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3篇
临床医学   84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VR)技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22例。2组脑瘫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神经发育促进技术、肌肉牵张、作业治疗及家庭康复训练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VR技术及常规平衡功能训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对2组患儿进行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左右偏移、轨迹长、单位面积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轨迹长[(49.00±12.17)mm]、单位面积轨迹长[(35.40±22.13)mm]、矩形面积[(2.52±0.91)mm2]、外周面积[(1.62±0.63)mm2]、Berg平衡量表评分[(30.07±1.04)分]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R技术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电针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是目前常见的多发病之一,死亡率、致残率极高.是否对脑卒中后及时采用正确的康复措施,其后果将明显地不同.WHO(1989)年资料显示,脑卒中患者经正规康复后,第1年末,其生活能自理者高达60%[1].而在偏瘫患者的整个康复过程中,平衡功能的尽早恢复是改善运动障碍、减少残疾的基础,所以躯干平衡的控制训练是偏瘫患者获得平衡功能的关键,也是临床康复一直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从1998年起运用中国传统康复技术-电针刺激结合运动疗法,取得良好效果,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辉  陆晶晶  劳方金  傅建明  李岩  胡安龙 《浙江医学》2023,45(12):1307-1310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生物反馈系统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2022 年 6 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 60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30 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技术及作业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做上述康复治疗时应用虚拟现实生物反馈系统对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进行精准的角度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 6 周后分别采用上肢 Fugl-Meyer 运动功能测评量表(FMA-UE)评定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虚拟现实生物反馈系统评定患者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最大活动度。 结果 治疗 6 周后,两组患者上肢 FMA-UE 评分、MBI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患者上肢 FMA-UE 评分、M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肩关节前屈 、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活动度均较对照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 虚拟现实生物反馈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有促进作用,可用于临床上脑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患者活动度评估与精准控制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治疗组1(振动组),治疗组2(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组)。三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患侧手最大握力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别进行评定。结果:在训练后,治疗组1比对照组在FMA(44.38±15.29)、WMFT(43.88±14.50)、患侧手的最大握力(21.50±11.68)及MAS(1.00±1.02)有显著改善,此外治疗组2比另外两组在FMA(48.92±13.60)、WMFT(52.92±13.74)、相关手的最大握力(32.80±10.61)及MAS(0.62±0.65)有显著改善。结论:在脑卒中患者中,运用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比单独运用上肢功能训练或振动训练,在上肢功能、痉挛及最大握力的改善方面有更大的获益。  相似文献   
5.
正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功能康复及日常生活质量~([1])。目前,药物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主要手段,长期使用会产生明显不良反应,存在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和加重抑郁的可能性~([2])。常规康复治疗手段容易使患者产生厌倦感,积极性和配合度不高~([3])。因此,寻求改善卒中患者抑郁情绪的有效康复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Thera-Band渐进抗阻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 方法 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Thera-Band弹力带对偏瘫侧肌肉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中的行走和上下楼梯功能检测标准以及GaitWatch步态分析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FMA评分[(24.54±2.47)分]、Berg评分[(39.21±2.25)分]、FIM评分[(12.46±1.06)分]、步频[(79.00±8.08)steps/min]、步幅[(59.75±3.31)cm]、步速[(40.29±5.04)cm/s]以及对照组的FMA评分[(20.67±2.65)分]、Berg评分[(28.92±2.90)分]、FIM评分[(11.92±0.97)分]、步频[(69.17±8.11)steps/min]、步幅[(56.38±3.46)cm]、步速[(36.08±4.84)cm/s]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FMA评分、Berg评分以及GaitWhatch步频、步幅、步速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hera-Band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高压氧(HBO)联合电针八髎穴治疗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20例、电针组20例、联合组20例,各组均接受常规膀胱功能训练,电针组增加电针治疗,联合组增加电针治疗及高压氧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及排尿日记评价3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充盈期逼尿肌压(Pdet)、膀胱顺应性(BC)、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RV)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3组患者BC及Qmax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Pdet及RV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电针组及联合组患者BC及Qmax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Pdet及RV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BC及Qmax明显高于电针组(均P<0.05),Pdet及RV显著低于电针组(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治疗前(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电针组及联合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电针组(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电针组(均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电针八髎穴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正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一种后遗症,约30%—50%脑卒中患者3个月内仍不能独立步行~([1]),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障碍与平衡协调能力下降有关,由于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能力下降,造成患者肢体灵活性下降,进而加重步行障碍,而躯干控制是脑卒中功能恢复的前提~([2]),目前关于躯干控制训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3]),然而,常规的躯干强化训练多是治疗师与患者"一对一"进行训练,降低了工作效率~([4]),因此,需要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