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Alzheimer病的临床性别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Alzheimer病(AD)病人在病情进展速度、病前性格等方面存在的男女性别的差异。方法 用自己编制的、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内容为主的调查表,对83例住院AD病人进行调查。结果 发病年龄及发病后的平均生存期男女间无显著差异;女病人出现各种生活、社会功能减退的时间略晚于男性;病前性格:男性以顽固刻板、温和老实、孤僻不合群的较多,女性以开朗好动、急性子、喜与人交往的较多。结论 男女AD病人的病情进展速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不同性别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抑郁症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方法对我院1995年1-12月出院的抑郁症病历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结果男女抑郁症病人具有相同的发病年龄,多数起病有一定诱因,病前性格均以内向主;女性结婚率较高,男性的阳性家族史多于女性;在症状上女性以自杀企图,躯体不适多见,而男性以自杀行动,自责自罪多见。结论抑郁症在不同性别间确存在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3.
100例Alzheimer病家属同病率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调查Alzheimer病(AD)一级亲属同病率。方法 以住院AD病人的一级亲属为对象进行家访筛查。结果 100例AD中有阳性家族史52例,一级亲属446人中有AD56例,其中55岁以上患病率为15.4%,65岁以上为20.1%,75岁以上为26.4%,加权平均遗传率为73.5%。结论 AD一级亲属同病患病风险大于普通人群。  相似文献   

4.
运动神经元病血清特异抗原成分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运动神经元病(MND)病人血清中是否存在运动神经元特异抗原成分,并探索MND潜在的诊断标志物。方法制备5株抗运动神经元单克隆抗体,并证明其对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具有高度特异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应用抗运动神经元单克隆抗体24B0-McAb,用ELISA法对25例运动神经元病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抗原成分进行检测。根据临床表现将25例病人分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脊肌萎缩症(SMA)及进行性球麻痹(PBP)3组,再按年龄段分3个亚组(<20岁组、20~39岁组、>40岁组)。结果发现85%(22/25)临床确诊的MND病人存在较高浓度的特异抗原成分,MND病人与正常对照组对24B0-McAb的反应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LS、SMA及PBP亚型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年龄组之间差异虽有显著性意义,其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性别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MND病人血清中存在运动神经元特异抗原成分。用抗运动神经元单克隆抗体以ELISA法检测运动神经元特异抗原可以作为诊断MND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5.
Alzheimer病不同性别的临床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我院确诊的Alzbemer病患者71例,分析其不同性别临床差异。结果提示,发病年龄女性比男性早2.78±5.86年,女性病人的文化程度较低,从事体力劳动较多,病期校长,痴呆程度较重;而男性病人病情进展较快,这些均有明显差异(P<0.05).对有关因素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对生前经过痴呆调查与临床诊断的9例老人院住院老人死亡后进行尸解神经病理学观察。结果发现9例尸检脑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与锥全细胞减少,脂褐素沉积,胶质细胞增生,淀粉样小体存在。其中3例尚在皮层与海在量老年斑(SPs)与神经原纤维缠结(NTFs),病理确诊为Alaheimer病(AD);其余6例明确为非Alzheimer病老年脑(NAD)。该病理结果与临床诊断全部痊愈,提示NINCDS-ADRDA之AD  相似文献   

7.
钙离子与Alzheimer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lzheimer病(AD)是发生在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痴呆为特征的大脑退行性病变、其显著临床特征包括严重的学习记忆功能丧失、性格改变及皮层分离症等精神症状。主要病理学特点为:大脑皮层和海马区的神经纤维缠结(NFT)和淀粉样物质的神经炎性斑快(NP)。通常AD可分为:家族AD和非家族性AD。由于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至今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神经细胞凋亡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它在Alzheimer病、Parkinson病、脑缺血等病理过程中都有一定作用。随着AD及神经细胞凋亡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男女住院抑郁症患者的起病年龄、症状等的差异。方法:收集抑郁症患者临床资料和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进行性别间的比较分析。结果:女性患者首发年龄早于男性,且20岁以前发病者多于男性;女性患者病程长于男性,发病次数也多于男性;男性患者未婚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男性患者在迟滞、疑病、自知力缺乏和阻滞等症状突出,而女性患者以激越、全身症状、躯体焦虑和睡眠障碍等为主。女性患者发病前生活事件多于男性。结论:男性和女性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年龄、发病诱因、症状特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372例连续入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发病年龄在婚姻、性别上的差异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表明,分裂症的发病年龄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已婚者分裂症的发病年龄在性别上也无显著差异,只是倾向于男性发病年龄稍早于女性(1岁左右)。男、女已婚者发病年龄明显晚于未婚者。女性未婚者发病年龄明显早于男性,女性在发病时已婚者明显多于男性。分裂症的阳性家族史对两性发病年龄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笔者认为,病前生活事件(失恋)  相似文献   

10.
社区老人抑郁症状的5年随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老年人群抑郁症状的动态变化及与痴呆的联系。方法 在5年中对797名55岁以上居民以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作两次调查。结果 5年前后老年人群的抑郁症状群发生率为4.9% ̄8.3%及6.8% ̄10.7%,无显著变化;60例新发生Alzheimer病(AD)者,与正常老人相比,发病前CES-D总分相近,复访时高于正常组;以血管性痴呆(VD)为主的其它痴呆33例,初访和复访的CES-D  相似文献   

11.
线粒体肌病与其它神经肌病破碎红纤维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破碎红纤维(RRFs)对线粒体肌病的诊断价值,对线粒体肌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和脊髓性肌萎缩(SMA)3组病人RRFs的形态特点和出现频率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对3组病人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改变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发现总RRFs出现频率线粒体肌病组3.0%~15.2%,PM/DM组5.2%~11.1%,SMA组4.5%~49%。线粒体肌病组以典型RRFs为主,PM/DM组以均匀红染纤维为主,SMA组以红边纤维为主。线粒体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线粒体肌病组线粒体形态改变、嵴排列异常及嵴内包涵体多见,受累线粒体较多。PM/DM组和SMA组线粒体主要改变是数量增多,形态变小,而外形改变和嵴排列异常少见。未见嵴内包涵体。本研究结果提示RRFs及出现频率不能作为诊断线粒体肌病的形态学标准,典型RRFs对线粒体肌病的诊断较有价值。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的不同特点有助于线粒体肌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经病理证实为Creutzfeldt-Jakob病(CJD)9例,急性发病4例,亚急性4例,慢性1例。平均病程8.8个月。4例脑切片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另有3例脑活检组织匀浆接种于C57BL/60la,Balb/c和Wistar鼠脑内。分别于第二、三代发病。资料提示:(1)国人CJD急性发病较多;(2)蛋白酶抗性蛋白免疫组化十分敏感;(3)CJD脑组织活检可以成功地进行动物接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马查多约瑟夫病基因1(MJD1)CAG三核苷酸动态突变及其拷贝数与MJD/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Ⅲ型(SCA3)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技术,对9个MJD/SCA3家系109名成员进行MJD1基因(CAG)n拷贝数分析。结果发现异常扩增的(CAG)n拷贝数与发病年龄呈负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病情严重程度;主要临床症状、体征与异常扩增的(CAG)n拷贝数无关,而是受病程影响。同时发现17例症状前患者。结论异常扩增的(CAG)n拷贝数对疾病表型有影响,但不能完全作为临床特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老年期痴呆及Alzheimer病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对老年期痴呆及Alzheimer病(AD)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在城市社区中分层整群抽样,5年间进行两次二阶段法调查。分析5年前心理社会因素对痴呆及AD发生的影响作用。结果 5年中新发痴呆病人141名,其中AD92名,经相对危险度RR分析,发现与痴呆及AD有关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有健康感不良,情绪不良,睡眠过多,不照顾家人,不访亲问友,不工作,不参加闲暇活动和缺乏教育项(RR〉  相似文献   

15.
经病理证实Creutzfldt-Jakob病(CJD)9例,急性发病4例,亚急性4例,慢性1例。平均病程8.8个月,4例脑切片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另有3例脑活检组织匀浆接种于C57BL/60la,Balb/c和Wistar鼠脑内,分别于第二、三代发病,资料提示:(1)国人CJD急性发病较多;(2)蛋白酶抗性蛋白免疫组化十分敏感,(3)CJD脑组织活检可以成功地进行了动物接种。  相似文献   

16.
MIX,AD及MID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调查了MIZ、AD及MID三组患者的病程特征和临床表现。结果发现,MIZ者以男性多见,发病年龄较晚,隐袭起病进行发展的痴呆为多,高血压史不突出,BSSD得分较低,与MID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0.01);中风发生率、局限神经体征较AD者多见(P〈0.01)。但三组疾病临床有不少相似之处,诊断较为困难,CT能及时确诊脑损害部位、程度、性质及范围,可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偏头痛发作期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多数有血液动力学异常。临床上女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本组研究通过偏头痛发作期男女之间以及女性月经期与非月经期,男性吸烟人群与非吸烟人群的脑血流改变以观察,揭示了生理因素。生活习惯、性格差异、内分泌激素等不同,通过神经递质影响血管舒缩功能以及男女患者发病机制不同,颅内血流常存在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Alzheimer病的病理,生化和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lzheimer病(AD)是引起痴呆最常见的病因,约占痴呆病人的2/3。随着人口的老龄化。AD的发病率也与日俱增,目前全美约有400万AD病人,并成为75~85岁间老人的第四位死因[1]。我国人口老龄化也日趋明显,AD也必将是我国二十一世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Alzheimer病的脑地形图和多项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Alzheimer病(AD)的自发和诱发脑电特征。方法 对39例AD及40例正常对照进行脑电图(EEG)、脑地形图(BEAM)、视觉和听觉诱发电位(VEP和AEP)、脑干听觉反应(ABR)和认知电位P300(P300)检测。结果AD患者EEG异常率达87.5%;BEAM示:δ和θ功率增高,额、后颞、枕区α功率降低,额极、中、后颞及枕区β功率降低(P〈0.05或〈0.01);VEP、AE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SPECT对诊断和鉴别Alzheimer病(AD)及血管性痴呆(VD)的价值。方法 对37例正常老人,36例AD作SPECT,比较三组脑血流灌注特点。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D除双侧枕叶外,其余各部位放射性计数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与VD相比,AD双侧额叶和左顶叶的放射性计数比值显著降低(P〈0.05)。VD与对照组均表现为放射性计数比值双侧不对称,右侧大于左侧;VD还表现为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