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动态增强MRI对判断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动态增强MRI对评价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0例活动期和13例静止期RA患者的滑膜滑膜强化率和滑膜厚度并采用秩和检验和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比较。计算每个患者的MRI评分(评分标准见表8),依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计算其DAS28评分。将每个患者的MRI评分、滑膜强化率及滑膜厚度分别与其DAS28评分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①活动期RA组滑膜动态强化曲线呈快速上升平台型强化曲线,静止期RA滑膜动态强化曲线呈缓慢上升强化曲线。活动期与静止期滑膜强化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值3.361,P值0.001);②活动期RA组滑膜厚度(3.7±0.4mm)和静止期RA组滑膜厚度(2.9±0.6m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值3.025,P值0.002);③RA患者MRI评分(21.93±25.23)、滑膜强化率(98.51±59.35)及滑膜厚度(3.4mm±0.7mm)分别与DAS28评分(4.25±2.72)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01、0.668和0.038,P值分别为0.000、0.005和0.002)。结论:动态增强MRI和RA患者的MR总评分可以综合评价RA活动性程度和其所处的病理阶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活动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8例临床确诊的RA患者,活动组18例,稳定组10例,所有病例均行双腕关节MRI常规扫描、DWI和DCE-MRI检查,分析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DCE-MRI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早期强化率(EER)、平均强化率(AER)及最大强化率(MER)、达峰时间(TTP);采用秩和检验评价两组间量化参数的差异性,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DWI和DCE-MRI的量化参数及临床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的相关性,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DWI和DCE-MRI的量化参数对RA活动性的诊断效能。结果活动组及稳定组RA间的DWI和DCE-MRI的量化参数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DC值和EER、AER、MER、DAS28呈负相关,与TTP呈正相关;EER、AER、MER与DAS28呈正相关,TTP与DAS28呈负相关。ADC值和EER、AER、MER及TT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4、0.972、0.797、0.944、0.944,均有诊断效能。结论 DCE-MRI与DWI可以从血流动力学及水分子弥散受限两方面对RA活动性进行双重量化,诊断效能较高,值得推荐;而对于不能耐受造影剂的患者可考虑单独采用DWI扫描,亦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动态增强MRI对于鉴别血清学阴性的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和骨性关节炎(OA)的价值.方法 53例疑诊为手RA或OA且X线阴性患者经3~6个月随访直至明确诊断,将其中符合早期RA诊断标准且初诊时血清阴性者18例(RA组)和符合早期OA诊断标准者18例(OA组)纳入研究,另选取18名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均行全手MR平扫、增强扫描及单层动态增强扫描,测量病变部滑膜强化率、曲线斜率和滑膜厚度,观察RA组和OA组MRI异常征象,滑膜强化率和滑膜强化曲线斜率3组间及3组间两两比较均采用秩和检验;滑膜厚度3组间及3组间两两比较均采用方差分析;RA组与OA组的其他MR征象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RA组、OA组、正常对照组滑膜强化率分别为(100.78±61.96)%、(40.44±15.43)%和(23.56±9.14)%,RA组与OA组比较,u=3.101,P=0.002;R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4.669,P=0.000;O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3.482,P=O.000.滑膜强化曲线斜率值分别为72.50°±13.34°、45.39°±9.94°及14.56°±5.75°,RA组与OA组比较,u=8.002,P=0.000;R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17.102,P=0.000;O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9.100,P=0.000.滑膜厚度分别为(3.3±0.5)、(2.8±0.7)、(1.4±0.6)mm,RA组与OA组比较,q=2.622,P=0.011;R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9.583,P=0.000;O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6.961,P=O.000.滑膜动态强化曲线RA组呈快速上升平台型,OA组呈缓慢上升型,正常对照组呈极慢速上升型.结论 动态增强MR扫描通过滑膜强化率和滑膜厚度等量化指标可以在血清学阴性的早期阶段鉴别RA和OA.RA患者比OA患者的滑膜强化率更高,速度更快,滑膜厚度更大.多种MR征象对于鉴别RA患者与OA患者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评估腕关节滑膜改变在早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ACR/EULAR评分小于6分的25例患者腕关节进行MR成像,动态随访观察滑膜的改变,分析腕关节滑膜MRI评分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性.结果 25例患者均进行了MRI检查,所有病例均进行了随访,对12例怀疑有滑膜改变的患者进行了增强检查,滑膜轻度增厚10例,2例未见明显强化.结论 MRI增强扫描在动态随访观察早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具有较好的价值,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扫描评估甲氨蝶呤(MTX)阻断治疗早期未分化关节炎中的价值。方法对15例患者采用动态MRI增强扫描进行随访,动态观察患者腕关节滑膜的改变,结合其他检查进行评分并评估MTX阻断治疗的价值。结果 15例患者均进行了MRI检查,所有病例均进行了随访,对15例怀疑有滑膜改变的患者进行了增强检查,滑膜轻度增厚12例,3例未见明显强化,随访6~24个月后,2例患者转为RA。结论 MRI增强扫描在动态随访观察MTX阻断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在类风湿关节炎(RA)的早期诊断及活动性评估中的优越性。方法对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26例确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双侧腕关节进行x线、CT、MRI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26例患者的52个腕关节中具有骨侵蚀病灶,X线、CT、MRI的检出分别为:13、22、50个。在MRI表现中有骨侵蚀改变的50个关节中滑膜的厚度95%的可信区间为1.98~4.10mm,并通过对相关临床指标的统计学分析发现滑膜的厚度与RA患者的活动性有一定的联系。结论MRI在RA早期影像学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早期及活动期其敏感性优于x线和CT检查,MRI对RA的活动性评估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手腕部动态增强MRI评估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治疗效果的临床意义。方法:26例早期RA患者于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4周时均行手腕部DCE-MRI检查。在增厚的滑膜或血管翳处选取感兴趣区,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早期增强率(REE)和最大灌注斜率(SSmax)。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计算(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DAS-28),分析治疗前后REE和SSmax与DAS-28的相关性。根据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将治疗后患者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两组,比较两组间SSmax、REE及DAS-28的差异。结果:治疗前26例患者(100%)均有不同程度的滑膜增生、血管翳生成,18例(69.2%)出现骨髓水肿征象,3例(11.5%)可见腱鞘炎。治疗后滑膜的REE、SSmax值及DAS-28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4.66±1.30 vs 3.21±0.83;6.26±1.61 vs 4.18±1.16;4.58±1.34 vs 3.80±0.7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CE-MRI显示,15例患者的灌注曲线呈速升-平台型,但信号强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1例患者为缓升型。急性期和缓解期患者的REE、SSmax和DAS-28(3.53±0.89 vs 2.79±0.54,4.82±1.10 vs 3.30±0.45,3.34±0.93 vs 2.99±0.44)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I可以直观、清晰地显示手腕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变化,确定临床分期和评估疗效,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治疗计划的制订提供有效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莹  任翠萍  张岚  程敬亮 《放射学实践》2017,(11):1191-1195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及动态增强参数对原发性骨肉瘤恶性程度评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1例经病理证实的骨肉瘤患者行动态增强MR扫描,采用Mean Curve分析软件得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早期动态增强的斜率值(Slope)和边缘-中心向心强化程度比值(Rrim-center).使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比较高、低度恶性骨肉瘤的TIC类型分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高、低度恶性骨肉瘤的动态增强参数;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比较不同曲线类型的骨肉瘤的动态增强参数.结果:高、低度恶性骨肉瘤的TIC类型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2.364,P=0.000).高度恶性骨肉瘤的Slope值和Rrim-center值均高于低度恶性骨肉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59,P=0.000;Z=-5.284,P=0.000).Ⅰ型、Ⅱ型、Ⅲ型TIC曲线的Slope值和Rrim-center值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453,P=0.000;x2=25.246,P=0.000).结论:TIC类型、动态增强参数值可评价原发性骨肉瘤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瘤的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特征。方法选取23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选取瘤灶及邻近的子宫内膜为感兴趣区域,计算各感兴趣区域在增强16、32、48、64、128 s时相强化速率(Sp),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各时相瘤灶与其邻近的子宫内膜强化速率的差异;分析两者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特征。结果子宫腺肌瘤与子宫内膜的各时相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患者的子宫腺肌瘤与邻近子宫内膜的TIC形态近似,且表现为早期急速上升至峰值,后为持续的平台期。结论 MRI动态增强有助于子宫腺肌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MRI动态增强数据及曲线类型对诊断、分期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分段诊断性刮宫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55例患者MRI动态增强表现,绘制病灶区及邻近正常组织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TIC),测量及计算动态早期相对信号增强率(ARSI%)、最大相对信号增强率(MRSI%)和总体相对信号增强率(SER%),并对曲线分型,对不同征象分组间MRSI%的差异行独立样本t检验,ARSI%和SER%的差异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病灶动态增强扫描早期信号强度为716 ±215,正常组织为894±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1,P<0.01);病灶动态增强扫描晚期强化率为803±289,正常组织为1111±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6,P< 0.01).低分化组16例患者ARSI%(中位数为1.07%)高于中高分化组的39例(中位数为0.36%),深肌层浸润组19例的ARSI%(中位数为0.76%)高于无或浅肌层浸润组36例患者(中位数为0.32%),宫颈受累组27例患者的ARSI%(中位数为0.84%)高于未受累组的28例患者(中位数为0.25%),宫颈受累组SER%(中位数为2.90%)高于未受累组(中位数为1.40%),宫旁及其他组织受侵、转移组7例患者的SER%(中位数为2.03%)高于局限在子宫内组48例患者(中位数为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038、-2.260、-2.172、-2.695及-2.621,P值均<0.05).病灶区动态增强曲线:I型13例(13/55),Ⅱ型22例(22/55),Ⅲ型9例(9/55),Ⅳ型11例(11/55).结论 MR动态增强扫描能定量分析子宫内膜癌在各阶段的强化特点,根据其TIC及定量数据可以进一步判断预后、指导分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van der Heijde影像学评分在判断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活动度和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94例经临床证实的RA患者的临床及双手X线正位平片资料,选用DAS28临床评分和van der Heijde评分来对治疗前后的RA病情活动性进行量化评分,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AS28评分与van der Heijde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 关性(r=0.29,P<0.000 1),说明van der Heijde评分高则临床症状严重.治疗前后DAS28评分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但治疗前后van der Heijde评分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83),说明影像学上改善不明显.且患者治疗6月后DAS28评分差值与van der Heijde评分差值间无显著相关性(P=0.38).结论 van der Heijde评分值与DAS28值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但van der Heijde评分在判断患者治疗后病情是否好转上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廓清型乳腺纤维腺瘤的 MRI 表现,提高对此类型肿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各20例MR 时间-信号曲线(TIC)呈廓清型表现的乳腺纤维腺瘤及乳腺癌的 MRI 图像,归纳、比较2组病变的形态学表现、内部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及动态增强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态增强扫描 TIC 为廓清型乳腺纤维腺瘤形态多为卵圆形或圆形(18/20),边界清楚(16/20),T2 WI 多呈高信号,内部可见无强化的低信号分隔(9/20);平均最小 ADC 值为(1.412±0.332)×10-3 mm2/s,高于乳腺癌(0.888±0.160)×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强化较均匀(16/20),平均早期强化率为(1.694±0.628)×100%,稍低于乳腺癌组(1.849±0.43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廓清型乳腺纤维腺瘤与乳腺癌在 MRI 动态增强TIC 及早期强化率方面有着相似的表现,但清楚的边缘、更高的 T2 WI 信号、内部无强化的低信号分隔以及更高的 ADC 值有助于廓清型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容量转运常数(Ktrans)和速率常数(kep)在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疗效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42例前列腺癌患者在内分泌治疗前后均在3.0T磁共振机上进行前列腺动态增强扫描.所得图像经过软件处理后,对前列腺癌在内分泌治疗前后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及Ktrans值、kep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前,前列腺癌区的TIC类型为:Ⅰ型,无;Ⅱ型,9例(21.43%);Ⅲ型,33例(78.57%).治疗后TIC类型为:Ⅰ型,36例(85.71%);Ⅱ型,6例(14.29%);Ⅲ型,无.内分泌治疗后,有27个癌区的TIC类型从Ⅲ型转为Ⅰ型,转为Ⅱ型6例,所有Ⅱ型曲线均转为Ⅰ型.内分泌治疗前癌区的Ktrans值和kp值分别为(90.81±33.52)×10-3min-1和(169.20±57.35)×10-3 min-1,治疗后两者下降为(31.28±14.13)×10-3 min-1和(54.83±20.81)×10-3 min-1.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t=17.03和11.22,P<0.01).结论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有助于评价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效果,Ktrans值和kep值可用于定量评价治疗后肿瘤血管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滑膜病变的MR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腕关节滑膜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初诊RA患者的60个腕关节进行多种序列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并分析其表现,并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MRI可清晰显示RA腕关节的滑膜增生及血管翳形成30例、关节软骨破坏21例、骨质受侵16例、关节积液25例及肌腱异常1例等改变,并能通过血管翳的信号、强化程度和强化曲线类型判断疾病是否处于活动期.结论 MRI有助于RA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指、腕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就诊的50例RA早期患者作为RA组;同时,选择4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常规组。超声检测两组滑膜厚度、关节腔积液及骨侵蚀程度;X线影像检查RA组患者的关节骨侵蚀程度;超声检测RA组活动期患者治疗前后增生滑膜内血流信号。结果常规组860个关节中,滑膜均未见明显增厚,关节腔内均未见明显积液;RA组1 000个关节中,75.4%(754/1 000)出现滑膜增厚,58.6%(586/1 000)有关节腔积液,5.6%(56/1 000)出现骨侵蚀。两组滑膜厚度及关节腔积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RA组35例活动期患者中,28.3%(283/1 000)的关节出现血管增生。经1~2个月治疗后,283个血管增生关节中,0级血流由0增加到56.5%(160/283),Ⅰ级血流由59.7%(169/283)减少至24.0%(68/283),Ⅱ级血流由24.0%(68/283)减少至15.2%(43/283),Ⅲ级血流由16.3%(46/283)减少至4.3%(12/2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检出RA组患者骨侵蚀关节个数占9.0%(9/100),而超声检出骨侵蚀个数占25.0%(2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活动期RA患者指、腕关节病变,可动态观察疾病的发展变化,可作为RA早期诊断及随访的常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MRI动态增强(DCE-MRI)技术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患者资料.采用1.5 TMR行乳腺肿块DWI,对感兴趣区( ROI)求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然后行动态增强扫描,获得第一分钟强化率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分析病变的MR信号、ADC值及TIC,并经统计学处理,比较良恶性病变的差异.结果 乳腺ADC值分别为:恶性肿块组(0.826±0.064)×10- 3mm2/s,良性病变组(1.214 +0.028)×10- 3mm2/s,正常腺体组(1.403±O.150)×10- mm2/s,经t检验,各组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第一分钟强化率良、恶性肿块组分别为(51.44±17.62)%、(68.46±14.75)%,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块多表现为早期快速强化.26个良性病灶均表现为类圆形均匀强化,减影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像上未见环状强化或血管纠集,TIC类型分别为Ⅰ型20个,Ⅱ型5个,Ⅲ型1个;24个恶性病变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减影后11个显示环形强化,MIP示12支迂曲的异常血管向肿块聚集,TIC类型分别为Ⅰ型6个,Ⅱ型4个,Ⅲ型14个.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预测,单独使用DWI、DCE-MRI及联合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分别为75%、80%、87.5%,特异性分别为76.92%、88%、92.3%,准确性分别为76%、84%、90%.结论 结合ADC值与TIC,较单独使用一种方法可明显提高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多参数指标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有病理证实的100个乳腺病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统计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乳腺疾病的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最大密度投影、峰值时间、早期增强率、峰值强化率在良恶性诊断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峰值时间、早期增强率、峰值强化率的诊断界值下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间的强化方式、TIC类型、MIP血供情况、峰值时间、早期增强率及峰值强化率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峰值时间、早期增强率及峰值强化率诊断阈值分别定为180s、100%、169%,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5、0.661、0.763。三个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1.05%,74.14%,78.05%,特异度分别为62.50%,56.10%,85.71%。结论 MRI动态增强各参数对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MIP灵敏度最高,峰值强化率的特异度最高。而早期增强率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或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Sharp-van der Heijde 评分(SHS)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例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标准的 RA 的临床及双手 X 线正位片资料,选用 DAS28临床评分、抗 CCP 抗体及 SHS 对治疗前后的 RA 病情活动性进行量化评价分析。结果SHS 与 DAS28之间中等相关(r s =0.61,P =0.00)。SHS 和抗 CCP 抗体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 s =-0.15,P =0.03)。抗 CCP 抗体和 DAS28无显著相关性(r s =0.14,P =0.05)。治疗前后 SH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4.27,P =0.00)。治疗前后 DAS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8,P =0.00)。提示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治疗前后 SHS 差值与抗 CCP抗体之间呈中等相关(r s =0.66,P =0.00)。结论SHS 与 DAS28评分和抗 CCP 抗体密切相关,三者相结合有助于制订临床方案、评价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慢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 MRI 表现,探讨 MRI 鉴别诊断两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慢性乳腺炎的 MRI 检查资料,同时期经病理证实的30例乳腺癌作为对照。评估两者的形态学征象与动态增强表现并作统计学分析。形态学征象包括:病灶形状、毛刺征、环形强化、病灶周围水肿、皮肤增厚、乳头受累、腋窝淋巴结肿大。动态增强表现(DCE)包括计算早期强化率,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结果乳腺炎与乳腺癌形状、环形强化、灶周水肿等征象存在统计学差异,毛刺征、皮肤增厚、乳头受累、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无统计学差异。乳腺炎早期强化率1.156±0.635,乳腺癌1.253±0.499,两者无统计学差异(t=0.604,P =0.548)。乳腺炎Ⅰ、Ⅱ、Ⅲ型 TIC 病例分别为11、6、3例,乳腺癌分别为4、11、15例。两者 TIC 有统计学差异(χ2=8.713,P =0.013)。结论乳腺炎常呈非肿块样外观,环形强化、灶周水肿、偏良性的 TIC 等 MRI 征象可作为与乳腺癌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技术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中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患者15例,放疗后纤维化患者20例,均行三维容积内插法MRI扫描,获取病变区的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TIC),测量并分析以下指标:MRI信号值(MRI值)、最大对比增强率(MCER)、最大对比增强率的时间(Tmax)。每例患者均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结果:TIC类型:复发组中Ⅱ型(速升-平台型)12例,Ⅲ型(速升-缓降型)3例;纤维化组中I型(速升-缓升型)6例,Ⅱ型3例,Ⅳ型(缓升型)11例。在15~210S各时间点,复发组病灶的MRI值明显高于纤维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172~370.347,P〈O.001);而在0S时,两组的MR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96,P-0.263)。复发组的MCER为13.64±0.52,明显高于纤维化组(6.50±1.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303,P〈0.001)。复发组Tmax明显早于纤维化组。结论:应用MRI动态增强技术分析MRI值、MCER指标可以鉴别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纤维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