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5篇
临床医学   6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皮质下脑卒中后手运动相关脑区正负网络连接的变化及与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对18例单侧皮层下脑卒中患者和18名性别、年龄完全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检查.以左侧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对应病灶侧)内与手运动功能相关的区域为感兴趣区,基于体素水平的全脑功能连接方法 分析手运动相关的正网络和负网络;进一步基于感兴趣区水平的功能连接方法 分析正负网络内和网络间功能连接的变化;最后,将卒中患者异常的功能连接指标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卒中组与病灶侧M1功能连接显著大于对照组的脑区均在负网络内;而显著小于对照组的脑区均在正网络内;卒中组正负网络内和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均显著降低;且病灶侧M1与负网络内同侧额中回的功能连接系数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735,P<0.01).结论 脑卒中后与手运动相关脑区的正负网络连接强度均下降.尤其是卒中组大于对照组的功能连接可能并非意味相关脑区的"功能代偿",而是反映了手运动相关脑区之间的负性功能连接降低,这将更有利于深入理解脑卒中神经作用机制并为康复干预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究脑卒中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扩散定量指标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集37例单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30例健康被试的DTI数据,运用概率性纤维束成像追踪出健康被试的CST,获得健康对照组CST模板.基于健康对照组的CST模板测量两组被试双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进一步计算两组被试FA比率(FA ratio,rFA)、FA不对称性(FA asymmetry,FAasy)、MD比率(MD ratio,rMD)和MD不对称性(MD asymmetry,MDasy),用这六个扩散参数相关指标来评估脑卒中患者CST完整性损伤,并与患者"手+腕"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卒中组病灶同侧CST的FA、rFA显著降低(分别为t=-15.775,t=-11.111,P<0.001),FAasy显著增高(t=9.473,P<0.001);而MD、rMD显著增高(分别为t=9.553,t=7.733,P<0.001),MDasy显著降低(t=-8.941,P<0.001);病灶对侧CST的FA和MD均无显著变化(P>0.05).患者病程及病灶大小与各扩散指标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卒中组病灶同侧CST的FA和rFA与"手+腕"及上肢FMA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42,P=0.038;r=0.479,P=0.003;r=0.343,P=0.038;r=0.482,P=0.003),FAasy与"手+腕"及上肢FMA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353,P=0.032;r=-0.490,P=0.002).分步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相较于病灶同侧CST的FA和rFA,FAasy与"手+腕"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更加相关(分别为Beta=-0.353,P=0.032;Beta=-0.490,P=0.002).结论基于健康对照组CST模板测得的FA相关指标能反映CST结构完整性.FAasy与"手+腕"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密切相关,或许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手腕部和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高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其护理措施。方法对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高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严密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并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 50例患者术后4例心功能不全、3例出血、3例肺部感染。经及时治疗和针对性护理后,均获痊愈,住院时间(10.5±2.6)d。结论高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术后极易发生出血、心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加强术后病情观察、做好并发症护理等措施可促进患者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认为,小儿脑瘫是指一组先天性、非进行性、非感染性的大脑损伤或发育异常而导致躯体各类残疾,主要为运动障碍,同时可伴有姿势、语言、视觉、听觉、智力等多种障碍[1]。脑部病灶可发生于怀孕时、分娩时或出生后(3岁以内),一般在患儿幼年时即出现明显的相应器官系统功能异常,排除相关疾病后可做出诊断[1]。全球范围内,脑瘫发病率约为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意外住院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成本-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脑血管意外住院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作成本-效果的经济学分析评价。方法:82例因脑血管意外住院患者在脑梗死和脑出血两个层次上按区组随机化纳入到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给予规范的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不给予规范的早期康复治疗,一般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同康复组,分别采集两组患者自发病到发病后一个月的直接医疗费用、直接非医疗费用和间接费用,以及各费用的详细构成。对于每例样本在入选时和发病后1个月分别采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进行功能的评价。结果:康复组患者的功能改善明显较对照组为佳,两组患者总费用之间无明显差别:不论是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还是综合功能评分每改善1分,康复组所耗费的相关成本费用明显较对照组为低,对照组相关费用约是康复组的2—4倍。结论: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规范早期康复治疗是经济的、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不同运动量对糖尿病大鼠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与体重调节密切相关的血清瘦素水平的关系,观察不同运动量对糖尿病大鼠体重、血糖、血清胰岛素和血清瘦素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分成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正常运动组、糖尿病组、糖尿病小运动量组、糖尿病中运动量组和糖尿病大运动量组。运动组按Ploug方法进行游泳训练。结果:正常运动组大鼠游泳8周后的血清瘦素浓度较运动前显著降低。运动前4组糖尿病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体重、血清胰岛素和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降低.血糖浓度显著升高。8周后只有糖尿病中运动量组大鼠的每周体重增加数明显回升.血糖浓度较运动前降低35%,血清胰岛素浓度较运动前升高38%,血清瘦素浓度较运动前升高40%。而糖尿病小运动量组和糖尿病大运动量组大鼠运动8周后的上述指标较运动前均无显著性差异。多元相关回归分析.仅提示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是血清瘦素有意义的影响因素。结论:正常生理状态下运动降低血清瘦素水平是机体为维持自身体重稳定和能量平衡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而在链脲佐菌素糖尿病状态下,瘦素似乎与胰岛素关系更密切,中等强度运动在降低血糖、改善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同时,似乎也改善了对瘦素的敏感性;运动量不足或运动量过大对糖尿病均无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运动锻炼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与体质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观察长期定量运动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体质指标的影响。方法:对上海市某社区35~74岁常驻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同时对该社区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静脉血糖检测,筛选出Ⅱ型糖尿病患者,经心电图、尿常规、眼科等检查排除运动禁忌症,最后有27名糖尿病患者参与了为期1年的运动干预治疗。结果:1年运动治疗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降低明显(P<0.05),HDL-ch虽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和 血压在运动干预前大于正常值,1年运动干预后都有显著下降(P<0.05),同时肺活量、握力和坐位体前屈3个体质指标在1年干预后都有显著提高 。结论:运动能有效降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同时增强患者的体质,对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颈椎退行性脊椎病在中老年人较为常见,其康复治疗方法很多,一般采用牵引、按摩、理疗、医疗体操、针灸、局部封闭等。目的:采取全身性拳操运动结合局部颈椎操锻炼的定量运动方式,对社区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设计:以社区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干预3个月,自身前后对照。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对象:2000-03对上海市南京东路街道某社区35~74岁常驻居民1457人进行社区慢性疾病的入户问卷调查,通过询问检出既往医院明确诊断为颈椎退行性脊椎病的患者,排除脊髓型颈椎退行性脊椎病。共有114例患者自愿参加为期3个月的运动康复治疗,颈型12例,神经根型39例,椎动脉型23例,交感神经型5例,混合型35例,脊髓型无。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方法:对114例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实施为期3个月的运动康复治疗。①全身性拳操运动有太极拳、练功十八法、关节操,患者可根据本人兴趣、体力而任选其中1种或几种,每天运动1次,每次至少30min,每次运动强度要求达到或接近靶心率水平,即每次运动后即刻心率达到170-年龄,共坚持运动3个月。②局部颈部医疗功能操共12节,以活动颈肩部和放松功为主,步骤包括左右旋转、环绕颈项、缩头松肩、伸颈拔背、回头望月、云手、双手上举、挺胸伸肘、与项争力等,颈椎操每个动作重复5~10次,并逐步增加,整套操每天进行1~2次,每次至少10min,共坚持运动3个月。③除运动干预外,患者在3个月时间里不接受任何其他治疗(如药物、牵引、理疗等)。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主要观察指标:①运动康复治疗3个月后全部患者疗效评估结果。②颈椎退行性脊椎病分型与疗效的关系。③颈椎退行性脊椎病病程与疗效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114例患者均坚持完成3个月的运动干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运动康复治疗3个月后全部患者疗效评估结果:114例患者中,治愈44例,显效40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治愈显效率为73.7%,总有效率为95.6%。全部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包括颈肩痛、放射性单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感、头晕、耳鸣、头痛等。②颈椎退行性脊椎病分型与疗效的关系:经过3个月的运动康复治疗,与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患者比较,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的治愈显效率高(47.8%,20.0%,65.7%,91.7%,97.4%,P<0.01)。③颈椎退行性脊椎病病程与疗效关系:病程在1年以内或1~5年的患者其治愈显效率均明显高于病程在5年以上的患者(90.9%,88.6%,55.9%,P<0.01)。结论:定量的拳操运动结合颈椎操锻炼有助于改善神经根压迫症状,而椎动脉压迫症状需结合其他治疗方能达到最佳疗效。此外病程与疗效具有一定关系,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应尽早开始运动康复治疗。提示组织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进行定量的拳操运动并结合颈椎操锻炼值得在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9.
背景:颈椎退行性脊椎病在中老年人较为常见,其康复治疗方法很多,一般采用牵引、按摩、理疗、医疗体操、针灸、局部封闭等。 目的:采取全身性拳操运动结合局部颈椎操锻炼的定量运动方式,对社区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设计:以社区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干预3个月,自身前后对照。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 对象:2000—03对上海市南京东路街道某社区35~74岁常驻居民1457人进行社区慢性疾病的人户问卷调查,通过询问检出既往医院明确诊断为颈椎退行性脊椎病的患者,排除脊髓型颈椎退行性脊椎病。共有114例患者自愿参加为期3个月的运动康复治疗,颈型12例,神经根型39例,椎动脉型23例,交感神经型5例,混合型35例,脊髓型无。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对114例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实施为期3个月的运动康复治疗。①全身性拳操运动有太极拳、练功十八法、关节操,患者可根据本人兴趣、体力而任选其中1种或几种,每天运动1次,每次至少30min,每次运动强度要求达到或接近靶心率水平,即每次运动后即刻心率达到170-年龄,共坚持运动3个月。②局部颈部医疗功能操共12节。以活动颈肩部和放松功为主,步骤包括左右旋转、环绕颈项、缩头松肩、伸颈拔背、回头望月、云手、双手上举、挺胸伸肘、与项争力等,颈椎操每个动作重复5~10次,并逐步增加,整套操每天进行1~2次,每次至少10min,共坚持运动3个月。(勤除运动干预外,患者在3个月时间里不接受任何其他治疗(如药物、牵引、理疗等)。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 主要观察指标:①运动康复治疗3个月后全部患者疗效评估结果。②颈椎退行性脊椎病分型与疗效的关系。③颈椎退行性脊椎病病程与疗效关系。 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114例患者均坚持完成3个月的运动干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运动康复治疗3个月后全部患者疗效评估结果:114例患者中,治愈44例,显效40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治愈显效率为73.7%,总有效率为95.6%。全部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包括颈肩痛、放射性单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感、头晕、耳鸣、头痛等。②颈椎退行性脊椎病分型与疗效的关系:经过3个月的运动康复治疗,与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患者比较,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的治愈显效率高(47.8%,20.0%,65.7%,91.7%,97.4%,P〈0.01)。③颈椎退行性脊椎病病程与疗效关系:病程在1年以内或1~5年的患者其治愈显效率均明显高于病程在5年以上的患者(90.9%,88.6%,55.9%,P〈0.01)。 结论:定量的拳操运动结合颈椎操锻炼有助于改善神经根压迫症状,而椎动脉压迫症状需结合其他治疗方能达到最佳疗效。此外病程与疗效具有一定关系,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应尽早开始运动康复治疗。提示组织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进行定量的拳操运动并结合颈椎操锻炼值得在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临床经济学评价方法在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临床经济学(clinicaleconomics)作为卫生经济的分支学科,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利用临床经济学的方法对临床使用的药物、设备、诊疗程序等技术干预措施进行经济评价和分析,以探讨最佳的诊断、治疗方案,评价医疗效果,以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同时为决策者制定有关的政策提供信息[4--5]。脑血管病的疾病负担如果以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DALYs)来表示,为每10万人口损失126.5DALYS(其中男性为68.4,女性为58.1)[5],高居榜首,这说明它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而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