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在子宫肌瘤变性的诊断价值及子宫肌瘤变性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子宫肌瘤变性的临床资料和CT资料,并将CT表现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变性肿瘤25个,横断面最大直径30 cm,最小直径1.5cm,平均4.5 cm.宫体肿瘤18个(72%),宫颈肿瘤5个(20%),阔韧带肿瘤2个(8%);肌壁间型肿瘤13个(52%),浆膜下型肿瘤10个(40%),黏膜下型肿瘤2个(8%).24个变性肿瘤CT平扫呈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经病理证实肿瘤内玻璃样变1 3个(52%),囊性变伴玻璃样变4个(16%),红色变性3个(10%),脂肪变性伴玻璃样变2个(8%),钙化伴玻璃样变2个(8%).1个变性肿瘤CT平扫呈均匀偏低密度,增强扫描仅见囊壁强化,病理证实肿瘤内黏液性变(4%).结论 CT平扫加增强扫描对于子宫肌瘤不同性质变性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MRI在巨大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及巨大子宫肌瘤的CT、MRI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巨大子宫肌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并将CT和MRI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肿瘤直径在15~20 Cm者8例,20~25cm者6例,25 cm以上者4例。11例位于浆膜下,7例位于肌壁间,黏膜下型无。12例CT检查5例为实性肿块,边界较清晰,平扫密度均匀,与子宫肌密度相当或偏低,7例为混杂密度灶,内可见玻璃样变性及坏死、囊变或黏液样变性,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原低密度区不强化,1例为囊性低密度,增强扫描囊壁强化,其内无强化;6例MRI表现为肿块包膜完整,与周围脏器分界清晰,T_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_2WI为中等信号,其内可见不规则高信号,注射Gd-DTPA后肿块明显强化,其内见不规则不强化灶,显示包膜更清晰,无强化。结论:CT、MRI可显示巨大子宫肌瘤较具特征的征象,特别是MRI有较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可多方位成像,加上脂肪抑制技术,有利于显示肿块的成分与包膜,对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不典型子宫肌瘤的CT与超声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13例不典型子宫肌瘤的CT与超声表现,以期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选择经超声、CT检查(增强扫描10例,平扫3例)表现不典型,由手术、病理诊断的子宫平滑肌肿瘤13例,回顾分析其影像学与手术、病理表现。病变包括良性子宫平滑肌瘤11例,恶性2例。发病部位包括阔韧带5例、浆膜下3例、子宫颈1例、肌壁间和术后复发各2例。结果;CT扫描显示肿瘤边界清楚,肿物向上可延伸至髂嵴水平以上,向后下生长位于骶前。CT增强扫描肿瘤密度明显高于或接近腰肌者7例,病理显示肿瘤内均无显著变性;CT扫描肿瘤密度不均匀,超声显示肿瘤囊实性者6例,病理证实肿瘤内粘液样变性4例,液化坏死性囊性变2例。结论:子宫平滑肌瘤的不典型影像表现主要由于肿瘤起源特殊(子宫颈、阔韧带)、肿瘤巨大以及变性所致,CT扫描可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巨大盆腹腔或腹膜后肿物;当肿瘤有变性时,肿瘤可呈不均匀强化或很少强化,二维超声可表现为不均匀回声甚至囊实性肿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巨大浆膜下子宫肌瘤(huge subserous hysteromyoma,HSH)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旨在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患者HSH的螺旋CT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2例患者(共13个病灶)均在下腹部及盆腔内显示巨大肿块,突出于子宫轮廓外.13个病灶中,肿瘤最大直径范围为12~36 cm.CT表现为均匀实性肿块3个病灶,非均匀囊实性肿块10个病灶.增强扫描示肿块实性成分与子宫体强化程度基本一致,混杂密度区呈同心圆/漩涡状强化,囊性成分强化不明显.其中10个非均匀囊实性肿块中,玻璃样变性3例,黏液样变性4例,液化坏死囊性变2例,脂肪变性1例.结论 螺旋CT对巨大浆膜下子宫肌瘤的来源、其内不同性质的变性以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巨大子宫肌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选取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巨大子宫肌瘤患者的CT资料和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肌瘤最长径在12~15 cm者6例,16~20 cm者5例,20 cm以上者6例。10例肌瘤向上生长上缘超出骨盆水平,最高达胸12椎体水平。手术病理证实8例肌瘤位于浆膜下,8例肌瘤位于肌壁间,1例肌瘤位于黏膜下。8例浆膜下肌瘤中5例肌瘤与子宫呈窄基底相连,3例肌瘤巨大占据盆腹腔将子宫包埋其内。8例肌壁间肌瘤与子宫呈抱球状相连,均有“厚壁征”。1例黏膜下肌瘤在宫腔内塑形生长。CT增强后17例均表现为不均质漩涡样强化。增强动脉期12例肿块内部可见多发杂乱小血管影。增强静脉期8例显示肿块同侧卵巢静脉增粗,3例双侧卵巢静脉增粗。结论 巨大子宫肌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巨大子宫肌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巨大子宫肌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巨大子宫肌瘤的CT征象,提高其CT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最大径≥15 cm的巨大子宫肌瘤16例进行回顾性CT分析,年龄32~64岁,全部病例均行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肿瘤最大径在15~20 cm 9例,20~25 cm 2例,25~30 cm 2例,30 cm以上3例。浆膜下9例,阔韧带2例,肌壁间5例。2例CT平扫和增强密度均匀,与子宫肌等密度;4例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10例平扫和增强均不均匀,内见多形性低密度影,其中8例有"复印"征。结论巨大子宫肌瘤有特征性CT表现,CT对巨大子宫肌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对腹壁韧带样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壁韧带样瘤患者的CT图像.结果 6例中5例单发,1例多发有3个肿块.病变发生于腹直肌5例(右侧2例,左侧3例),左腹内斜肌1例.6个病灶呈梭形,2个呈类圆形,肿块最大截面1.7 cm×3.6 cm~3.0 cm×6.3 cm,平均3.1 cm x4.8 cm,长径4~8 cm.平均6.2 cm.肿瘤边缘规则,但与肌肉无分界.平扫肿块密度等于或稍低于肌肉,7个密度均匀,1个密度欠均匀;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 腹壁韧带样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甲状旁腺腺瘤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海凌  欧陕兴  钱民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093-1095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腺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腺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9例甲状旁腺腺瘤均起源于下甲状旁腺,右侧3例,左侧6例,均位于气管外血管内间隙。肿瘤呈卵圆形,边缘光滑完整,大小为0.9cm×1.0cm~4.0cm×6.0cm。平扫肿瘤呈等密度,较正常甲状腺为低密度。增强后9例肿瘤均有不同程度强化,但均较周围血管密度及正常甲状腺密度低,增强后肿瘤呈均匀强化者7例,2例肿瘤内可见坏死不强化区。结论:增强CT检查可准确显示甲状旁腺腺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临床诊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钡餐和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钡餐和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钡餐和CT表现.结果2例肿瘤均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其中位于外侧壁1例,位于内侧壁1例.1例肿块直径2.6cm,呈半球形,边缘光滑锐利,密度均匀,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1例肿块直径6.2cm,呈多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内有坏死,术后病理证实为低度恶性.结论CT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但确诊需依靠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检查.  相似文献   

10.
胰岛细胞瘤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涛  韦炜  韩萍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1):869-872
目的:探讨CT在胰岛细胞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胰岛细胞瘤CT表现并对CT检查方法进行比较。其中常规CT扫描并增强6例,螺旋CT扫描并双期增强扫描4例。结果:胰岛素瘤5例,大小为0.9-2.0cm。3例常规CT平扫并增强扫描未发现肿瘤,2例螺旋CT平扫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在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5例,大小为2.0-6.0cm,其中3例常规CT平扫,1例未发现肿瘤,2例呈不均匀密度,均匀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呈周边明显强化,中心稍强化、均匀强化;2例螺旋CT平扫呈不均匀密度,双期增强呈周边强化,不均匀强化。结论:CT检查对于>2cm的胰岛细胞瘤有较大的诊断价值,而对于<2cm的肿瘤检查方法直接影响病变的检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巨大浆膜下子宫肌瘤(giant subserous hysteromyoma,GSH)的CT与MRI表现,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GSH的CT平扫、增强扫描及14例MRI平扫1、0例增强扫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5例CT表现呈非均匀实性的GSH在增强后内部呈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改变,其间可见分隔结构,4例呈非均匀实性的GSH增强后呈"漩涡状"混杂密度,3例GSH瘤体边缘见低密度带。MRI T1WI所有肌瘤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表现为低或混杂信号,5例瘤体内部为结节状改变,其间可见高信号分隔结构,7例瘤体边缘见低信号带。结论:GSH的CT与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论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腺淋巴瘤患者的CT特点,分析病灶部位、数目、形态、大小、密度以及强化程度。结果:13例患者中位于单侧单发9例,单侧多发2例,双侧多发1例。居浅叶8例,深浅叶同时受累3例,深叶1例;肿瘤均呈圆形或类圆形,病灶最大径1.6~4.8cm,平均2.5cm。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8例,伴囊性变者3例,增强后实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对于年龄〉50岁的男性患者,腮腺后下极出现单发或多发无痛性肿块,边界清晰,内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实性部分早期明显强化,可考虑为腮腺腺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13.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诊断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目的 了解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以及与病理改变的联系。材料与方法 搜集我院8年间资料完整的13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胸部8例,腹部5例。局限性10例,弥漫性3例。病理诊断为透明血管型10例,浆细胞型3例。13例中10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6例行MRI检查,其中3例同时作CT及MRI检查。MRI采用的序列为T1WI、T2WI以及梯度回波快速增强扫描。结果 局限性肿块均大于3cm,最大为6cm。弥漫性肿块大小不等,最大为3.5cm。肿块呈圆形、类圆形,部分伴有分叶,轮廓光滑。除3例伴有钙化外,CT平扫均为等密度。增强后透明血管型均有明显强化,且持续时间较长;浆细胞型则呈轻-中度强化。MR SE序列T1WI肿块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并伴有扭曲扩张的流空小血管。Gd-DTPA增强扫描表现与CT大致相仿。结论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对透明血管型病例的术前明确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卯泡膜细胞瘤的CT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卯泡膜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肿瘤位于右侧6例,左侧4例。肿瘤形态呈卵圆形类圆形8例,不规则分叶状2例。9例边界清楚,1例与子宫直肠粘连边界不清。9例密度不均匀,1例密度较均匀;1例内见斑片状出血灶,1例内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示肿瘤轻度强化。10例中合并腹水3例,合并子宫肌瘤1例,子宫内膜增生2例。结论: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具有良性肿瘤的形态特征,血供不丰富,增强后轻度强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浆膜下带蒂子宫肌瘤粘液变性的MRI影像特征,为其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信息。方法:搜集7例经病理证实为浆膜下子宫肌瘤粘液变性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MRI平扫、增强扫描表现。结果:7例都以蒂状结构与子宫相连,其中位于子宫底浆膜下2例,子宫颈浆膜下3例,子宫体浆膜下2例,7例均发现有血管样结构与蒂状结构伴行。7例T 2WI上均呈不均匀高信号,DWI上均呈不均匀高信号,ADC值减低。结论:浆膜下子宫肌瘤粘液变性T 2WI呈混杂高信号及含血管样蒂状结构与子宫相连,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腮腺良恶性肿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的CT表现,其中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4例.结果:本组中CT术前诊断符合率为90%.良性肿瘤的主要CT表现为边界清楚15例(94%),平均大小为8 cm3;位于浅叶10例(63%),深叶1例(6%),5例同时累及深、浅叶;钙化1例(6%),囊变3例(19%),头颈部淋巴结增大2例(13%).恶性肿瘤中边界清楚1例(1/4),平均大小为13 cm3;1例(1/4)位于浅叶,2例(2/4)位于深叶,1例同时累及深、浅叶;头颈部淋巴结增大3例(3/4).结论:腮腺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对良恶性腮腺肿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对卵巢及子宫巨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1例卵巢及子宫巨大肿瘤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重建成像.结果 71例盆腔巨大肿瘤患者中,卵巢动脉显示率约42.3% (30/71),子宫动脉显示率约97.2% (69/71);56例患者的肿瘤来源于卵巢,其恶性肿瘤定位诊断准确率约95.2%( 20/21);15例患者的肿瘤来源于子宫,定位诊断准确率约66.7% (10/15).结论 MSCTA可以清楚显示卵巢及子宫巨大肿瘤的供血动脉,在女性盆腔巨大肿瘤的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EGIST患者的CT表现(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缘、增强特点、邻近脏器受侵、转移等征象),25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其中8例又行CTA检查。结果 25例EGIST中,高度危险17例,中度危险5例,低度危险3例,其中5例发生远处转移。单发23例,位于肠系膜10例、网膜6例、后腹膜5例、盆腔2例;多发2例,起自后腹膜及肠系膜。肿瘤直径平均13.2 cm。肿块呈分叶状8例,不规则状4例,类圆形或椭圆形13例。其中1例可见钙化,23例病灶内见囊变及坏死。根据肿瘤的强化方式,分两种类型:Ⅰ型,动脉期大致轻度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略高于动脉期。Ⅱ型,动脉期为中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进行性强化,强化高于动脉期;囊变、坏死无明显强化;其中15例在动脉期病灶实性成分内可见条状强化的血管影;CTA可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E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判断其生物学行为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