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泌乳素对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8周期高泌乳素血症及 5 0周期输卵管因素不孕患者的取卵数、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种植率、妊娠率及流产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取卵数、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种植率、妊娠率及流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泌乳素血症不影响卵巢超促排卵反应 ;与输卵管不孕比较 ,高泌乳素对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结果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无精子症患者附睾或睾丸精子、重度少和(或)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以及非男方因素不育患者精子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非男方因素患者(n=62)和重度少和(或)弱精子症患者(n=102)采用射出的精子,无精子症患者(n=24)采用经皮附睾穿刺抽吸术(PESA)或睾丸穿刺抽吸术(TESA)获取精子,比较ICSI后的受精率、妊娠率和种植率等。结果非男方因素患者组女方年龄显著高于重度少和(或)弱精子症患者组以及无精子症患者组(P<0.05),然而三组患者的平均获卵数、MⅡ期卵数以及正常受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男方因素患者组的卵裂率显著高于无精子症患者组(P<0.05),但三组患者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以及胚胎种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SA-ICSI和TESA-ICSI治疗部分无精子症患者可获得与重度少和(或)弱精子症患者甚至非男方因素不育患者同等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是治疗梗阻性和非梗阻性无精子不育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女性年龄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果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 探讨女性年龄与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结果的关系。方法 分析IVF ET 10 6个起始周期、90个移植周期的临床资料 ,按女性年龄≤ 30岁 ,31~ 34岁 ,≥ 35岁分Ⅰ ,Ⅱ ,Ⅲ组 ,比较取消率、Gn用量、卵泡数、回收卵子数、受精数、卵裂数、优质胚胎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的差别。结果  3组的取消率分别为 12 .5 0 % ,2 .78% ,33 .33 % ,三组间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Gn用量分别为 (2 8.71± 5 .45 )支、(33 .46± 7.5 1)支、(34.0 5± 5 .78)支 ,3组相比 ,Ⅰ组与Ⅱ ,Ⅲ组差异显著 (P <0 .0 5 ) ,Ⅱ组与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各组间卵泡数、周期取卵数、受精数、卵裂数、优质胚胎数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3组受精率分别为 74.49% ,6 8.0 7% ,6 7.82 % ,各组间相比 ,Ⅰ组与Ⅱ ,Ⅲ组差异显著 (P <0 .0 5 ) ,Ⅱ组与Ⅲ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而卵裂率、优质胚胎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3组的每移植周期妊娠率分别是 45 .71% ,2 5 .71% ,15 .0 0 % ,各组间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女性年龄是影响IVF ET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反复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失败的患者继续应用体外授精(IVF)方式治疗的实验室结果。方法对2010年1—12月在本中心应用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反复IUI失败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92对IUI患者转入ART治疗,其中86个周期进行IVF治疗(对照组),共17周期进行补救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ICSI)治疗,有6周期进行ICSI治疗。与同年其他原因进行IVF治疗的周期相比,86个周期反复IUI失败组的卵母细胞成熟率以及受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PN率,卵裂率,D3优质胚胎率均比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反复IUI治疗失败的患者采用R-ICSI与其他R-ICSI相比,卵子的成熟率,受精率,2PN率,卵裂率以及优质胚胎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反复IUI治疗失败的患者中存在着受精失败的可能,采取短时授精联合R-ICSI可以有效的解决受精障碍和低受精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猪卵子体外成熟、猪精子体外获能和猪卵子体外受精的某些因素。主要研究:(1)猪卵体外成熟所需的时间;(2)促性腺激素和猪卵泡液对猪卵体外成熟的影响;(3)咖啡因、肝素和离子钙I-A_(23187)对猪精子体外获能的促进作用;(4)不同体外受精次数对猪卵体外受精结果的影响;(5)不同种类猪精液的体外受精能力。各试验组的结果比较主要根据体外受精后卵子的卵裂率,数据用卡方(x~2)进行统计学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1)猪卵子体外成熟需要32—36小时,经32—36小时体外成熟的 卵子体外受精后卵裂率(2—4细胞期)达31.16%,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P<0.01);(2)促性腺激素和猪卵泡液能够促进猪卵子体外成熟,当0.25国际单位/毫升PMSG和10%猪卵泡液,或者0.25国际单位/毫升FSH和10%猪卵泡液分别加入到猪卵子体外成熟中,经此培养后的猪卵子体外受精卵裂率分别达到23.95%和35.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咖啡因、肝素、离子钙I-A_(23187)对猪精子体外获能有促进作用。在精子预培养液中加入0.05毫克/毫升肝索,在受精液中加入2毫克/毫升咖啡因,获得了体外受精后最高的卵裂率36.16%,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4)多次体外受精法有助于提高体外受精率,因为卵子的体外成熟是不同步的,但是超过2次又是有害的。用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枸橼酸氯米芬(CC)和来曲唑(LE)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中促排卵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市沃德医疗中心就诊的PCOS不孕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120)和对照组(n=115)。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月经第3天开始应用LE 5 mg和CC 100 mg促排卵,应用5 d后停药,并在至少一个卵泡直径达20 mm时注射10 000 IU的h CG。比较两组患者直径≥14 mm卵泡(优势卵泡)数、直径≥18 mm卵泡数及注射h CG时子宫内膜厚度、促排卵后内分泌指标、周期妊娠率等。结果研究共纳入235例PCOS患者,给予LE促排卵(研究组)的120例中,39例妊娠,周期妊娠率为32.5%,给予CC促排卵(对照组)的115例中,15例妊娠,周期妊娠率为13.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射h CG时,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9.4±0.2)mm,高于观察组的(8.0±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促排卵后,对照组组患者的血清雌激素、孕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水平均高于观察组,而FSH水平和AMH水平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应用LE对PCOS不孕患者进行促排卵治疗,对子宫内膜影响小,周期妊娠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激活方法对小鼠卵母细胞激活的影响,以优化核移植的小鼠卵母细胞激活方案.方法 昆明种小鼠经腹腔注射7.5~10U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48h后腹腔注射同样剂量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hCG后14~16h收集卵母细胞,18h后用单个激活剂激活卵母细胞.单个激活剂包括钙离子载体(A23187,5μmol/L,5min)、乙醇(Eth,7%,7min)、氯化锶(SrCl2,10mmol/L,20min).结果 单个激活剂激活小鼠卵母细胞时,卵裂率同其他组(48%~70%)相比,SrCl2组最高(72%).囊胚发育率(9%~20%)均高于对照组(1%,P<0.05),且SrCl2组囊胚率(20%)高于A23187组(9%)和乙醇组(12%,P<0.05).单个激活剂同蛋白激酶抑制剂6-二甲氨基嘌呤(6-DMAP)联合使用能使卵母细胞获得完全的激活.乙醇 6-DMAP组(95%和35%)和SrCl2 6-DMAP组(92%和31%)卵裂率和囊胚形成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49%~53%和3%~17%,P<0.05),两组间没有差异.A23187 6-DMAP组的囊胚率(17%)与对照组(3%)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文还比较了6-DMAP在不同浓度(0.2mmol/L和2.5mmol/L)以及不同激活时间(1.5h和3.5h)与单个激活剂(乙醇或SrCl2)组合对小鼠卵母细胞激活的影响.在高浓度(2.5mmol/L)短时间(1.5h)的6-DMAP组合组囊胚率(34%~36%对3~23%,P<0.05)和卵裂率较高.结论 乙醇和SrCl2与6-DMAP组合,均能较好地激活小鼠卵母细胞,组合中乙醇组合优于SrCl2.此外,6-DMAP的浓度和激活时间也是影响激活效率的重要因素.单个化学激活剂不能完全激活小鼠卵母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挽救ICSI(R-ICSI)在临床应用的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常规IVF周期中,授精4~6 h后观察第2极体,对6 h后明确未排出第2极体的成熟卵母细胞达50%以上者实行R-ICS l,其实施33周期,并与同期113个常规ICSI周期进行比较。结果与常规ICSI比较,R-ICSI的受精率、3原核(3PN)发生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种植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原核(1PN)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R-ICSI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输卵管介入栓塞术与腹腔镜下切除术两种方法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前治疗输卵管积水的效果与优缺点.方法 选取因输卵管性不孕行IVF-ET患者1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3组:介入栓塞组65例,行积水输卵管介入栓塞术;腹腔镜下切除组55例,行腹腔镜下积水输卵管切除术;对照组50例,双侧输卵管近端阻塞,无积水的患者,直接行IVF-ET.结果 3组的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的用量、HCG注射日E2值、HCG注射日卵泡数、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组和腹腔镜下切除组成功率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介入栓塞组门诊即可完成,手术时间短,无需麻醉,费用低是其优点.结论 输卵管介入栓塞术和腹腔镜下切除术在IVF-ET术前治疗输卵管积水同样有效,均可改善妊娠结局,两者相比较,介入栓塞术方法更简便、安全,经济,效果确切,值得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接受夫精IUI助孕的269例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月经周期规律及有规律排卵者纳入自然周期组;将月经周期不规律、排卵障碍及卵泡发育异常者纳入促排卵周期组,按照促排卵方案不同,再将患者分入克罗米酚(CC)+人体绒膜促性腺激素(HCG)组、来曲唑(LE)+HCG组、CC+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HCG组、LE+HMG+HCG组、HMG+HCG组5个亚组。比较不同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IUI周期数患者的妊娠率;比较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卵周期组的妊娠率;比较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卵周期组各亚组的妊娠率、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结果年龄≤30岁、31~35岁、36~39岁、40岁及以上者的妊娠率分别为18.6%(48/258)、15.5%(24/155)、14.5%(8/55)、6.7%(1/15),年龄40岁及以上者的妊娠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年限≤2年、3~5年、6年及以上者的妊娠率分别为17.2%(25/145)、18.4%(38/206)、13.6%(18/132),不同不孕年限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不孕、继发性不孕的妊娠率分别为21.7%(43/198)、13.3%(38/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UI周期数1~2个、3~4个、5个及以上者的妊娠率分别为15.4%(30/195)、20.4%(46/226)、8.1%(5/62),IUI周期数5个及以上者的妊娠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周期组、促排卵周期组的妊娠率分别为10.2%(5/49)、17.5%(76/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周期组、CC+HCG组、LE+HCG组、CC+HMG+HCG组、LE+HMG+HCG组、HMG+HCG组中,HMG+HCG组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组,HMG+HCG组卵泡数最多,自然周期组卵泡数最少,CC+HCG组子宫内膜最薄,HMG+HCG组子宫内膜最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年龄、不孕类型、IUI周期数、是否促排卵是IUI妊娠率的影响因素,HMG+HCG促排卵方案有利于提高IUI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PC12细胞预缺氧模型;观察预缺氧对PC12缺氧后细胞内游离Ca^2+的影响。方法: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缺氧组、预缺氧组。检测缺氧及预缺氧对PC12细胞LDH释放率的影响;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PC12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和PC1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①缺氧组LDH释放率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低于对照组;②预缺氧组LDH释放率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显著低于缺氧组(P〈0.01),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高于缺氧组。结论:预缺氧对PC12细胞的缺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缺氧时细胞内的游离Ca^2+浓度与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鼠巨细胞病毒对小鼠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卵裂和囊胚形成的影响。方法在IVF-30培养液中加入100TCID50、10TCID50、1TCID50小鼠巨细胞病毒,观察小鼠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卵裂和囊胚形成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病毒组的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率、卵裂率以及囊胚形成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小鼠巨细胞病毒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卵裂和囊胚形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赵英男  朱杰 《武警医学》2014,(1):9-12,15
目的 探讨胞浆轻链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检测的价值.方法 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用CD45-APC/SSC及CD38/CD56/CD19及CD138联合设门,通过检测胞浆内轻链(cκ链、cλ链)对45 例经治疗后已完全缓解MM患者(治疗前已经过上述免疫分型检测)的骨髓标本进行微小残留病变的检测,同时进行跟踪随访,分析MRD对MM患者的复发率和无病生存时间是否存在影响.结果 45例骨髓瘤患者中分泌型为37例(其中IgG型为27例,IgA型为10例),轻链型为5例(λ链型4例,κ链型1例),不分泌型3例.表型为CD38+CD56+CD19-CD45-出现的频率为,分泌型中100% (37/37),轻链型20%(1/5),不分泌型0%(0/3);表型为CD38+CD56-CD19-CD45-为,轻链型80%(4/5),不分泌型100%(3/3).CD138+,100%(45/45);胞浆轻链(cκ链、cλ链),100%(45/45),其中分泌型:cκ链27%(10/37);cλ链:73%(27/37);轻链型:cκ链20%(1/5),cλ链:80%(4/5);不分泌型:cκ链33%(1/3),cλ链:67%(2/3),经治疗缓解后进行MRD检测,免疫表型为CD38+CD56+CD138+CD19-CD45-MRD阳性率为18%(7/38),免疫表型为CD38+CD56-CD138+CD19-CD45-MRD阳性率为100%(7/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κ链组MRD阳性率为25%(3/12),cλ链组33%(11/33),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随访24个月后,MRD阴性组复发率13%(4/31),MDR阳性组复发率为71%(10/14),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D阴性组累积无病生存时间中位数15.53(9.35-21.62)个月,明显长于MRD阳性组的9.75(3.69-14.2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胞浆轻链测定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微小残留病变检测中可以作为临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并对临床开展相关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发含天冬氨酸-谷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DEVD)核心的正电子核素标记的caspase-3多肽活性显像剂,以在体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方法 用国产合成模块通过点击化学合成( 18S,21S,24S,27S,30S)-27-(2-羧乙基)-21-(羧甲基)-30-( (2S,3R,4R,5R,6S)-6-((2-(4-(3-[18F]氟戊基)-1H-1,2,3三唑-1-yl)乙酰氨基)甲基)-3,4,5-三羟基四氢-2H-吡喃-2-羧酰氨)-24-异丙基-18-甲基-17,20,23,26,29-五羰基-4,7,10,13-四氧-16,19,22,25,28-五氨杂三十烷-1,32-二酸(18 F-FP-peptide).在体外18F-FP-peptide与经卡铂化疗的A549肺癌细胞混合60 min后,检测细胞放射性摄取率,摄取率=(放射性活度平均值×10×100%)/(细胞计数×细胞体积×放射性对照值).将18F-FP-peptide注射到经卡铂化疗的荷A549肿瘤小鼠体内,60 min后测其生物学分布,并行micro PET/CT显像.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评价18 F-FP-peptide放射性摄取率与细胞凋亡率的相关性.数据处理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研究采用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 18 F-FP-peptide的合成效率为(21.0±4.5)%(n=6,不校正),放化纯为99%,比活度为870 GBq/μmol.体外细胞实验研究表明,各组细胞凋亡率随卡铂化疗时间延长逐渐升高,经卡铂处理后0、1、2和24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2±0.31)%、(4.85±1.26)%、(6.37±2.21)%和(10.23±2.43)%,对应的细胞摄取率分别为(0.06±0.01)%、(0.31±0.04)%、(0.44±0.02)%和(0.86±0.04)%,各组细胞凋亡率与放射性摄取率之间呈明显正相关(y=1.1244+11.0949x,r=0.9850,P<0.01);荷A549肿瘤卡铂化疗后24h,肿瘤组织放射性摄取率为(0.33±0.02) %ID/g,明显高于未化疗肿瘤组织的(0.08±0.01) %ID/g(F=31.25,P<0.01);而两者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50±1.47)%和(1.92±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54,P<0.01);荷A549肿瘤化疗后细胞凋亡率和肿瘤对18 F-FP-peptide的放射性摄取率呈明显正相关(y=-1.9055+54.4341x,r=0.9907,P<0.01);Micro PET显像示,未经化疗的肿瘤基本无放射性摄取,SUVmax与对侧比值为1.32±0.01,而经卡铂化疗的肿瘤明显摄取显像剂,SUVmax与对侧比值为3.46±0.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5,P<0.01).结论 18F-FP-peptide是有临床潜在价值的caspase-3 活性显像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对比剂钆双胺注射液(欧乃影;Gd—DTPA—BMA)应用后对家兔^99Tc^m-MDP骨显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实验组(注射欧乃影+^99Tc^m-MDP)与自身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99Tc^m-MDP)处理相隔7d。(1)取家兔5只,注射欧乃影或生理盐水后30min注射^99Tc^m-MDP,并于注射^99Tc^m-MDP后5、10、30、60、120、180、240和360min、24h时行骨显像,勾画ROI,计算靶/本底(T/B)值,观察家兔显像剂分布及代谢情况。(2)取家兔30只,按欧乃影或生理盐水与^99Tc^m-MDP的注射间隔(30、60、120、240和360min、24h)分为6组,每组5只。均于注射^99Tc^m-MDP后120min行骨显像,勾画ROI,计算T/B值。(3)采用TLC测定2种药物相互作用后在体内的放化纯差异。以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注射欧乃影后30min再注射^99Tc^m-MDP,5min时肝、脾开始显影,其T/B比值120min时达最高峰(肝、脾分别为4.56±0.32和3.56±0.41);而2组椎体24h时T/B值均达最大值(实验组为4.32±0.07,自身对照组为6.31±0.09),但各时间点实验组均较自身对照组低。两药物注射间隔为30、60、120和240min时,可出现肝、脾异常显影,对应的实验组T/B(肝:2.47~4.22;脾:1.85~3.23)明显高于自身对照组(肝:1.52—1.58;脾:1.25~1.29),但实验组椎体的T/B(3.08~4.28)则较自身对照组低(4.82~4.8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50—31.916,均P〈0.05)。余时间间隔组,肝、脾未见明显摄取^99Tc^m-MDP。TLC曲线示,实验组在Rf为0—0.2处形成小峰,^99Tc^m-MDP放化纯降为(63.51±2.24)%。结论注射欧乃影后短时间内行^99Tc^m-MDP骨显像,肝、脾会出现异常摄取;间隔360min再行^99Tc^m-MDP骨显像可避免此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Ag)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联合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328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PreS1-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5项HBV血清标志物。结果 PreS1-Ag在HBsAg(+)、HBeAg(+)、HBcAb(+)组和HBsAg(+)、HBeAg(+)组的阳性率显著升高,分别为87.3%和80.0%;在HBsAg(+)、HBeAb(+)、HBcAb(+)组和HBsAg(+)、HBcAb(+)组及HBsAg(+)组的PreS1-Ag阳性率分别为47.5%、63.9%和25.0%;PreS1-Ag在HBeAg(+)组的阳性率为86.2%,明显高于在HBeAg(-)组的52.1%(χ2=21.33,P〈0.01);328例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为61.9%,HBeAg阳性率为28.7%(χ2=73.098,P〈0.01)。结论 PreS1-Ag能较好地反映HBV的复制情况,且对HB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判断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镇痛配方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硬膜外镇痛对胃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00例择期肝胆外科手术患者,ASAⅠ~Ⅱ级,根据术后镇痛方法不同分为5组,放免法测各组患者术前、术后24h、48h血浆胃动素含量,观察记录各组患者术后6h、12h、18h、24h、48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术后胃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结果吗啡与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术后镇痛各时点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吗啡组术后24h、48h血浆胃动素含量,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明显高于布托啡诺组(P〈0.05),术后胃肠蠕动时间和肛门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①吗啡硬膜外术后镇痛不利于胃肠动力的恢复;②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布托啡诺术后硬膜外镇痛,与吗啡及肌注呱替啶比较对胃肠动力影响小,复合罗哌卡因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李霞斌  刘俊  蒋堃 《西南军医》2014,(6):611-613
目的:探索使陈旧性乳腺癌石蜡标本ER、PR、Ki-67在免疫组化检测中获得高表达的抗原修复时间。方法采用Envision二步法,将120例存放>2年的乳腺癌石蜡组织切片,分别在EDTA(pH9.0)修复液中高压修复5、10、15、20min和水浴修复30min,比较抗原表达差异。结果 ER、PR在修复时间>15min时阳性率明显提高,Ki-67在高压修复15、20min组阳性率较水浴30min、高压修复5、10min组明显提高。ER、PR、Ki-67在高压修复20min时阳性信号强,阳性率最高,与修复5、10min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压修复20min可显著提高陈旧性乳腺癌石蜡组织ER、PR、Ki-67抗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The records of 191 patients involved in 316 treatment cycles over 3 years in an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program were reviewed. Follicular aspiration, oocyte retrieval, pregnancy rates, technical difficulty,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in four oocyte retrieval methods: 117 laparoscopic retrievals, 116 ultrasound (US)-guided percutaneous transvesical retrievals, 43 US-guided transvaginal retrievals, and 40 combined US and laparoscopic retrievals. The mean number of aspirated follicles (9.14) was greatest in the transvaginal retrieval group, but the ratio of oocytes to punctured follicles was not statistically greater in any of the groups. The overall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per cycle was highest in the transvaginal retrieval group: 12 of 43 cycles resulted in pregnancy, or 27.9%. The number of delivered babies (16.3%) was also highest in the transvaginal retrieval group. US-guided transvaginal oocyte retrieval is recommended as the method of choice.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减数分裂及其伴随该进程中核型的变化,实验采用常规的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方法及核型染色方法对成熟过程中减数分裂恢复情况及其对应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8 h减数分裂抑制恢复率达45.26%,成熟12 h时绝大部分卵母细胞(81.63%)已经恢复了减数分裂抑制状态,正常成熟24 h后GVBD率达91.67%。说明在对牛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过程中卵母细胞可以按照正常的减数分裂进程发育至受精前阶段,经染色后可以较为清楚识别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核核型形态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减数分裂抑制恢复的分子机制探讨及体外成熟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