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比较5种成年女性人体体表面积计算模型的差异,从中选择相对最适宜的计算模型。方法:依据浙江省丽水市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中成年女性的身高、体重等指标,运用5种计算模型计算其体表面积,并进行F方差分析检验。结果:5种模型计算的体表面积(m2)值,经F方差分析检验,模型1与模型2、模型1与模型3、模型1与模型4、模型2与模型3、模型2与模型4、模型2与模型5、模型3与模型5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模型1与模型5、模型3与模型4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依据5种人体体表面积计算模型所计算出的∑rij值的大小排序,依次是模型4、模型5、模型2、模型3、模型1。结论:模型4相对较为符合当代成年女性体表面积的计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白质电导率与水分子扩散系数之间的关系,解决脑白质各向异性电导率张量计算模型存在的问题。方法从电化学角度出发,引入结构系数,推导脑白质电导率与水分子扩散系数之间的关系;以实验得到的扩散张量数据为基础,计算了线性关系模型、体积约束模型和电化学模型的脑白质电导率张量值,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证明了白质电导率与水分子扩散系数之间的线性关系。以线性关系模型为基础,比较了上述三种模型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发现计算结果有较大的差异。结论线性关系模型和电化学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对可信。由于电化学模型只考虑了主要离子的影响,致使计算电导率存在误差。本文通过引入结构系数,提高了电化学模型计算电导率张量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比较传统影像特征与多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在鉴别诊断Ⅰ型与Ⅱ型上皮性卵巢癌(EOC)中的效能,并验证传统模型与影像组学模型相结合能否提升预测EOC分型的效能。方法:搜集2015年1月-2019年6月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为EOC,且术前行MRI检查的61例患者,共80个病灶(Ⅰ型30个,Ⅱ型50个)。建立传统模型,包括常规MRI形态学特征及ADC值,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建立包括FS-T2WI、DWI和T1增强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每个序列提取1070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单变量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法(LASSO)筛选重要特征,最后将传统模型与多序列组学模型相结合以建立混合模型。通过ROC曲线分析、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DCA)分析验证各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之间的AUC值差异。结果:传统模型显示出最高的性能,AUC为0.95(95% CI:0.90~0.99),混合模型的AUC为0.96(95% CI:0.9~1.0),混合模型的性能与传统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准曲线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模型具有最高的可靠性。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了影像组学模型在早期区分两种肿瘤类型中的潜力。结论:传统模型可成为区分I型与II型EOC的有效工具,影像组学模型有可能在早期更好地区分EOC类型。  相似文献   

4.
ARMA模型在胆结石病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时间序列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预测胆结石病发病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EV iews3.1软件对青海海西自治州2001~2006年逐月发病率进行ARMA建模拟合;按照残差不相关和简洁的原则确定模型结构,依据赤池信息准则(AIC)与施瓦茨准则(SC)、拟合优度确定模型的阶数。对所得模型的残差进行统计验证,依据残差序列图中实际值与拟合值的拟合效果确定最终模型。利用最终模型预测2007年的胆结石病月发病率,比较预测值和实际值,检验预测效果。结果AR IMA(1,1,1)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及预测胆结石病月发病率值,除个别观测数据与模型预测数据相差较大外,模型所得结果与实际值非常接近。结论ARMA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胆结石病发病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动趋势,可用于预测未来的胆结石病发病率趋势,是一种短期预测精度较高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根据人的具体行为特点,提出了一个人的多任务事件检测模型。建模中,采用规则型—描述型相结合的方法,现代估计理论和经典的决策理论作为规则模型的基本理论和数学方法,然后将认知科学和行为科学及直接从实验中获得的已知人的限制引入模型,与原有的模型相比,模型的结构及参数的选择上更趋完善,并更具有解释性。最后,为了验证模型的可行性,比较了模型的仿真结果与人的实际操作结果,并且讨论了模型中参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失重对脑血流影响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应用计算机仿真探讨失重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根据流体力学参数与电学变量等效的原理,利用Pspice语言建立人体心血管系统模型,包括人体心脏模型、动脉系统模型、静脉系统模型以及外周血管模型等四部分。仿真了0G与1G下脑血流、颈动脉血压与主动脉弓血压的变化曲线。结果 0G时脑血流量比1G时增加10%左右,颈动脉血压比1G时增高10mmHg。结论 本模型可以较好 地模拟失重条件下脑血流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失重对脑血流的影响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联系认知任务行为学效应与功能磁共振信号的线性模型,并验证模型合理性.方法 通过线性模型建模认知任务行为学效应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信号,通过相关参数的假设检验来确定功能区,并利用Stroop范式的实验数据,对本模型与SPM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该模型应用于真实数据,检出的功能区主要有背外侧前额叶(Brodmann 9/46),额上内侧回(Brodmann 8/9)与SPM结果吻合,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 该模型可以定量分析行为学数据与功能信号的关系,为认知功能影像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通过获取实性结节(SN)、部分实性结节(PSN)以及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的胸部CT影像特征,分别建立模型1(判断实性结节与亚实性结节的影像组学模型)和模型2(判断部分实性结节与纯磨玻璃密度结节的影像组学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2018年12月于本院行CT胸部平扫的病例资料285例,肺结节共315个,将所有肺结节按影像学性质分为实性结节组、部分实性结节组及pGGN组,三类结节的数目分别为106个、110个、99个。手动勾画VOI,通过提取肺结节的全部特征,在特征降维与选择后,使用不平衡调整逻辑回归的方法分别建立影像组学模型1[判断实性结节与亚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与pGGN)的组学模型]、影像组学模型2(在亚实性结节中判断部分实性结节与pGGN的组学模型),并分别在两个模型中通过获得100个自举验证测试样本的平均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作为该模型的效能。结果:模型1的ROC曲线的AUC为96.1%,符合率为90.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0%、90.2%。模型2的ROC曲线的AUC为82.2%,符合率为74.2%,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3.2%、75.6%。结论:影像组学模型1对判断实性结节与亚实性结节有较好的性能,影像组学模型2对判断亚实性结节中部分实性结节与非实性结节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胰液肠内引流式小型猪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方法:采用手术切除受体胰腺,制造Ⅰ型糖尿病模型。移植物的门静脉与受体的下腔静脉吻合,移植物的腹主动脉下段与受体的肾动脉下方的腹主动脉吻合,十二指肠与受体空肠吻合。结果:20例动物移植后效果满意,存活期胰腺功能基本正常。结论:该模型方法简单易行,可作为胰腺移植研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扫描CT征象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322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CT增强检查资料,对临床资料与影像学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行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全部参数建立模型1(综合模型),基于内部成分与强化特征建立模型2(密度模型),基于形态学特征建立模型3(形态学模型),分析评价模型预测价值。结果 综合模型对腹膜后肿瘤良恶性预测性能最佳,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1.3%、86.4%、83.2%,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预测准确度及AUC高于密度模型(74.5%和0.799)和形态学模型(75.8%和0.849)。结论 综合临床与CT增强征象有利于提高良恶性肿瘤鉴别能力。鉴别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最佳参数组合为性别、不明显-轻度强化、脂肪密度、周围肿大淋巴结、周围器官推压以及血管侵犯。  相似文献   

11.
郭峰  罗琦  郑伊能  曾春  李咏梅 《放射学实践》2021,36(11):1365-1370
【摘要】目的:研究CT影像组学在术前预测喉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搜集本院30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喉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随机选择243例及61例分别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从术前静脉期CT图像中手工勾画肿瘤体积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采用LASSO回归进行特征筛选,使用Logistic回归分别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形态学模型及二者联合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个模型的预测效能,并对模型的ROC曲线行Delong检验。在验证集中评估各种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最后获得5个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5%CI:0.77~0.93),形态学模型AUC为0.66(95%CI:0.59~0.72),联合模型AUC为0.82(95%CI:0.74~0.91);在验证集中,影像组学模型AUC为0.83(95%CI:0.69~0.97),形态学模型AUC为0.59(95%CI:0.40~0.77),联合模型AUC为0.73(95%CI:0.56~0.91)。Delong检验显示影像组学模型与形态学模型差异、联合模型与形态学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模型与影像组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病灶为兴趣区的CT影像组学模型可以术前较好地预测喉癌淋巴结转移,其诊断效能高于形态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导出一个考虑剂量及生物学影响因素,能计算放射性药物内照射治疗后肿瘤控制概率(TCP)的模型。方法 参考现有的放射治疗TCP模型(模型1和2)、细胞存活率模型。导出依赖于剂量,辐射敏感性、DNA单链断裂修复等因素的内照射治疗后的TCP计算模型(模型3),然后在同一治疗条件下以核素^32P为例,用模型3和模型1、2分别进行计算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假设的参数条件下,模型3所算得的给定治疗活度时的可治疗的肿瘤半径范围最小且点源时与实验结果最接近,活度无究大时其最大限度的治疗半径最小且点源时与核素的最大射程吻合,要比模型1、2算得的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结论 模型3比较全面地考虑了涉及的因素。可用于肿瘤TCP值计算,以作为评估计划及预测结果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构建抗震救灾伤病员医疗后送相关模型。方法根据抗震救灾伤病员医疗后送卫勤理论,结合 Agent 建模思想,确定医疗后送系统的研究边界,建立 Agent 模型体系架构。利用基于 Agent 建模的方法,对关键Agent 模型的结构、属性、相关行为及作用进行研究,提出模型结构。结果与结论构建了包括业务、辅助和环境共3类11种 Agent 模型的模型体系架构,提出了6种关键模型的模型结构,并建立了各类 Agent 模型的交互和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大鼠外周神经挤压神经再生模型和大鼠外周神经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模型,观察对比各模型神经恢复过程中机械痛觉超敏的变化及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改变,探讨两种神经再生模型中神经再生与神经性疼痛的联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均分成3组,A组为坐骨神经挤压模型组;B组为自体神经移植模型组;C组为假手术组。分别制成模型后,术后18d起检测机械刺激阈值及c-fos表达计数。结果A、B组各项指标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A组各指标与B组有显著差异。结论两种模型再生神经生长进入去神经支配区域时,均出现支配区域的痛觉超敏和疼痛相关行为,神经性疼痛的发生时间、强度以及恢复均有不同,并和神经再生情况相关,提示神经性疼痛是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飞行员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证明模型与临床的一致性。方法通过建立飞行员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高+Gz的环境下腰椎受力情况,并结合48例飞行员临床腰椎X线损伤的情况分析。结果飞行员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的腰椎应力损伤情况与临床x线表现一致,L1楔形变高发。结论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可模拟飞行员高+Gz的环境下腰椎受力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大鼠外消旋聚乳酸/FK506(PDLLA/FK506)复合套管模型和大鼠外周神经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模型,观察对比各模型神经恢复过程中机械痛觉超敏的变化及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改变,探讨两种神经再生模型中神经再生与神经性疼痛的联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只。A组为自体神经移植再生模型组;B组为PDLLA/FK506套管修复模型组;C组假手术组。分别制成模型,术后24d起检测机械刺激阈值,术后27d起计数c-fos阳性细胞。结果 A、B组各项指标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c-fos表达阳性细胞计数及机械痛阈无显著差异。结论两种模型再生神经生长进入去神经支配区域时,均出现支配区域的痛觉超敏和疼痛相关行为,神经性疼痛程度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增强CT联合纹理分析鉴别无钙化肺错构瘤(NCPH)与原发性肺腺癌(PLA)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NCPH患者84例及PLA患者91例,以7∶3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CPH 59例,PLA 64例)和验证集(NCPH 25例,PLA 27例)。分析两组CT图像的影像学特征,并采用MaZda软件对CT静脉期薄层图像进行纹理分析。使用筛选出的纹理参数和影像特征构建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各模型对NCPH与PLA的诊断效能。结果 训练集中,CT影像特征模型由平扫CT值、强化程度及毛刺征组成;纳入CT纹理参数模型的最佳纹理参数为Perc.90%和Variance。在训练集中,CT影像特征模型与CT纹理参数模型诊断NCPH与PLA的AUC分别为0.890、0.83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特征联合纹理参数模型的AUC最大,为0.936,其准确度为0.846。验证集中,CT影像特征模型、CT纹理参数模型及影像特征联合纹理参数...  相似文献   

18.
大鼠肝癌模型影像与病理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鼠肝癌模型影像与病理对比研究程红岩,章韵,赵玉华,陈宁宁,孙秀英,李卫萍应用实验性动物肿瘤模型,观察肿瘤实时动态与离体标本的影像特点,并与病理对照,是肿瘤影像研究重要方法之一。笔者采用大鼠肝脏Walker-256癌肉瘤模型,观察超声(US)和CT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鼠Walker-256肝癌模型肝动脉造影表现及介入栓塞前后MRI、CT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征象。材料与方法 采用移植法建立Wistar大鼠Walker-256肝癌模型,于接种后第14天行肝动脉造影并栓塞,于第8、11、14、21天分别行MRI检查,部分行CT检查,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40只肝癌模型大鼠经MRI、CT检查证实均种植成功。经血管造影显示为肝动脉供血,且为富血供。病理检查提示该模型生长方式与人肝癌生长方式相近。结论 大鼠Walker-256肝癌模型适合于进行肝癌介入实验研究,MRI及CT检查有助于筛选实验动物,评估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基于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对CUMS大鼠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其脑内代谢物质的变化特点,与临床抑郁症患者的磁共振波谱研究结果对照,从代谢角度对CUMS动物模型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Wistar大鼠12只,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建立CUMS模型后断头取脑,取出两侧海马及额叶脑组织。采用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对照组与模型组脑内不同部位的代谢物变化特点,并分别计算NAA/Cr、Glu/Cr、Cho/Cr、MI/Cr值。结果对照组与模型组分别处于PCA图中不同区域,可以区分正常和抑郁状态大鼠;对照组与模型组的右海马、右额叶PCA特征值差异明显。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右海马、右额叶NAA/Cr值和MI/Cr值明显减低、Glu/Cr值明显升高;右额叶Cho/Cr值明显升高。结论 CUMS抑郁模型能够模拟抑郁症患者脑内部分神经生化的变化情况。以代谢组学方法评价抑郁症动物模型提供了一种从神经生化角度评价动物模型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