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6例,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2组均于48 h内接受治疗,对照组用脱水、止血等常规治疗,尼莫地平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持续静脉泵给药(1 mg/h)14 d,之后改为口服20 mg,3次/d,14 d,同时进行血压监测以调整用药剂量。结果 1个月后治疗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再出血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确切,且会增加再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加阿托伐他汀钙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和不良反应。方法 63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SAH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在SAH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观察组在SAH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结束后评价2组CVS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VS发生率8.82%(3/3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93%(11/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均较轻,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加阿托伐他汀钙用于预防SAH患者发生CVS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对于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及脑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08—2014-08来我院就诊的60例行蛛网膜下腔出血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实验组术后给予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2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脑神经功能保护的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脑神经功能保护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与单用尼莫地平相比,可显著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改善脑神经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O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大脑中动脉流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可迅速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将7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脱水、止血等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结果 尼莫地平组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应用效果,以期进一步明确其机制,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给予尼莫地平治疗作为观察组,与以往未予以尼莫地平治疗的9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者进行对比观察(对照组),同时对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和大脑中动脉血流平均速值等内容予以观察、对比且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率优于对照组,且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平均速值低于对照组(P<0.05),且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血管痉挛中应用效果良好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西比灵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84例发病 2 4h内入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西比灵 5mg ,口服 2 /d ,同时予止血、镇静、止痛、脱水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尼莫地平 60mg口服 ,4/d ,止血、镇静、止痛、脱水等治疗同治疗组。结果 :治疗组 4例出现脑血管痉挛 ,占 9 5 % ;对照组 3例出现脑血管痉挛 ,占 7 1%。两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口服西比灵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血管内皮炎性因子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11—2016-03我院7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研究组联合使用尼莫地平和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炎性因子水平及脑血流速度变化情况,并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VEGF、sVCAM-1、NF?κB、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处血流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12%(2/39),对照组为2.56%(1/39),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血管内皮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脑血流速度,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联用尼莫地平对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在入院后即常规给予尼莫地平静脉持续泵入的同时,将5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作动脉瘤栓塞治疗后,均给予腰大池引流及"3H"疗法,并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加用盐酸法舒地尔30mg静滴,3次/d,连用14d,观察2组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例,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3例,对照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3例,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0例,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法舒地尔联用尼莫地平在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血管痉挛的疗效优于单用尼莫地平,安全性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加脑脊液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预后。方法 7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和照组36例。2组入院后即开始泵入尼莫地平,持续14d;治疗组加脑脊液置换治疗,其他治疗同对照组。观察2组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临床预后。结果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及临床预后均较对照组显著好转(P<0.05)。结论尼莫地平加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有效减少脑血管痉挛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关系。方法 测定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血栓素B_2(thromboxane B_2,TXB_2)、6-酮-前列环素F1α(6-keto-prostaglandin,6-Keto)及血浆和脑脊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活性,同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法(transcranial Doppler nltrasonography,TCD)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TXB_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6-Ket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发病后血浆ACE活性无明显改变,但脑脊液中ACE活性高于对照组(P<0.01);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4~5d的变化最为显著(P<0.01)。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血浆TXB_2、6-Keto与脑脊液ACE水平均发生明显变化,结合TCD检测结果,推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配合尼莫地平能否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方法。通过对近3年来6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32例行腰大池引流配合应用尼莫地平。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治疗,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中仅有2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对照组有8例发生脑血管痉挛。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配合静点尼莫地平能显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研究密闭式双腔管腰池循环引流置换脑脊液(CSF)治疗重度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方法 共入选重度SAH患者59例,根据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双腔管腰池置管密闭式循环引流与置换CSF技术治疗)27例和对照组(采用间断腰穿CSF置换术治疗)32例.观察指标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意识障碍评分(GCS)、头痛缓解时间、蛛网膜下腔血液廓清时间、颅内压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NIHSS(7.34±5.15)分、ADL(91.39±15.32)分、GCS(13.98±1.04)分;对照组NIHSS(16.91±7.26)分、ADL(53.86±13.39)分、GCS(10.05±1.46)分.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治疗后治疗组并发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9.6%(8/27),低于对照组的59.4%(19/32),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5±2.6)d、蛛网膜下腔血液廓清时间(4±1.7)d,低于对照组的(13±1.7)d、(11±2.6)d;治疗后颅内压降低幅度治疗组(85±10 mmH2O)明显大于对照组(35±10 mmH2O)(P<0.01).结论 双腔管腰池置管密闭式循环引流置换CSF技术治疗重度SAH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可降低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硫酸镁和丹红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angiospasm,CVS)与再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3-01—2014-01收治的8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3例)。对照组使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使用硫酸镁治疗。统计2组患者CVS、再出血发生率与病死率,随访6个月,全体患者均接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检测,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CVS与再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11.2±5.7)分与ADL评分(78.6±8.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17.4±5.2)分和(68.2±7.6)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与丹红注射液在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再出血方面疗效相当,但硫酸镁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生活能力良好恢复方面更具优势,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硫酸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发病3d内7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病3d内开始用药,对照组用尼莫地平 氨甲环酸及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每天加用硫酸镁25mg NS 250ml静滴,治疗14d,2组患者3个月后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3个月后ADL评分分别为(86.2±5.72)(、73.46±4.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3个月后ESS评分分别为(89.23±3.54)(、78.22±2.1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3个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1.57%、68.1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硫酸镁能有效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6.
西比灵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西比灵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84例发病24h内入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西比灵5mg,口服2/d,同时予止血、镇静、止痛、脱水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尼莫地平60mg口服,4/d,止血、镇静、止痛、脱水等治疗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4例出现脑血管痉挛,占9.5%;对照组3例出现脑血管痉挛,占7.1%。两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口服西比灵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行脑脊液引流与置换术的时机和方式,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共入选重度原发性SAH患者43例,根据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腰池置管密闭式循环引流与置换CSF技术治疗)21例和对照组(采用间断腰穿CSF置换术治疗)22例。另选择同期住院的轻-中度SAH患者23例作为空白组(单纯内科保守治疗)。观察指标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意识障碍评分(GCS)、头痛缓解时间、蛛网膜下腔血液廓清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NIHSS 5.85±5.35、ADL 95.42±16.35、GCS 13.95±1.03;对照组NIHSS 20.83±8.78、ADL 63.23±10.45、GCS 9.80±1.4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并发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3.81%(5/21),死亡2例(9.5%),低于对照组的54.54%(12/22),死亡4例(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5±1.38d、蛛网膜下腔血液廓清时间3±1.6d、住院时间17±1.8d,低于对照组的16±2.57d、8±2.5d及33±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再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4.29%(3/21)、18.18%(4/22)及21.74%(5/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SAH的轻重程度早期选择不同的CSF引流与置换技术能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减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无增加再出血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凯时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凯时注射液 (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靶向制剂 )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共 61例 ,分为凯时组与对照组。凯时组予凯时 10 μg ,入壶 ,1次 /日 ;尼莫地平 60mg口服 ,1次 / 4小时 ,绝对卧床、止血、镇静、止痛、脱水 ,及其它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不予凯时 ,其余治疗同治疗组 ,疗程 4周。对照组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另予凯时 10 μg ,入壶 ,1次 /日。结果 :凯时组患者无脑血管痉挛发生 ,对照组出现 4例脑血管痉挛 (P <0 0 5 )。出现脑血管痉挛的 4例患者加用凯时后均治愈。结论 :凯时注射液是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较满意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治疗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的方法。方法选取2012-05—2014-01于我院神经外科就诊的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尼莫地平、依达拉奉联合川芎嗪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远期生活质量评分为85.26±2.49,对照组评分为50.65±2.34,观察组的远期生活质量评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并发症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尼莫地平、依达拉奉联合川芎嗪治疗疗效显著,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提高,并发症明显减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丹颐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丹颐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将SAH患者44例,随机分为丹颐组(20例)和对照组(24例),2组均于发病48 h内接受治疗。SAH对照组用脱水,止血等常规疗法,丹颐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丹颐100ml,静脉滴注,1/d,共10 d。结果1个月内,丹颐组的CVS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SAH对照组(P<0.05),再出血发生率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发病第14 d时,丹颐组患者的病情级别明显低于SAH对照组(P<0.05)。结论丹颐防治SAH后CVS疗效确切,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