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MMP-9与DMD骨骼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收集DMD、BMD患者腓肠肌组织和非抗凝血以及正常儿童非抗凝血,对腓肠肌肌组织行HE染色观察骨骼肌基本病理改变,Masson染色观察骨骼肌纤维化程度,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观察MMP-9在肌肉组织中的分布情况。非抗凝血行ELISA法进行血清MMP-9、TIMP-1、TGF-β1浓度测定,并将DMD组按病情分为5岁、5~9岁组、9岁组。结果 DMD组纤维化程度比BMD组高(P0.05);在DMD患者中,5岁组、5~9岁组、9岁组间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纤维化程度与患儿年龄成正相关(r=0.694,P0.05);MMP-9存在于DMD骨骼肌中,且在巨噬细胞浸润的部位表达增强;在DMD患者中,5岁组、9岁组与5岁组相比,血清MMP-9浓度降低(P0.05),5~9岁组与9岁组相比,血清MMP-9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岁前的DMD患者,血清MMP-9浓度与年龄成正相关(r=0.6118,P0.05)。结论血清MMP-9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DMD病情变化,可作为评估DMD病情变化及DMD早期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属性连隐性遗传,但致病基因在母亲X染色体上的位点还不清楚,为了确定其位点,研究DMD与血友病或其它性连遗传疾病的连锁关系是必要的,作者对一个同时发生DMD和血友病A的家系调查了这种联系。病例报告:患者V_7(先证者)生于1959年,自婴儿期起就有出血倾向,4岁走路和从地板站起困难,6岁确诊为DMD和血友病A。11岁时肌电图显  相似文献   

3.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心脏功能改变(附40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心肌酶、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6例DMD患者的心肌酶、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资料采用临床病例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所有DMD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肌酶升高,其中肌酸激酶(cK)升高最明显,4-5岁最高,8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绝大部分患者(383/406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都升高。行超声心动图检查342例,有异常的患儿89例;行心电图检查355例,有异常的患儿237例,随年龄增长异常率越高。结论:充分认识DMD患者的心脏病变特点,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对延缓疾病进展和延长患者的寿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携带者骨骼肌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9例DMD基因携带者和2例DMD患者姐妹的肌肉活检标本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其中大部分病例都有结构上的变化,但病变程度和累及范围都较DMD患者轻,故可视为亚临床肌病。提出肌活检的超微结构研究有利于确定基因携带者,并可发现血清CPK水平正常的基因携带者。本文还结合国外近年来的进展,对DMD的发病机制进行讨论,认为肌营养不良蛋白对维持三联体正常结构和机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归纳总结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及抗肌萎缩蛋白表达情况。方法:通过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16例DMD患者的临床表现,肌肉病理改变和肌肉抗肌萎缩蛋白表达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年龄〉4岁的14例患儿均有比较典型的DMD临床表现;而年龄〈4岁的2例患儿症状较轻。肌肉病理显示2例为早期改变、11例为中期改变、3例为晚期改变,病理改变严重程度与年龄相关。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6例患者的肌肉标本抗肌萎缩蛋白均完全缺失。结论:DMD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表现的严重程度与年龄有关,检查抗肌萎缩蛋白在肌纤维膜上表达是诊断DMD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骨骼肌中LC3和p62的表达情况,分析自噬在DMD骨骼肌细胞坏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病理确诊为DMD的患者(DMD组,81例),另以怀疑为肌病,但肌肉病理未见明显病变者为对照组(6例)。所有入选者均行心肌酶学、肌电图、骨骼肌活检常规组织学和酶学染色、抗dystrophin-N,-C,-R和抗dysferl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中6例DMD患者及对照组骨骼肌中LC3和p62的表达。结果 81例DMD患者均为男性,起病年龄(4.60±2.35)岁,首发症状多以双下肢起病为主。血清肌酸激酶值的高峰出现在患者年龄的6~8岁,随着肌细胞明显坏死,肌酸激酶水平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在DMD患者骨骼肌中,组织病理均示典型肌营养不良改变。半定量Western blot提示DMD患者骨骼肌中LC3-II的表达降低,而p62表达显著升高。结论自噬功能障碍可能参与了DMD骨骼肌细胞坏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表达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7例DMD患者作为试验组,7例非DMD患者为对照组.使用抗dystrophin杆状结构域单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肌膜dystrophin表达.结果 7例DMD患者肌细胞膜dystrophin阴性,7例非DMD患者dystrophin染色阳性.结论 证实DMD患者肌细胞膜dystrophin表达阴性,揭示dystrophin缺失是其发病机制,可以作为确诊DMD手段,对临床诊断DMD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分析96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患者的临床、实验室表现,并评判其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方法 收集96例DMD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随访资料,按年龄分为≤3岁,4、5、6、7、8、9岁以及≥10岁组(共8组),分析各组激素治疗前后患者血肌酸激酶(CK)和运动功能,采用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评价DMD心肌受累程度,并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评价其智能情况.结果(1)血CK(mmol/L)在≤3岁(16547.9±770.9)、5岁(14 371.9±696.7)和8岁组(13 089.8±877.6)分别出现1个高峰;全部患者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10 mg)10~15 d后血CK显著下降,口服醋酸泼尼松(0.50~0.75 mg· kg-1·d-1)1个月后血CK复升,不同治疗时相之间血CK存在差异(F=6.758,P=0.003).(2)全部患者中有51例长期口服醋酸泼尼松并随访,其中24例反复地塞米松静脉点滴,运动功能较激素治疗前改善.(3)37例DMD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显示心室肌放射性核素分布不均匀,呈“花斑样”改变.心肌受损程度与年龄正相关(rs=0.685,P<0.01).(4)24例DMD行智能评估,全部患者智商均低于健康人群.结论 DMD亚临床阶段存在高CK血症、心肌损害,且心肌损害程度与年龄正相关;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维持DMD运动功能和心功能有效,建议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基因mRNA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以甘油醛-3-磷酸脱氧酶基因mRNA表达水平作为内参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7例DMD患者和4例非肌肉病对照者肌肉组织的myostatin mRNA,计算myostatin mRNA表达指数,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两组肌肉组织均有myostatin mRNA表达;DMD患者肌肉组织中myostatin mRNA的表达指数为0.56±0.16,对照组为0.34±0.1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8,P=0.023).结论 DMD肌肉组织myostatin基因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水平,myostatin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DMD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部分DMD/BMD患者有ERG异常。其异常主要表现为暗适应ERGb波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b/a波波幅比≤1;暗适应ERG振荡电位潜伏期延长,亮适应ERG振荡电位第二小波消失或衰减等。并发现DMD/BMD患者的ERG改变与其基因型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DMD/BMD患者的ERG研究进展,并讨论了DMD/BMD患者ERG异常的机制,提出了研究DMD/BMD患者ERG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最常见及严重的儿童肌萎缩疾病,发病率为初生存活男婴的1/3500,通常在3~5岁隐袭起病,肌肉萎缩及无力进行性加重,多于12岁丧失行走能力,需依靠轮椅,多数患者在25~30岁即因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12.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最常见及严重的儿童肌萎缩疾病,发病率为初生存活男婴的1/3500,通常在3~5岁隐袭起病,肌肉萎缩及无力进行性加重,多于12岁丧失行走能力,需依靠轮椅,多数患者在25~30岁即因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13.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最常见及严重的儿童肌萎缩疾病,发病率为初生存活男婴的1/3500,通常在3~5岁隐袭起病,肌肉萎缩及无力进行性加重,多于12岁丧失行走能力,需依靠轮椅,多数患者在25~30岁即因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14.
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女性杂合子中,有临床症状及/或生化、肌电图、心电图、肌肉超微结构与CT 扫描等异常变化者占8%。骨骼肌CT 异常的报告迄今仅见1例。本文作者报告3例骨骼肌CT 表现,并讨论CT 所见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例一,女,36岁。其子11岁已确诊为DMD。她  相似文献   

15.
正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形遗传病,主要以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特点,晚期患者出现心肺系统功能衰竭,多于20岁左右死于心脏和呼吸衰竭~([1])。现报道1例DMD晚期伴心衰的患者如下。1病例患者,男,14岁,以"食欲不振、反酸伴心悸1周"为  相似文献   

16.
Utrophin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的肌肉变性病,是由Xp21上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突变所致dystrophin蛋白缺乏引起的疾病.新生男婴DMD发生率大约是1/3500,患者肌无力发展迅速,11~13岁后完全不能行走,大部分在20岁左右死于周围性呼吸循环衰竭.由于utrophin蛋白与dystrophin蛋白有着结构的同源性和相似的功能,通过转基因方法使细胞表面utrophin蛋白水平提高2~3倍,可以使DMD模型动物mdx鼠肌肉的形态和功能得到修复,而这仅是正常肾组织utrophin蛋白水平的大约50%,肺的25%,被认为是基因治疗DMD的非常有希望的替代物.现将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营养不良蛋白在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对12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及5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的肌组织中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并用6例非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肌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对照组6例肌组织标本中均可见肌营养不良蛋白表达,其阳性染色勾画出肌细胞的边界,胸及胞浆呈阴性。在DMD中有10例(83.33%)肌细胞膜肌营养不良蛋白不表达。BMD中3例(60)可见沿肌细胞膜分的不连续斑片状弱阳性染色。结论:肌营养不良蛋白的缺失或异常表达,是DMD/BMD型较为特异的改变。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肌组织中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可为DMD/BMD型的病理诊断提供特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患者肌型肌酸激酶(CK-MM)亚型的变化,为早期诊断和正确评价病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不连续缓冲体系,在稳流低压条件下电泳分离CK-MM型亚,荧光扫描。结果 随着DMD患者病情的加重,其不同阶段的MM2/MM1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DMD患者不同阶段的MM2/MM1值差异也显著(P<0.05),结论 CK-MM亚型的改变是DMD的早期诊断指标,是判断病情及科学评价治疗效果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的肌肉变性病.新生男婴DMD发生率大约是1/3500,患者肌无力发展迅速,11~13岁后完全不能行走,大部分在20岁左右死于周围性呼吸循环衰竭[1].是造成男性儿童残废和死亡的原因之一,故历来受到神经病学界的重视.本文就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突变致肌膜上dystrophin完全或部分缺失引起的。基因或干细胞治疗该病的目的是使其表达有功能的dystrophin,因多数DMD患者治疗前体内没有dystrophin,基因治疗后正常的dystrophin会被患者的免疫系统识别并引发免疫反应,进一步破坏病变的肌肉组织。本文介绍了基因治疗DMD后机体产生抗dystrophin的机制及免疫耐受,并探讨了今后临床治疗DMD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