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清ALP、Ca2+水平在早期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6例病理确诊为肺癌的患者,均行SPECT全身骨扫描、CT骨扫描,并检测血清ALP、Ca2+水平。206例SPECT均为阳性,CT示骨质破坏为A组(138例,骨转移伴骨质破坏);CT未发现骨质破坏,6个月后复查发现骨质破坏者为B组(33例,骨转移伴早期无骨质破坏),仍无骨质破坏者为C组(35例,无骨转移)。结果:A组ALP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均P<0.05);B组ALP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a2+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均P<0.05);B组Ca2+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ALP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临界值为93.85 U/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61%、71.43%;其敏感度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的诊断结果(P=0.001)。Ca2+水平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临界值为2.315 mmol/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27.27%、82.86%。成骨型骨转移ALP水平明显高于溶骨型(P=0.000);溶骨型骨转移的Ca2+水平明显高于成骨型(P=0.000)。结论:对于早期骨质破坏的肺癌骨转移患者,其血清ALP、Ca2+水平均高于无转移患者;成骨型骨转移患者ALP明显升高,溶骨型骨转移患者Ca2+水平明显升高;血清ALP>93.85 U/L有助于提高诊断肺癌早期骨转移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99Tcm-MDP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观察其疗效差异。方法:对178例肺癌患者,在系统治疗前均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全身骨显像;85例骨显像阳性患者,单纯放疗40例。综合治疗(放疗同期化疗)45例,在治疗后2月复查骨显像.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显像结果,对肺癌骨转移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①单纯放疗组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12例,有效率(CR+PR)为42.5%;综合治疗组分别为7例。17例,53.3%。两组比较有效牢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综合治疗组中腺癌骨转移病灶有效率45%(9/20);小细胞癌为80%(12/15);鳞癌则为30%(3/10)。三种病理类型肺癌骨转移灶综合治疗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小细胞癌较腺癌、鳞癌骨转移灶疗效好(P均〈0.05)。③接受综合治疗的患者骨显像共有近期疗效可评价者258个病灶,其中胸部、脊椎、骨盆、四肢和颅骨分别为145个(56.20%)。57个(22.09%),34个(13.18%)。22个(8.53%)。复查骨显像有效率分别为65.52%(95/145)、63.16%(36/57)、58.82%(20/34)、54.55%(12/22),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放疗和放化疗联合均可有效治疗骨转移。不同病理类型患者应用综合治疗后效果有差异.而不同部位之问疗效无差异。应用99Tcm-MDP骨显像可对肺癌骨转移疗效进行较好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癌骨转移患者化疗前后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opeptid,PI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β-CTX)及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癌骨转移患者92例作为肺癌骨转移组,均接受唑来膦酸联合含铂双药化疗方案治疗,选取同期医院收治的单纯肺癌无骨转移患者110例作为肺癌组,检测肺癌骨转移组患者化疗前后和肺癌组血清BALP、PINP、β-CTX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 肺癌骨转移组化疗前BALP、PⅠNP、β-CTX、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21-1,CYFRA21-1)、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显著高于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骨转移组骨转移数目≤3个的患者BALP、PINP、β-CTX、CYFRA21-1、CEA水平显著低于>3个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骨转移组化疗后BALP、PINP、β-CTX、CYFRA21-1、CAE水平低于化疗前,且化疗有效组低于化疗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LP、PINP、β-CTX及肿瘤标志物与肺癌骨转移、骨转移数目有关,且可用于化疗效果评估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肺癌化疗疗效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对3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在化疗前及第一周期化疗后进行MRI检查,包括常规T1wI,T2 wI及DWI检查。根据第二周期化疗后肿瘤最大径退缩率,按RECIST标准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中肿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最大径的差异,分析ADC值变化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预测治疗有效的ADC值变化率临界值(cut—offvalue)。结果:第一周期化疗后,有效组化疗前后病灶的平均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d0.001);有效组和无效组中肿瘤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肿瘤最大径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以ADC值升高8.5%作为ADC值变化率诊断分界点,预测治疗获得PR的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72.9%。结论:ADC值可以对肺癌化疗疗效进行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 SPECT/CT超级骨显像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年龄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 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21年7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99Tcm-MDP SPECT/CT显像的47 671例患者中呈超级骨显像的97例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43例,年龄25~85(62.4±14.3)岁,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资料、影像学资料、年龄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病因不同,将患者分为骨转移瘤组(71例)与代谢性骨病组(26例,包括甲状旁腺瘤9例、肾性骨病6例、骨质疏松症11例)。根据原发肿瘤不同,将71例骨转移瘤组患者分为4个亚组[前列腺癌组(40例)、乳腺癌组(15例)、肺癌组(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8例,包括胃癌4例、直肠癌2例、食管癌1例、原发性肝癌1例)]。统计分析骨转移瘤组与代谢性骨病组以及骨转移瘤组4个亚组之间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的特征、SPECT/CT融合显像的特征、临床表现、年龄和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结果的差异。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及Kruskal-Wallis H检验;分类变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骨转移瘤(73.2%,71/97)是导致超级骨显像的最常见病因[在其原发肿瘤中,前列腺癌较常见(56.3%,40/71)],其次为代谢性骨病(26.8%,26/97)。骨转移瘤组以灶性散在分布型(Ⅱ型)为主(85.9%,61/71),代谢性骨病组主要呈均匀对称型( Ⅰ型)(61.5%,16/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4,P<0.001)。骨转移瘤组以成骨型(74.6%,53/71)和混合型(19.7%、14/71)骨质破坏为主,而代谢性骨病组以溶骨型(73.1%,19/26)骨质破坏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76、15.95,均P<0.001)。所有患者均以骨痛为初发症状,局部骨痛为主要临床表现(56.7%,55/97)。骨转移瘤组以腰痛最常见(60.0%,24/40),代谢性骨病组多为肋骨痛(40.0%,6/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1,P<0.05)。骨转移瘤组患者的年龄和ALP、LDH水平均高于代谢性骨病组,而血钙水平则低于代谢性骨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9,Z=?2.28、?3.65,t=?5.96,均P<0.05);而2组患者在血磷水平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05)。骨转移瘤组4个亚组在SPECT全身骨显像的显像模式、SPECT/CT融合显像中的骨质破坏类型、临床表现、局部骨痛部位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71~13.07,均P>0.05) 。骨转移瘤组4个亚组间进行比较,乳腺癌组患者年龄最小、前列腺癌组患者年龄最大,乳腺癌组患者血钙水平最高,肺癌组患者LDH水平最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43、5.13,H=13.47,均P<0.05);血磷和ALP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41,H=6.28,均 P>0.05)。 结论 超级骨显像病因中以骨转移瘤最常见,其次为代谢性骨病。2种病因超级骨显像患者在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病灶处99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临床表现、年龄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面均有差异,99Tcm-MDP SPECT/CT在2种病因超级骨显像的鉴别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静脉滴注唑来磷酸治疗肺癌椎体转移瘤疗效。方法48例肺癌合并椎体转移瘤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22例)给予经导管椎体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静脉滴注唑来磷酸治疗,TACE和静脉滴注唑来磷酸均每3周进行1次,共2次;B组(26例)只进行每3周1次静脉滴注唑来磷酸治疗,共2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对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30 d的疼痛进行评分,比较2组疼痛缓解的程度。测定2组治疗前、治疗后30 d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 specific alkline phosphtase,BALP)含量。采用改良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2组骨质破坏控制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BALP水平分别为68.3(31.0~576.0)U/L和59.6(23.0~678.0)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ALP分别为49.6(18.0~532.0) U/L和24.8(13.0~245.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骨质破坏评价为部分缓解、疾病稳定和进展的例数,A组分别为5例、13例和4例,B组分别为1例、12例和13例,2组骨质破坏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07,P<0.01)。结论椎体供血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静脉滴注唑来磷酸可以更好地控制椎体转移瘤导致的骨质破坏,缓解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纯介入微球栓塞治疗化疗无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及生存情况。 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5年9月鞍钢总医院介入治疗中心收治的经化疗后无效的Ⅲa~Ⅳa期非小细胞肺癌105例(介入栓塞组),予以支气管动脉经微导管超选择微球栓塞,3个月后复查,必要时行再次栓塞。选取同期我院化疗科Ⅲa~Ⅳ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6例(化疗对照组),使用PE方案及MIC方案联合化疗。3~4周化疗1次,3、4个化疗周期为1个疗程,持续4~6个周期。两组均是每3个月进行1次复查、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 结果:介入栓塞组的有效率(RR)为74.3%,高于化疗对照组的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介入栓塞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5个月,长于化疗对照组的11个月,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 结论:对于化疗不敏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单纯介入微球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近期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搜集34例拟行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化疗前、后均行能谱CT双期增强扫描,测量治疗前、后病变在动脉期(AP)和静脉期(VP)的CT值、能谱定量参数值及能谱曲线的斜率(λ)。根据RECIST 1.1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有效组(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15例和无效组(疾病稳定及疾病进展)1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变的强化程度及能谱参数值的差异。将治疗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出对疗效有预测价值的参数,并生成预测化疗有效的新变量(new variable,NV),对进入方程的参数及NV进行ROC曲线分析,并比较其预测化疗疗效的能力。结果: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分期、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有效组的动脉期和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AP、NICVP)、能谱曲线斜率(λAP、λVP)均高于无效组(15.53±4.34 vs. 12.20±4.00,32.86±7.96 vs. 23.29±6.03,2.26±0.65 vs. 1.81±0.47,2.49±0.52 vs. 1.85±0.40;P均<0.05)。有效组治疗后NICAP、NICVP均较治疗前降低(12.64±3.80 vs. 15.53±4.34,27.09±7.48 vs. 32.86±7.96;P均<0.05)。治疗前NICVP及λVP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NICVP、λVP和NV预测进展期NSCLC化疗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2、0.823和0.898,两两比较结果显示3个参数之间AU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CVP及λVP值能够预测晚期NSCLC化疗疗效,两者联合可以提高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9.
胃癌术前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目的:探讨胃癌术前介入化疗的疗效。方法:总结35例胃癌患者术前接受选择性胃动脉灌注化疗的结果。其中包括手术所见,病理组织学和临床疗效。结果:31例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证实有效率为81%,无效19%。有效者中轻度有效14例(45%),中度以上有效11例(36%)。临床疗效缓解率77%,完全缓解5例(14%),部分缓解22例(63%)。结论:患者术前接受选择性动脉介入化疗近期抗癌效果好,能提高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骨成形术和经皮骨成形术联合动脉化疗栓塞治疗骨盆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骨盆骨转移瘤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应用经皮骨成形术治疗,观察组46例应用经皮骨成形术联合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统计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MDA评价。结果 1)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 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 0. 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5); 3) MDA评价,实验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骨转移瘤客观缓解率为78. 26%和69. 57%,高于对照组的54. 35%和47. 8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5)。结论经皮骨成形术联合动脉化疗栓塞术对骨盆骨转移瘤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帕米膦酸二钠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疼痛的比较。方法:对32例癌症骨转移痛患者给予帕米膦酸二钠45mg/d,静脉滴注,连用2 d后停用26 d,28 d为1周期,连续4周期。结果:止痛显效13例(40.6%),有效14例(43.8%),无效5例(15.6%),总有效率84.4%。结论: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癌症骨转移性疼痛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治疗骨转移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置入在骨转移瘤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22例不同来源骨转移瘤患者采取^125I粒子永久置入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骨痛缓解及术后病灶影像改变的情况。结果^125I粒子永久置入治疗骨转移瘤止痛有效率为91%(20/22),术后2个月粒子置入病灶的影像检查结果显示,32个骨转移灶中,完全缓解(CR)4个、部分缓解(PR)18个、稳定(NC)10个,总缓解率68.7%,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组织间永久置入^125I粒子治疗骨转移瘤止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程度轻,是一种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CT与MRI对骨原发性尤文肉瘤新辅助化疗前后疗效评价的差异,为临床评价化疗效果和手术方案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外院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尤文肉瘤的2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化疗前后均行CT和MRI检查。结果:MRI各序列能更好地显示化疗前后骨及周围软组织的差异,CT骨窗及软组织窗对骨内病灶缩小(7例)和周围软组织肿块缩小(5例)的显示效果明显不如MRI(分别为15例和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骨内及周围软组织病灶范围的显示明显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T(8例)对骨质破坏情况及化疗后新生骨的显示优于MRI(5例)。结论:CT及MRI各序列检查均可应用于评估骨原发性尤文肉瘤的化疗效果,CT对骨内病灶对骨破坏程度的显示优于MRI,MRI对小病灶的显示明显优于CT,建议将两者结合应用于评估骨原发性尤文肉瘤的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曹琪  李东辉  彭芸  段晓岷  孙国强   《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88-1391
目的:分析和探讨儿童脊柱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化疗前后的影像学特点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8年确诊为LCH的44例小儿脊柱病变影像学资料,其中男22例,女22例,发病年龄6个月-13岁,平均年龄3.5岁,化疗随访时间4-75个月。所有病例均行平片及CT检查,其中5例行MRI检查。结果:LCH中累及单块椎体13例(29%),累及多块椎体31例(71%);胸椎受累33例(75%)。所有病例中椎弓受累15例(34.1%),横突受累7例(15.9%)。化疗前椎体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33例,骨破坏病灶周围见骨质硬化边4例,椎体变扁呈广泛溶骨性破坏7例,椎体周围软组织浸润18例;化疗后骨破坏病变修复或累及范围减小24例,病变范围无变化15例,病变范围增大5例,软组织浸润吸收14例。结论:LCH脊柱病变具有多样性,常见多个椎体受累,并可伴有附件破坏以及软组织浸润。通过规范化疗,大部分病例(39/44)能够控制,多数病变(24/44)好转,少部分病例(5/44)对化疗不敏感。通过CT及MRI检查能够敏感地观察骨质破坏区范围,周围软组织情况,可对病程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CT导引下卡铂瘤内注射(ICI)联合支气管动脉化疗(BAI)治疗晚期中心型肺癌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治疗组30例Ⅲ、Ⅳ期中心型肺癌,CT导引ICI注入卡铂联合BAI,对照组46例Ⅲ、Ⅳ期中心型肺癌单独行BAI。通过CT、组织学、生活质量及生存期等指标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近期疗效有效率73%,对照组54%,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CT导引下卡铂ICI联合BAI,对晚期中心型肺癌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CT导引下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进展期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8例Ⅲ~Ⅳ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联合治疗组43例57个病灶接受CT导引下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后,联合同步支气管动脉内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GP),方案灌注化疗2~4个周期;灌注化疗组65例患者74个病灶仅接受支气管动脉内GP方案化疗2~4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1、3、6、12个月的总缓解率分别为8.8%、56.1%、63.6%、84.0%和2.7%、21.%、41.9%、4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1%和6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33 d和42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导引下125Ⅰ粒子植入的主要并发症为气胸、咯血、放射性粒子游走和胸腔积血,灌注化疗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等,患者可以耐受,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患者各化疗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导引下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骨关节影像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骨关节改变的MRI表现,探讨X线平片、CT及MRI对透析患者相关骨关节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肩、髋、手腕关节及腰椎进行X线平片、CT检查,其中26例行MR检查.结果 32例患者X线检查见骨质疏松28例,骨吸收11例,囊性骨质破坏6例,骨质硬化11例,关节肿胀1例,软组织内钙化19例;32例患者CT见骨质疏松32例,骨吸收9例,囊性骨质破坏12例,骨质硬化11例,关节肿胀3例,软组织内钙化19例;26例患者MRI见骨质疏松6例,骨吸收2例,囊性骨质破坏14例,骨质硬化5例,关节肿胀15例,软组织内钙化1例.结论 X线平片是观察血液透析患者骨改变的首选诊断手段;MRI是观察血液透析患者关节改变的首选诊断手段;在透析患者相关骨关节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CT和MRI是X线平片重要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骨关节改变的MRI表现,探讨X线平片、CT及MRI对透析患者相关骨关节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肩、髋、手腕关节及腰椎进行X线平片、CT检查,其中26例行MR检查.结果 32例患者X线检查见骨质疏松28例,骨吸收11例,囊性骨质破坏6例,骨质硬化11例,关节肿胀1例,软组织内钙化19例;32例患者CT见骨质疏松32例,骨吸收9例,囊性骨质破坏12例,骨质硬化11例,关节肿胀3例,软组织内钙化19例;26例患者MRI见骨质疏松6例,骨吸收2例,囊性骨质破坏14例,骨质硬化5例,关节肿胀15例,软组织内钙化1例.结论 X线平片是观察血液透析患者骨改变的首选诊断手段;MRI是观察血液透析患者关节改变的首选诊断手段;在透析患者相关骨关节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CT和MRI是X线平片重要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MRI-DWI)在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32例病理证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于治疗前、1周期靶向治疗后行胸部常规MRI检查、DWI检查及CT增强检查,以第2周期靶向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的肿瘤最大径变化率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有效组(19例)和无效组(13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最大径的差异。同时比较MRI-DWI与增强CT对肿瘤及阻塞性肺不张的显像效果。 结果肿瘤最大径在两组内不同时间及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周期靶向治疗后,有效组肿瘤平均ADC值明显升高(×10-3 mm2/s:1.48±0.23 vs. 1.23±0.21,t=-15.45,P<0.01),而无效组治疗后ADC值变化不大(×10-3 mm2/s:1.20±0.27 vs.1.15±0.32,t=-1.69,P>0.05),并且有效组ADC值的升高率明显高于无效组(%:17.7±5.7 vs. 4.6±2.1,t=6.72,P<0.01)。CT图像可显示清楚肿瘤与不张肺组织边界6例(37.5%),MRI-DWI图像可显示肿瘤与肺不张组织边界13例(81.3%),高于CT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P<0.05)。 结论MRI-DWI较增强CT可更清晰地显示肺不张与肺肿瘤边界,便于肿瘤大小测量及疗效评估,ADC值可以对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疗效做出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骨转移瘤的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影像学表现。方法140例18F—FDGPET/CT检查病例,按病灶的4种CT形态(成骨改变、溶骨改变、混合改变及无改变)分组,探讨肿瘤骨转移灶代谢表现与形态表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治疗情况与转移灶代谢表现的关系。采用SPSS10.0软件,行Mann—Whitney检验及x2检验。结果140例患者分未治疗组78例(55.7%),治疗(化疗及内分泌)组62例(44.3%)。共检出病灶1658个,CT示成骨病灶415个(25.0%),溶骨病灶567个(34.2%),混合病灶177个(10.7%),无改变病灶499个(30.1%)。对未治疗组1045个病灶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ax。)行Mann—Whitney检验,混合病灶、溶骨病灶SUVmax高于成骨病灶、无改变病灶(SUVmax。中位值分别为5.7,5.2,4.8及4.6,Z=-4.680,-6.067,-2.237,-4.635,P均〈0.05);治疗组与未治疗组行,检验,未治疗组以溶骨性改变(39.6%)为多,治疗组以成骨性改变(35.9%)为多,组间病灶组成明显不同(x2=67.8,P〈0.05),治疗组代谢水平明显低于未治疗组(SUVmax中位值分别为4.9及4.6,Z=-4.315,P〈0.05)。结论骨转移病灶形态表现不同,其代谢表现差异明显,溶骨病灶的SUVmax。明显大于无溶骨病灶;化疗及内分泌治疗能通过对病灶转归的改变影响病灶形态及相应代谢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