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评价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不同血糖水平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 MetSyn)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61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依据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查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有无狭窄分为狭窄组、非狭窄组。按照IDF的诊断标准明确MetSyn各组的发生率,根据糖耐量试验(OG‐TT)分为伴糖尿病(DM)、高血糖和糖耐量正常的MetSyn ,分析不同血糖水平MetSyn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结果狭窄组老年脑梗死患者MetSyn的发生率61.36%,高于非狭窄组的50.0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tSyn增加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的风险(OR=1.56,P<0.05);但在调整MetSyn各组分危险因素,MetSyn与之无相关性(OR=1.07,P=0.731),而与之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次是DM、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OR分别为1.62、1.58、1.56,P均<0.05)。不同血糖水平MetSyn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伴DM 的MetSyn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OR=1.74,P<0.05);伴糖耐量正常的 MetSyn、伴高血糖的MetSyn不增加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风险(OR=1.80、0.084,P=1.34、0.189)。结论 MetSyn通过DM、HT、低HDL‐C血症等增加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风险,而不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伴DM 的MetSyn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特点及程度与高血压病、糖尿病的病史及控制水平的 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且并发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 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将高血压患者分为高年限组(病史>5年)和低年限组(病史≤5年),血压 控制良好组和不良组;将糖尿病患者也分为高年限组(病史>5年)和低年限组(病史≤5年),血糖 控制良好组和不良组。比较不同组间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情况、血管狭窄程度。 结果 共入组21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57例颅外动脉狭窄,105例颅内动脉狭窄,54例颅内 外动脉均狭窄。轻度狭窄发生73例,中度狭窄发生101例,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42例。高血压病患者 共140例,高年限组动脉狭窄最常见于颅内动脉(54.5%),低年限组血管狭窄的部位多见于颅外动脉 (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者共 76例,高年限组发生动脉狭窄最常见于颅内动脉(72.2%),低年限组血管狭窄的部位多见于颅外动脉 (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控制不良组发生重度 狭窄或闭塞的概率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组(20.7% vs 8.6%);血糖控制情况不良组发生重度狭窄或闭 塞的概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40.9% vs 6.3%)。 结论 随着高血压病年限的增长,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增高,其中以中度狭 窄程度多见;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发生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比率高。随着糖尿病年限的增长,颅内动 脉狭窄的发生率增高,其中以中度狭窄程度多见,血糖控制不良者发生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3.
糖调节受损与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非糖尿病缺血性卒中患者糖调节受损(IGR)的发病率,并研究IGR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简称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以非糖尿病且空腹血糖水平(FPG)〈7.0mmol/L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程3周至半年)。依据经颅多普勒超声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将被研究者分为狭窄组(大血管病变组)与非狭窄组(小血管病变组);依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5.6mmol/L≤FPG〈7.0mmol/L和(或)7.8mmol/L≤OGTT2h血糖〈11.1mmol/L者诊断为IGR,OGTT2h血糖≥11.1mmol/L者诊断为糖尿病。结果(1)1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IGR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35.6%(57/160)和21.8%(35/160);其中狭窄组为40.9%(45/110)和26.3%(29/110),非狭窄组为24.0%(12/50)和12.0%(6/50),两组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38,0.042);(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GTT2h血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缺血性卒中家族史为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62、0.149、7.518,P=0.019、0.003、0.002)。结论经OGTT发现,IGR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普遍存在,尤其伴有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者更为常见。而OGTT2h血糖是IGR患者导致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 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 年6 月—2017 年6 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 血性卒中202 例为脑梗死组,根据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亚型分类标准将脑梗死组分 为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及非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选取同期无脑动脉硬化无脑梗死患者109 例 为对照组,并对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中32 例患者进行随访,在发病后1~6 个月内于我院门诊复查 NLR 值,比较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NLR 水平;依据头部MRA 及颈部血管超声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粥样 硬化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组、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组和非狭窄组;分别比较组间 一般临床特征,将P< 0.05 各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根据动脉粥样硬化部位及程度将脑梗死 组分为不同亚组,比较组间NLR 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NLR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随访患者 的脑梗死恢复期与急性期NLR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进行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在校正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后,NLR 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明显相关(OR=2.393, 95%CI=1.389~4.123,P< 0.05);不同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部位及程度组间两两NL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 0.05)。结论 NLR 水平与脑梗死相关,与脑梗死急性时相无关;NLR 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狭窄相关,可能成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NLR 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及 部位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对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早期卒中复发的影响。 方法 纳入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Clopidogrel in High -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Non-disabling Cerebrovascular Events,CHANCE)研究影像亚组1089例非心源性高危 TIA和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MRA序列的检查结果分为无颅内动脉狭窄、单发颅内动 脉狭窄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3组。随访患者90 d卒中复发(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事件。采用Cox回归 分析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对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90 d卒中复发风险的影响。 结果 无颅内动脉狭窄、单发颅内动脉狭窄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组分别有608例、298例和183 例患者;90 d卒中发生风险比例分别为5.43%、9.06%和18.03%。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相比,伴 有颅内动脉狭窄(包含单发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显著高于非颅内动脉狭窄患者 (12.50% vs 5.40%,P<0001)。其中,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卒中复发风险最高(18.03%),是无颅内动脉 狭窄患者的3.578倍(HR 3.578,95%CI 2.189~5.850)。 结论 多发颅内动脉狭窄是非心源性TIA和轻型卒中患者早期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代谢综合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血管的差异。方法2010‐07—2013‐12在我院住院治疗患者1500例,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072例,其中正常健康人群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817例。另将所有研究对象中有颅内血管狭窄者作为颅内病变组。通过头部CTA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或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明确有无颅内动脉血管狭窄性病变。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比较分析颅内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中代谢综合征发病率46.7%,其中59%存在颅内动脉狭窄,OR值为4.11。颅内动脉病变组代谢综合征发病率为50.8%。代谢综合征与脑梗死及颅内动脉病变呈正相关。糖耐量减低(IG T )及糖尿病(DM )与颅内动脉血管狭窄有相关性,其危险度为无糖尿病患者的2.44及2.6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颅内动脉病变与高血压及TG呈正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代谢综合征是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的五个组分中高血压与颅内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我院神经内科3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进展性卒中组及非进展性卒中组,对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空腹及三餐后2h血糖、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颅内血管狭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患者中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及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较非进展组多见(P<0.05),进展组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水平较非进展组高(P<0.05),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患者入院时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未见显著差异(P>0.05),进展组患者颅内主要供血动脉狭窄较非进展组多见(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史、血糖水平、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颅内血管狭窄与进展性卒中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卒中危险因素在缺血性卒中合并/不合并颅内/外大血管病变患者中的分布.方法 根据头部血管影像学(B超、CTA、MRA及DSA)对30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否合并有责任的大血管狭窄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在不同分组间各个危险因素的差异及相对危险度.结果 对比腔隙性缺血性卒中(lacunar stroke,Lac-s),年龄>65岁的患者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large artery artherosclerosis stroke,LAA-s)的风险增高2倍;在吸烟人群中,这种风险增高2.3倍,血糖稳定机制异常患者发生LAA-s的风险比Lac-s高近2.8倍,而糖尿病人群中这种风险增高2.3倍,其他卒中危险因素在两组间的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缺血性卒中合并责任和非责任大血管病变间,各种危险因素分布无差别.在缺血性卒中合并颅外责任血管病变(Stroke with extracranial artery artheroscloerosis,ECAA-s)组和合并颅内责任血管病变(Stroke with intracranial artery artheroscloerosis,ICAA-s)组间,男性与ECAA-s组相关性更加密切(P=0.001,OR=0.15),男性发生ECAA-s的风险是发生ICAA-s的6.7倍;血糖增高的患者显示出ICAA-s的高风险(P=0.012,OR=2.61).结论 年龄>65岁、吸烟和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血糖的异常增高带来缺血性卒中合并颅内大血管风险的增高,男性卒中患者更加容易发生颅外大血管责任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A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6-04—2018-02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普宁华侨医院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并发糖尿病分成糖尿病组60例和非糖尿病组60例。观察2组疾病类型、相关生化指标及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积分、颅内动脉狭窄积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 糖尿病组患者主要为腔隙性、多发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2组血糖、血压、血脂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积分、颅内动脉狭窄积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与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动脉病变密切相关,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管狭窄程度明显较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严重,对于糖尿病性脑梗死的针对性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女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诊断及治疗情况,并分析女性缺血性卒中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高血压后抑郁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神经内科及老年科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住院>50岁的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统计PSD发病率、诊断及药物治疗情况,并对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PSD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结果显示222例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72例(32.4%)被诊断为PSD,其中40例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②女性缺血性卒中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组抑郁发病率分别为55.8%、47.4%、39.7%;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PSD发病率明显高于整体卒中患者(P分别为0.000和0.012)。结论 本次调查中50岁以上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SD诊断率为32.4%;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后抑郁发病率明显高于整体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青年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急性腔隙性梗死患者40例,年龄18~45岁,均行头颅MRI、MRA、颈部血管彩超、血脂等检查,根据头颅血管磁共振检查结果分为颅内动脉狭窄组和无颅内动脉狭窄组。对观察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0例青年腔梗患者中22例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狭窄组),18例无狭窄(无狭窄组),经分析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组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斑块形成较无颅内动脉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饮酒、高血压、尿酸、空腹血糖、高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狭窄组中15例为单发血管狭窄,7例为多发狭窄,单发与多发血管狭窄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前循环狭窄13例,单纯后循环狭窄7例,单纯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间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腔梗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多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且颅内动脉狭窄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斑块形成均显著高于无颅内动脉狭窄组。青年腔梗单发与多发颅内血管狭窄之间的危险因素比较无显著差异;颅内动脉狭窄多发生于前循环,且单纯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组之间危险因素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糖尿病(DM)与非糖尿病(NDM)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神经缺损程度及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布特点。方法 筛选符合条件的2017年10月-2018年5月在铜陵市立医院住院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12例纳入本研究,其中DM性脑梗死患者(DM脑梗死组)43例及NDM性脑梗死患者(NDM脑梗死组)69例,收集2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生化检查指标、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布特点。结果 2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比较,DM脑梗死组高脂血症、冠心病的比例、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NDM脑梗死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2组患者入院临床神经缺损程度比较,DM脑梗死组入院NIHSS≤4分患者与NDM脑梗死组入院NIHSS≤4分患者有明显差异(P<0.05); 2组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发生率比较,DM脑梗死组血管狭窄率62.79%,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率20.93%、混合血管病变率30.23%; NDM脑梗死组血管狭窄率40.58%,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率57.97%、混合血管病变率20.30%,2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糖尿病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脑梗死患者多伴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入院临床神经缺损程度相对轻,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多以混合血管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不同机制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斑块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60例,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分型标准,并根据颅脑DWI表现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ICAS)患者分为动脉—动脉栓塞组(A组)、低灌注或混合性脑梗死组(B组)、穿支动脉受累组(C组)各20例。另外,同期选取20例无症状性ICAS患者作为无症状性ICAS组(D组); 所有患者均行HRMRI扫描,评价斑块特征。结果 4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分布、强化、斑块内信号、责任动脉的狭窄程度、病变管壁体积百分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4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病变局部血管重构指数特征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A,B,C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病变局部血管重构指数特征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HRMRI可作为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特征,但不同机制的斑块特征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照分析进展性脑梗死与完全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进展性脑梗死与完全性脑梗死患者各100例,分组比较患者的血压、血糖、血管评价结果、血脂、凝血状态等指标,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分别处理。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血糖、血管评价结果、血脂、凝血状态等指标均较完全性脑梗死组患者平均水平差,其中颈动脉与脑部大血管狭窄与斑块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与完全性脑梗死患者有较多相同的临床危险因素,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均较完全性脑梗死患者表现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1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的CagAHpIgG抗体、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血糖、血脂、血纤维蛋白原,应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颈部血管检测,并与5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对Hp抗体阳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抗Hp治疗。结果脑梗死组CagAHp抗体阳性率为62%,健康对照组为38%,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Hp抗体阳性者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100%和61%,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5%和18%,差异有显著性(P<0.05)。Hp抗体阳性组较阴性组血CRP及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均P<0.05)。抗Hp治疗可促进脑梗死的恢复。结论CagA阳性Hp菌株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有关,且可能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不同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是否存在差别。 方法 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标准连续收录症 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患者作为研究 对象,并依据梗死机制将sICAS患者分组,无症状性ICAS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患者的责任动 脉管壁行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 MRI)扫描,比较不同机制 sICA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 结果 共有56例sICAS患者、9例无症状性ICAS患者纳入本研究。与无症状性ICAS患者比较,sICAS患者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表现为:病变局部正性重构率高、负性重构率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更多位于穿支动脉开口处。但不同机制sICAS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未发现明显差别。入组 患者中10例经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经HR MRI检查发现存在粥样硬化斑块。 结论 HR MRI有助于发现sICAS患者不稳定斑块的存在,但不同机制sICAS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的HR MRI特征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合并缺血性脑血管(ICVD)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9例经血管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70%)同时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别检查颈动脉和颅内动脉,并将患者分为脑动脉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结果颈动脉球部内-中膜(IMT)增厚、不均质回声斑块、多发斑块、颈动脉狭窄与CAD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增厚、不均质回声斑块,多发斑块、颈动脉狭窄与CAD合并ICVD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采用CDFI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在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中进行筛选,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2组间血脂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IMT在6个月后治疗组厚度缩小,对照组厚度增加,2组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的脑梗死患者糖耐量的异常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60例,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将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n=60例),糖耐量异常组(IGT,n=53例),糖尿病组(DM,n=47例),测定各项血液生化指标,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结果脑梗死患者IGT组、DM组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均高于NGT组(P<0.05)。IGT组与DM组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IGT组颈动脉IMT与血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呈正相关(r=0.264,P=0.01),与服糖后2h血糖(2h-PG)呈正相关(r=0.262,P=0.001)。结论脑梗死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存在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表现,IGT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具有促斑块不稳定作用,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