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结节的CT征象与其良恶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肺结节的CT表现及其手术切除后的病理类型,比较分析良恶性肺结节之间各CT征象(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的检出率,并用Sperman秩相关分析4种不同浸润程度的早期肺腺癌(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浸润性腺癌)与3种不同密度结节(纯磨玻璃密度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实性结节)之间的关系。结果:良性结节的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检出率均明显低于恶性结节(均P<0.05),而气管充气征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肺癌的侵袭性与结节的实体成分检出率存在正相关(Sperman相关系数=0.533,P=0.000)。结论: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及随访过程中结节实性成分的出现及增加可作为恶性肺结节的特异性CT征象。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长径5~15mm的孤立性肺结节(SPN)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征象等资料,建立并验证长径5~15mm的SPN良恶性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搜集2012年12月-2018年3月在云南省肿瘤医院经手术切除并获取明确病理诊断的长径5~15mm的SPN病例共958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史、呼吸系统疾病史、恶性肿瘤病史、家族肿瘤史),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糖类抗原CA125、糖类抗原CA724、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影像学征象(结节位置、最大径和最小径、边缘、磨玻璃成分、空洞、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钙化、肺气肿背景、纤维条索影)。采用随机分组将患者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670例)和验证集(288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与长径5~15mm的SPN良恶性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将验证集的数据代入该模型进行验证,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价值。结果:训练集670例长径5~15mm的SPN患者中,良性313例(46.72%),恶性357例(53.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得出年龄、空泡征、血管纠集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含GGO成分以及NLR等7个因素是诊断长径5~15mmSPN良恶性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构建的预测模型为:P(长径5~15mm的SPN恶性概率预测值)=ex/(1+ex),X=-3.14282+(0.03737×年龄)+(0.51374×空泡)+(1.87897×血管纠集征)+(0.90573×空气支气管征)+(1.15055×胸膜牵拉)+(1.57413×含GGO成分)-(0.84182×NLR)。结果显示,该模型对长径5~15mm的SPN患者良恶性判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0(95%CI:0.832,0.888),敏感度为90.8%,特异度68.4%,符合率为80.3%。利用验证集数据验证该模型,得到ROC曲线下面积为0.864(95%CI:0.820~0.907),敏感度为77.2%,特异度为86.3%,符合率为81.6%,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的年龄、NLR、空泡征、血管纠集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含GGO成分是预测长径5~15mm的SPN良恶性的独立预测因子。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力,对临床医生判断长径5~15mm的SPN的良恶性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的各种CT征像对良恶性结节鉴别的意义。方法选取41例术后病理结果的孤立性肺结节CT征像,依据病理结果把病例分成恶性结节组23例,良性结节组18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结节直径对比分析,对孤立性肺结节的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尾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磨玻璃结节及钙化等CT征像进行单一CT征像及组合CT征像对比分析。结果两组中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节平均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一CT征像比较,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磨玻璃结节及钙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毛刺征、胸膜尾征及空泡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合CT征像比较,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尾征+血管集束征、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尾征、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尾征+血管集束征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单一CT征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的意义,而多种组合CT征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更有意义,诊断符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磨玻璃结节(GGO)样肺腺癌的MSCT征象与Ki67、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KM2蛋白及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 1型(SPINK1)表达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手术治疗的80例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胸部MSCT扫描,测量并记录结节大小、实性部分最大径、类型、个数、形态、边缘及内部结构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标本中的Ki67、PKM2、SPINK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i67的表达水平与MSCT征象中的结节单发或多发(χ^2=5.805,P=0.016)、有无分叶征(χ^2=5.725,P=0.017)相关;PKM2的表达水平与MSCT征象中的形态(χ^2=4.357,P=0.037)、有无分叶征(χ^2=11.116,P=0.001)、胸膜凹陷征(χ^2=5.440,P=0.020)及实性部分最大径(t=3.119,P=0.003)相关;SPINK1的表达水平与MSCT征象中的结节类型(χ^2=4.692,P=0.030)、有无分叶征(χ^2=9.483,P=0.002)和胸膜凹陷征(χ^2=4.357,P=0.037)相关。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MSCT征象中出现分叶征是肺腺癌Ki67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42,95%CI:1.501~9.839,P=0.005),出现分叶征(OR=5.861,95%CI:1.970~17.439,P=0.001)和胸膜凹陷征(OR=3.874,95%CI:1.348~11.138,P=0.012)是PKM2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现分叶征(OR=5.472,95%CI:1.978~15.138,P=0.001)和胸膜凹陷征(OR=3.536,95%CI:1.284~9.735,P=0.015)是肺腺癌PKM2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SCT征象中的分叶征和胸膜凹陷征有助于预测磨玻璃结节样肺腺癌Ki67、PKM2、SPINK1的表达状态,从而为疾病的预后评估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的研究(附69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直径小于3cm孤立性肺结节(SPN)的CT表现,以提高CT对SPN定性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分析经CT扫描、CT导引下肿块穿刺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直径小于3cm的SPN69例。结果:良性结节15例,恶性结节54例;良性结节CT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分叶少而浅,结节内钙化多见,边缘多数有长毛刺;恶性结节形态多不规则,分叶多且深,周围以短细毛刺常见,胸膜凹陷征、其内空泡征、血管截断或聚集征较常见。结论:CT是鉴别肺内孤立性小结节良、恶性的一种理想检查方法,对多数肺结节可以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恶性单发肺结节边缘征象所在区域18F-FDG摄取程度的差异,分析肿瘤不同生长模式对18F-FDG摄取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50例恶性单发肺结节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测定结节各边缘征象(包括分叶征、毛刺征、胸膜牵拉征及血管集束征)所在区域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ave)、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标准化摄取均峰差(ΔSUV)。应用多组间均数比较LSD法分析各边缘征象所在区域18F-FDG摄取是否存在差异。结果50例恶性单发肺结节患者中,出现毛刺征者35例,SUVave=4.99±2.98,SUVmax=5.87±3.48,ΔSUV=0.88±0.67;出现分叶征者41例,SUVave=6.95±3.30,SUVmax=8.43±3.98,ΔSUV=1.48±1.04;出现胸膜牵拉征者26例,SUVave=4.45±2.03,SUVmax=5.40±2.45,ΔSUV=0.95±0.82;出现血管集束征者30例,SUVave=6.36±3.94,SUVmax=7.78±5.22,ΔSUV=1.42±1.52。分叶征组的SUVave、SUVmax及ΔSUV明显大于毛刺征组及胸膜牵拉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法,P=0.008、0.006、0.015及P=0.002、0.003、0.049);血管集束征组的SUVave及SUVmax明显大于胸膜牵拉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法,P=0.026、0.026)。结论肿瘤不同生长模式的区域18F-FDG摄取程度存在差异,18F-FDG PET/CT显像能够很好地反映增殖性生长与浸润性生长在同一肿瘤不同区域分布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建立18FDG PET/C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数学模型。方法:接受PET/CT检查的连续182例SPN患者(良性67例、恶性115例)纳入研究,选择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灶部位、最大径、密度、瘤肺界面、分叶、毛刺、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和FDG摄取程度作为诊断的影响因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建立SPN的PET/CT定性诊断数学模型。结果:SPN定性诊断的Logistic数学模型为p=ex/(1+ex),x=-4.146+0.041×年龄+2.226×密度-1.053×瘤肺界面+1.211×分叶+2.579×血管集束征+1.954×胸膜牵拉征+0.286×SUVmax。数学模型区分SPN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9±0.025,显著高于单纯SUVmax(AUC=0.729±0.038,P<0.05)。结论: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建立的18FDG PET/CT区分SPN良、恶性的数学模型有很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非实性肺结节(NSN)的高分辨CT(HRCT)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探讨其鉴别诊断微浸润性腺癌(MIA)与浸润性腺癌(IAC)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经手术病理学结果证实和胸部HRCT表现为NSN的患者187例,其中男性 66例、女性121例,年龄19~81(54.8±12.2)岁。将所有患者分为MIA组和IAC组,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性别和年龄, 分析NSN患者的HRCT影像学征象,包括结节位置、结节径线、密度、形态、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和周围肺气肿。对NSN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在MIA组和IAC组的分布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两组独立样本 t 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筛选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得到最佳临界值,计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 结果 MIA组患者9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65例,年龄25~76(50.67±12.03)岁;IAC组患者97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56例,年龄19~81(58.57±11.11)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IA组与IAC组在性别、年龄、结节径线、密度、形态、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92,P=0.038;Z=?4.577,P=0.000;Z=?8.467,P=0.000;t=?5.214,P=0.000;χ2=31.547,P=0.000;χ2=27.105,P=0.000;χ2=5.604,P=0.018;χ2=7.316,P=0.007;χ2=5.576,P=0.018;χ2=4.989,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节径线和密度是预测NSN腺癌浸润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428(95% CI:1.264~1.614,P=0.000)、1.004(95% CI:1.001~1.008,P=0.006)。ROC曲线分析结果:结节径线最佳临界值为10.0 mm,密度最佳临界值为?490 HU,对应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和0.714;结节径线和结节密度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75.3%、83.3%、79.1%和56.7%、77.8%、66.8%。结节径线和密度联合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67,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8.9%、82.5%和80.2%。 结论 HRCT影像学特征有助于NSN腺癌浸润程度的鉴别诊断,结节径线和密度是预测腺癌浸润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肺部混杂性磨玻璃密度结节的MD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肺部混杂性磨玻璃密度结节(mGGO)的MDCT表现.方法 分析53例经病理或抗炎治疗后证实的mGGO的基本临床资料、病灶大小、CT值及MDCT表现(病灶形态、边缘形态、界面、内部结构、邻近结构),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良恶性mGGO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53例mGGO中恶性40例,良性13例.对于基本临床资料、病灶大小及CT值在良恶性mGGO之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病灶形态(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边缘形态(分叶)、界面、内部结构(空泡征)、邻近结构(胸膜凹陷征)在良恶性mGGO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mGGO内GGO含量、实性部分和GGO的分界是否清楚在良恶性之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507 vs 0.181>0.05);mGGO内GGO含量在腺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2种病理类型之间也没有差异(P=0.726>0.05).结论 mGGO的MDCT征象:圆形/类圆形、分叶、清楚毛糙的界面、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是诊断恶性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0.
似然比在孤立性肺结节CT定性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刘进康  李文政  熊曾  朱智明   《放射学实践》2009,24(7):727-731
目的:运用似然比(LR)定量评价孤立性肺结节(SPN)相关的各种临床表现和CT特征在其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确诊的SPN病例352例(恶性135例,良性217例),分别统计各临床和CT表现在恶性和良性SPN中的出现率,计算两者的比值即似然比(LR)。结果:较能提示恶性SPN的特征为空泡征(LR=4.98)、短毛刺(LR=4.57)、深分叶(LR=3.88)等,较能提示良性SPN的特征为良性钙化模式(LR=0.03)、强化值〈20HU(LR=0.08)、多边形轮廓(LR=0.14)等。结论:似然比能为医生准确权重各临床和CT表现在SPN定性诊断中的意义提供参考,可以用来指导日常阅片。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肺结节可视影像学特征评分预测病理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实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共185例的CT资料。按照病理性质分为良性病变、浸润前病变、微浸润病变、侵润病变。良性病变为炎性结节,浸润前组包括AAH及AIS,微侵润组为MIA,浸润组为IAC。4组临床资料计量数值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筛选有统计意义的变量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再筛选公认的恶性征象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大小作为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ROC曲线下的面积(AUC)比较logistic回归模型、大小及评分分值诊断浸润病变效能。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中良性组、浸润前组、微侵润组、浸润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评分分值2.1±0.87,浸润前组评分分值2.6±1.77,微侵润组2.6±1.34,浸润组评分分值4.9±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ruskal-wallis H检验性别、大小、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血管支气管扭曲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管集束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叶、毛刺、大小为浸润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ROC下曲线面积logistic回归模型AUC=0.880,敏感度0.823,特异度0.819;评分分值AUC=0.882,评分分值临界值是3.25,敏感度0.832,特异度0.791;大小AUC=0.770;大小临界值11.7mm,敏感度0.743,特异度0.708。结论:肺结节可视影像学特征评分分值和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效能相当,可作为预测肺结节浸润病变的一种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Lung Care软件在肺孤立性结节(SPN)辅助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SPN 41例,应用Lung Care软件的旋转多平面重建(r-MPR),感兴趣区域(ROI)容积三维重建功能,对SPN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并与CT常规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MPR)进行比较。结果:恶性结节30例,良性结节11例。恶性结节的检出率分别为40%、73.33%,、76.67%,对良性结节的检出率分别为27.27%、45.45%、81.81%,Lung Care重建优于常规横断面图像(P<0.05)。Lung Care重建与MP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横断面、MPR及Lung Care软件所检出的肺癌分叶征分别为14、21、25例、胸膜凹陷征分别为13、17、22例、毛刺征分别为11、20、22例、空泡征分别为5、8、10例及支气管血管束征分别为6、15、21例。仅在肺癌分叶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及支气管血管束征方面,Lung Care软件检出率优于常规横断面(P<0.05),Lung Care软件对SPN形态特征的显示与MP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所用Lung Care软件能有效观察结节的形态特征,对肺结节的定性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对比增强评价孤立性肺结节(SPN)血流特点,探讨该方法在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63例无钙化的SPN(直径≤4.0cm)的患者进行同层动态增强CT扫描,其中恶性结节48例,炎性结节6例,良性结节9例,记录SPN增强前后密度、强化峰值(PH)、SPN与主动脉强化峰值的比值(SPH/APH)以及SPN的强化模式,分析SPN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模式。结果恶性、良性和炎性结节显示了不同的TDC模式。恶性和炎性结节的PH、SPH/APH显著高于良性结节(P〈0.01),而恶性和炎性结节的PH和SpH/AP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与良性结节平扫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炎性结节平扫密度低于恶性结节(P〈0.01)。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可反映结节的血流动态变化过程及强化特征,可无创性评价和诊断SP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联合同机高分辨率CT(HRCT)对肺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72例肺磨玻璃结节患者(恶性40例、良性32例)资料,对其临床资料、影像特征、SUVmax等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RCT下肺磨玻璃结节的直径(t=4.932,P < 0.001)、密度(χ2=29.425,P < 0.001)、分叶征(χ2=9.626,P=0.002)、毛刺征(χ2=7.605,P=0.006)、胸膜凹陷征(χ2=4.585,P=0.032)、血管集束征(χ2=7.605,P=0.006)及SUVmax(t=3.884,P < 0.001)在良、恶性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χ2=0.026,P=0.873)、年龄(t=1.417,P=0.161)、空泡征(χ2=3.214,P=0.073)及空气支气管征(χ2=1.664,P=0.197)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混合型密度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显著预测因子(χ2=10.261,OR=23.515,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结节直径≥11 mm、SUVmax≥0.9为评判指标具有较好的鉴别精度。HRCT、PET/CT及PET/CT联合HRCT对肺磨玻璃结节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5.0%、82.5%、90.0%,特异度分别为81.3%、78.1%、68.8%,准确率分别为77.8%、80.6%、80.6%。结论18F-FDG PET/CT联合HRCT通过对肺磨玻璃结节的代谢情况及影像学分析,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两者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孤立性肺结节的支气管征的表现形式,研究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与其支气管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4例直径≤3cm的SPN患者(其中恶性结节32例,良性结节22例)行全肺层厚为10mm螺旋扫描,并对病灶进行薄层扫描。所有患者平扫的原始数据以2.5mm进行标准算法薄层重建,将数据传入GE-AW4.0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分别以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最小密度投影(MIP)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方法显示SPN与支气管的关系。将结果与手术病理组织对照。结果:①全肺层厚为10mm螺旋扫描,并对病灶进行薄层扫描。全肺扫描行层厚为2.5mm的标准算法薄层重建,结合各种工作站后处理方法,能极好的显示SPN与相关支气管的关系及形态特征;②54例SPN中与支气管有关系的43例(79.6%),其中恶性结节29例(90.6%),良性结节14例(63.6%)。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SPN-支气管关系分为5型:Ⅰ型支气管于SPN边缘被截断;Ⅱ型支气管进入SPN内并变尖、变细或锥状中断;Ⅲ支气管穿过SPN,其管腔通畅;Ⅳ型支气管沿SPN边缘走行而不中断,支气管壁增厚、牵拉;Ⅴ型,支气管沿SIN边缘走行而不中断,支气管壁无改变;④SPN与支气管关系大部分表现为单型,亦可表现为多型共存。恶性结节中均以Ⅰ型、Ⅱ型和Ⅲ型最常见,良性结节以Ⅰ型和Ⅲ型最常见。Ⅱ型主要见于恶性结节,不见于良性结节,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Ⅲ型表现在良性结节中明显高于恶性结节,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螺旋扫描及薄层扫描合并薄层重建能清楚显示SPN与支气管关系及类型,两者关系对SPN良恶性性质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肺部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MS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肺部局灶磨玻璃密度结节( focal ground-glass opacity,fGGO)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寻找对fGGO良恶性鉴别诊断有价值的影像学征象.方法 分析34例(40个)经病理或抗炎治疗后证实的fGGO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病灶大小、部位、类型及MSCT表现,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比分析fGGO中细支气管肺泡癌(BAC)、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AH)及良性三者MSCT表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0个fGGO中,混合性GGO(mGGO) 19个,单纯性GGO(pGGO)21个;BAC 27个,AAH 8个,良性5个.患者的性别、病灶形状在良恶性fGGO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P>0.05).mGGO与pGGO的良恶性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06,P=0.003),17个mGGO为恶性结节.发病年龄、病灶大小、部位、边缘形态(分叶、毛刺、光整)、界面(清楚、模糊)、内部结构(细支气管征)、邻近结构(胸膜凹陷征)在BAC、AAH及良性病变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GGO病灶边缘分叶、清楚的界面、细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为MSCT诊断恶性fGGO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并验证长期吸烟者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的孤立性肺结节(SPNs)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恶性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PET/CT中心行18F-FDG PET/CT显像,且有明确吸烟史、同机CT示有肺间质纤维化合并SPNs的16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男性,年龄68(63,75)岁。以病理学诊断结果或肺内病灶随访的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2年)为标准,判断结节良恶性;运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恶性病灶的临床特征(年龄、吸烟指数)、形态特征(病灶最大径、密度、位置、分布、与纤维化区域相对位置、毛刺征、分叶征、钙化、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肺气肿及双肺纤维化严重程度)和代谢特征[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结节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及k折交叉验证(k=10)验证模型。结果共发现SPNs 222个,其中恶性157个、良性65个。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指数,结节是否伴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钙化、肺气肿,结节大小,与纤维化区域的相对位置,SUVmax,双肺纤维化严重程度在良恶性结节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2.514~9.858,χ2值:4.353~18.44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钙化、血管集束征及SUVmax为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恶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0.048~2.534,均P<0.05],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为:恶性概率P=1/(1+e-x),x=-1.839-3.033×钙化+0.930×血管集束征+0.754×SUVmax(结节具有钙化或血管集束征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自身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932(95%CI:0.895~0.969),模型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7.9%、86.2%。k折交叉验证示,测试组预测准确性为0.847±0.075,训练组预测准确性为0.862±0.010。结论钙化、血管集束征和SUVmax是长期吸烟者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恶性SPN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指标的模型判断恶性SPNs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深分叶征、毛刺征、支气管气相、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在周围型小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2例直径≤2cm的周围型原发性肺小结节的影像学形态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深分叶征、钙化在小肺癌与良性结节两组病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毛刺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气相、胸膜凹陷征在小肺癌与良性结节两组病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毛刺征、边缘模糊、血管集束征在小肺癌中出现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边缘光滑、钙化较多则多为良性结节。结论:深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是诊断小肺癌的重要征象;支气管气相、胸膜凹陷征并非肺癌的特征,边缘光滑、钙化较多则多为良性结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肺结节内钙化密度与钙化征象对肺结节良恶性预判的性能。方法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肺结节240例(良性70例,恶性170例)。利用最大方差和阈值生长法提取肺结节内具有钙化点和钙化密度的像素,并计算每个钙化点的面积(AreaCa)及面积比(Ar)、同一层面内钙化点的总面积(S)及钙化总面积比(Sr)、同一层面内具有钙化密度的总面积(Cs)及钙化密度面积比(Csr)。结果含有钙化密度的结节明显多于含钙化点的结节(49vs26,χ2=8.360,P=0.004),这一现象在恶性结节中尤为突出(良性23vs16;恶性26vs10);良性肺结节钙化点和钙化密度的面积均大于恶性(P=0.000);以钙化点(AreaCa、S、Ar、Sr)对肺结节良恶性预判的诊断性能优秀(Az=0.906),以钙化密度(Cs、Csr)对肺结节性质预判的诊断性能中等(Az=0.727,0.742)。结论在计算机辅助诊断研究中,借鉴医师经验,对肺结节的CT征象直接进行提取、挖掘,或有助于肺结节影像诊断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良、恶性孤立肺结节(SPN)部分常见 HRCT 征象的发生率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9例 SPN(其中88例为恶性,41例为良性)的 HRCT 图像,采用双盲法阅片,观察指标包括短毛刺征、深分叶征和血管集束征,分析、记录上述征象出现的数量。将无上述3种征象的 SPN 纳入 A 组,仅具有其中1种征象的 SPN 为 B组,具有2种上述征象的 SPN 为 C 组,具有3种上述征象的 SPN 为 D 组。计算在恶性 SPN 和良性 SPN 中,A、B、C、D 四种情况的出现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 情况在恶性 SPN 中的出现率为2.2%(2/88),在良性 SPN 中为53.7%(22/41),在良、恶性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 <0.001);B 情况在恶性 SPN 中的出现为23.9%(21/88),在良性 SPN 中为26.8%(11/41),良、恶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C 情况在恶性 SPN 中的出现率为30.7%(27/88),在良性SPN 中为12.2%(5/41),良、恶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D 情况在恶性 SPN 中的出现率为43.2%(38/88),在良性 SPN 中比7.3%(7/41),良、恶性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 <0.001)。结论:HRCT 常见恶性征象组合出现对于恶性 SPN 的定性诊断意义大于单独出现或不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