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控制血压,做好穿刺引流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正确的体位及大小便通畅,预防并发症。结果完全恢复生活自理4例(13.33%),部分生活自理8例(26.67%),重度致残、完全需要帮助12例(40%),死亡6例(20%)。结论对实行微创穿刺清除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科学的护理措施,可保证手术的治疗效果,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经微创清除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护理内容及处理方法。制定合理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心理护理、引流管护理措施,以及生命体征和并发症的观察方法,并认真地组织实施。在护理的过程中随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结果通过及时的治疗及积极的护理,本组78例患者出院时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其中Ⅰ级43例,Ⅱ级13例,Ⅲ级10例,Ⅳ级7例;死亡5例。结论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改善经微创清除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可有效控制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胸腺瘤合并MG患者的围手术期综合性护理措施,包括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手术前后呼吸道严密护理、防止呼吸道感染及重症肌无力危象等。术后给予生命体征严密监护,术后MG危象并发症的严密监测与护理及其他针对术后并发症的专业性及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手术患者采用一系列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与护理方法,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加强胸腺瘤合并MG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及出院后的专业化指导,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效果及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早期急救和护理,对降低伤残率、并发症及病死率具有积极的意义。方法通过对本科室150例高血压并发脑出血病人的急救经验,早期对病人进行急救,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及分泌物误吸窒息,合理用药,及时诊治,对部分出血量多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以及医护人员紧张有序的工作程序,避免患者恐惧、情绪不稳定,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结果提高了患者治愈率,降低了病人的伤残度,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并发症。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人通过早期正确的急救和护理,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较好的救治方法,能明显降低死亡和伤残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4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都经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做好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后注意引流管护理及病情观察。结果本组45例,1例因颅内压增高并发脑疝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44例均不同程度的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配合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保证手术治疗效果,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从而实现生活自理,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6.
钻孔注入尿激酶引流颅内血肿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定位引导下行钻孔注入尿激酶引流颅内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外伤性脑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及外伤性脑出血患者采用钻孔注入尿激酶颅内血肿引流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各项检查,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并控制血压,加强颅内压的监测和引流管的护理,保持正确体位及大小便通畅,预防并发症。结果28例患者颅内血肿术后3~7d消除,CT证实血肿消除80%~90%后拔除引流管。引流后再出血2例,开颅清除血肿后痊愈。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及外伤性脑出血早期采用钻孔注入尿激酶颅内血肿引流术,对患者实施科学的护理可进一步保证疗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同时能有效地促进患者脑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脑出血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高血压脑出血后的患者残疾率较高。研究表明,少量出血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给予内科治疗,出血量较大的主要是外科治疗,在高血压脑出血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此类患者术后预后起着重要作用。为观察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的影响。本文选择在我院实施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观察综合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一种简易有效的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早期经皮双孔钻颅血肿抽吸 ,尿激酶引流治疗 2 6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结果 :2 6例患者中存活 2 1例 ,死亡 5例 ,总病死率 19 2 %。结论 :本法简便安全、定位准确 ,可多个变换靶点控制血肿抽吸量。早期进行该手术 ,对防止血肿压迫脑组织的不可逆损害 ,降低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118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时机。方法对118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18例患者,发病后60日存活93例,其中ADLⅠ级20例,Ⅱ级40例,Ⅲ级21例,Ⅳ级11例,Ⅴ级1例;死亡25例,死亡率21.2%。结论适当控制血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时机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种简易有效的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新方法。方法:采用早期经皮双孔钻颅血肿抽吸,尿激酶引流治疗26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结果:26例患者中存活21例,死亡5例,总病死率19.2%。结论:本法简便安全、定位准确,可多个变换靶点控制血肿抽吸量。早期进行该手术,对防止血肿压迫脑组织的不可逆损害,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2-06收治的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围术期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对照组围术期应用乌拉地尔治疗。对比2组围术期血流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3d,治疗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量与平均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周阻力与临界压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围术期治疗中,脑血流量显著增大,脑血管阻力减小,对于患者术后的血压控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予以阶梯式降颅内压治疗。结果颅内压监测3~14 d,平均5.2 d。无探头置入引起的颅内大出血。术后发生感染3例,对症治疗后好转。伤后6个月,根据GOS评分:良好(包括良好和轻残)65例,占54.17%;恢复不良(包括重残和植物状态)25例,占20.83%;死亡30例,占25.00%。结论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手术后,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指导降低颅内压措施的实施,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灶周组织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 将2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技术治疗时吸出的脑组织进行HE和刚果红染色.结果 光镜下可见大片出血病灶和点状出血,部分小动脉玻璃样变性及粟粒型动脉瘤;血管周围可见嗜中性粒细胞渗出,血管腔内充血,脑组织水肿,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元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同时通过CT影像学改变进行对比观察血肿发生部位与病理变化关系.结论自发性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及脑动脉扩张与动脉血管发生玻璃样变性有关,少数与动脉急性坏死、微动脉瘤、细动脉粥样硬化、淀粉样变性有关.通过CT进一步证实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部位以基底节最为常见,而血管淀粉样变性导致的脑出血主要以脑叶为主.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脑出血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分析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142例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出血部位、血肿体积及术中脑压情况,76例采用单纯彻底清除血肿,66例采用单纯清除血肿加去骨瓣压减术,并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两种手术治疗方法,患者恢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丘脑出血、脑室内出血死亡率高、本组发病6h内手术无死亡率。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显微手术效果好,要根据患者的出血量、出血部位及术中的脑压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传统骨瓣开颅与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对比分析。 方法选择高密市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自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2例,根据患者自身病情及家属意见进行手术分组,40例行小骨窗微创开颅(骨窗组),32例行传统骨瓣开颅减压组(骨瓣组)。对比2组患者的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6、24、72 h和1周的颅内压值,并于3个月后随访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 结果骨窗组相对于骨瓣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2组术后6、24 h颅内压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窗组72 h、1周颅内压力值高于骨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脱水或释放部分脑脊液后,颅内压值均可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术后3个月按照ADL评分:骨窗组Ⅰ~Ⅲ级良好率85.0%,骨瓣组Ⅰ~Ⅲ级良好率6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传统骨瓣开颅术相比,小骨窗微创术医源性创伤小,近期预后好,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动态颅内压监测联合镇静镇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五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69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压监测联合镇静镇痛治疗患者57例(监测治疗组)、镇静镇痛治疗患者69例(治疗组)和对照组43例。所有病例均随访6个月,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GCS评分、GOS评分及NICU入住时间以及甘露醇使用等情况。 结果监测治疗组1月及6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CS评分、GOS评分及NICU入住时间等均显著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且甘露醇使用量、肾功能损害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等均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可动态把握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颅内压变化情况,能够避免脱水剂的过度使用,改善预后,同时联合镇静镇痛治疗效果更显著,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头颅CT检查确诊,出血量在30~50 ml之间。单纯基底节部出血42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者30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监测组连续监测颅内压3~7 d;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评价颅内压。当发现有颅内压升高的情况两组均采取及时降压的措施。对比患者出入院前后格拉斯哥评分(GCS)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对于单纯基底节部出血患者,出院时颅内压监测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监测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对于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出院时GCS评分监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可早期发现颅内压变化,进而指导采取相应合理的治疗措施,最终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残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2017-01—2018-06收治的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颅脑穿刺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再出血分为出血组18例,未出血组70例,对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组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原发出血量、GCS评分及糖尿病人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机、术后血压、首次抽吸量及肝脏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时机、术后血压、首次抽吸量以及肝脏疾病情况均为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对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时机、术后血压、首次抽吸量以及肝脏疾病情况进行监测并处理,对预防术后再出血、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血肿继续扩大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6例出现血肿持续扩大,将其与未出现血肿扩大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长期饮酒、糖尿病史、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体重指数高、发病至第一次CT时间短(<2h)、丘脑出血、血肿形态不规则、入院时血压值高、高血糖和早期大量使用甘露醇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饮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发病至第一次CT时间短(<2h)、丘脑出血、血肿形态不规则、入院时血压值高和早期大量使用甘露醇是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长期饮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丘脑出血、血肿形态不规则、入院时血压值高以及出血后大量使用甘露醇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高度警惕血肿继续扩大以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院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防治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5年3月急诊ICU、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对其中33例院内肺部感染者与同期87例未发生院内肺部感染者进行对照,采集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本组院内肺部感染率27.5%,病原体以G-菌为主,常见的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GC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而病死率(33.33%,11/3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6.89%,6/87例),P<0.01。结论对急性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患者,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监测病原体、合理选用抗生素、加强呼吸道痰液引流及营养支持等,均有利于院内肺部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