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6层螺旋CT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前的应用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前左心房、肺静脉和食管16层螺旋CT成像技术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40例心房颤动患者在术前1-3天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重组并测量各肺静脉口直径、左心房至肺静脉第一分支的距离、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范围、食管壁厚度、左心房后壁厚度以及左心房与食管间的脂肪垫厚度。结果共显示肺静脉165支,右上肺静脉口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16.3±3.1)mm和(19.0±2.6)mm;右下肺静脉分别为(16.4±3.6)mm和(18.0±3.5)mm;左上肺静脉分别为(14.4±3.0)mm和(18.4±3.6)mm;左下肺静脉分别为(12.6±2.8)mm和(17.0±2.8)mm。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平均长度为(56±12)mm,在双上、下肺静脉水平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食管平均宽度分别为(10±5)mm和(14±5)mm。60%的食管位于左心房后壁中线偏左,大致与左上、下肺静脉口平行;40%的食管沿左上肺静脉向右下肺静脉斜行走行。左心房后壁和食管前壁的平均厚度分别为(2.2±0.8)mm和(3.5±1.6)mm。95%的左心房与食管间可见脂肪垫,其平均厚度为(0.8±0.2)mm。结论应用MSCT造影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各肺静脉口直径、分支特征、走行以及有无发育畸形,同时还能评价食管与左心房的关系,为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PTN)三叉神经的微观结构改变与三叉神经-脑桥夹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5例经微血管减压术(MVD)证实存在神经血管压迫(NVC)的单侧PTN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两组受试者均采用3D-FIESTA及DTI序列行MRI扫描,测量双侧三叉神经脑池段的长度、三叉神经-脑桥夹角、桥小脑角池横截面积以及NVC部位的扩散参数(FA、ADC)值,并分别对神经-脑桥夹角与扩散参数值及二者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病程等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TN组患侧神经-脑桥夹角明显小于健侧和对照组[患侧:(39.11±5.76)°,健侧:(49.00±7.59)°,对照组:(45.20±5.76)°;F=15.26,P<0.001];且当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SCA)时,患侧神经-脑桥夹角显著小于其它责任血管时的夹角[SCA:(36.69±4.90)°,非SCA:(43.42±4.65)°;U=156.5,P=0.002]。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患侧桥小脑角池的横截面积和脑池段神经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三叉神经的FA值明显减小、ADC值明显增加(P均>0.05)。患侧神经-脑桥夹角与FA值呈正相关(r=0.56,P<0.01),与ADC值呈负相关(r=-0.62,P<0.01);FA值与VAS评分呈负相关(r=-0.53,P<0.01)。结论:三叉神经与脑桥的夹角可作PTN的临床诊断指标之一,FA值亦可作为一种评估PTN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通过对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无症状型老年患者行全脑ASL灌注成像,评估其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Willis环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为此类患者的早期血管再通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搜集2018年7月-2019年8月在本院确诊为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42例无症状型老年患者(年龄≥60岁)的病例资料,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60~81岁。全部患者无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9例MRI平扫未见明显异常,33例MRI平扫发现少量腔隙性脑梗死。所有患者行TOF-MRA和全脑ASL成像检查,根据患者的TOF-MRA表现,将患者分为Willis环完整、Willis环不完整及Willis环部分完整共3组,测量并比较各组中健侧与患侧大脑半球的CBF值。结果:42例中左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24例、右侧18例。8例患者的Willis环完整,此组中患侧额叶、颞叶和顶叶的CBF值分别为(52.23±0.83)、(45.59±0.67)和(49.59±0.43)mL/(100g·min),健侧分别为(52.59±0.64)、(45.50±0.16)和(49.72±0.47)mL/(100g·min),各部位的双侧CBF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患者的Willis环不完整,此组中患侧额叶、颞叶和顶叶的CBF值分别为(51.52±0.79)、(44.21±2.54)和(48.45±0.65)mL/(100g·min),健侧分别为(52.77±0.56)、(45.48±0.19)和(49.63±0.48)mL/(100g·min),各部位患侧与健侧间CBF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患者的Willis环部分完整,此组中患侧额叶、颞叶和顶叶的CBF值分别为(52.09±0.95)、(45.59±0.64)和(49.57±0.48)mL/(100g·min),健侧分别为(52.57±0.69)、(45.48±0.17)和(49.79±0.48)mL/(100g·min),各部位双侧CBF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脑ASL灌注成像和TOF-MRA扫描可以早期了解脑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及侧支循环代偿途径和其代偿能力,对脑血管病的早期溶栓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临床(15例)和手术病理(30例)证实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行腹部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主要CT表现:扩张肠管与塌陷或狭窄肠管伴行45例;肠管与前腹壁以及肠管之间粘连37例,粘连带21例;梗阻处肠管呈“鸟嘴样”狭窄30例,肠管“成角征”6例;梗阻近侧肠管管径均>25mm,梗阻程度(扩张与狭窄肠管管径之比)为1.9~3.5、3.6~5.0、5.1~6.5和>6.5的患者分别有9、14、16和6例,其梗阻近侧肠管管径依次为(34.98±4.75)、(36.41±7.27)、(40.54±6.90)和(42.67±6.42)mm,梗阻远侧管管径依次为(12.19±2.62)、(8.21±1.78)、(6.81±1.10)和(5.16±2.79)mm,不同梗阻程度间远侧肠管管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63,P<0.01)。梗阻近侧肠管常见征象:肠壁缺血表现29例,腹内疝21例,肠扭转20例。结论:粘连性肠梗阻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后处理技术对明确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测量肩胛盂径线的方法。方法收集成人肩胛骨干标本50个、成人肩关节防腐湿标本50个,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行轴位厚层多平面重组(MPR)、薄层多平面重组测量肩胛盂扭转角,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肩胛盂前后最大径厚层MPR测量值(2.45±0.27)cm,干标本薄层MPR测量值(2.44±0.26)cm,湿标本薄层MPR测量值(2.59±0.32)cm;轴位盂窝深度厚层MPR测量值(2.27±0.58)mm,薄层MPR测量值(2.34±0.68)mm;轴位盂窝后松质骨深度厚层MPR测量值(1.90±0.28)cm,薄层MPR测量值(1.92±0.28)cm;轴位盂窝后1 cm松质骨宽度厚层MPR测量值(1.08±0.23)cm,薄层MPR测量值(1.02±0.20)cm;盂上下最大径厚层MPR测量值(3.36±0.30)cm,薄层MPR测量值(3.39±0.28)cm;冠状位盂窝深度干标本厚层MPR测量值(4.35±0.65)mm,湿标本厚层MPR测量值(3.90±0.93)mm,薄层MPR测量值(4.53±0.79)mm;冠状位盂窝后松质骨深度薄层MPR测量值(1.97±0.29)cm;冠状位盂窝后1 cm松质骨宽度干标本薄层MPR测量值(3.67±0.58)cm,湿标本薄层MPR测量值(3.42±0.55)cm。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测量肩胛盂径线是简单、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MSCT对冠状静脉窦闭锁合并侧支静脉回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1年8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大血管或先天性心脏病MSCT增强检查中发现的60例冠状静脉闭锁患者,其中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龄(55.85±15.64)岁,对所有患者原始数据采用横轴面、失状面及冠状面的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3D容积展现(3D-VR)等重建技术进行后处理,根据闭锁长度分为隔膜型(闭锁长度<2.0mm)、节段型(闭锁长度为2.0~10.0mm)及弥漫型(闭锁长度>10.0mm)等3种类型;根据侧支静脉回流途径将回流方式分成8种类型。结果:60例冠状静脉窦闭锁患者中,闭锁平均长度为(5.6±4.1)mm,其中男性闭锁平均长度为(6.2±4.7)mm,女性为(5.0±3.5)mm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闭锁类型包括隔膜型14例(23.33%),局限型37例(61.67%),弥漫型9例(15.00%)。静脉侧支回流途径包括8类,分别单独或混合汇入左、右心房或双心房,其中Ⅰ类25例(41.67%)通过功能性永存左上腔静脉途径汇入右心房,Ⅱ类24例(40.00%)通过心小静脉途径汇入右心房,Ⅲ类12例(20.00%)通过心中静脉-右缘静脉途径汇入右心房,Ⅳ类2例(3.33%)通过心大静脉-室上嵴或圆锥静脉-右缘静脉途径汇入右心房,Ⅴ类4例(6.67%)通过桥静脉途径汇入下腔静脉或右心房,Ⅵ类21例(35.00%)通过间隔静脉途径直接汇入左心房,Ⅶ类6例(10.00%)通过左房主静脉途径汇入左心房,Ⅷ类8例(13.33%)直接通过无顶冠窦方式汇入左心房;其中最常见的静脉侧支回流途径为第Ⅰ类,与其它途径之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结论:MSCT对冠状静脉窦闭锁合并不同类型侧支静脉回流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臀部坐骨神经阻滞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梨状肌综合征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微波理疗和中药熏蒸,观察组给予利多卡因、曲安奈德和维生素B12进行臀部坐骨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视觉模拟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坐骨神经阻滞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在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膝关节损伤游泳运动员18人,均为非手术治疗。在康复训练中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分别于康复前及康复3个月后进行患侧与健侧膝关节位置觉测试和膝关节功能总体评分。结果:康复治疗初期运动员位置觉测试中患膝位置重现平均偏差为(8.03±1.66)°,康复治疗3个月末为(7.65±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侧康复治疗初期为(7.63±1.38)°,康复治疗3个月末为(7.62±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初期,患侧平均偏差大于健侧(P<0.01),康复治疗末期,患侧偏差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末期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不稳定单项评分较康复治疗初期显著提高(P<0.01)。结论:在康复治疗中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够促进膝关节位置觉以及关节稳定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右肺双倾斜体层片观察和测量中间支气管后壁的厚度,108例正常人是2.1±0.4mm 宽,显示率和清晰程度均优于普通侧位胸片,66例右肺癌肺内转移是6±2.4mm,92.4%的宽度超过4mm,且97%上下不等宽。14例肺内未转移的右肺癌是2.5±0.8mm,无1例超过4mm,但比正常人厚(P<0.01)。60例右肺炎是4.4±1.3mm,50%后壁等宽且模糊,密度低,炎症消退后其壁宽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对小儿结节性硬化症(TS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在本院经临床诊断为TSC的患儿行脑部DKI检查(b值为0、1000和2000s/mm2,各有15个扩散方向),测量患儿67个灰质结节及45个白质病变的平均扩散峰度(MK)、轴向峰度(AK)及径向峰度(RK)值,并与对侧正常区域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灰质结节和对侧正常灰质的MK、AK及RK值分别为0.57±0.14、0.47±0.09、0.62±0.12和0.72±0.11、0.49±0.07、0.76±0.13;灰质结节的MK、RK值显著低于正常灰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K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质病变和对侧正常白质的MK、AK及RK值分别为0.63±0.16、0.54±0.09、0.66±0.14和0.78±0.11、0.60±0.11、0.86±0.12;白质病变的MK、RK值较对侧显著下降(P<0.001),而AK值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KI测量参数可反映TSC患者脑组织内细胞结构的变化,可为研究TSC的微观病理改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在应用解剖学上探讨改良迷路进路,作者选用20具固定后的成人尸头(共40侧)进行了迷路进路的模拟手术,并进行了显微测量和观察。结果显示,乳突导血管出现率为33/40(82.50%);乙状窦中段至面神经垂直段的距离:7.22±1.95mm;乙状窦中段的宽度:10.05±0.79mm;左侧乙状窦中段的宽度:8.89±1.03mm;右侧乙状窦中段的宽度:9.88±2.14mm;颈静脉球的高度:8.03±3.46mm;左侧颈静脉球高度:6.78±3.17mm;右侧颈静脉球高度:9.07±3.04mm;须静脉球顶至内听道底的距离:4.45±2.81mm,互侧5.93±3.12mm,右侧2.65±1.87mm;内听道上唇距岩上窦5.09±1.29mm;岩上窦直径1.43±0.08mm;岩上窦汇入乙状窦或横窦。岩上窦与乙状窦的夹角为:52.17°±6.93°。研究表明,通过改进,迷路进路能够提供较为宽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长轴位多平面重组(MPR)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2例(40耳)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行常规轴位颞骨HRCT扫描,并利用MPR技术获得前庭水管长轴位最大显示MPR图像,测量原始轴位图像和长轴位最大显示MPR图像中前庭水管中段的管径大小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原始轴位图像中30耳可全程显示前庭水管长肢,前庭水管中段管径宽度的测量值为(2.87±0.43)mm,长轴位最大显示MPR图像中所有前庭水管长肢均全程显示,前庭水管中段管径宽度的测量值为(2.50±0.45)mm。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庭水管长轴位最大显示MPR图像能全程显示前庭水管长肢,对前庭水管扩大的准确测量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轻度前庭水管扩大畸形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肺部孤立性病变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间的关系,评价MSCT灌注成像对肺部孤立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8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部孤立性病变患者行MSCT灌注成像检查,计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采用CD34单抗标记测定MVD,分析良、恶性病变、炎性病变、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组织的CT灌注参数差异及各参数与MVD间的相关性。结果:良、恶性和炎性病变组的BV分别为(3.45±1.75)、(10.40±4.08)、(8.40±8.42)mL/100g;BF分别为(24.48±18.74)、(77.75±43.03)、(84.54±107.13)mL/(100g·min);PS分别为(4.33±2.90)、(21.70±10.86)、(14.67±10.29)mL/(100g·min);MTT分别为(15.54±7.01)、(15.23±13.35)、(12.55±8.39)s。良性组与恶性组、良性组与炎性组BF、BV、PS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与炎性组间仅P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均无相关性(P>0.05)。MVD在非小细胞肺癌不同分化程度鉴别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BF、BV、PS与MVD呈正相关(P<0.05),MTT与MVD无相关性(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可间接反映活体肺部孤立性病变血管生成情况,为鉴别肺部孤立性病变良恶性和治疗、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Lemburg  S  Atta  A  Peters  S  艾飞 《放射学实践》2010,25(6):633-633
目的:对比评价常规X线片及MSCT(包括多平面重组)中椎弓根螺钉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分别运用CR及MSCT测量及评价:螺钉的长度、骨外穿孔的长度(A级0~2mm,B级3~4mm,C级5~6mm,D级〉6mm,以C、D级定为与症状有关的明显穿孔)、螺钉接触及松脱情况、图像质量评分[1级(优秀)~4级(无法诊断)]。  相似文献   

15.
慢性外踝关节不稳定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力位片在慢性外踝关节不稳定诊断中的意义,提出影像学的定量诊断方法。方法随机选择慢性外踝关节不稳的陆军士兵40人共42侧患踝,正常对照组40人共80侧踝。拍摄前抽屉试验侧位片及内翻应力正位片,分别测量距骨前移距离(ATT)及距骨斜角(TT)。结果患侧ATT平均7.8mm,TT平均9.1°,而健侧分别为5.4mm及5.4°,对照组为6.1mm及4.9°,患侧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健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患侧与健侧距骨前移距离差值(△ATT)平均2.4mm,距骨斜角差值(△TT)平均3.7°,而对照组分别为0.9mm及1.1°,与慢性外踝关节不稳的40例比较差异显著(P<0.01)。118例正常踝关节ATT、TT的P95分别为8mm及9°。结论前抽屉试验侧位片及内翻应力正位片对于慢性外踝不稳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前抽屉试验侧位片中ATT≥8mm、△ATT≥2mm,内翻应力正位片中TT≥9°、△ATT≥3°可作为衡量踝关节不稳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刘寒  何晓鹏  陈光祥  韩福刚 《放射学实践》2019,34(11):1202-1206
【摘要】目的:采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DTI)对腕管综合征(CTS)患者局部注射类固醇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纳入本院临床确诊并接受超声引导下类固醇局部注射的CTS患者30例(30个腕管),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1个月测量其正中神经(MN)在尺桡远端关节(DRUJ)、豌豆骨(P)、钩状骨(H)三个层面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记录其波士顿CTS问卷评分,比较其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治疗前[(1.46±0.13)×10-3mm2/s]比较,局部注射类固醇后[(1.28±0.11)×10-3mm2/s]豌豆骨水平的ADC值降低(P<0.05),而其FA值未见升高(0.46±0.05 vs. 0.48±0.08,P>0.05)。在DRUJ和H水平,FA值(0.54±0.05 vs. 0.58±0.10;0.43±0.07 vs. 0.44±0.11)和ADC值[(1.22±0.15)×10-3mm2/s vs. (1.15±0.19)×10-3mm2/s;(1.46±0.15)×10-3mm2/s vs.(1.43±0.12)×10-3mm2/s]在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P >0.05)。豌豆骨水平的ADC差值与BCTQ评分差值呈正相关(r=0.681,P<0.05)。结论:MRDTI可用于CTS患者保守治疗后的影像随访,豌豆骨水平的ADC值可用于CTS患者局部类固醇注射治疗后的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IMR)低辐射剂量CT灌注(CTP)容积数据重组的多期相CT血管成像(CTPA)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68例单侧MCA狭窄行CTP、CTA检查的患者,利用CTP原始数据重组出多期相CTPA图像,评估CTP伪彩图主观图像质量,比较CTPA与CTA血管强化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主观图像质量及侧支循环评分。结果:CTP伪彩图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为7.28±1.09分,56例(83%)患者伪彩图图像质量良好。CTPA主观图像质量良好,血管强化CT值(390.94±78.02 vs. 116.13±52.66)、SNR(17.07±10.11 vs. 13.00±6.80)及CNR(14.95±8.74 vs. 5.42±2.87)高于CTA组(均P<0.05),图像噪声高于CTA组(30.25±16.24 vs. 12.34±10.88,P<0.001)。CTPA组的侧支评分高于CTA组( 1.79±0.64 vs. 1.22±0.77,P<0.001)。结论:源于低辐射剂量CTP的多期相CTA,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需求,能全面评估单侧MCA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静脉性下肢溃疡局部真皮组织内水肿的分布,探讨皮肤破溃的形成机制.方法临床确诊患静脉性下肢溃疡病人12人,共13侧下肢于小腿中下段患有皮肤溃疡7~18个月.应用20MHz高频二维超声波扫描仪,对患肢膝关节下5cm、踝关节上5cm、及两者之间的3个观察点的皮肤分别扫描记录;以同组病人健侧下肢相应点做为对照.获取的扫描图像行数字分析,分别对真皮厚度、真皮总超声强度中的低回声象素百分比(LEP/TEP%)、真皮浅层(乳头层)与深层(网状层)的低回声象素比(LEPP/LEPR)等进行定量.结果发生静脉性溃疡的肢体与健侧相比,膝下5cm处两侧真皮厚度、LEP/TEP%、LEPP/LEPR等均无明显差异.小腿中点及踝关节上5cm处,患侧真皮厚度分别增加了(0.40±0.01)mm和(0.80±0.02)mm(P<0.01),LEP/TEP%增加了(29.0±6.4)%和(41.5±0.3)%(P<0.01),显示患侧小腿中下段真皮内水肿,并以近踝关节处严重;LEPP/LEPR定量结果为患侧小腿中点及踝关节上5cm处分别增加了0.5及0.9±0.1(P<0.05,P<0.01),显示这些部位的真皮水肿以乳头层为主.结论患静脉性下肢溃疡的小腿中下段真皮水肿明显,且水肿易发生于表皮与真皮深层之间的乳头层内.结果提示表皮与真皮深层间形成限制性水肿带,这可能是造成表皮缺氧破溃,导致局部溃疡发生的关键性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应用Nissl法和Golgi法研究了正常成年SD大鼠的海马神经元构筑。发现:大鼠海马内有大锥体细胞、大梭形细胞、小锥体细胞、小梭形细胞及异位颗粒细胞等5种类型的神经元。神经元的类型及分布在海马各区之间差异较明显。海马神经元的胞体主要聚集于锥体层。各区神经元脑体分布的厚度及密度分别为CA1:(281.5±65.5)μm,(258.1±89.3)个/mm;CA2:(46.6±11.5)μm,(251.0±647)个/mm;CA3:(61.7±16.6)μm,(201.6±40.5)个/mm;CA4:(90.6±28.6)μm,(196.0±37.3)个/mm。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技术(VR)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骨盆外伤患者行MSCT扫描后,运用CT、MPR及VR等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并观察和分析,并与手术所见相对照,判断MSCT重建技术诊断骨盆骨折的优缺点。结果在21例骨盆外伤患者中, MSCT正确诊断骨盆27处骨折,其检出率100%。结论 MSCT、MPR及三维重建能够立体地显示骨盆骨折的部位、形态、骨折块移位特点和类型等空间信息,是一种快速无创伤显示的最佳方法,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