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治疗(EVT)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伴发脑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EVT术治疗的56例CVST伴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31岁(13~58岁)。根据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和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评价疗效。 结果 56例患者EVT术均获成功。单纯窦内溶栓41例,机械取栓+窦内溶栓15例。术后静脉窦完全再通38例(67.9%),部分再通15例(26.8%)。入院、出院90 d mRS评分分别为(3.63±0.17)分、(0.59±0.23)分(P<0.05),入院、出院GCS评分分别为(11.04±0.39)分、(14.18±0.38)分(P<0.05)。预后良好48例,轻度残疾4例,重度残疾1例,死亡3例。 结论 EVT术治疗CVST伴脑出血安全有效,有助于降低重残率和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支架取栓联合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0月至2019年8月经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或DSA确诊的26例重型CVST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支架取栓联合术中或术后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MRV或DSA评估联合治疗后静脉窦再通情况。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入院、出院和随访结果。 结果 26例患者中男女各13例,年龄13~66岁,平均(30.0±13.0)岁。所有患者支架取栓联合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均获成功。7例(26.9%)完全再通,19例(73.1%)部分再通。术后出现脑梗死1例,新发脑出血8例(包括2例大的出血性脑梗死)。随访1~6个月,患者入院与出院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后良好率为96.2%(25/26),无复发。 结论 支架取栓联合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重型CVST安全可行,对抗凝治疗无效的重症患者是一种可能的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导管搅拌碎栓联合局部高压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AP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接受导管搅拌碎栓联合局部高压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溶栓治疗的23例APE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术前和术后48 h患者临床指标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1、3、6个月肺动脉压(PAP)变化。结果 23例患者治疗均获临床成功。术前和术后48 h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死亡、胸腔积血、心包积液、颅内出血等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术后1、3、6个月PAP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导管搅拌碎栓联合局部高压溶栓治疗APE安全有效,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伴颈内动脉扭曲的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苏北人民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17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伴颈内动脉扭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股动脉穿刺至再灌注时间)、闭塞部位。采用改良溶栓治疗脑梗死(mTICI)血流分级评估术后血管再通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术前和术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术后90 d预后。结果 17例患者中MetzⅠ级(扭曲夹角>60°)、Ⅱ/Ⅲ级(≤60°)者分别有8例、9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05.3±44.7) min、(151.6±40.9) min,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4)。9例患者靶血管再通,总再通率为52.9%,其中MetzⅠ、Ⅱ、Ⅲ级者分别为6例、2例、1例;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闭塞者分别为7例(7/11)、2例(2/6)(P=0.232)。MetzⅠ级患者NIHSS评分由术前(18.8±4.1)分改善为术后24 h(14.7±5.5)分(P=0.016),Metz Ⅱ、Ⅲ级患者均无改善。术后头颅CT发现2例颅内出血。术后90 d时8例患者死亡(47.1%);7例mRS评分≤2分,预后良好,其中Metz Ⅰ、Ⅱ、Ⅲ级患者分别有4、2、1例;1例重度残疾(mRS 4级);1例生活可半自理(mRS 3级)。 结论 血管内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伴颈内动脉扭曲缺血性脑卒中时,患者颈内动脉扭曲程度越加大,导管到位难度越增大,手术操作时间延长,血管再通率较低,预后较差。术前评估和选择合适器械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AIS-LVO)患者静脉溶栓后转诊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卒中防治中心静脉溶栓后转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机械取栓术的AIS-LV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机械取栓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共41例AIS-LVO患者纳入研究,其中预后良好组16例(39.0%)。将单因素分析中变量(P<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低、卒中症状发作至卒中防治中心就诊时间(ODT)长以及卒中防治中心就诊至股动脉穿刺时间(DPT)长,均为AIS-LVO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IS-LVO患者静脉溶栓后转诊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术前NIHSS评分、ASPECTS、ODT、DPT是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作为补救性措施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大脑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8 h内并接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其它再通术式(静脉溶栓、动脉溶栓、Penumbra装置吸栓、Solitaire支架取栓)未果。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治疗后血流分级评价血管再通,记录围手术期出血及梗死并发症。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术后1周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评价术后3个月预后指标。结果 13例接受补救性治疗患者共植入支架16枚,支架植入前采用Solitaire可回收支架取栓10例,Penumbra装置吸栓3例,经静脉尿激酶溶栓1例,经动脉尿激酶溶栓1例。12例(92.3%)患者闭塞血管部分或全部再通(TICI≥2B/3)。NIHSS评分由术前平均(16.15±5.81)分改善为术后1周平均(8.08±5.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7例(53.8%)预后良好(m RS≤2),2例死亡。术后发生颅内出血2例,手术相关栓塞3例。结论颅内支架植入术作为不同组合药物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补救性措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导丝留置技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价值、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闭塞5例,椎基底动脉闭塞4例.采用导丝留置技术快速准确判断血管闭塞特征,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治疗.结果 15例患者经导丝留置技术均成功准确判断病变血管闭塞特征.13例(87%)闭塞血管即刻再通,其中10例脑梗死溶栓后血流分级(TICI)评分达3分,5例2b分;2例因血栓负荷量大、闭塞节段长,多次取栓效果不佳,血管再通失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由术前19.2±7.0改善至术后1周6.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10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结论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安全有效,导丝留置技术可安全、方便快捷、准确地判断出闭塞血管特征,减少手术操作,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相关症状性缺血并发症原因和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4月上海华山医院连续介入治疗的942例患者(1 055枚动脉瘤)中确诊的37例(3.9%,37/942)症状性缺血并发症的原因和处理措施。结果 37例患者中术中症状性缺血并发症25例(2.6%,25/942),包括载瘤动脉内血栓形成16例(瘤颈部反复操作10例、过度栓塞4例、支架贴壁欠佳2例),瘤颈部分支闭塞3例(弹簧圈表面血栓形成或瘤颈部反复操作),远端分支栓塞或血栓形成6例(导引导管内附壁血栓脱落5例、分支血管痉挛1例);术后症状性缺血并发症12例(1.3%,12/942),包括载瘤动脉内血栓形成7例(替罗非班应用不足3例、支架贴壁欠佳1例、支架串联重叠部位血栓形成1例、弹簧圈致栓1例、重度贫血1例),瘤颈部分支闭塞1例(弹簧圈表面血栓形成),远端分支栓塞或血栓形成4例(均为球囊闭塞试验假阴性)。37例患者均经及时抗凝、抗血小板、抗血管痉挛或术中机械碎栓等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仅2例≥2分,其余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均<2分)。结论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相关症状性缺血并发症病因复杂,通过及时识别并联合应用抗凝、抗血小板、抗血管痉挛和机械碎栓等介入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动脉内治疗AIS患者60例,其中30例接受微导管置于阻塞血管近端或阻塞血管血栓内的尿激酶溶栓治疗(单纯溶栓组),30例接受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微导管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支架取栓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血管再通率、颅内出血率、90 d内病死率及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支架取栓组和单纯溶栓组治疗前、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分别为(21.89±5.62)分、(7.78±2.36)分(P<0.001)和(18.40±6.59)分、(7.00±2.28)分(P<0.00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67% (26/30)、63.33%(19/30)(X2=4.356,P<0.05);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0%(3/30)、13.33% (4/30)(x2=0.162,P>0.05);90 d内病死率分别为13.33% (4/30)、16.67%(5/30) (x2=0.131,P>0.05);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别为66.67% (20/30)、36.67% (11/30)(x2=5.406,P<0.05).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血管闭塞的AIS后血管再通率及90 d预后均显著优于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但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需更多病例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0.
静脉溶栓联合导管碎栓和切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静脉溶栓联合导管碎栓和切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9例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肺动脉导管碎栓和静脉溶栓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9例中4例加用了Straub Rotarex导管血栓旋切术。结果19例共行21次治疗。18例经介入治疗后胸闷、紫绀症状均明显改善,肺动脉中央分支血流恢复通畅,血氧饱和度由术前平均86%(74%~96%)上升到治疗后的平均97%(94%~100%)。肺动脉压力从术前的(334-5)mmHg(1mmHg=0.133kPa)下降到术后的(254-5)mmHg(t=13.2,P〈0.01)。l例双侧肺动脉主干大块血栓栓塞的患者,介入治疗无效,后经胸外科手术取栓未能成功,患者死亡。4例成功地采用了Straub Rotarex旋切治疗肺动脉血栓,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采用导管碎栓和血栓旋切等介入技术联合静脉溶栓抗凝治疗,是治疗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的有效而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