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
目的 分析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入选1978例发病7 d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血管病危险 因素和发病时的主要症状及体征,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包括梗死灶的部位、数量、急 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及责任动脉、责任动脉有无严重狭窄、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随访患者1年内 有无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复发,通过多元Cox回归分析缺 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95例(4.8%)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缺血性卒中病 史、缺血性卒中发病前3个月内反复TIA、责任脑动脉狭窄程度≥70%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1年内复发 的危险因素。 结论 后循环梗死、有责任脑动脉严重狭窄及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病史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复 发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连续选取791例7 d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脑血 管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 的数量、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白质疏 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分别有14例(1.8%)、38例(4.8%)患者在缺血性卒中发病1年内死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复发。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存在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有 皮层新发脑梗死灶、入院后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出院时未服用他汀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 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的死亡无显著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4 分、新发梗死灶的责任脑动脉闭塞或狭窄程度≥70%、出院时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 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 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结论 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 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s,OSAHS)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研究,通过对2008年3月~2011年7月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227例新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2周时情况进行分析,依据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分为四组,分别为单纯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组(Ⅰ组,n=52),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合并轻度OSAHS组(Ⅱ组,n=60)、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合并中度OSAHS组(Ⅲ组,n=59)、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重度OSAHS组(Ⅳ组,n=56)。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记录其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等及患者睡眠呼吸监测结果。入组满12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各组间缺血性卒中事件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单纯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合并轻度OSAHS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合并中度OSAHS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重度OSAHS组随访12个月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分别为3.8%、5.0%、11.9%、16.4%,经卡方检验显示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重度OSAHS组较单纯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合并轻度OSAHS组的复发率差异存在显著性(P分别为0.033,0.046),余各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分别为0.768,1.177,0.490,0.123);将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AHI值、血氧饱和度(oxyhemoglobin saturation,SaO2)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优势比(odds ratio,OR)3.12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079~4.700,P<0.001]、高血压病史(OR 3.258,95%CI 1.308~8.111,P=0.011)、AHI(OR 1.071,95%CI 1.038~1.105,P<0.001)、SaO2(OR 0.907,95%CI 0.848~0.969,P=0.004)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且为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OSAHS、肥胖、高血压可能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对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早期卒中复发的影响。 方法 纳入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Clopidogrel in High -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Non-disabling Cerebrovascular Events,CHANCE)研究影像亚组1089例非心源性高危 TIA和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MRA序列的检查结果分为无颅内动脉狭窄、单发颅内动 脉狭窄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3组。随访患者90 d卒中复发(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事件。采用Cox回归 分析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对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90 d卒中复发风险的影响。 结果 无颅内动脉狭窄、单发颅内动脉狭窄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组分别有608例、298例和183 例患者;90 d卒中发生风险比例分别为5.43%、9.06%和18.03%。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相比,伴 有颅内动脉狭窄(包含单发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显著高于非颅内动脉狭窄患者 (12.50% vs 5.40%,P<0001)。其中,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卒中复发风险最高(18.03%),是无颅内动脉 狭窄患者的3.578倍(HR 3.578,95%CI 2.189~5.850)。 结论 多发颅内动脉狭窄是非心源性TIA和轻型卒中患者早期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不同TOAST分型复发情况,为预防 缺血性卒中复发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收集2014 年10 月1 日—2015 年2 月1 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 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首次发作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人口学 资料、既往疾病史、化验结果、影像学资料等信息,将患者发病入院作为起始事件,采用电话联系方式对 患者跟踪随访1 年,以卒中复发、失访、死亡为终点事件,随访内容包括复发情况、口服药物服用情况等。 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501 例,其中资料不全者28 例,失访23 例,最终450 例纳入研究。男性306 例,女 性144 例;年龄16~81 岁,中位年龄59.5 岁;复发组76 例,未复发组374 例;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 化型327 例(72.7%),小动脉闭塞型92 例(20.4%),心源性栓塞型18 例(4.0%),其他明确病因型5 例(1.1%), 不明病因型7 例(1.5%)。随访3 个月卒中复发率4.9%,6 个月累积复发率8.4%,1 年累积复发率16.9%。 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复发危险因素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2.376,95%CI=1.349~4.183)、TIA 史(OR=2.791,95%CI=1.538~5.066)、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不好(OR=1.941,95%CI=1.116~3.374)、心源 性栓塞型(OR=6.639,95%CI=2.322~18.982)。结论 缺血性卒中具有一定的复发率,高同型半胱氨酸、 TIA、颈动脉斑块形成、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不好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TOAST分型可以作 为卒中复发的预测因子,其中心源性栓塞型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与孤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发病在72 h内的孤立MCA M1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采用NIHSS评估卒中严重程度,采用Fazekas评估WMH严重程度。本研究的主要结局为发病90 d和1年时的神经功能结局,根据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 0~2分)和预后不良(mRS>2分)组,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的基线指标、WMH等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指标、侧支循环评级等因素;采用多因素分析判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次要结局包括卒中进展、发病90 d和1年卒中复发,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WMH与发病3 d内卒中进展、随访90 d和1年卒中复发的关系。结果 最终纳入117例患者,男性74例(63.2%),平均60.6±9.9岁。90 d随访时,60例患者预后良好,57例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zekas总分(OR 1.612,95%CI 1.245~2.087,P<0.001)、入院时NIHSS(OR 1.215,95%CI 1.025~1.440,P=0.025)、侧支循环不良(OR 3.111,95%CI 1.188~8.142,P=0.021)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1年随访时,86例患者预后良好,31例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zekas总分(OR 1.495,95%CI 1.083~2.065,P=0.014)、入院时NIHSS(OR 1.725,95%CI 1.359~2.193,P<0.001)、侧支循环不良(OR 4.217,95%CI 1.218~14.598,P=0.023)与预后不良独立相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MH与卒中进展及复发无相关性。结论 WMH与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高Fazekas总分、入院时NIHSS评分高、侧支循环不良可作为评定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河南省11家市级、县级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发病6 h内 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院内全因死亡率,采用多因 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共入组444例患者,平均年龄60.19±11.61岁,男性296例(66.7%),院内死亡25例(5.6%)。多 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3~6 h(OR 3.006,95%CI 1.120~8.071,P =0.029)、溶栓前 NI HSS评分(OR 1.130,95%CI 1.079~1.183,P<0.001)及心房颤动病史(OR 3.671,95%CI 1.282~10.511, P =0.015)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发病至溶栓时间3~6 h、严重神经功能损害、心房颤动病史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 血性卒中/TIA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MCA/ICA狭窄与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DWI上的梗死类型及发病机制.方法 起病48h内DWI诊断的急性脑梗死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MCA/ICA狭窄与闭塞的131例患者,有潜在心源性栓子患者除外.急性期DWI上梗死病灶分为:(1)单发病灶(小的穿动脉梗死灶;大的穿动脉梗死灶,皮层支梗死,大面积梗死,分水岭梗死);(2)多发梗死病灶.结果 131例患者,ICA51例,MCA80例.ICA出现最多的梗死类型:穿支动脉伴分水岭梗死,但与MCA比较,皮层支伴分水岭梗死具有统计学意义(8/51,P=0.001).MCA以穿支动脉伴皮层支梗死最多,且与ICA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12/80,P=0.003).MCA中任何皮层支梗死与狭窄程度无关,ICA中任何分水岭梗死与狭窄程度相关.结论 颈内和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闭塞在DWI上的梗死类型有明显的不同,提示有着不同的卒中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一年复发关系的研究。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初发急性非心源性缺 血性卒中患者,依据超声测定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反应,将患者 分为3组:重度FMD受损组、轻度FMD受损组和FMD功能正常组,采集患者基线资料,入组12个月时对 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各组间缺血性卒中事件复发情况。 结果 研究期间共入组126例患者,完成随访123例,其中重度FMD受损组、轻度FMD受损组和FMD 功能正常组分别有25例、52例和46例。3组患者一年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分别为8例(32.0%)、12例 (23.1%)、4例(8.7%)。FMD重度功能障碍组卒中复发率高于FMD功能正常组(P =0.016)。Logi sti c回 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比值比(odds ratio,OR)3.65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35~11.777, P =0.030],高血压(OR 3.286,95%C I 1.069~10.104,P =0.038),FMD重度受损(OR 6.155, 95%CI 1.333~28.420,P =0.020),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OR 1.053,95%CI 1.001~1.107, P =0.045)为非心源性卒中一年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论 FMD重度受损与缺血性卒中一年复发相关,且为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预测早期卒中复发严重程度的效度。方法 前瞻性地连续纳入488例发病48小时内的TIA住院患者。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观察发病7天内患者的复发事件,包括TIA复发,大卒中[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Health stroke scale,NIHSS)>3]和小卒中NIHSS≤3发生情况。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值评估ABCD2预测TIA患者复发和新发卒中事件严重程度的价值。结果 本研究收集488例发病48小时内的TIA住院患者中,在7天内49例(10.04%)患者复发TIA[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6.78%~16.12%],48例卒中,其中小卒中23例(4.71%;95%CI 1.96%~6.37%),大卒中25例(5.12%;95%CI 2.68%~8.08%)。ABCD2评分预测大卒中发生效度高(AUC=0.76;95%CI 0.67~0.85,P <0.01),预测小卒中发生效度较低(AUC=0.57;95%CI 0.42~0.70,P =0.18),ABCD2评分高低与TIA复发风险呈反比(AUC=0.34,95%CI 0.22~0.59,P<0.01),3组间AU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BCD2评分能对TIA患者早期复发和新发卒中严重程度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1年血管源性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评估高危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降低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8年9月于河北省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符合入排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 6 61例,随访1年内死亡患者16 0
例(4.4%),其中血管源性死亡136例(3.7%),其中包括缺血性血管性死亡3.1%(114例),出血
性血管性死亡0.1%(4例),心源性血管性死亡0.2%(8例),其他血管性死亡0.3%(10例),非血
管源性死亡0.7%(24例)。非血管源性死亡患者作为删失数据,最终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3637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 1.084,95%CI 1.062~1.105,P<0.001)、颈动脉
狭窄(OR 1.835,95%CI 1.288~2.614,P =0.001)、入院时NIHSS评分(OR 1.200,95%CI 1.164~1.237,
P <0.001)、脂蛋白a(OR 1.001,95%C I 1.000~1.001,P <0.001)、白细胞计数(OR 1.093,
95%CI 1.031~1.159,P =0.003)、纤维蛋白原水平(OR 1.092,95%CI 1.025~1.164,P =0.006)、血肌
酐(OR 1.004,95%CI 1.001~1.007,P =0.009)是血管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OR 0.378,
95%CI 0.208~0.686,P =0.001)是血管源性死亡的保护因素。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颈动脉狭窄、入院时NIHSS评分、脂
蛋白a水平、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及血肌酐水平。高密度脂蛋白为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继发症状性癫痫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院内结局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卒中联盟(China Stoke Center Alliance,CSCA)登记数据库2015年8月1日-2019年7月31日入组的SAH患者。症状性癫痫限定为住院期间发作。依据是否出现继发症状性癫痫,将研究对象分为SAH继发癫痫组和无继发癫痫组,比较组间的人口学特征、入院GCS评分、血管危险因素、手术以及医院级别和地区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H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以及SAH继发癫痫与院内死亡、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及肺炎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11 210例SAH患者,女性6623例(59.1%),平均年龄60.0±12.9岁,入院GCS评分的中位数为15分。总计228例(2.0%)继发症状性癫痫。年龄(OR 0.92,95%CI 0.87~0.97)、既往卒中/TIA(OR 1.61,95%CI 1.20~2.17)、颈动脉狭窄(OR 3.17,95%CI 1.27~10.85)、心房颤动(OR 2.64,95%CI 1.12~6.24)、脂代谢紊乱(OR 1.79,95%CI 1.03~3.13)和脑室外分流术(OR 2.30,95%CI 1.31~4.02)是SAH继发症状性癫痫的独立影响因素。SAH继发症状性癫痫可能与更高的院内死亡(OR 1.71,95%CI 0.96~3.05)、缺血性卒中(OR 4.21,95%CI 2.70~6.56)、脑出血(OR 3.87,95%CI 2.81~5.33)及肺炎(OR 2.96,95%CI 2.26~3.86)事件风险相关。结论症状性癫痫是SAH患者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低龄、既往卒中/TIA、颈动脉狭窄、心房颤动、脂代谢紊乱以及脑室外分流术是SAH继发症状性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SAH继发症状性癫痫增加院内死亡、缺血性卒中、脑出血以及肺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动脉形态学异常对后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仁济医院神经内科完成头颈部DSA
或CTA的后循环TIA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10 min组、10~59 min组和≥60 mi n组,
比较椎动脉形态异常各亚型在3组间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椎动脉形态异常与后
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237例患者,其中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组109例(45.99%)、10~59 min组71例(29.96%)
和≥60 min组57例(24.05%)。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显示,性别、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率≥50%
在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形态异常中,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狭窄(狭窄
率1%~99%)在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4),而一侧迂曲、双侧迂曲、一侧优势、一
侧优势合并迂曲和起源异常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
狭窄(OR 2.500,95%CI 1.381~4.525,P =0.002)、基底动脉狭窄率≥50%(OR 12.066,95%CI
1.446~100.668,P =0.021)是TI A症状持续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率≥50%是影响后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90 d内复发与TC/HDL-C比值的关系。 方法 利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氧化应激水平临床观察研究(Study on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SOS-Stroke)数据库的360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 结果 该研究人群中有231例(6.40%)患者90 d卒中复发,多因素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 1.02,95%CI 1.00~1.03,P =0.011)、糖尿病史(OR 1.44,95%CI 1.00~2.07,P =0.048)是卒中复发的 危险因素,住院期间服用降脂药物(OR 0.60,95%CI 0.40~0.90,P =0.012)则是卒中复发的保护因素,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TC/HDL-C比值不是卒中复发的预测因素。 结论 TC/HDL-C比值不能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90 d内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并发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危 险因素以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PAD患者共15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PAD临床症状根据Fontaine 分类分为I 期无症状,II 期间歇性跛行,II I 期静息痛,I V期足趾溃疡、坏疽。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oppler,TCD)结果将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中度狭窄(<70%)和重度狭窄 或闭塞(≥70%)。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在PAD患者中的发生率,PAD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 素以及PAD下肢缺血程度及围手术期卒中发生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中合并颅内和/或颅外动脉狭窄的PAD患者共99例(63.9%),其中颅外段动脉狭窄与 颅内段动脉狭窄分别为66例(42.6%)和67例(43.2%)。PAD合并颅外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27例 (17.4%),合并颅内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4例(2.6%)。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41,95%可信 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4~1.080,P =0.030]和吸烟(OR 2.728,95%CI 1.125~6.619,P =0.026) 是PAD合并颅外段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糖尿病(OR 2.196,95%CI 1.079~4.470,P =0.030)是PAD合 并颅内段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吸烟(OR 3.57,95%CI 1.078~11.411,P =0.037)是PAD合并颅内/外段 动脉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相比,PAD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 下肢缺血症状(Ⅱ期和Ⅲ期)(67.2% vs 50.0%,P =0.032)。与轻中度颅外段动脉狭窄相比,PAD合并 颅外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手术期卒中(17.4% vs 1.1%,P =0.006)。 结论 PAD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病率较高,颅内动脉狭窄患者PAD临床症状更严重,而颅外动脉 重度狭窄或闭塞则可能导致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河南省11家市级、县级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发病6 h内
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院内全因死亡率,采用多因
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共入组444例患者,平均年龄60.19±11.61岁,男性296例(66.7%),院内死亡25例(5.6%)。多
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3~6 h(OR 3.006,95%CI 1.120~8.071,P =0.029)、溶栓前
NI HSS评分(OR 1.130,95%CI 1.079~1.183,P<0.001)及心房颤动病史(OR 3.671,95%CI 1.282~10.511,
P =0.015)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发病至溶栓时间3~6 h、严重神经功能损害、心房颤动病史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
血性卒中/TIA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PTX3)和凝集素样氧化型低 密度脂蛋白受体-1(lectin-like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LOX-1)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 探索PTX3在颈动脉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1-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头颅CTA、血脂、PTX3、LOX-1等检查结果。根据患者头颅CTA有无 颈动脉狭窄分为颈动脉狭窄组和无颈动脉狭窄组;以狭窄程度为标准,将颈动脉狭窄组患者分为严重 狭窄(≥50%)组和轻度狭窄(<50%)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内动脉狭窄的 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02例患者,颈动脉狭窄组57例(55.9%),无颈动脉狭窄组45例(44.1%),颈动脉狭窄 组中轻度狭窄32例(56.1%),严重狭窄25例(43.9%);颈动脉狭窄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家族史比例、 LDL-C、PTX3及LOX-1水平均高于无颈动脉狭窄组(均P <0.05);严重狭窄组的PTX3、LOX-1及LDL-C水 平均高于轻度狭窄组(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X3(OR 3.11,95%CI 2.11~4.58, P =0.007)、LOX-1(OR 5.47,95%CI 2.89~10.13,P =0.017)和LDL-C(OR 5.35,95%CI 2.45~10.65, P =0.021)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血浆PTX3、LOX-1和LDL-C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负荷(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burden,ICASB)对缺血性卒中1年复发 的影响。 方法 入组中国22家医院共计2864例发病7 d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MRA检查, 并根据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数量计算ICASB,根据不同的ICASB将患者分为<4分组、4~5分组和>5分 组。比较不同ICASB组间基线数据的差异,并分析1年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ICASB<4分组、4~5分组和>5分组分别有2491例、214例和159例。不同ICASB组责任血管 狭窄程度的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多变量分析显示,ICASB 4~5分(HR 2.28, 95%CI 1.41~3.71,P =0.0008)、卒中家族史(HR 2.06,95%CI 1.27~3.33,P =0.0033)、缺血性卒中 病史(HR 2.12,95%CI 1.29~3.50,P =0.0030)、以前和现在吸烟史(HR 0.54,95%CI 0.35~0.85, P =0.0075)及入院时NIHSS评分(HR 1.05,95%CI 1.00~1.09,P =0.028)是1年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 素。Kapl 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ICASB 4~5分组1年卒中复发率(10.28%)较<4分组(3.89%)和 >5分组(6.91%)增高(均P <0.0001)。 结论 ICASB 4~5分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