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对屋尘螨过敏的102例AR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1例。SIT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3年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SIT;对症治疗组(ST组):仅对症治疗。评价疗效指标包括:鼻炎症状评分、用药评分、皮肤反应指数、血清特异性IgE(sIgE)、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AR发展成哮喘和出现新的致敏原的比例。结果:SIT组经3年治疗后,患者血清Eos计数、皮肤反应指数、症状及药物评分均较ST组明显降低(均P〈0.01);SIT后slgE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T组无AR患者发展为哮喘,2.1%出现新的致敏原;ST组17.4%的患者发展为哮喘,32.6%出现新的致敏原。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坚持长期SIT对螨致敏的AR安全有效,同时能减少新的过敏发生,阻止AR发展为哮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鼻炎儿童中过敏性鼻炎(AR)患病率、致敏谱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选取2013~2018年在天津市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患儿9519例,收集患者信息和过敏原特异性IgE结果,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响AR患病和致敏谱的因素。结果AR占就诊患儿的61.3%,男性、6~11岁年龄组、夏秋季患病率更高。AR致敏谱以霉菌最为常见(57.3%),其次为花粉(33.7%)、动物皮毛(32.6%)和户尘螨(27.5%)。花粉和户尘螨过敏随患儿年龄增加而增加,动物皮毛过敏随年龄增加有下降趋势。就诊患儿中AR占比由2013年的54.9%增至2018年的68.1%,致敏率增长最快的过敏原是花粉。结论天津地区儿童AR患病率较高且有上升趋势,男童、年长、夏秋季患病率更高。霉菌是最常见的过敏原,花粉过敏致敏率增长最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两广交界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变应原致敏特征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1124例AR患者的变应原皮肤点刺资料,统计各种变应原点刺阳性率并分析有关因素,包括患者年龄、点刺时间及性别对各种变应原点刺阳性率及对多重变应原阳性评分的影响。结果:吸入组变应原点刺阳性率最高的前3位为户尘螨(77.0%)、粉尘螨(77.1%)、蟑螂(42.3%);食入组阳性率最高的为海蟹(39.5%)、海虾(31.1%)、带鱼(10.8%),总体样本的多重变应原阳性评分为(3.6±2.7)分。各种变应原阳性率以及多重变应原阳性评分随着患者年龄、点刺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两者变化趋势相同。吸入组中户尘螨、粉尘螨与猫毛阳性率在男性组与女性组中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螨类是该地区AR患者的主要致敏原,患者年龄、点刺时间以及性别对AR患者致敏原的检出率与多重致敏程度均有一定影响,多重变应原阳性评分可用来作为衡量患者致敏水平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变应性鼻炎(AR)的主要诱因之一是空气中吸入性致敏原,气传致敏花粉是导致季节性呼吸道过敏的最主要病因。为探明武汉市空气中气传致敏花粉的数量、种类及季节消长规律和影响因素,以指导本地区大气花粉的监测及花粉症的防治,我们于2003年11月15日~2004年11月14日,对武汉市市中心气传致敏花粉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AR)是特异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鼻腔黏膜产生的慢性炎症,主要为局部免疫应答。近年其发病率有全球性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对AR发病机制和免疫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免疫治疗立足于改变AR患者的免疫反应而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免疫指标的变化,而作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社会经济负担~([1,2])。AR在全球范围内成人患病率为10%~40%~([3]),儿童患病率约15.79%~([4]),且呈明显增高趋势。其治疗策略主要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5])。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作为AR的一线治疗方法,是针对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对因治疗,可使患者长期受益~([6]),在国内其主要适应证是以尘螨过敏为主导致的AR。因此,免疫治疗的首要任务是寻找致敏原,即对患者进行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变应原在慢性鼻-鼻窦炎(CRS)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CRS患者136例,比较伴鼻息肉组及不伴息肉组患者的变应原特征。以变应性鼻炎(AR)患者36例为对照组,分析CRS与AR变应原的差异。结果 CRS患者变应原总阳性率为48.5%,其两种亚型在变应原阳性率、吸入性和食物变应原分布比例、各类变应原分布比例、单一和多种变应原分布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CRS致敏原主要为单纯吸入性变应原(84.8%),食物变应原致敏者较少(9.1%),少数为吸入物和食物混合型变应原(6.1%)。与AR相比,CRS的吸入性和食物变应原分布比例(χ2=14.801,P =0.001)、变应原亚类(χ2=12.951,P =0.005)以及单一或多种变应原(χ2=9.067,P =0.003)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RS患者变应原阳性率远高于过敏性疾病的普通人群患病率,提示变应性因素可能与CRS的发病有着密切的相关性。CRS伴有或不伴有息肉,其变应原的临床特征相似,但与AR的变应原特征有显著性差异。变应原的检测可能对CRS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苏南地区1~14岁患儿同时出现变应性鼻炎(AR)和变应性结膜炎(AC)的特应性分布状态、临床特征,以及变应性鼻结膜炎与其他变应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集2015年6月~2015年9月114例1~14岁具有变应性鼻结膜炎症状的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患儿病史资料,包括就诊年龄、性别、出现症状年龄、病史月数、个人过敏史、父母过敏史。采用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 Allergy Screen)筛查共计19类吸入组和食物组变应原特异性lgE(specific IgE, sIgE)及血清总IgE水平。归纳该组患儿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变应原致敏的分布状态, 按变应原类别及湿疹(EC)、荨麻疹或哮喘(AT)任一阳性分组分析各临床特征因子的影响作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各临床特征与变应原致敏的相互关系。 结果 变应原筛查总阳性率为89.47%(102∕114);吸入组变应原、食物组变应原阳性率分别为89.47%(102∕114)、57.9%(66∕114);排名前四的过敏原分别为户尘螨、混合真菌、牛奶、狗毛皮屑。其中户尘螨阳性率最高(60.5%),其次为混合真菌(46.49%)、牛奶(27.19%)、狗毛皮屑(22.81%)。88.6%(101∕114)可确诊为变应性鼻结膜炎,其余可暂视为非变应性鼻结膜炎。变应原阳性102例,其中27例(26.5%)为单一阳性;75例(73.5%)伴发其他变应原阳性。114例中,仅7例(6.1%)表现为单一变应性疾病,107例(93.9%)伴有其他变应性疾病。联合变应性疾病排序情况为(AR+AC+AT+EC)>(AR+AC+EC)>(AR+AC)>(AR+AC+AT)。 结论 苏南地区1~14岁变应性鼻结膜炎患儿致敏变应原以吸入性变应原为主,其中户尘螨阳性率最高,其次为混合真菌 。变应性鼻结膜炎变应原致敏多为早发、复合致敏,联合发生多种变应性疾病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9.
变应性鼻炎的特异性免疫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AR的治疗原则包括变应原回避、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对患者的宣教。毫无疑问,避免暴露于变应原是AR理想的防治措施,但通常难以做到。以第2代抗组胺药和鼻内皮质类固醇为主的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对症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锰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manganese-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EMRI)观察变应性鼻炎(AR)嗅觉障碍大鼠嗅觉传导通路的改变,并用病理学方法观察嗅黏膜形态结构的改变和相关免疫组织化学变化,来探讨AR对嗅黏膜感受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应用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SD大鼠,应用埋藏食物小球实验评估AR大鼠嗅觉功能,建立AR嗅觉障碍的大鼠模型。ELISA法测定并比较血清IgE水平。MEMRI观察大鼠嗅球中锰增强的对比显影。HE染色及免疫组化法观察嗅黏膜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嗅标记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对成功建模的AR大鼠进行嗅觉功能评估,40%(12/30)的AR大鼠在AR的基础上伴有嗅觉障碍。MEMRI示对照组大鼠嗅球锰增强显影显著,AR伴嗅觉障碍组大鼠嗅球几乎无锰增强显影,AR不伴嗅觉障碍组大鼠嗅球有部分锰增强显影。AR伴嗅觉障碍组大鼠嗅黏膜的上皮层明显变薄,阳性的嗅感受神经元的层数减少,与不伴嗅觉障碍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 通过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可以成功建立AR嗅觉障碍的大鼠模型。AR可导致嗅黏膜感受神经元的变化,并由此导致嗅觉传导通路的改变,有可能是AR引起嗅觉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建立稳定的实验性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BALB/C 小鼠模型,成功建立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致敏的AR小鼠模型。方法选取BALB/C雌性小鼠约20 g,共20只,随机分为AR组和溶媒组,每组各10只。第1、2周,每只AR组小鼠足底皮下注射 20 μl黄花蒿花粉抗原溶液,对小鼠进行初次致敏,溶媒组小鼠用等量抗原溶媒溶液处理,每周1次,连续2周;第3周,致敏方法同前2周,但剂量减半,同时AR组小鼠双侧鼻腔各滴入 10 μl黄花蒿花粉抗原溶液,溶媒组小鼠双侧鼻腔滴入等量抗原溶媒溶液,隔天1次;第4周,AR组小鼠双侧鼻腔各滴入 10 μl黄花蒿花粉抗原溶液,溶媒组小鼠双侧鼻腔滴入等量抗原溶媒溶液,每天1次。建立模型:模型建立时间不少于35 d。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采用叠加量化积分法计分,行为学积分>5分者表示造模成功,随后通过小鼠鼻黏膜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AR组小鼠经过鼻腔局部激发致敏后均出现AR的临床症状如鼻痒、流涕、打喷嚏等,而溶媒组小鼠均无上述症状。结论本实验建立的AR小鼠模型是成功的,操作简单、重复性好,为AR的免疫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及组织形态学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异性个体接触到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以炎症递质释放为开端的、有许多免疫活性细胞、促炎细胞及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网络结构。体外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异性个体导致机体Th1和Th2细胞间免疫反应失衡是AR的免疫学基础,尤其是Th2型细胞因子的异常高表达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疾病负担近年来迅速加重,据报道全国17个城市人群的平均患病率已达17.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家庭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变应原免疫治疗(allergen immunotherapy,AIT)是目前唯一可以调节AR患者免疫系统的对因治疗措施,并可影响疾病的自然进程,预防新发致敏和减少AR发展为哮喘的风险。AIT的有效性、长效性和安全性已被众多临  相似文献   

14.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指特异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以炎性介质释放为开端,有免疫活性细胞以及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反应性疾病.AR在全球大多数地区呈持续流行增加趋势,已经成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对患儿的生活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1].有学者认为,儿童AR与腺样体肥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Syndrome,OSAS)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2].我们观察了AR合并腺样体肥大的患儿,经过规律口服抗组胺药及鼻用糖皮质激素不能良好控制症状,在切除腺样体后OSAS得到改善的同时,AR症状通过同样的药物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盘锦地区过敏性鼻炎(AR)确诊患者的症状特点、治疗情况、伴发疾病以及致敏变应原特征。方法 以2017年3月~2018年2月到盘锦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经血清特异性IgE确诊的AR患者作为研究入组对象,借助专门设计的问卷详尽收集患者的病史资料。结果  共入组613例AR确诊患者,35岁之前男性患者数量超过女性,35岁以后女性患者更多;46%患者在8月和9月集中就诊;根据症状和持续时间分类,轻度间歇性AR 15.0%,轻度持续性AR 14.7%,中重度间歇性AR 18.1%,中重度持续性AR 52.2%;轻度间歇性AR患者很少使用药物治疗(59.8%),中重度持续性AR比例最低(30.6%),跟前者相比,后者常常会在有症状时使用药物(49.7% vs 29.3%),各亚型AR患者药物使用的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9.09,P<0.01);症状自报率:喷嚏77.0%,鼻塞59.1%,清水涕53.5%,鼻痒49.6%,眼痒48.0%,溢泪31.8%。鼻塞是持续性AR患者的常见症状(χ2=14.39,P <0.01),喷嚏和鼻痒症状更多见于间歇性AR患者(χ2=27.15,P <0.01;χ2=9.03,P =0.03)。结论 全面了解盘锦地区AR门诊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未来的预防和诊治制定有效的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福建漳州地区变应性鼻炎(AR)的常见变应原分布情况。方法采用10种标准化变应原对漳州地区917例拟诊AR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test,SPT)。并分析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和病情轻重程度不同的患者在变应原阳性率分布上的差异。结果 SPT阳性率前4位的变应原分别为屋尘螨(67.0%)、粉尘螨(64.9%)、蟑螂(32.6%)、艾蒿(20.9%)。未成年组中尘螨和艾蒿的SPT阳性率明显高于成人组(P<0.05),不同性别之间变应原分布无差异。结论尘螨、蟑螂和艾蒿是福建漳州地区AR的主要变应原,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致敏变应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苏州地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和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患者的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 SIgE)的种类,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免印迹法检测AR(243例)和AD(415例)患者SIgE并进行对比。结果 AR患者SIgE总阳性率为74.07%,吸入性、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分别为67.08%、31.28%,最常见的过敏原是屋尘螨/粉尘螨、牛奶、屋尘。AD患者SIgE总阳性率为52.53%,吸入性、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分别为46.02%、23.13%,最常见的过敏原是屋尘螨/粉尘螨、混合草、牛奶。AR患者的屋尘螨/粉尘螨、屋尘、蟑螂等特异性IgE水平阳性率高于AD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苏州地区综合性医院AR、AD患者主要对吸入性过敏原致敏,过敏原构成存在一定差异,但屋尘螨/粉尘螨均是首位过敏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监测北京城区春季优势花粉,初步推测其与过敏性疾病关系。方法 应用重力法监测2019年春季每日花粉种类及浓度,计算每月优势花粉。通过杜恩综合医生工作站系统统计同期本院变态反应科诊断为过敏性鼻炎(AR)、过敏性结膜炎(allergic conjunctivits,AC)和过敏性哮喘(allergic asthma,AA)的诊次,分别计算各种疾病的就诊比例。结果 ①北京城区春季各月优势花粉:3月为柏科(50%)、杨属(13%)和榆属(11%),4月为悬铃木属(44%)、桑科(21%)和银杏(14%),5月为松属(32%)、桑科(29%)和桦木属(12%)。②3月AR、AC的就诊比例均明显高于4月和5月,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北京春季,3月是AR及AC的就诊高峰,推测3月优势花粉对AR与AC致敏性更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舌下免疫治疗单一和多重致敏变应性鼻炎(AR)疗效及依从性。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始接受舌下含服免疫治疗(SLIT)并成功随访的患者120例,单一致敏组56例,其中25例完成2年SLIT;多重致敏组64例,其中29例完成2年SLIT,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药物联合评分(CSMS),并记录不良反应,分析疗效、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治疗2年后两组患者CSMS均降低(P0.05)。两组患者基线和治疗2年后CSMS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6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SLIT依从性不理想。结论 SLIT对单一致敏和多重致敏AR均有效且安全性好,疗效无差异,依从性差主要受SLIT疗程、疗效等影响。  相似文献   

20.
鼻科学     
苯甲醛可抑制小鼠变应性哮喘和变应性鼻炎目的:研究口服苯甲醛对小鼠变应性哮喘和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抗过敏效果。方法:将20只8N1ON龄的雌性BALB/C小鼠分为:非致敏组(腹腔注射致敏,用生理盐水鼻内激发)、过敏组(腹腔注射致敏,用卵清蛋白鼻内激发)和治疗组(致敏并且治疗)即给予小鼠200mg/kg和400mg/kg的苯甲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