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睡眠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身心健康,并且可能诱发高血压和卒中复发等危险。本文就脑卒中患者常见睡眠障碍类型如失眠、睡眠相关呼吸障碍、昼夜节律紊乱、睡眠相关运动障碍的概念、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曲唑酮对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40例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分为苯二氮类联合曲唑酮组(曲唑酮组)和苯二氮类联合安慰剂组(对照组),逐渐减半苯二氮类药物剂量,治疗3个月后根据Holtzman-Gellert戒断症状评分法、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评价曲唑酮戒断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曲唑酮组患者自治疗后7d戒断症状评分开始降低(P=0.000),自治疗后15dHAMA评分开始降低(P=0.000);与治疗前比较,经曲唑酮治疗后两项评分均降低(P=0.000)。与对照组比较,曲唑酮组患者治疗后7d总睡眠时间和慢波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睡眠潜伏期缩短(均P=0.000);与治疗前相比,经曲唑酮治疗后总睡眠时间和慢波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睡眠潜伏期缩短(均P=0.000)。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唑酮治疗苯二氮类药物依赖和戒断反应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曲唑酮对苯二氮革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40例苯二氮革类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分为苯二氮革类联合曲唑酮组(曲唑酮组)和苯二氮革类联合安慰剂组(对照组),逐渐减半苯二氮革类药物剂量,治疗3个月后根据HoItzman—Gellert戒断症状评分法、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评价曲唑酮戒断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曲唑酮组患者自治疗后7d戒断症状评分开始降低(P=0.000),自治疗后15dHAMA评分开始降低(P=0.000);与治疗前比较,经曲唑酮治疗后两项评分均降低(P=0.000)。与对照组比较,曲唑酮组患者治疗后7d总睡眠时间和慢波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睡眠潜伏期缩短(均P=0.000);与治疗前相比,经曲唑酮治疗后总睡眠时间和慢波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睡眠潜伏期缩短(均P=0.000)。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唑酮治疗苯二氮革类药物依赖和戒断反应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对61例住院脑卒中患者进行测评。结果睡眠障碍组与非睡眠障碍组性别、平均年龄、卒中部位比较无差别;但各年龄段中,<50岁发生4例,50~60岁发生6例,61~70岁发生8例,>70岁发生8例(P<0.05)。睡眠障碍组在既往病史、卒中性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非睡眠障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后患者睡眠障碍较为常见,其与性别、卒中部位无相关性,但与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性质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及时发现其相关因素并积极预防、治疗,有利于加快脑卒中后患者机体康复及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伴失眠的临床及神经心理学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3个月进行失眠及神经心理学评估。失眠的评估采用标准的失眠问卷,抑郁症状评估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S),焦虑症状评估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S)。比较失眠及非失眠2组间的临床及神经心理学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失眠的影响因素。结果 67例(29.8%)存在失眠。失眠患者入院NIHSS评分及HDS评分较非失眠者更高(P0.05),卒中前失眠更常见(52.2%vs.12.7%,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前失眠症状(OR=2.729,95%CI=1.550~4.804,P=0.001)及HDS(OR=1.240,95%CI=1.158~1.327,P0.001)均为缺血性卒中患者伴失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伴失眠十分常见。卒中前存在失眠症状以及卒中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是伴失眠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日间过度倦睡症(附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日间过度倦睡症(EDS)的临床、治疗及其对脑中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 从280例脑卒中患者中收集伴有脑卒中后EDS30例进行分析。结果 脑卒中后EDS的发生率为10.64%,脑卒中后EDS合并抑郁症的发生率76.67%;脑卒中后EDS的发生与年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苯二氮zhuo类药物治疗有效率为16.67%,无效者赛乐特治疗有效率为84%。结论 脑卒中后EDS是疾病较重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肌肉痉挛和活动功能的效果比较.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86例,根据病史长短分为亚急性期组(<1个月)37例和恢复期组(≥1个月)49例,均接受肉毒毒素200 U肌肉注射,疗程4周,评价治疗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Tardieu量表(MTS)、徒手肌力检查法(MMT)、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量表.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治疗,两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6(22~30)d和29(24~31)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32,P=0.307);亚急性期组治疗后肘部、腕部MAS评分较疗前改善(P<0.05),而恢复期组MAS无明显差异(P>0.05),亚急性期组均优于恢复期组(P<0.05);亚急性期组治疗后肘部R1、D和腕部R1、R2均有改善(P<0.05),恢复期组治疗后MTS中肘部R1、D和腕部R1较治疗前改善(P<0.05),亚急性期组腕部R1、R2优于恢复期组(P<0.05);亚急性期组治疗后MMT肘部外展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他指标无改善;亚急性期组PROM腕部外展、腕部活动度较治疗前改善(P<0.05),恢复期组各指标治疗后无明显改善(P>0.05),亚急性组腕部外展优于恢复期组(P<0.05);亚急性期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和恢复期Fugl-Meyer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肉毒毒素能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肌肉痉挛和功能,但亚急性期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及其主要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在本院住院确诊为脑卒中患者769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18分及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PSD288例,发生率为37.45%,且与卒中性质、部位、程度、生化指标异常等密切相关。动态观察卒中患者CRP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PSP。结论预防性抗抑郁剂应用和抗抑郁剂治疗PSD,不仅减低PSD发生率,且有助于PSD和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连续性θ爆发刺激(cTBS)治疗卒中相关失眠的疗效。方法 纳入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测评,以PSQI量表总分>7分作为判断睡眠障碍的标准。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药物治疗组给予唑吡坦10 mg口服、联合治疗组给予唑吡坦5 mg口服+cTBS模式刺激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和顶枕区域,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抗失眠药物停药时间和2周停药率、PSQI减分率、NIHSS评分、HAMD和HAMA评分的变化,以观察cTBS治疗卒中相关失眠的临床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平均停药时间短于药物治疗组,2周停药率均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HAMD及HAMA评分随治疗时间呈现好转趋势,同一随访时间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由于两组患者HAMD、HAMA评分交互P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两组间的HAMD、HAMA评分会出现差异。结论 cTBS对于卒中相关失眠的治疗具有明显作用,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0.
睡眠障碍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卒中后睡眠障 碍的原因不完全清楚,主要与梗死部位、神经递质、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它主要分为呼吸相关性 睡眠障碍和非呼吸相关性睡眠障碍两类,其中呼吸相关性睡眠障碍是较常见的类型。在卒中后睡眠 障碍的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辅相成。临床医师应增强意识,尽早识别卒中后睡眠障 碍类型,予以干预,以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研究66例SICH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SPECT脑血流显像和神经功能,发现:(1)临床神经功能与rCBF的变化密切相关;(2)失语组与无失语组者Broca区和Wernicke区rCBF亦存在显著差异,失语的恢复与rCBF的恢复相一致;(3)CDD现象与出血量及出血部位有关,出血量大和/或优势半球出血易引起CDD。提示积极改善脑出血患者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血流量,有助于临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思诺思治疗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诺思(stilnox)是新一代非苯二氮类安眠药,其化学结构不同于苯二氮革类,属于咪唑啶陡类化合物,是选择性的Omega受体激动剂,作用特点为不改变睡眠结构[1],吸收后血浓度达峰值快,下降也快,是较为理想治疗睡眠障碍的药物。主要用于镇静催眠,没有肌肉松弛和抗癫痛作用。本文对32例睡眠障碍患者采用思诺思治疗,并进行临床观察,现将有关资料总结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为1997年3月~1998年3月在我院门诊进行治疗的睡眠障碍患者。1.1.1人组标准(1)符合CCMD-2—R的睡眠障碍症状学诊断标准[2];(2)年龄在12周岁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治疗顽固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r TMS组和对照组各30例,r TMS组采用r TMS+苯二氮艹卓类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伪r TMS+苯二氮艹卓类药物治疗,2组患者均刺激1次/天,20min/次,连续4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多导睡眠监测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及睡眠觉醒时间评定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 r TMS组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多导睡眠监测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 r TMS可显著缩短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睡眠潜伏期、减少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以及小剂量多虑平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13例脑卒中患者用Hamil-ton抑郁量表于卒中后2、3、4周进行测试。结果69例患者急性期并发抑郁症,其发生率32.4%。结论心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率高,早期使用抗抑郁药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轻中度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失眠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40例脑梗死急性期的患者做为病例组,30例无脑梗死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多导睡眠监测仪对两组的睡眠进行监测,同时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两组进行评分,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病例组失眠率为92.7%,远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总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后清醒时间增多;睡眠结构紊乱,N 1期睡眠显著延长;病例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失眠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高于非失眠者。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失眠发生率非常高;主要表现为睡眠结构发生发生紊乱;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失眠患者常常伴发抑郁情绪;早期识别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失眠的睡眠结构紊乱及抑郁情绪在此类患者中的比例,给予精确治疗,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年卒中伴睡眠障碍患者应用常规药物联合心理疗法干预后效果。方法将我院150例青年卒中伴睡眠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75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75例增加心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精神心理状态、细胞因子水平、神经功能及睡眠质量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睡眠潜伏期(SL)时间及觉醒次数(AT)均低于对照组,总睡眠时间(TST)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心理疗法,能够有效改善青年卒中伴睡眠障碍患者精神心理状态,调节细胞因子水平,提升睡眠质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耳穴贴压改善脑卒中后发生抑郁症失眠患者睡眠状况的临床效果。方法入组30例脑卒中后抑郁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抗抑郁常规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耳穴贴压。评估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状态,包括睡眠质量视觉模拟量表(VAS),生理时钟问卷(morningness-eveningness questionnaire,MEQ和睡眠日记以及抑郁症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的睡眠质量VAS评分得到了明显的改善(36.1±3.7 vs16.2±5.1,P0.05),MEQ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和贝克抑郁量表评分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结论耳穴贴压可以改善脑卒中后抑郁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异质性。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16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与98例正常对照者的睡眠状况进行测评分析,同时采用 Barthel 指数(BI)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别评价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脑卒中组睡眠障碍发生率(45.83%)明显高于对照组(16.32%%)(P 〈0.001);脑卒中组 PSQI 总分以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五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年龄〈50岁脑卒中组 PSQI 总分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与年龄、性别、Barthel 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存在显著的睡眠障碍,年龄〈50岁伴神经功能缺损的女性脑卒中患者更明显,而且不同脑卒中患者 PSQI 各因子方面存在明显的临床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我院门诊医患治疗关系在苯二氮zhuo类药物依赖患者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对符合苯二氮zhuo类药物依赖的65例病人进行自制项目及非苯二氮zhuo类药物替代治疗调查。结果 超安全期使用苯二氮zhuo类药物治疗原发病,患者可较容易从多家医院或不同医生处获得苯二氮zhuo类药物;随时间推移患者对治疗药物依赖的兴趣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恐惧均下降;门诊医生对患者的用药及治疗情况难以实质性控制等,促进了医源性苯二氮zhuo类药物依赖的产生。结论 门诊较为随意的医患治疗关系有利于医源性苯二氮zhuo类药物依赖的形成,却不利于其治疗。控制使用苯二氮zhuo类药物对原发性疾病治疗的时间是避免导致医源性苯二氮zhuo类药物依赖形成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卒中后抑郁心理干预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以情绪低落、睡眠障碍、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过低等为特征的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采取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