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CT肠道成像(CTE)在回结肠克罗恩病(CD)活动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经内镜、病理及临床随访确诊的CD患者共110例。110例患者均行常规结肠镜及CTE标准化检查,两种检查时间间隔小于1周。CTE检查主要评价病变部位、肠壁厚度、肠黏膜ΔCT值(门静脉期黏膜CT值-增强前黏膜CT值)、病变肠段周围最大淋巴结短径,有无肠壁分层强化、肠腔狭窄、肠系膜血管增粗(梳征)及肠系膜纤维脂肪增生。结肠镜检查根据克罗恩病简化内镜活动性评分(SES-CD)将CD患者分为非活动组、轻微活动组和中重度活动组。结果:110例CD患者共评估298个病变肠段,其中非活动组80个,轻微活动组142个,中重度活动组76个。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各组间的肠壁厚度、ΔCT值、淋巴结短径、肠壁分层强化及肠腔狭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各组间的肠系膜血管增粗、肠系膜纤维脂肪增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肠壁厚度、ΔCT值、肠壁分层强化与SES-CD均呈中度相关,r值分别为0.535、0.787、0.676(P值均<0.01);肠腔狭窄与SES-CD呈轻度相关,r值为0.480(P<0.01)。通过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初步计算出一个CTE定量评分系统:简化CTE评分=0.2×肠壁厚度+0.3×ΔCT值+1.5×肠壁分层强化+2×肠腔狭窄。通过对之后新收集的30例(88个肠段)CD患者的验证分析表明,该评分系统与SES-CD高度相关(r=0.866,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当CTE评分为13.3时,其在区分CD活动组与非活动组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3%、95.5%,曲线下面积(AUC)=0.906;当CTE评分=16.5时,其在区分CD轻微活动组与中重度活动组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3%、90.2%,AUC=0.961。结论:CTE定量评分系统可用于CD病变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小肠造影(CTE)影像学评分在评估克罗恩病(CD)临床活动度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病理或临床确诊为CD的患者48例.分析与患者活动度有关的CTE征象,并对其进行评分,同时对患者进行临床经典克罗恩病活动度评分(CDAI).采用Pearson法分析CTE评分与CDAI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E评分对CD临床活动度判断的诊断效能及最佳诊断阈值.结果 CTE评分与CDAI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790,P<0.001).ROC曲线分析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913(P<0.001).最佳诊断阈值为5.5分.CTE评分≥5.5分时CD处于活动期,灵敏度为84.2%,特异度为80%,阳性预测值为94.1%,阴性预测值为57.1%,Youden指数为0.642.结论 CTE评分对CD临床活动度判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基线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在评估滤泡性淋巴瘤(FL)侵袭性、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化疗方案中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R-CHOP方案化疗前行基线18F-FDG PET/CT检查的FL患者48例,其中18例患者在3个周期R-CHOP化疗后再次行18F-FDG PET/CT检查进行疗效评估。应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评价低级别FL组(病理分级为1~2级、3a级)与高级别FL组(病理分级为3b级及以上)、局限期组与播散期组、完全缓解组与非完全缓解组患者的基线SUVmax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基线SUVmax与不同Ann Arbor分期的相关性。结果低级别FL组与高级别FL组患者的基线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3±4.68 vs.13.20±6.68,t=3.919,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35。基线SUVmax与Ann Arbor分期无显著相关性(r=0.242,P=0.098)。低级别FL患者中局限期组的基线SUVmax明显低于播散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数1.20 vs.7.85,U=24.000,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R-CHOP中期化疗后疗效完全缓解组的基线SUVmax明显低于非完全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6±3.05 vs.10.99±7.45,t=2.172,P=0.045)。结论18F-FDG PET/CT基线SUVmax可有效评估FL的侵袭性,并与R-CHOP方案的中期疗效、低级别FL患者的病变播散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小肠造影(MDCTE)在克罗恩病(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临床出院确诊的32例CD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指数(CDⅡ)及其他CT参数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反应病变活动性和严重程度指标间相关关系;并比较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DCTE)和小肠镜对 CD病变显示准确性。结果:CDⅡ与ESR、CRP呈中等程度相关(r=0.571、0.451,P=0.003、0.012);CT强化值与CRP中等程度相关(r=0.485,P=0.012);CT强化率及ΔCT值与ESR、CRP无明显相关性。MDCTE发现病变部位与小肠镜完全吻合19例(59.4%),MDCTE发现病灶数量多于小肠镜有8例(25.0%)。结论:MDCTE能更全面显示CD小肠病灶,MDCTE参数,特别是CDII能定量评估CD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活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胸部CT强化值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质蛋白19片断(CYFRA21-1)和糖类抗原15-3(CA15-3)]与其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收集86例老年肺癌患者的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胸部CT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强化值和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结果:86例中,临床分期Ⅰ期8例(9.30%),Ⅱ期7例(8.14%),Ⅲ期30例(34.88%),Ⅳ期41例(47.67%)。随肺癌临床分期增加,CEA、CYFRA21-1、CA15-3含量亦呈上升趋势(均P<0.01);与Ⅰ、Ⅱ期肺癌患者相比,CEA、CYFRA21-1及CA15-3在Ⅲ、Ⅳ期中表达程度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同时Ⅳ期CEA、CA15-3和CYFRA21-1含量也明显高于Ⅲ期(均P<0.01)。NSE在各期中均无明显改变(P>0.05)。随着肿瘤临床分期增加,肿瘤实质部分的CT强化值轻度增加(P<0.05),其中Ⅲ期、Ⅳ期高于Ⅰ期、Ⅱ期(均P<0.05)。CEA、CYFRA21-1与肿瘤实质部分的CT强化值高度相关;CA15-3与肿瘤实质部分的CT强化值中度相关;NSE与肿瘤实质部分的CT强化值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胸部CT强化值与血清肿瘤标志物可很好地预测肺癌的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的CTSI评分与肝/脾CT值比( liver to spleen CT attenuation value ratio ,L/S )的相关性。方法对87例AP患者进行腹部CT扫描,测量肝脏、脾脏CT值并计算L/S。根据CTSI分级标准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盲法阅片将A P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分析A P评分分级与L/S之间的关系。结果87例A P患者L/S降低发生率为55%;轻、中、重度A P患者L/S降低发生率分别为23%、53%、88%;轻度、中度、重度A P患者L/S平均值分别为1.07±0.13、0.95±0.20、0.69±0.26。AP的CTSI评分与L/S呈负相关(r =-0.451,P =0.00)。结论肝/脾CT值比可以反映AP的严重程度,随着AP严重程度的增加,肝损伤的发生率也在增加。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的增强CT表现,分析可能影响其化疗效果的因素。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且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ARL患者51例,回顾性分析51例患者的病灶位置、大小、密度、强化、坏死等CT表现及病理类型、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分析影响化疗效果的可能因素。结果:ARL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13.53±127.147)个/UL,临床症状以肿块为主,淋巴结内及淋巴结外病变累及组织或器官较广泛。增强扫描主要表现为边界不清38例(74.51%)、密度不均匀35例(68.63%)、中度强化42例(82.35%)及病灶融合38例(74.51%)。ARL对化疗敏感,化疗效果与民族、性别、年龄、合并症、治疗方案、密度、强化特点、是否融合、是否钙化、是否发热、坏死分布、病变最大面积、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但边界的清晰或模糊与化疗效果具有相关性,边界模糊者的化疗效果优于边界清晰者(Fisher精确检验,P=0.036)。结论:ARL淋巴结内及淋巴结外病变累及组织或器官较广泛,CT增强扫描主要表现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中度强化及病灶融合,ARL对化疗敏感,边界清晰或模糊与化疗效果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克罗恩病(CD)CT 小肠造影(CTE)表现与临床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 CD 患者的临床、CTE 资料,根据临床活动性分类进行分组,观察中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和缓解期3组的肠壁、肠外及并发症影像学表现,经统计学分析,评价影像表现与临床活动性的相关性。结果37例中,中度活动期患者18例,重度活动期10例,缓解期9例,共147个肠段受累,121个肠段肠壁增厚(肠壁≥4 mm),平均厚度约(12.1±3.2)mm。42个肠段为3层状,71个为双层状,34个无分层。20例患者观察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7例出现肠系膜末梢直小血管增多密集,呈齿梳征。22例出现肠管周围脂肪密度增高。4例腹腔脓肿,7例瘘管,16例肠梗阻或狭窄,17例肛周脓肿或肛瘘等肛周病变。中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及缓解期3组间肠壁分层、肠壁增厚、齿梳征、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腹腔脓肿、肠腔狭窄及肠梗阻等征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TE 能显示 CD 肠壁、肠外改变和并发症情况,有助于缓解期及活动期 CD 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多层螺旋CT肠道造影(CTE)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E在全面评估UC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35例经临床、肠镜及病理证实的活动期UC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E检查,根据改良Mayo评分系统将疾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比较不同组的CTE表现。结果35例UC患者中,轻度组6例,中度组13例,重度组16例,轻度组与中度组肠黏膜下气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与重度组肠壁分层、结肠袋消失及淋巴结肿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系膜血管增多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壁增厚、黏膜强化程度增加、肠腔狭窄及直肠周围脂肪沉积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E可以全面评估UC的肠壁、肠管及肠外情况,对活动期UC的诊断及临床分度判断均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特发性炎性肌病(IIM)的诊断价值以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病变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IIM患者(皮肌炎21例,多发性肌炎2例)的临床和18F-FDG PET/CT图像资料,选择同时间段的23例无肌肉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全身近端肢带肌群SUVmax,记录其中最大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IM患者肌肉SUVmax中位数为2.90(3.60)g/mL,高于对照组的1.10(1.30)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66,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鉴别IIM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SUVmax最佳临界值为2.10g/mL,诊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1.3%,曲线下面积(AUC)为0.97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UVmax与肌酸激酶(CK)(r=0.689,P<0.00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r=0.537,P=0.008)、谷草转氨酶(AST)(r=0.464,P=0.026)以及乳酸脱氢酶(LDH)(r=0.444,P=0.034)均呈正相关。结论:FDG PET/CT半定量指标SUVmax对IIM具有良好的辅助诊断价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活动度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腹盆部Castleman病(CD)的CT、MRI影像特征及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腹盆部CD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结合病理结果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分析误诊原因。结果:39例腹盆部CD患者经病理证实透明血管型33例,浆细胞型5例,混合型1例。33例透明血管型CD均为单中心型,CT主要征象为单发类圆形或卵圆形实性肿块,强化显著(30例,90.9%)并伴有镶边征(21例,63.6%)、周围滋养血管征(32例,97.0%),病灶周围可见卫星灶(22例,66.7%)及筋膜反应(14例,42.4%),病灶内可见钙化(9例,27.3%)及条状或裂隙状低密度(8例,24.2%)。肿块实性成分在MRI平扫T1W上表现为相对肌肉低信号,T2W相对肌肉为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测得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为(0.86±0.09)×10-3 mm2/s,肿块的MRI强化方式与CT一致。CT及MR分型Ⅰ型22例,Ⅱ型11例,Ⅱ型较Ⅰ型误诊率高(P<0.05)。17例透明血管型CD误诊为腹腔实体肿瘤。5例浆细胞型CD中表现为多中心型4例(2例误诊为淋巴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CTE)联合肠系膜血管成像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临床确诊的克罗恩病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小肠CTE联合肠系膜血管重组检查,并采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组,由两位放射医师分析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对比常规CTE和CTE结合肠系膜动脉CTA这2种方法对克罗恩病的定位诊断准确性。结果:2 2例克罗恩病患者中共33段小肠受累,采用常规CTE分组法正确诊断22段,联合CTA后正确诊断29段,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P<0.05)。CTE联合CTA法对各段小肠CD病变的定位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常规CTE。克罗恩病的主要CT表现:肠壁增厚(20/22),肠壁异常强化(17/22),黏膜强化(10/22),肠腔狭窄(10/22),直小血管增多(7/22),肠系膜淋巴结增生(4/22);肠外并发症主要为瘘管(1/22)、脓肿(1/22)和肾结石(1/22)等。结论:CTE联合CTA能准确显示克罗恩病的发生部位及病变的特点,定位诊断准确性优于常规CT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征象与病理及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征象及临床病理资料,观察CT影像学征象,记录GIST患者的病理资料及免疫组化指标如核分裂象(/50HPF)、Ki-67增值指数、CD117、DOG-1、CD34等。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与患者的性别、肿瘤大小、发病部位、生长方式、形态、轮廓、肿瘤成分、强化方式、肿瘤有无血管、有无周围浸润、有无溃疡、瘤内有无气体、有无钙化、有无坏死、延迟期CT值、Ki-67增值指数、核分裂象(/50HPF)、CD34等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强化程度、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及免疫组化指标CD117、DOG-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与其病理危险度分级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根据其CT征象对判定肿瘤的恶性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CD)的CT小肠造影(CTE)特征,探讨CTE在C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经临床、影像学、肠镜、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66例(研究组),所有患者皆符合WHO关于CD的诊断标准;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行CTE检查,临床及影像学诊断胃肠道系统无明显病变且排除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心功能衰竭、精神病以及碘过敏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每一病灶的部位、肠壁厚度、肠壁增厚模式、肠腔狭窄、肠管直径、强化特点、并发症及周围脏器受累情况,并结合MDCT重建图像作出诊断.CT值及肠壁厚度均测量2次取平均值.数据分析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克罗恩病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为回肠(80.3%),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肠壁增厚(95.5%).CTE检查除了能显示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外,还可清晰显示病变肠管周围的并发症,包括肠系膜水肿及增厚、肠系膜淋巴结增生、蜂窝织炎、腹腔脓肿、窦道和窦管形成.66.7%患者可见梳征,有梳征的患者多为A型或B型肠壁增厚(65.9%),而无梳征患者多为C型或D型肠壁增厚(78.9%)(P<0.01),提示梳征与疾病活动度相关.结论: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的诊断、活动性判断及并发症诊断具有独到的优越性,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同时还应结合临床症状、肠镜检查以及传统的钡剂小肠造影以正确、完整诊断CD.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对肠道克罗恩病(CD)及其活动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克罗恩病患者的磁共振小肠成像(MRE)资料,重点观察末段回肠、升结肠及降结肠的DWI及ADC图像,测量及比较病变肠壁与正常肠壁的ADC值,计算DWI检出病变肠段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克罗恩活动指数(CDAI)为疾病活动性的参考标准,分析ADC值与CD活动性的关系,及ADC值与简易内镜评分(SES-CD)的相关性。结果:52例中CD活动期(CDAI≥150)30例,缓解期(CDAI<150)22例。内镜及病理证实为炎症改变的肠段共63段,未见异常者93段;DWI诊断结果:真阳性60段,真阴性79段;诊断敏感度95.2%,特异度84.9%。病变段和正常肠壁的ADC值分别为(1.40±0.27)×10-3和(2.57±0.31)×10-3mm2/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84,P<0.001);活动期肠壁的ADC值低于缓解期[分别为(1.24±0.15)×10-3和(1.61±0.2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37,P<0.01)。病变肠壁的ADC值与SES-CD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0.688,P<0.001)。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明确肠道克罗恩病的活动性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对治疗前不同组织学分级及不同临床分期的滤泡性淋巴瘤(FL)的诊断价值,及其对一线治疗后的预后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3年4月经病理学证实的24例(男11例,女13例,中位年龄55岁)治疗前行^18F—FDGPET/CT显像的FL患者。将患者按不同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进行分组,计算对各组的诊断效能,并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患者的病灶SUVmax。将同期一线治疗后行^18F—FDGPET/CT显像的16例[男9例,女7例,中位年龄50.5岁;其中7例为前述治疗前也行显像的患者]按照PET/CT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对患者进行随访(6~49个月)并评价预后。结果(1)24例患者中惰性FL(组织学分级1+2级)13例,侵袭性FL11例(组织学分级3级及2级伴DLBCL转化)。PET/CT显像诊断隋性FL和侵袭性FL患者的灵敏度分别为92.3%(12/13)和100%(11/11);SUVmax分别为5.26±1.70和9.54±5.09(F=5.196,P〈0.05);(2)PET/CT将AnnArbor分期为I-Ⅱ3例患者(12.5%,3/24)上调至Ⅲ~Ⅳ期,将2例患者(8.3%,2/24)的分期由Ⅲ~Ⅳ期下调至I-Ⅱ期。I~Ⅱ期和Ⅲ~Ⅳ期患者的SUV~分别为5.22+2.92和8.04+4.46(F=2.904,P〉0.05);(3)16例一线治疗后行PET/CT显像的FL患者中,PET/CT阴性和阳性患者分别为13和3例,2组6个月、1年及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13/13)、9/9、4/5和2/3、2/3和1/2;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2.3%(12/13)、8/9、3/5和2/3、0/3和0/2。结论^18F—FDGPET/CT对治疗前不同组织学分级及不同临床分期的FL有较高的诊断价值。FL患者一线治疗后行^18F—FDGPET/CT检查可提示预后。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肺炎CT扫描半定量评分与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方法:搜集2013年12月-2014年2月本院确诊的9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行每日病毒M片段Ct值测定、血常规及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定期胸部CT扫描,根据CT表现进行半定量评分,观察三者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程早期(≤4d):明确诊断2例,病毒M片段Ct值分别为34.28和30.48。3例患者病程早期共行4次胸部CT扫描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CT表现半定量评分平均为3.68±1.25,CD4+T淋巴细胞数平均为33.03±3.34。病程进展期(5d≤d≤10d):病程的第5~7天病毒M片段Ct值达到低值28.72±3.88,8~10d病毒M片段Ct值增加为30.57±3.07,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7,P>0.05)。肺炎CT表现评分和CD4+T淋巴细胞变化略滞后于病毒载量变化,于8~10d CT表现评分达到峰值(12.94±6.10),与早期相比,CT评分均值增加50%,而CD4+T淋巴细胞数降低为24.39±5.15。病程恢复期(≥11d),此期病毒载量下降或转阴,CD4+T淋巴细胞数恢复正常,肺部病灶吸收减少。结论:在病变进展期,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与胸部CT表现半定量评分存在一定相关性。监测三者的变化趋势,对临床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SPECT/CT眼眶显像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活动性判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临床诊断为TAO的33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20例,年龄(45.36±13.44)岁]的66个眼眶的99Tcm-DTPA SPECT/CT图像、临床活动性评分(CAS)及其中21例患者(42个眼眶)的MRI图像。用感兴趣区(ROI)技术进行半定量分析,计算眼眶与枕部区域的摄取比值(UR);用肉眼观察法分别判定SPECT/CT及MRI图像的每条眼外肌的活动性,并根据MRI处于活动期眼外肌的数量给每个眼眶进行CAS评分,≥3分判定为活动期,<3分为非活动期。活动期与非活动期TAO之间的UR比较采用t检验;UR与CAS评分、MR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SPECT/CT与MRI判断眼外肌活动性的一致性比较采用Kappa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SPECT/CT诊断效能。 结果 ① 66个眼眶的CAS评分与UR呈中度相关(r=0.441,P=0.000);非活动期TAO的UR(1.20±0.58)低于活动期的UR(1.56±0.5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6,P=0.016)。ROC曲线下面积为0.679,区分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UR阈值为1.20,灵敏度为79.5%,特异度为55.6%。② 42个眼眶的MRI评分与UR呈显著相关(r=0.515,P=0.000),非活动期TAO的UR(1.00±0.60)低于活动期的UR(1.72±0.4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38,P=0.000)。③ 99Tcm-DTPA SPECT/CT与MRI对42个眼眶共168条眼外肌的活动性判断呈中度一致性(kappa=0.569,P=0.000)。 结论 99Tcm-DTPA SPECT/CT眼眶显像是判断TAO活动性较为可靠及客观的影像学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孟令思  赵帅  郭君武 《放射学实践》2021,36(12):1526-1532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肠道成像(CTE)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提取的影像特征在评估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病变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将2017年9月-2020年9月在本院首诊为UC的157例患者患者纳入研究。根据Mayo临床评分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度组(3~5分)40例、中度组(6~10分)52例、重度组(11~12分)65例。所有患者行肠镜及CTE检查。基于CTE图像记录每例患者13个影像学征象(病变范围、肠壁增厚、黏膜分层、肠壁异常强化、肠系膜充血、直肠周围脂肪沉淀、淋巴结增大、黏膜囊泡、肠腔狭窄、结肠袋消失、肠黏膜息肉、靶征和梳齿征)的出现情况。将所有患者按照5:5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基于训练组数据,以Mayo分组为分类标签,对CTE征象进行特征筛选后纳入GBM分类器,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CTE征象诊断模型,并利用验证组的数据对其进行验证。结果:经特征筛选后,将10个有统计学意义的CTE征象纳入GBM分类器,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构建CTE征象诊断模型,其在训练集中鉴别轻度与中重度、中度与重度、重度与轻中度的AUC分别为0.99、0.99和1.00,在验证组中相应AUC为0.99、0.96和0.98;在训练组合验证组中评估UC病变程度的总体诊断符合率分别为0.921(95%CI:0.8102~0.9553)和0.887(95%CI:0.7617~0.9274)。结论:利用多分类器机器学习的方法基于CTE影像特征构建的诊断模型可用于评估UC患者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0.
动态增强MRI对判断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动态增强MRI对评价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0例活动期和13例静止期RA患者的滑膜滑膜强化率和滑膜厚度并采用秩和检验和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比较。计算每个患者的MRI评分(评分标准见表8),依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计算其DAS28评分。将每个患者的MRI评分、滑膜强化率及滑膜厚度分别与其DAS28评分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①活动期RA组滑膜动态强化曲线呈快速上升平台型强化曲线,静止期RA滑膜动态强化曲线呈缓慢上升强化曲线。活动期与静止期滑膜强化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值3.361,P值0.001);②活动期RA组滑膜厚度(3.7±0.4mm)和静止期RA组滑膜厚度(2.9±0.6m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值3.025,P值0.002);③RA患者MRI评分(21.93±25.23)、滑膜强化率(98.51±59.35)及滑膜厚度(3.4mm±0.7mm)分别与DAS28评分(4.25±2.72)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01、0.668和0.038,P值分别为0.000、0.005和0.002)。结论:动态增强MRI和RA患者的MR总评分可以综合评价RA活动性程度和其所处的病理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