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血流彩色全循环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10例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应用西门子Artis zee biplane双平板DSA,所配设备System syngo X-WP三维后处理工作站,将DSA二维原始序列数据用Iflow软件分析处理,在一张图像上分别用红色、淡蓝色、深蓝色标记显示一侧颈内动脉或一侧椎动脉的全程血流情况。结果 利用Iflow软件处理后能在同一张影像上显示脑血流彩色全循环图像,清晰显示血管走向、狭窄、闭塞等病变,可以自动计算出循环不同期血流达峰时间,帮助诊断、评估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指导治疗。结论 脑血流彩色全循环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可用于评估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影像诊断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DSA仿真内镜成像在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行DSA旋转造影和三维DSA仿真内镜成像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DSA旋转造影图像通过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分两次同步旋转获得,应用InSpace软件对原始旋转图像进行三维重建。选择血管狭窄处,用Fly Through软件进行仿真内镜成像,观察血管腔内的结构情况。结果 18个月内共有123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DSA旋转造影和仿真内镜成像,118例患者第1次造影即获得了清晰的旋转造影和仿真内镜图像,5例患者因造影期间头部运动,成像不清晰,通过两次造影获得了清晰的图像。共发现171处血管狭窄,内膜形态光滑有116处,不光滑55处;斑块偏心的有114处,基本不偏心57处。95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均30%,预后良好。95例支架置入的患者均进行了三维DSA血管内镜随访,术后6个月首次随访时有81例患者的管腔已经光滑,支架骨架已经被内膜覆盖;术后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支架骨架均已被内膜覆盖。结论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评估动脉管腔结构的方法,并可用于指导支架置入后个体化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溶栓抗凝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2例,采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抗凝与颈内动脉抗凝溶栓联合治疗。结果2例病人临床症状全部缓解,闭塞静脉窦开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介入溶栓抗凝治疗可能是治疗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MR及DSA影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6例DSA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CT、MR、DSA影像表现。结果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病第1周CT检查的阳性比例为9/16,在7~12d阳性为6/10,总阳性为15/26。表现为静脉窦内条带状或三角形高密度影,脑水肿征象,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MR平扫表现为脑水肿征象,引流区域深、浅静脉迂曲扩张,皮层出血性梗死,其阳性比例为25/26。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表现为静脉窦狭窄或闭塞,阳性占17/18。DSA表现为静脉期循环时间延长,局限或广泛性静脉窦不显影,局限或广泛的侧枝引流静脉开放。结论CT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有效的、最常用的筛查手段,阳性发现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MR是有效的诊断、随诊手段,能弥补CT的不足,在阳性检出率、病灶分布方面与DSA有极好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5.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与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方法 对8例以顽固性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采用颅脑MRI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定诊断,并施行经颈内动脉、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静脉窦内支架成形术协同抗凝治疗。结果 MRI显示相应脑静脉窦区出现长T2WI,短T1WI信号,DSA显示脑静脉窦闭塞、静脉侧支循环建立和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治疗后静脉窦完全或部分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临床病情显著缓解。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有待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对我院实施DSA检查的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结果进行分析,均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TCD及颈动脉彩超检查后怀疑有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均实施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椎动脉和颈动脉均有正侧位血管造影像;根据患者的DSA检查结果,分析动脉狭窄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及血管狭窄形态;重度狭窄的病例予以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9.6%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75.5%为前循环受累,37.7%为后循环受累。前循环受累血管中以颈内动脉(56.6%)和大脑中动脉(26.4%)受累最常见,后循环受累血管中以椎动脉(33.0%)最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临床疗效显著。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显示大部分患者有肯定的脑血管狭窄和闭塞。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病变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以颈内动脉病变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可作为重度狭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60例高度怀疑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行TCD、DSA与头颅CTA检查,以DSA诊断为金标准,比较TCD和CTA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结果 60例患者480条受检的血管中,经DSA检查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的血管条数分别为38条,57条及55条。CTA、TCD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95.5%、80.0%、92.7%和87.1%、75.0%、80.7%。TCD结果显示重度狭窄段的收缩期流速显著高于中度狭窄段的流速,P<0.05。结论 CTA、DSA均能准确显示颈内动脉狭窄,TCD可作为对重度狭窄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无创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CVST患者行320排头颅CT一站式检查,包括CT平扫、各期增强,然后将动态容积原始数据重建出容积图像,传入Vitreafx工作站,处理获得动脉期、动静脉混合期、静脉期及静脉窦期血管重建图像。结果12例CVST中10例累及多个静脉窦,2例为单个静脉窦受累。CVST直接征象有:CT平扫显示为“高密度三角征”(3例),“带征”(1例),CT增强显示“空三角征”(4例);间接征象有:血栓形成部位邻近脑组织水肿(3例),静脉性脑梗死(4例),静脉性脑出血(5例)。12例CVST中静脉期图像均可见静脉窦不规则狭窄或闭塞,可见特征性的“空槽征”。12例患者的CVST均经3D—DSA证实。结论与传统影像学检测方法比较,320排动态容积cT检查无创伤、时间短和辐射剂量少,对CVS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颈内动脉狭窄的特点。方法对经颅多普勒或CT血管成像检查出颈内动脉狭窄的54例伴2型糖尿病的ACI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4例患者DSA检查均发现颈内动脉狭窄。单支血管狭窄发生率为42.6%(23/54),明显低于多支血管狭窄(57.4%,31/54)(P<0.05)。颈内动脉重、中度狭窄的比例(20.3%,18.8%)明显低于轻度狭窄(53.9%),明显高于血管闭塞(7.0%)(均P<0.05)。颈内动脉C4处狭窄的比例(18.8%)明显低于C1处(60.9%),明显高于C2、C3、C5、C6和C7处(1.6%~6.2%)(均P<0.05)。结论伴2型糖尿病的ACI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多为多支血管狭窄,狭窄程度以轻度为主,狭窄部位以C1狭窄最常见。  相似文献   

1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危重,且缺乏特异性,病死率较高。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应用,本病已能获得早期诊断。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传统治疗方法多为脱水降颅压、抗感染、扩容及对症处理,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我们在上述原则处理同时,加用尿激酶从颈内动脉局部给药溶栓治疗,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使用多排螺旋CT 血管生成技术(MSCTA)及脑数字减影(DSA)血管造影在烟雾病(MM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8 排螺旋CT 进行头部螺旋容积扫描,分析23 例烟雾病的CT 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利用"血管生长(add vessel)"法对图像进行后处理,采用多平面体积重组及容积重建图像对脑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和DSA 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T 平扫13 例患者显示不同部位的脑出血,5 例患者表现为多发性的脑梗死,3 例患者仅见局限性的脑萎缩,2 例患者CT 平扫未发现明显异常.MSCTA 均清晰显示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和(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23 例均显示纤细迂曲的"烟雾"状异常血管网.其中15 例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数字血管减影(DSA)证实.结论 采用血管生成、容积重建技术,MSCTA 是明确诊断烟雾病的有效非创伤性首选检查方法,可替代DSA 进行烟雾病的筛选、诊断和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DSA图像测量技术在介入神经放射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SA图像测量技术在介入神经放射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介入中心1035例患者在进行介入神经放射学检查及治疗过程中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病变及正常血管影像进行测量。结果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本组病例中的血管及病变进行测量,应用直径为10mm的正圆形不锈钢球作为参照物,并且尽可能将其放置在与预测量血管或病变同侧同一平面位置接近的部位,其测量数值较少产生误差;应用三维重建系统对旋转DSA三维重建的图像也可进行精确测量。结论DSA图像测量技术对介入神经放射学检查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介入操作医生选择合适的支架、保护过滤伞、弹簧圈及扩张球囊等材料的种类、型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照DSA评估磁共振黑血联合MRV评价人脑静脉窦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5-03—2017-02我院诊治脑静脉窦狭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30例,均行脑静脉磁共振及DSA检查,评估黑血联合MRV对静脉窦狭窄程度及窦腔内血栓检出的价值。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磁共振黑血联合MRV成像判断颈动脉狭窄率,以狭窄率70%为判断点,其灵敏度为98.4%、特异度为92.3%、准确度为87.8%。黑血技术成像联合MRV可直接显示静脉窦血栓情况,较DSA间接显示更清晰,更直观。结论磁共振黑血技术联合MRV成像可较好的显示人脑静脉窦狭窄程度病变情况,对于窦腔内血栓可做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4.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9例(82.9%)为中青年患者.临床表现头痛32例(91.4%),视物模糊13例(37.1%),癫(癎)发作8例(22.9%).腰穿脑脊液检查26例,压力增高25例(96.1%).CT显示脑静脉窦异常3例(17.6%);MRI显示脑静脉窦异常12例(50%),为T1、T2高信号;MRI+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显示脑静脉窦异常21例(100%);DSA显示脑静脉窦异常25例(92.6%).本组均予以抗凝、脱水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痊愈11例,好转23例.结论 CVST的临床特点是中青年人发生率高,以头痛等颅高压症状为主 要表现.CT的诊断率较低,MRI+MRV及DSA的确诊率高,能显示闭塞的静脉窦及其血栓形成.CVST患者应及时予以抗凝治疗,若条件允许可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卒中类型.方法 2006-10~2008-10收治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部分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48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颈内动脉颈段闭塞28例,脑段闭塞20例.根据MRI分析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卒中类型.结果 显著皮质下梗死20例(41.7%),边缘带梗死13例(27.1%),区域梗死8例(16.7%),弥散小梗死灶7例(14.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卒中类型多为显著皮质下梗死和边缘带梗死.颈内动脉颈段闭塞组中边缘带梗死、区域梗死的发生率较颈内动脉脑段闭塞组高(42.8%vs 5.0%,28.6%vs 0),脑段闭塞组皮质下梗死的发生率较颈段闭塞组高(80.0%vs 14.3%).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DSA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观察及评价颅内外血管病变的直接征象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分析影像结果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检出颅外颈动脉病变者86例(71.67%),共累及血管93支,以颈动脉狭窄为主50支(53.76%),其它动脉43支(46.24%);颅外动脉狭窄62支(66.67%),颅内动脉狭窄31支(33.33%),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内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33支(53.23%),颈内动脉颅内段7支(22.58%),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明显高于颈内动脉颅内段。结论颈动脉病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DSA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脑血管造影,分析基底节区腔隙与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狭窄的比例与部位分布。方法:选择首次发病6小时内拟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并行脑磁共振(MRI)检查为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51例,依脑梗死的面积大小将患者分为腔隙梗死组(12例)和非腔隙梗死组(39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结果及危险因素。结果:DSA结果显示:腔隙梗死组DS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9例,大脑中动脉(MCA)M1段狭窄2例(占16.7%),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狭窄1例(占8.3%)。非腔隙梗死组39例DSA检查均异常,共检出病变血管41支,血管病变部位为大脑中动脉M1段(53.6%)>颈内动脉颅内段(26.8%)>颈内动脉颅外段(17%)>大脑前动脉(2.4%)。非腔隙脑梗死组血管狭窄比例明显高于腔隙脑梗死组(p<0.05)。危险因素比较:腔隙和非腔隙脑梗死患者中患高血压比例均高于其它危险因素(91.7%,74.4%),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间其它危险因素亦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基底节区腔隙梗死患者DSA检查仅少数存在血管狭窄,多数无明确血管损害,梗死原因主要由小动脉病变引起;而非腔隙梗死患者绝大多数DSA有明确血管病变,大脑中动脉M1段是血管病变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参照,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对150例1月内进行CTA和DSA检查的可疑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CT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从所研究的总的病变部位来分析:CTA与DSA符合率为98.27%(454/462);CTA阴性而DSA阳性者为1.73%(8/462);CTA阳性而DSA阴性者为1.30%(6/462);以DSA作为"金标准";CT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9.57%(460/462),特异性为98.27%(454/462),假阳性为1.32%(6/454),假阴性为1.76%(8/454)。按不同部位分层分析: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开口、椎动脉V1、V2段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颈内动脉岩段至终末端假阴性为10.26%(8/78),椎动脉V3、V4段和基底动脉假阳性为15.34%(6/39)。结论 CTA在诊断脑动脉狭窄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均很高,可以作为脑血管病的重要诊断和筛查方法。但对颈内动脉岩段至终末端和椎动脉V3、V4段还存在一定的漏诊和误诊率,对于在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决定中还要结合DSA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9.
MRI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头颅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结合MRI常规扫描诊断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的临床意义。方法3D CE-MRA及头颅MRI常规扫描发现颅内大动脉明显狭窄或闭塞116例,其中43例同期行DSA检查。常规扫描采用横断面T1W、T2W和冠状面T2W成像;3DCE-MRA用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3DFISP),钆对比剂(Gd-DTPA)0.2mmol/kg,注射速率3ml/秒,行增强前、增强后动脉期及静脉期3次扫描,每次扫描时间约10秒,图像减影后至工作站上三维重建。结果116例中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占72.4%;狭窄或闭塞以颈内动脉系统为多,占总狭窄或闭塞的68.7%;颈内动脉系统闭塞或狭窄伴随的脑梗塞高于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脑梗塞的发生与侧支血管是否形成有关;43例同期行DSA检查者中,80.4%狭窄或闭塞的3DCE-MRA与DSA一致。结论头颅3DCE-MRA结合常规MRI扫描作为一种无创性影像检查技术,可快速而准确地显示颅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及其相对应的脑梗塞,一次检查即能为临床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可作为脑梗塞患者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 ,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病情危重 ,且缺乏特异性 ,病死率较高。近年来 ,随着磁共振成像 (MR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应用 ,本病已能获得早期诊断。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传统治疗方法多为脱水降颅压、抗感染、扩容及对症处理 ,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我们在上述原则处理同时 ,加用尿激酶从颈内动脉局部给药溶栓治疗 ,取得很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 2 0 0 1 0 1~ 2 0 0 3 0 1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