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对14例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血管内栓塞治疗经过及临床疗效。结果 14例患者中1例行单纯球囊闭塞载瘤动脉,10例行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3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全组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7年,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13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未再出血,其中1例术后第3天出现明显的脊髓动脉缺血症状,经应用抗凝及扩血管等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是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可将载瘤动脉连同动脉瘤完全闭塞或应用支架血管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相似文献   

2.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和长期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宽颈微小动脉瘤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至2008年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4枚动脉瘤).根据血管造影表现,分为完全栓塞、次全栓塞和部分栓塞.术后进行长期随访并搜集造影和临床结果.结果 所有动脉瘤使用弹簧圈均成功填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2例共14枚动脉瘤中,次全栓塞8枚,部分栓塞6枚.3例弹簧圈部分残留于载瘤动脉.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及血栓形成.12例均经1~2年随访.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及神经系统缺血症状.结论 初步结果显示,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栓塞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宽颈微小动脉瘤稳定、有效.长期随访证明次全栓塞者也可发展为完全栓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内介入方式治疗已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4年3月,血管内介入治疗17例患者共17个已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9个小脑下后动脉(PICA)近端的夹层动脉瘤采用椎动脉闭塞技术(电解脱弹簧圈联合机械微弹簧圈栓塞)闭塞夹层段椎动脉。2个累及PICA及6个PICA远端夹层动脉瘤采用单支架(n=6)或双支架(n=2)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重建夹层段椎动脉。术后评估夹层动脉瘤即刻闭塞程度,进行长期影像学及临床随访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所有夹层动脉瘤均通过椎动脉闭塞或重建技术栓塞,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未发生术中出血、血栓形成等手术相关并发症。9例接受椎动脉闭塞技术患者术后病变即刻完全闭塞率达100%,1例患者术后出现患侧耳廓疼痛,1例患者出现复视,对症治疗1周内均缓解,1例患者出现患侧外展神经麻痹,2月后自行缓解。8例接受椎动脉重建技术患者术后病变即刻完全闭塞2例,次全闭塞6例,均无后循环缺血症状。所有患者随访6~36月,影像学及临床预后良好。结论根据夹层动脉瘤与PICA关系,选择相应的介入治疗方式治疗已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椎动脉夹层的影像诊断和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椎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点(CTA、DSA)。采用血管内介入椎动脉夹层19例:颅外段椎动脉夹层所致血管狭窄行支架成形术3例,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累及小脑下后动脉(PICA)采取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4例,PICA位于夹层动脉瘤以远采取夹层动脉瘤及近端载瘤动脉闭塞12例。结果颅外段椎动脉夹层表现为血管腔狭窄、内膜瓣,颅内段椎动脉夹层的影像特点CTA表现为动脉瘤样扩张、壁内血肿等,DSA为珠线征、瘤样扩张等。术后造影:单纯支架置入病例狭窄消失;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病例动脉瘤腔消失,载瘤动脉通畅;血管闭塞病例显示椎动脉夹层均完全闭塞。术中未发生死亡、破裂出血及其它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36个月,未发生再出血及缺血等并发症。结论 DSA及CT、CTA椎动脉夹层具有诊断价值;夹层动脉瘤的准确诊断对于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安全、有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椎基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椎基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应用的价值.方法 12例椎基夹层动脉瘤,其中椎动脉3例,椎基动脉6例,基底动脉3例.2例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处,各置入2枚支架,重叠在动脉瘤段载瘤动脉内,10例经支架网眼送入弹簧圈.结果 12例置入支架16枚,7例填塞致密,3例疏松填塞,栓塞临床症状消失.6例在术后分别随访6~48个月,脑血管造影复查见动脉瘤消失.但有2例出现新的动脉瘤,1例在置入支架上段出现夹层动脉瘤,再次置入支架和1枚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消失,1例在原动脉瘤对侧动脉壁出现动脉瘤,再置入1枚支架重叠在原支架内,造影动脉瘤血液循环慢.2例小脑后下动脉夹层动脉瘤,24个月造影复查见动脉瘤缩小70%,小脑后下动脉瘤循环良好.其余4例因无症状不同意复查血管造影,遂行MRA、CT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椎基夹层动脉瘤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急诊血管内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可解脱弹簧圈栓塞破裂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和中期随访.方法 回顾性分析最近18个月急诊介入栓塞治疗的破裂出血性颅内动脉瘤48例,其中26例在72 h内实施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其中3例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A1段,3例位于大脑中动脉M1和M2段,13例位于后交通,2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位于基底动脉顶端,2例位于椎动脉V2和V4段,1例位于小脑后下动脉;3例在第1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1例在第2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2例在第4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10例在第1枚弹簧圈无法在瘤腔内成篮后植入支架,其余10例先植入支架再进行弹簧圈栓塞,所有微导管均通过支架网眼进入动脉瘤.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释放支架(100%),覆盖了瘤颈,同期行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3例(88.5%),次全栓塞3例(11.5%);术中1例支架轻度回撤,无血栓事件和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发生,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栓塞术后随访到23例,至少复查1次脑血管造影,最多复查3次;完全致密栓塞14例(60.8%)动脉瘤均末显影,6例瘤颈少许显影病例中3例(11.5%)存在血栓形成,次全栓塞1例(3.3%)瘤体再通,另外2例始终稳定,所有病例载瘤动脉通畅,狭窄2例(7.7%),临床上无任何症状,术后所有患者均无再出血.结论 急症血管内应用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出血的颅内宽颈动脉瘤足方便的、安全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梭形动脉瘤术中及术后24 h内,在标准双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短期应用小剂量替罗非班在降低缺血并发症方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分析我中心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颅内未破裂梭形动脉瘤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24 h内静脉接受替罗非班(0.1 μg/kg/min)预防血小板聚集的患者资料。记录并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动脉瘤栓塞程度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mRS评分。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8例患者,39枚动脉瘤,动脉瘤平均直径(6.4±2.1)mm。其中,26枚动脉瘤接受了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3枚动脉瘤接受了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78.9%(30/38)的动脉瘤实现完全栓塞;在26例接受脑血管造影复查的患者中,92.3%(24/26)的患者动脉瘤实现完全闭塞。围手术期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7.9%(3/38);无出血并发症发生。3个月随访的良好预后率为97.4%(37/38) (mRS评分为0~1分)。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梭形动脉瘤术中及术后24 h内,静脉加用小剂量替罗非班未增加出血并发症。但是,由于样本量偏少,缺少对比,在降低缺血并发症方面的有效性尚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介入栓塞治疗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IVADA)影像和临床效果,探讨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5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的24例IVADA患者资料、治疗经过及临床疗效,探讨不同动脉瘤介入治疗时须考虑的个体化因素.结果 24例IVADA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动脉瘤和载瘤动脉闭塞5例,弹簧圈栓塞动脉瘤1例,支架辅助弹栓塞动脉瘤16例,覆膜支架植入2例.术后临床随访平均11个月(5~29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无新发出血.12例获脑血管造影随访,11例夹层动脉瘤不显影,1例复发,再次介入治疗.结论 介入栓塞术治疗IVADA安全有效,须结合夹层动脉瘤是否破裂及相关临床症状、是否位于优势侧椎动脉及对侧椎动脉情况、动脉瘤形态及是否累及小脑后下动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低剖面编织型设计的自膨式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7例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术后即刻效果、复发率及临床、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12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中成功植入130枚LVIS支架,1例植入失败,技术成功率99.2%.7例术中或术后出现支架内血栓事件(7/127,5.5%),无围手术期出血、死亡.术后即刻动脉瘤完全闭塞112枚(88.1%),瘤颈残余15枚(11.9%).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37例影像学复查显示33例(89.1%)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10.9%)瘤体仍显影,其中3例为术后即刻有瘤体显影,1例为动脉瘤复发,无死亡.结论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评价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连续10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重点分析动脉瘤特征、术后即刻和进展性闭塞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随访结果。 结果 共104例患者116枚眼动脉段动脉瘤接受治疗,其中1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眼动脉段动脉瘤Krisht分型,上侧型36枚,后侧型32枚,内侧型41枚,外侧型7枚。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均获成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9%,均为小血栓栓塞事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60枚(51.7%),近全闭塞54枚(46.6%),部分闭塞2枚(1.7%)。89例患者93枚动脉瘤接受平均(7.6±5.4)个月造影随访,首次随访造影显示完全闭塞率进展至92.5%(86枚),未见迟发性支架内狭窄。动脉瘤复发3枚(3.2%),均再次接受弹簧圈栓塞后达到完全闭塞。96例(92.3%)患者临床随访平均(18.5±11.2)个月,其中95例(99.0%)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2分,远期预后良好。 结论 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中远期随访中可提供更稳定闭塞率,且未见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