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估算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骨显像患者对公众及核医学技师产生的照射剂量。 方法 选取2019年9至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99Tcm-MDP骨显像的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24~82(55.1±12.8)岁。在静脉注射99Tcm-MDP 15 min后,使用核辐射监测探测仪测量距离患者1.0 m和0.3 m处的剂量当量率(DR)。根据美国国家辐射防护和测量委员会提出的人类社会活动模式和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提出的99Tcm-MDP在人体的代谢模型,计算99Tcm-MDP骨显像患者对公众及核医学技师的照射剂量。 结果 64例患者的DR(1.0 m)为15.9~32.7(22.6±3.6) μSv/h、DR(0.3 m)为70.8~154.2(105.5±20.9) μSv/h。与99Tcm-MDP骨显像患者白天接触的家庭成员的照射剂量为13.3~27.4(18.9±3.0) μSv;夜间同床共寝的家庭成员的照射剂量为78.2~170.3(116.5±23.4) μSv;单位工作同事的照射剂量为17.6~36.2(25.0±4.0) μSv;邻座乘客的照射剂量为219.9~478. 8(327.5±65.7) μSv。核医学技师每接触1例99Tcm-MDP骨显像患者的照射剂量为3.9~8.5(5.8±1.2) μSv。 结论 99Tcm-MDP骨显像患者对公众及核医学技师的照射剂量远低于相应人群的照射剂量限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治疗后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了35例DTC患者,分为“清甲”(20例)与“清灶”(15例)组,分别于服^13I后2、6、24、48、72 h进行^131I全身显像及1m处当量剂量率的测定,以2h时显像计数和活度作为总计数和总活度.根据各时间点显像计数与2h的显像计数比值间接估算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并估算患者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达到400 MBq时的1m处当量剂量率.统计学分析采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 “清甲”组服^131I后2、6、24、48、72 h体内残留^131I活度占服^131I总活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9%±4%、86%±6%、35%±10%、12%±8%、7%±8%, “清灶”组分别为99%±1%、91%±7%、47%±17%、11%±9%、4%±6%. “清甲”组服^131I后2、6、24、48、72 h的1m处当量剂量率分别为(157±37)、(120±36)、(35±13)、(11±9)、(9±11)μSv/h,“清灶”组分别为(234±43)、(186±51)、(49±20)、(12±11)、(4±6)μSv/h.体内残留的放射性活度与1m处当量剂量率呈正相关(r=0.87,P<0.001).“清甲”与“清灶”组服^131I后48、72 h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分别为(432±292)、(265±281) MBq及(731±701)、(277±470) MBq,对应的1m处当量剂量率为8~ 11 μSv/h.结论 DTC患者服^131I后48~72 h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400 MBq时,即DTC患者1m处当量剂量率达到8~11 μSv/h时方可出院.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受检者对非核医学科人员的外照射剂量,以有效减少非受检者的受照辐射剂量。 方法 选取 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51例受检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6例、女性25例,年龄22~91(62.23±13.36)岁。所有受检者注射925 MBq 99Tcm-MDP后,根据饮水1000 mL后0.5 h内有无排尿分为排尿组(n=39)和未排尿组(n=12),检测注射药物后0.5、1、2、3、4、6 h时受检者腹部和头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和累积剂量当量。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多次测量的不同时间、不同距离辐射剂量当量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样本采用非参数Wilcoxon检验。 结果 排尿组受检者在腹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均低于未排尿组[(40.29±4.67)μSv/h对(77.29±10.71)μSv/h、(15.22±1.64)μSv/h对(29.48±4.56)μSv/h、(4.15±0.47)μSv/h对(7.45±1.07)μSv/h、(1.32±0.10)μSv/h对(2.63±0.31)μSv/h、(0.45±0.05)μSv/h对(0.78±0.15)μSv/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148~5.251,均P<0.001)。排尿组受检者腹部和头部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均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5.426~5397.675,均P<0.001);排尿组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当量率随着药物注射后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与排尿组受检者腹部水平距离0.5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148.51±13.83)μSv]相比,1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55.85±5.22)μSv]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10,P<0.001);与排尿组受检者头部水平距离0.5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132.74±12.95)μSv]相比,1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49.88±4.72)μSv]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38,P<0.001);排尿组受检者的累积剂量当量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结论 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于非核医学科人员的照射剂量远远小于国内、国际法律规定限值(个人年有效剂量当量≤1 mSv),与注射药物后3 h的受检者距离1 m以上即可避免大部分额外辐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质子重离子临床实践过程中,放射治疗师的职业照射水平。方法 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6年9-11月治疗的40例患者,其中接受质子和重离子治疗各20例。记录每个患者的粒子类型、粒子总数、处方剂量。利用光子/中子辐射剂量仪分别测量出束过程中控制室内剂量率、出束结束1 min后距肿瘤最近的皮肤处剂量率、距肿瘤约30 cm处(治疗师立位处)的剂量率;最后测量固定装置、床、机械臂、束流应用及监测系统(BAMS)窗口处的剂量率。分析影响治疗师的职业照射水平的因素,评估该院治疗师的年平均剂量。结果 治疗结束约1 min后,距肿瘤最近的皮肤处剂量率为(20.68±21.91)μSv/h,此处是各测量点位中剂量率最大的点位,且与治疗用的粒子总数呈显著正相关(r=0.828,P<0.05),受质子或重离子照射后的肿瘤是本研究中治疗师职业照射的辐射源;距肿瘤约30 cm处(治疗师立位处)的平均剂量率为(2.03±2.84)μSv/h;控制室内剂量率为(0.08±0.01)μSv/h,患者的固定装置、床、机械臂、BAMS窗口处的剂量率为(0.09±0.01)μSv/h;未检测到中子,放疗师受到的年平均剂量为0.508 mSv。结论 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放射治疗师受到的年平均剂量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住院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体内残留辐射剂量达到出院要求的时间,以及患者所住病房和用具的辐射情况。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核医学科接受术后131I住院治疗的DTC患者143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97例,年龄(37.6±12.4)岁。按给药剂量分为3.70、5.55和7.40 GBq 3组,每组患者分别为51、51、41例。患者在服用131I后0.5、2、4、8、12、24、36、48、72、80 h,在距离患者1 m外使用实时辐射监测仪测定辐射剂量率,估算患者体内放射性活度的变化情况。在患者出院后当天应用表面辐射污染监测仪对病房环境及患者使用过的床被进行表面污染辐射剂量的监测。对3组辐射剂量率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服131I治疗 0.5 h后3组DTC患者1 m外的辐射剂量率[(597.5±196.3)、(794.5±254.2)、(1114.1±258.5) μSv/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757,P<0.01),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辐射剂量水平按类似指数曲线的变化规律迅速下降,且3组间差距逐渐缩小,在服131I 治疗72 h后3组患者1 m外的辐射剂量率[(13.3±10.7)、(16.1±9.7)、(21.9±14.5) μSv/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13,P>0.05)。服131I治疗后80 h 95.8%(137/143)DTC患者1 m外辐射剂量率低于23.3 μSv/h。出院后患者使用过的床单、病服、病房地面及洗手间门口地面的表面剂量率分别为(3.9±1.2)、(4.1±1.9)、(3.8±1.6)、(6.2±2.6) μSv/h,均低于相应规定的辐射剂量限制水平。 结论 使用不超过7.40 GBq 131I治疗的DTC患者在服用131I治疗80 h后,绝大多数患者体内残留131I剂量低于国家规定的辐射限制水平。出院后患者所处病房环境及使用过的床单、病服的辐射污染均低于限制水平,无需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6.
18F-FDG PET显像中受检者周围人员的辐射剂量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1 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显像过程中工作和陪护人员的临床辐射防护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用辐射剂量仪分别测量 30例工作人员在注射室、显像室的剂量当量率及受检者注射1 8F FDG后即刻、1和 2h距前胸 0 1、0 5、1 0、2 0m的剂量当量率 ,计算每例检查每一步操作的剂量当量和各工作场所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结果 工作人员每例各步操作平均个人剂量当量为药品分装 :左手 (30 0± 8 0 ) μSv,右手 (6 0± 1 5 ) μSv ,全身 (0 5± 0 1) μSv;注射 :手部 (3 0 0± 0 75 )μSv,全身 (1 2 7± 0 2 0 ) μSv ;摆位和采集 ,结束采集共 (9 9± 1 4 ) μSv;密切接触的陪护人员为 (310±91) μSv。各工作场所工作人员的累计年剂量当量分别为 :药品分装及注射 :左手 (16 6 3± 4 4 1)mSv,右手 (6 4 5± 1 2 3)mSv ,全身 (1 18± 0 15 )mSv;显像采集 :全身 (4 99± 0 70 )mSv。结论 通过现有防护设施和方法 ,工作人员和陪护人员的受照剂量均未超过国家辐射安全标准 (GBSS)关于职业及公众个人年剂量限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90Y树脂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过程进行放射防护检测和剂量评估, 为放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90Y树脂微球介入手术治疗各操作环节和患者体表的外照射水平进行检测, 估算相关人员的受照剂量水平。结果 90Y树脂微球分装及转运过程的剂量率水平为1.12~454 μSv/h, 手术操作过程为2.06~58.2 μSv/h;3名患者术后0.5 h, 体表5 cm和1 m处的剂量率分别为22.7~64.1和0.82~2.55 μSv/h。按照每年200例患者的工作量, 90Y树脂微球药物操作对工作人员年个人有效剂量贡献为0.12~1.03 mSv/年, 术后患者对公众、家属及陪护志愿者的个人有效剂量贡献为0.02~0.24 mSv/年。结论在患者治疗、护理和出院过程中, 工作人员、陪护志愿者和公众的照射剂量均低于(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的剂量限值和医疗机构设定的管理目标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治疗后6个月行诊断性全身显像(Dx-WBS)期间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动态变化。 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接受131I治疗的DTC患者8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67例,年龄(43.9±12.0)岁;≥55岁患者18例、<55岁患者67例。所有患者均空腹服用131I 148 MBq(4 mCi),2 d后行 Dx-WBS。治疗后效果为极好反应者,即131I治疗后刺激状态下甲状腺球蛋白<1 μg/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阴性)且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阴性者(阴性组)48例,生化不全反应、结构不全反应及不确定性反应者(阳性组)37例。所有患者分别于服131I后2、24、48 h时测定距体部1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对3个时间点的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采用t检验对不同性别、年龄及治疗效果组之间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比较。 结果 (1)服131I后2、24、48 h时距患者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6.55±1.42)、(1.92±0.65)、(0.58±0.22) μSv/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7.30,P=0.000);距离患者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2)不同性别组在服131I后 2、4、48 h时 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55岁组在24 h时 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高于年龄<55岁组(t=2.29,P=0.02),2 h和48 h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阴性组和阳性组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DTC患者131I治疗后服诊断剂量131I后 48 h时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小于WS533-2017《临床核医学患者防护要求》规定的1.40 μSv/h,达到国家规定的出门旅行要求,且不会对周围人群产生辐射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新型SSTR显像剂68Ga-DOTATATE在不同类型垂体腺瘤中的摄取情况,评估其对奥曲肽治疗生长激素腺瘤的疗效评价作用。方法选取34例(男15例,女19例)原发垂体腺瘤患者,其中22例为分泌型腺瘤(5例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7例为生长激素腺瘤),12例为无功能腺瘤。有13例生长激素腺瘤术前行奥曲肽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行68Ga—DOTATATEPET/CT显像,其余患者术前行显像。结合MRI判断腺瘤位置并使用PET/CT自带软件勾画ROI,获得肿瘤SUVmax、肿瘤体积和密度指数(DI)。显像后2周内所有患者均行经鼻垂体腺瘤切除术,并行病理和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分析数据。结果分泌型腺瘤的DI大于无功能腺瘤的PI(7.16±4.52与1.08±1.40;u=48.5,P〈0.05),而前者的肿瘤体积小于后者[(2.92±1.60)cm2和(9.10±7.00)cm2;=43.0,P〈0.05],但两者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130.0,P〉0.0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与生长激素腺瘤的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8.0,P〉0.05),且前者的肿瘤体积小于后者[(0.95±1.08)cm。和(3.49±3.01)cm2;M=16.5,P〈0.05]。奥曲肽治疗有效的8例生长激素腺瘤患者的DI高于治疗无效的5例腺瘤患者的DI(3.55±0.91与1.38±0.69;M=2.0,P〈0.05)。结论68Ga—DOTATATEPET/CT显像可以观察垂体腺瘤的体积变化,可用于垂体腺瘤疗效评估,且奥曲肽治疗前DI高者疗效优于DI低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131I治疗后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辐射防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131I治疗的42例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30例,年龄14~68(38.7±11.9)岁。测量131I治疗后2、4周距离患者颈部正前方0、0.3、1.0、2.0、4.0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析其变化规律,并探讨患者的性别、年龄、甲状腺摄碘率、131I的有效半衰期及服药剂量与周围剂量当量率的相关性。2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周围剂量当量率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所有甲亢患者131I治疗后2、4周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随测量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131I治疗后2周,距离患者≥2.0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25 μSv/h;131I治疗后4周,距离患者≥0.3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25 μSv/h。不同性别患者不同测量距离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67~1.766,均P>0.05)。131I治疗后2周,测量距离为0、0.3、4.0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与131I的有效半衰期呈正相关(r=0.318~0.487,均P<0.05);测量距离为2.0、4.0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与服药剂量呈正相关(r=0.546、0.491,均P<0.01);不同测量距离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与患者的年龄和甲状腺摄碘率均无相关性(r=?1.158~0.162,均P>0.05)。131I治疗后4周,测量距离为0、0.3、1.0、2.0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与131I的有效半衰期呈正相关(r=0.319~0.380,均P<0.05);测量距离为0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与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r=0.429,P<0.01);测量距离为2.0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与甲状腺摄碘率呈正相关(r=0.353,P<0.05);不同测量距离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与服药剂量均无相关性(r=0.020~0.157,均P>0.05)。 结论 甲亢患者131I治疗后4周内应尽量避免与家属亲密接触,临床医师应根据周围剂量当量率的测量结果及131I在患者体内的有效半衰期对甲亢患者的居家隔离进行辐射防护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利尿后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延迟显像对前列腺癌(PCa)的临床诊断价值和最佳延迟显像时间。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显示前列腺病变的235例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列腺恶性病变患者77例、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158例,年龄50~87(69.6±13.6)岁。所有患者均行利尿前及利尿后延迟显像(1、2、3、4 h),获得利尿前、后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以利尿后SUVmax>2.5且利尿前、后SUVmax的储留指数>15%作为判断良、恶性的标准。2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前列腺恶性病变患者利尿后延迟1、2、3 h显像的SUVmax均分别高于利尿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57±1.58对4.32±1.01、7.04±3.03对4.62±1.84、7.28±2.90对4.73±1.88,t=3.399、3.676、2.660,均P<0.05);利尿后延迟4 h显像的SUVmax与利尿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3,P=0.286)。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利尿后延迟1、2、3、4 h显像的SUVmax与利尿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68~0.865,均P>0.05)。恶性病变患者利尿后延迟1、2、3 h显像的SUVmax均分别高于良性病变患者(t=2.013、3.910、3.554,均P<0.05),而2组患者利尿后延迟4 h显像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9,P=0.181)。恶性病变患者利尿后延迟2、3 h比延迟1 h显像的SUVmax高(t=2.220、2.400,均P<0.05)。利尿后18F-FDG PET/CT延迟1、2、3、4 h显像对前列腺癌诊断效能中,延迟2 h显像的特异度[74.5%(38/51)]和准确率[76.3%(61/80)]最高,而延迟3 h显像的灵敏度[84.6%(11/13)]最高。 结论 PCa患者利尿后延迟显像可提高显像效果和临床诊断的效能,利尿后延迟2 h显像的诊断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对PET/CT受检者CT图像质量及有效剂量的影响。 方法 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接受PET/CT检查的90例受检者按系统抽样方法分为A、B、C 3组,每组各30例。CT采用ATCM扫描。A、B两组采用的管电流区间为60~240 mA,噪声指数分别为10、15;C组管电流区间为60~180 mA,噪声指数为15。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公式估算有效剂量。由两位核医学科主治及以上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受检者颈部、胸部、腹部、盆腔CT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定图像CT值、噪声值并计算信噪比。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的噪声值、信噪比差异,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3组的CTDIvol、DLP、有效剂量差异,组内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 结果 A、B、C 3组受检者所有图像质量评分均不低于3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7~14.42,均P<0.05)。A、B、C 3组受检者的噪声值[(11.90±2.83)~(26.03±3.74)]、信噪比[(2.03±0.34)~(4.35±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01~64.20和F=32.09~81.62,均P<0.05),CT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A、B、C 3组受检者的CTDIvol[(12.44±0.53)、(9.39±2.01)和(7.05±1.03)mGy]、DLP[(998.45±96.04)、(741.60±168.87)和(571.29±97.41) mGy·cm]、有效剂量[(14.98±1.44)、(11.12±2.53)和(8.57±1.46) mSv]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18、57.19和57.16,均P<0.05)。其中,C组比A组的有效剂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55,P<0.05)。 结论 应用PET/CT ATCM技术,合理调节管电流区间及噪声指数,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受检者的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在不同距离及有无辐射防护措施下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方法125I粒子植入后立即使用多功能射线检测仪测量50例125I粒子植入患者距粒子植入部位体表不同垂直距离(5 cm、10 cm、1 m、2 m和3 m)及有无防护措施条件下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评估医务人员受到的辐射剂量。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距离粒子植入部位体表垂直距离为5 cm、10 cm、1 m、2 m和3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1091.75±10.53)、(1055.50±31.68)、(123.45±20.83)、(20.95±6.10)和(7.78±3.24)μSv/h。0.5 mm铅当量铅衣屏蔽后5 cm、10 cm、1 m、2 m和3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1.36±2.03)、(0.97±1.48)、(0.46±0.63)、(0.29±0.34)和(0.14±0.12)μSv/h。屏蔽前后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3.718、71.202、217.411、184.169、108.222,均P < 0.05)。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采取适当的距离防护及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可以大大降低125I粒子带来的辐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正电子核素11C标记Notch通路抑制剂(3,5-二氟苯乙酰基)-L-丙氨酰基-S-苯基甘氨酸叔丁酯(DAPT)的制备方法,并进行正常兔PET/CT的初步动态显像。 方法 采用细胞计数Kit-8法检测不同浓度DAPT和CH3-DAPT对人胰腺癌细胞株MiaPaCa-2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半抑制浓度(IC50)。以DAPT为前体,使用全自动合成仪进行合成,得到产物11C-N-甲基-DAPT(简称11C-DAPT),并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进行分离纯化。正常新西兰兔静脉注射125.8 MBq(3.4 mCi)11C-DAPT后,用PET/CT进行全身动态扫描。在不同器官勾画感兴趣区,测量放射性浓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结果 DAPT和CH3-DAPT均可抑制人胰腺癌MiaPaCa-2细胞的增殖,呈浓度依赖关系,72 h的IC50分别为64.2、180.0 μmol/L。11C-DAPT合成过程大约30 min,未校正放射化学产率为25%~35%,放射化学纯度>95%。11C-DAPT主要经肾脏排泄,全身脏器中肾脏摄取最高,肝脏、肠道、肺和脑摄取低。静脉注射后7 min肝脏、肾脏摄取达到高峰,28 min后降低>50%。 结论 11C-DAPT的合成过程简便、快速,放射化学纯度高。PET/CT的初步显像为进一步探索11C-DAPT作为胰腺癌新型靶向分子探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探讨18F-FDG PET/CT在SPTCL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SPTCL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观察病灶的形态、分布范围、代谢信息,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4例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病灶形态不规则,密度增高,相应部位18F-FDG摄取增高。病变累及范围广泛,面颈(2例)、躯干(4例)、四肢(4例)、腹膜和盆腔脂肪组织(2例)均可受累。半定量分析结果:皮下脂肪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为3.5~14.6。 结论 SPTCL病变分布广泛,18F-FDG摄取差异较大,但18F-FDG PET/CT显像有利于整体评估SPTCL患者病情,在疗效监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EVISION-720型移动式头部锥形束CT(简称EVISION-720型移动式CT)周围剂量当量率的检测方案并分析其辐射剂量场的空间分布特点。 方法 在0°(EVISION-720型移动式CT正前方)、45°、90°、135°、180°、225°、270°和315°逆时针分布的方向上,选取距地面0.3、0.8和1.3 m高度处的3个平面,以扫描中心为0点位置,分别在距离EVISION-720型移动式CT表面1~10 m处以等间隔1 m的方式布点。采用辐射剂量仪分别在110 kV/20 mA、90 kV/40 mA、70 kV/60 mA的额定参数下,测量距离EVISION-720型移动式CT表面6 m处的检测点位(临床应用时设置的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在110 kV/20 mA额定参数下,测量所有检测点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在110 kV/20 mA额定参数下,以距地面0.3、0.8和1.3 m高度处的3个平面的测量结果,绘制1、5、10、20、40、100 μSv/h等剂量曲线,即辐射剂量场分布图。对在不同额定参数下,距地面相同高度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以及在相同额定参数下,距地面不同高度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进行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 在3种额定参数下,周围剂量当量率随管电压的增大逐渐增大,不随测量处距地面高度的变化而变化。3种额定参数中,110 kV/20 mA额定参数下0°方向上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大,为(34.44±0.09) μSv/h。在不同额定参数下,距地面相同高度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27~2.524,均P<0.05)。在相同额定参数下,距地面不同高度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690~?0.169,均P>0.05)。EVISION-720型移动式CT辐射剂量场呈“对称性”和“三角形”分布:后方的2个45°方向,即135°和225°方向上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低;正前方,即0°方向上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 结论 EVISION-720型移动式CT辐射剂量场呈左右两侧“对称性”分布和前后“三角形”分布,前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高于两侧和后方,医疗机构在使用时应加强对设备前方的辐射防护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