S)组(n=610, 24.6%)和甲状腺功能(甲功)正常组(n=1 865, 75.4%)。出院后进行系统的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 中位随访时间为2.9(1.0, 5.0)年, 最终随访时共记录了1 048例全因死亡。对比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差异, 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和Kaplan-Meier分析评估游离T3(FT3)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总人群年龄19~95(57±16)岁, 其中男性1 823例(73.7%)。LT3S组患者白蛋白[(36.5±5.4)比(40.7±4.7)g/L]、血红蛋白[(129.4±25.1)比(140.6±20.6)g/L]、总胆固醇[3.6(3.0, 4.4)比4.2(3.5, 4.9)mmol/L]低于甲功正常组(均P<0.001), 而...  相似文献   
6.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是由于编码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yin,DYS)基因突变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肉疾病,肌营养不良心肌病是BMD最常见死因。本文报道1例BMD心肌病患者,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分析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案,以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复方缬沙坦(抗高血压药)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评价其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双周期、两制剂交叉试验设计,20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交叉、先后单次交叉口服国产复方缬沙坦(每片含缬沙坦80 mg/氢氯噻嗪12.5 mg)(被试制剂)和进口复方缬沙坦(每片含缬沙坦80 mg/氢氯噻嗪12.5 mg)(参比制剂)各1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同时测定血浆中的缬沙坦和氢氯噻嗪浓度。结果被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缬沙坦:Cmax分别为(2.39±1.28),(2.61±1.23)μg.mL-1;tmax分别为(3.1±1.4),(3.4±0.7)h;t1/2分别为(7.5±1.8),(7.4±1.6)h;AUC0-t分别为(16.95±8.85),(18.14±9.06)μg·mL-1·h。氢氯噻嗪:Cmax分别为(0.40±0.18),(0.42±0.15)μg·mL-1;Tmax分别为(2.6±1.6),(2.2±1.0)h;t1/2分别为(9.6±1.4),(9.8±1.8)h;AUC0-t分别为(2.85±1.05),(2.80±0.89)μg·mL-1·h。国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比值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8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中心住院的3 527例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FT3/FT4比值的中位数分为低FT3/FT4比值组(1 764例, FT3/FT4<2.15)和高FT3/FT4比值组(1 763例, FT3/FT4≥2.15)。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患者出院后进行系统的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 研究主要终点定义为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或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的复合终点。比较基线时不同FT3/FT4比值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 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FT3/FT4比值与住院心衰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3 527例患者的年龄为(56.8±16.0)岁, 男性为2 544例(72.1%);随访时间[M(Q1, Q3)]为2.79(1.00, 5.03)年, 最终随访时共记录了1 542例患者的终点事件。低FT3/FT4比值组和高FT3/FT4比值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58.8±16.5)和(54.8±15.2)岁(P<0.001), ...  相似文献   
9.
心室重构包括心肌细胞形态、结构及数量分布的改变。细胞外间质含量、种类分布的改变以及心实质间质比例失衡和心室形状结构的变化。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是决定心肌梗死(MI)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的主要因素。如何预防和逆转心室重塑、降低心肌梗死后的病死率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他汀类药物降血脂以外的作用如改善心肌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0.
翟玫  李一石 《山东医药》2012,52(4):112-113,118
近年来,系列临床试验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证实,高血压病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危害不仅是平均血压增加的结果,血压变异性(BPV)与平均血压水平一样影响高血压患者靶器官的损害及总体预后。随着动态血压监测技术(ABPM)的成熟及广泛应用,用其评估BPV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我国目前对高血压病的诊治,侧重于治疗后血压绝对值变化的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