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由于在睡眠中起病,因此难以确定发病时间,所以醒后卒中往往被排除在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之外。然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醒后卒中的患者可通过影像学评估手段筛选出适合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患者,特别是一些大型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醒后卒中可通过血管再灌注治疗获得较好的临床转归。本文总结了近些年发表的相关研究,旨在引发大家对醒后卒中能否接受血管再通治疗这一问题的关注。1醒后卒中的定义醒后卒中是指入睡时患者无主观症状,睡醒后患者出现  相似文献   

2.
醒后缺血性卒中(WUIS)由于其发病时间难以确定的特点,在治疗策略的选择以及溶栓时间窗的判断上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逐渐成为临床上卒中治疗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相关临床研究的深人及相关影像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对于这类患者而言,在治疗策略的制定和选择方面均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将就目前关于WUIS的研究和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静脉溶栓时间窗从3 h扩展到了9 h,研究重点也从时间窗理念扩展至组织窗理念。对 于发病时间不明、醒后卒中或者一定时间内的超时间窗患者,需完善相关神经影像学检查,权衡利弊 后决定是否静脉溶栓治疗。本文重点梳理了近年来根据组织窗寻找静脉溶栓获益患者的各种不同 筛选方法及静脉溶栓的药物选择,希望能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静脉溶栓时间窗从3 h扩展到了9 h,研究重点也从时间窗理念扩展至组织窗理念。对
于发病时间不明、醒后卒中或者一定时间内的超时间窗患者,需完善相关神经影像学检查,权衡利弊
后决定是否静脉溶栓治疗。本文重点梳理了近年来根据组织窗寻找静脉溶栓获益患者的各种不同
筛选方法及静脉溶栓的药物选择,希望能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宋磊  高波  沈桂权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2):1158-1162
觉醒型卒中是一种在睡眠中起病的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窗的判断较困难,静脉溶栓治 疗决策困难。近年来,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 ui 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不匹配作为一种判断觉醒型卒中发病时间窗的客观影像学指标 被广泛运用。本文概述DWI-FLAIR不匹配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应用价值,通过对比觉醒型卒中和发病 时间明确的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探讨该技术指导静脉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及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6.
醒后卒中(WUS)是指入睡时无神经系统症状,觉醒后患者本人或目击者发现有卒中症状, 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 14.3%~29.6%。由于发病时间的不确定,通常不适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时间窗 内特殊治疗。近年来,随着多模式CT及磁共振成像对缺血性卒中梗死灶及缺血半暗带识别的技术发展,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静脉溶栓、机械取栓等治疗方案使 WUS 患者更好地获益。现对 WUS 的病理生理 机制、危险因素、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案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卒中目前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近年来再灌注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中取得重大进展。用传统的时间窗来筛选患者已经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而利用组织窗再灌注治疗却显示出很多优势。本文对组织窗和时间窗的不足和优势以及组织窗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院内卒中患者虽然卒中发病时置身医院环境,但由于其基础病情复杂、识别困难、治疗禁忌证多等因素,存在再灌注治疗延迟和再灌注率低等情况,是导致院内卒中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针对院内卒中再灌注治疗流程中不同环节的延误原因,加强院内卒中识别、改进溶栓绿色通道流程、重视头颅影像学中灌注成像检查等措施有利于改善院内卒中再灌注治疗的延误。我国院内卒中救治体系尚未完善,未来需结合我国国情、院内卒中的特征以及先进中心的经验,加强绿色通道诊治流程建设和改良,以改善院内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正觉醒型脑卒中(wake-up stroke,WUS)是一类在睡眠醒来时发现症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因无法获知准确发病时间,常被排除在再灌注治疗之外。近年研究表明WUS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与非WUS相似,经影像学筛查后给予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可能使该类患者临床获益。本研究就WUS临床特征、影像学研究、治疗进展进行综述。觉醒型脑卒中(wake-up stroke,WUS)是指入睡前无新  相似文献   

10.
正YOU ARE THE POWER你就是力量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6月27-29日WWW.T-ISC.COM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CNCC)·TISC论坛·卒中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卒中临床研究方法培训·脑血管病转化医学论坛·卒中"好声音":来自中国的卒中研究·脑血管病的合理化评估筛查与干预·从血管腔到血管壁的评估管理·卒中影像论坛·TCD的临床规范应用论坛·卒中急性期营养管理·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预防与控制·卒中新的危险因素:监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11.
正编者按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侧支循环的评估以及促进侧支循环的开放是近年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措施主要是通过溶栓、机械取栓使血管再通,但由于治疗的时间窗而受到限制,因此,建立侧支循环对缺血后再灌注具有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侧支循环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系统评估脑侧支循环将有助于预测卒中发生及复发的风险、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和出血转化的发生率。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缩小缺血性卒中最终的梗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机械再通治疗伴大动脉闭塞的醒后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最后获知健康时间至血管内治疗开始时间(T)将病例分为对照组(T≤6 h,48例)和醒后卒中组(WUS组,11例)。以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6分作为挑选醒后卒中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主要影像学标准。对比醒后卒中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血管开通效果、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差异。结果 59例患者经脑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颅内大动脉闭塞。WUS组术前NIHSS评分中位数为16(6~28)分;责任血管:颈内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6例、基底动脉2例、椎动脉1例。WUS组术后影像学检查发现1例患者存在无症状性脑出血,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无死亡病例;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中位数为8(2~30)分,同最初NIHSS评分相比,7例患者改善5分及以上。WUS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NIHSS评分、ASPECT评分、责任血管分布方面均无明显差异;WUS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再通率、90 d mRS评分、术后并发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血管内机械取栓可使部分大动脉闭塞的醒后卒中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3.
<正>卒中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及致死疾病,近年来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缺血性卒中最终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因此通过各种手段在有效时间窗内重新恢复或开通病变血管,实现缺血脑组织的再灌注是治疗的关键。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为公认和有效的治疗方案,但由于溶栓时间窗较窄以及颅内出血风险大,其临床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多模式影像学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患者69例,通过对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前后多模式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及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结果静脉溶栓前仅检查CT的占68.1%;静脉溶栓前开启多模式影像的占31.9%。静脉溶栓后立刻或同时开启多模式影像的占30.4%。结论结合医院放射科设备配置及卒中中心发展状况,溶栓二线合理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多模式影像并判断何时开启多模式影像;结合灌注成像的分析确定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为超时间窗的rt-PA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进行指导评估,使更多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5.
正编者按对于缺血性卒中治疗来说,2015年是革命性的一年,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了机械取栓可显著提高颅内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随后,机械取栓治疗方案改写了全球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的指南,这是近20年来卒中治疗史上一座里程碑式治疗革新。可以明确的是,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当发病时间短、影像学上有可挽救的半暗带组织及良好的侧支循环时,血管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虽然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急性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ation syndrome,OHSS)并发颅内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其发病机制。方法报告1例OHSS并发颈内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其发病机制,并对该病的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是28岁青年女性因继发性不孕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出现失语和偏瘫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罕见病例,卒中的原因可能是OHSS并发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结论OHSS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机制为低灌注、高凝状态等。在临床中应严格筛查选择合适的体外受孕对象,慎防OHSS发生。  相似文献   

17.
氙-CT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80%,且大约20%的患者在病后1~2年内会再次复发,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下降,因此,加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不断提高其诊治水平,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溶栓、支架等介入方法治疗及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挽救半暗带、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认为,发病3h内是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窗,最迟可以延长到病后6h.但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在时间窗内溶栓疗效不佳,而一些学者进行了6h外延迟溶栓研究,部分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1],表明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时间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临床上迫切的需要一种能迅速准确判定缺血半暗带的检测方法,为溶栓时间窗的个体化选择提供客观根据.氙~CT(Xe-CT)技术是一种可以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进行定量测定的先进的影像学方法,近几年发展很快,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关于脑血管病防治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占各种疾病的前三位,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发病率更有上升及发病年龄年轻化趋势。本期脑血管病专辑不仅内容丰富,且突出了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如在研究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机制的同时,重视干预治疗。本文对脑血管病,尤其是ICVD的防治研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对于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药物选择、剂量及给药途径研究需加大力度自从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建立后,缺血中心坏死区及半暗带的概念已获得共识。治疗时间窗的提出为溶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治疗时间窗究竟多长——几小时?几天?从…  相似文献   

19.
<正>脑卒中是造成人类病死或病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血流量(CBF)急剧下降可以引起严重的神经元损伤。若不能在治疗时间窗内恢复脑组织灌注,则造成不可逆性脑损伤;而超出治疗时间窗的血管再通,有时不但无法挽救脑组织,还可能引起再灌注损伤,甚至发生出血性转化(HT)等继发性脑损伤。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是特定时间内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区。由于静脉溶栓受到严格治疗时间窗等的限制,且大血管闭塞  相似文献   

20.
“病理生理窗”指导下的溶栓干预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时间窗指导下的溶栓治疗”的局限性,提出新型溶栓干预模式。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时间窗”、“缺血半暗带”和“溶栓干预疗效”之间的相关关系。阐释“时间窗指导下溶栓治疗”的局限性,进而提出新型急性脑血管病溶栓干预模式的设想。结果:“时间窗”指导下的溶栓治疗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对于那些发病虽然在经典溶栓干预时间窗内。但已经无缺血半暗带存在的患者实施了溶栓治疗,增加出血并发症发生的机率。其二,对于那些发病虽然超过经典时间窗,但仍然有可挽救脑组织存在的患者却放弃了溶栓治疗,降低了患者从溶栓治疗中受益的机会。结论:“病理生理窗指导下的溶栓治疗”,倡导根据缺血的病理生理特点进行溶栓决策,实施个体化的溶栓治疗,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溶栓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