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目的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儿童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5例PMVSD患儿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 ;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 ;术后 2 4h、1、3、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电图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 2 .5~ 8.3mm ,平均 (5 .0± 2 .4 )mm ;选用 4~ 10mm ,平均 (7.4± 3.2 )mm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全部患儿术后即刻造影检查无残余分流 ;术后 2 4h、1、3及 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封堵器位置良好 ,无残余分流 ,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律失常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自制非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自制非对称型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经导管闭合VS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6例患者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 ,膜周部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 3~ 8(4 .31± 1.35 )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通过F6~ 8长鞘置入封堵器。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 3~ 8(4 .6 3± 1.5 9)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 1~ 6 (3.31± 1.19)mm。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为 4~ 16 (6 .19± 1.91)mm。 14例封堵器到位后 15min左心室造影示无分流 ,2例少量分流。术后 1周经胸超声检查无分流 ,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应用自制非对称型VSD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安全、有效。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缺损膜部瘤的造影分型及介入治疗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 结合介入治疗实践对室间隔缺损 (VSD)伴膜部瘤形成进行造影分型 ,并对不同类型膜部瘤的介入封堵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11月 ,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 32例合并膜部瘤的膜周部VSD行封堵治疗 ,平均年龄 19岁 (3~ 4 8岁 )。封堵术前常规行左室造影 ,在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及透视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 ,并于术后 1、3、6、12个月随访复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 根据左室造影的不同形态 ,将VSD膜部瘤分为漏斗型、囊袋型、菜花型、弯管型 4种类型。 32例VSD合并膜部瘤患者中 ,30例成功行VSD封堵术 ,技术成功率 94 %。其中 3例采用封堵瘤体法 ,9例采用封堵右室面破口法 ,18例采用封堵左室面破口法。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 4例 ,其中 2例 3个月随访时消失。 1例术后 2周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但无心肌受损表现 ,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左室舒张末径(LVEDD)由术前的 (47 4± 7 1)mm缩小为术后的 (45 1± 7 1)mm ,缩小明显 (t =3 83,P =0 0 0 2 )。结论 应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治疗VSD膜部瘤是安全有效的 ,VSD膜部瘤的介入治疗需要根据膜部瘤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数目等情况采用不同的封堵  相似文献   

4.
经导管同期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同期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4例患者 ,年龄为 12~ 2 6岁。术前超声检查提示VSD合并ASD。VSD均为膜周部缺损 ,缺损直径 3~ 6mm ,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2~ 6mm。ASD均为继发孔型 ,缺损直径 5~ 8mm。4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 ,确定VSD适合封堵后 ,先行VSD封堵 ,最后行ASD封堵。结果  4例患者均经导管一次封堵治疗成功。左心室造影显示VSD呈囊袋型 3例 ,囊袋直径分别为 4、5和 10mm ,封堵器的直径分别为 4、8和 12mm。 1例缺损为管状 ,直径 3.5mm ,用 4mm的封堵器治疗成功。4例患者ASD伸展径为 6~ 10mm ,封堵器直径为 6~ 12mm。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介入同期封堵治疗膜周部VSD合并ASD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失败病例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以提高经胸超声心动图术前应用价值,总结失败原因。方法选取15例VSD封堵不成功病例。在分析左室造影主要观察指标后,用Philips550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在不同超声切面于术后重复测量VSD大小、观察缺损口形态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以及各瓣膜的反流情况。结果①膜周部VSD10例:膜部瘤8例,其中≥2个出口6例,膜部瘤基底部宽度8~18(10±2)mm,瘤深度3~10(6±2)mm;距主动脉瓣0~6(2±1)mm,距右房室瓣2~5(2±1)mm;均伴右房室瓣少量反流;主动脉瓣反流5例,为微量至少量。无膜部瘤2例。②嵴内型VSD5例:大小6~10(7±1)mm,距肺动脉瓣2~3(1±0.8)mm,距主动脉瓣1~2(1±0.6)mm;主动脉瓣少量反流4例;右房室瓣微量反流5例;主动脉瓣脱垂4例;5例均成五彩花样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受影响因素较多,对缺损的定位和大小的测量,应选择多切面、多方向的连续扫查法,以筛选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及合适封堵器大小,提高封堵成功率,保证VSD封堵术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伴有膜部瘤室间隔缺损的封堵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和评价伴有膜部瘤室间隔缺损(VSD)的Amplatzer伞的封堵治疗。方法 2 0 0 3年1月至2 0 0 5年4月我科共对16例VSD患者实施了Amplatzer伞封堵治疗,其中伴有膜部瘤VSD 10例。通过左室造影明确VSD大小,膜部瘤形态及与主动脉右冠瓣距离后,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为4~11(4.9±1.3)mm ,缺损上缘距主动脉根部距离0 .8 9(3.4±1.6 )mm ,膜部瘤缺损呈管状2例,囊袋状5例,漏斗状3例。膜部瘤出口2个以上4例,单出口6例。9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7例采用对称型国产室间隔封堵器。2例采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器均未影响右室流出道。其中1例嵴内型缺损,缺损上缘离主动脉右冠瓣小于1mm ,封堵器堵闭膜部瘤的出口,封堵器左室面未影响右冠瓣而封堵成功。1例因基底部宽15mm ,顶端多出口而堵闭失败,转胸外科修补治疗。左室造影即刻9例无残余分流;1例封堵器周边有流速4 .5cm s的微量分流,术后发生机械性溶血,未经治疗术后2d症状消失,复查超声,残余分流减少,流速减少为2cm s。术后发生传导阻滞者4例,其中一过性束支传导阻滞1例,永久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各2例。余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伴有膜部瘤的VSD在VSD中占有比例较高,是Am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闭合膜部空间隔缺损 (VSD)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6例VSD患者中男 4例、女 2例 ,年龄 (13.4± 4 .6 ) (6~ 2 0 )岁 ,均经心脏超声证实为膜周型VSD。 6例中除 1例6岁患者系全麻外 ,其余均在局麻上完全操作。经导管闭合治疗。先行左室造影 ,测量VSD大小及选择Amplatzer封堵器 ,再建立钢丝轨道 ,沿钢丝轨道放入传送器外鞘管 ,将封堵器与传送器并经外鞘管送至左室 ,至于VSD处 ,经心脏超声及左室造影证实封堵成功后 ,释放Amplatzer封堵器 ,退出传送器及外鞘管。结果 患者VSD直径分别为 4mm 2例 ,5mm 2例 ,7mm及 8mm各 1例。所用Amplatzer封堵器的大小分别为 6mm 2例、8mm 2例、10mm 2例。所有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的闭合膜部VSD安全、有效 ,可避免开胸手术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456例(男236例,女220例)膜周部VSD患者,年龄3~48岁,平均(14±9)岁。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及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者同时应用其他封堵装置治疗合并的畸形。结果456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检测VSD直径为2.3~18 mm(平均6.2 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6 mm(平均2.3 mm),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1.3~20 mm(平均6.4 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6 mm(平均2.4 mm)。448例封堵成功。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22 mm(平均8.6 mm)。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6例(1.3%),溶血2例(0.4%),封堵器明显移位1例(0.2%)。6例AVB患者,5例均恢复正常窦性心率,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1例(0.2%)术后6月复查,有微量残余分流,1年后消失。6例(1.3%)术后新出现主动脉瓣微量返流,10例(2%)术后即刻新出现三尖瓣少量返流,1例(0.2%)术后5d新出现三尖瓣中量返流,1例(0.2%)术后6月新出现三尖瓣少量返流。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膜周部VSD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疗效可靠、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16例患者经临床体检、心超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5~12 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通过F 6~8长鞘置入封堵器。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2~12 mm。植入封堵器直径为4~14 mm。封堵器到位后15 min左心室造影14例无分流,2例少量分流。术后1周经胸超声检查无分流,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闭合膜周部VSD安全、有效。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
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国产Amp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 0 0 3年1月至2 0 0 5年4月采用国产封堵器对16例VSD施行封堵术。患者年龄3.5~4 1(13.98±11.0 5 )岁,体重12 .5~5 9(32 .1±17.5 9)kg。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回声中断3.7~9mm(5 .34±1.75mm)。所有病人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完成VSD封堵治疗。结果 术中造影示漏斗部嵴内型2例,膜部14例。13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2例分别采用6 8mm、4 6mm动脉导管未闭Amplatzer伞封堵,另外8例应用对称型室间隔封堵器,型号为4~10 (7±2 .39)mm。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为3.2~11(4.9±1.8)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根部距离0 .8~9(3.1±2 .2 )mm ,10例合并有膜部室间隔膨出瘤.11即刻无分流,1例术后即刻有流速达4 .5cm s的2mm的残余分流。3例失败,原因分别为嵴内型缺损、多孔型缺损、操作粗暴损伤右房室瓣。术后发生一过性束支传导阻滞3例,永久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各2例,一过性机械性溶血1例。余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国产Ampla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用Amplatzer导管封堵器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4l例,VSD直径4~12.8(平均6.0)mm,其上缘距离主动脉右冠瓣4.5~12(平均6.6)mm。心导管资料示QP/QS 1.4~2,6(平均1.7),肺动脉收缩压19~34(平均25)mmHg。4l例膜周部VSD中,18例伴有膜部膨出瘤。结果 4l例VSD均顺利闭合成功,选用的ADO尺寸为6/4~16/14mm。术后心脏杂音立即消失,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胸片示肺血管影较术前减少。心电图有12例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l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均在l~2周内自行消失。随访2~21个月,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一步改善,未见ADO移位、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高效、并发症少和费用较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TTE)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方法:患者56例,男26例,女30例,年龄3~42岁,平均(15.11±8.5)岁。术前TTE严格筛选,术中跟踪观察封堵器位置、形态、有无室水平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瓣、房室瓣反流等,指导术者及时调整封堵器位置。术后准确判断封堵疗效,复查随访。结果:本组56例VSD,TTE明确诊断,准确率100%,55例封堵成功,1例因导管未能通过缺损处放弃手术,成功率98.2%。55例封堵成功的VSD超声定位准确,包括膜部27例,嵴下型25例,嵴内型3例,肌部1例。其中嵴下型VSD的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瓣环下缘距离≥2.0mm,嵴内型VSD缺损最大径≤8.0mm,肌部VSD缺损最大径≤14.0mm。结论:TTE在介入治疗VSD中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其它任何检查方法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三维超声心动图(3DE)在经心导管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行经心导管关闭PMVSD的2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常规检查建立诊断后,在超声及X线检测下经心导管堵塞室缺,并在术后2h、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TTE检查。结果:258例患者术前均行TTE检查,46例导管室行TEE检查,38例术中行3DE检查。由于术前超声心动图漏诊或不准确,20例(7.8%)堵塞失败,238例成功,成功率92.2%。超声测量PMVSD大小7.1±1.72mm,分流口(Dv)4.1±1.51mm,边缘距主动脉右冠瓣4.2±2.21mm,使用装置大小(De)4~12mm,平均6.4mm;装置大小与分流口间关系为De=1.04Dv 1.87。术后超声检查10min、2h、1个月、3个月残余分流率分别为21.8%、6.7%、1.2%、0.8%。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准确地显示PMVSD的大小、部位及其边缘的解剖形态,在术前病例的初步筛选、术中监测、堵塞器的选择、即刻效果判断及术后随访中起重要作用,是经心导管堵塞PMVSD安全、有效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经颈内静脉途径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血管病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28岁。因活动后心悸、胸闷5年入院。体检发现胸骨左缘第Ⅲ~Ⅳ肋间可闻及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室间隔缺损(VSD)并膜部瘤形成;瘤体的基底部直径约14 mm,破口直径约7 mm;心尖五腔切面,缺损离主动脉瓣约4 mm,胸骨旁短轴显示缺损位于约10点钟位置。在行心导管检  相似文献   

15.
例 1 孕妇 ,2 4岁。孕 12周 ,常规超声示 :宫内胎儿头颅光环不规则 ,双顶径变小 ,颅骨枕部骨质缺损约 13mm ,颅骨缺损处可见一大小约为 2 8mm× 12mm的实性团块脱出 (图1) ,双顶径 15mm ,股骨径 17mm ,胎盘位于子宫前壁 ,厚约2 0mm ,功能 0级 ,羊水深度 30mm。胎儿脊柱、四肢及胸、腹壁均未见异常。胎心好。超声诊断 :(1)宫内单活胎 ;(2 )先天性胎儿畸形 (颅骨缺陷伴脑膜脑膨出 )。药物流产后证实 :胎儿枕部缺损 2 0mm× 15mm ,胎儿脑膜脑膨出例 2 孕妇 ,2 2岁。孕 19周 ,常规超声示 :宫内胎儿颅骨光环不规则 ,双顶径变小 ,颅骨枕部骨质缺…  相似文献   

16.
自制封堵器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 3~ 17mm ,平均 (4 .76± 2 .96 )mm。应用 7~ 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 4~ 2 0mm ,平均(6 .6 8± 2 .76 )mm ,封堵后 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 5d。出院前 ,术后 1、6个月和 1年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196例中 191例患者封堵成功 ,成功率 97.4 %。未成功的 5例中 ,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VSD处 ,2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 ,而放弃封堵治疗。 180例术后 15min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封堵 ,11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少量分流 ,1个月后超声复查 ,8例完全封堵 ,其余 3例仍存在微量分流。并发右房室瓣少量返流 3例。术中并发短暂的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 5和 12例 ,2例并发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封堵器放置后 2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随访期间未恢复。 4例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周后恢复。封堵器放置后脱落 1例 ,经圈套器取出 ,并完成封堵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动脉导管未闭 2例 ,同时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 5~ 6 0min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Amplatzer封堵器堵闭继发孔型房中隔缺损(ASD)、膜周部室中隔缺损(VSD)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经TEE筛选符合条件的28例继发孔型ASD,2例膜周部VSD患者,测量ASD的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的关系,VSD的大小位置,在TFE引导下,以球囊测量ASD的最大伸展径,DSA下以造影测量VSD的大小,选择适当型号的封堵器,经导管堵闭ASD和VSD.结果 术前TEE所测的ASD直径11mm~36mm,术中TTE测得ASD的最大伸展径14mm~38mm.前者均小于后者,选择的封堵器的直径为14mm~40mm,28例中,除1例术中转为外科手术治疗,1例未封堵外,余26例均封堵成功,术后即刻、24h、3个月、6个月TTE随访复查均无残余分流及其他并发症。2例VSD术前TEE测量的直径分别为9mm,15mm,术中造影测得的大小为10mm,15mm,两者高度相关。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VSD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经心导管封堵小儿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经心导管封堵小儿室间隔缺损(VSD)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超声心动图在胸骨旁多个切面测量10例VSD的最大直径,确定VSD部位及其周围关系,VSD封堵术中引导封堵器的放置及疗效评价.结果:10例VSD中主动脉瓣下VSD 3例,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窦瘤形成;膜部VSD 5例中3例合并室间隔膜部瘤形成,其中2例为单孔型,1例为筛孔型;肌部VSD 2例.8例采用Amplatzer VSD封堵器、1例较小VSD用Coil弹簧圈封堵成功,另1例VSDФ>1.2cm Amplatzer封堵失败.结论:TTE可确定VSD封堵适应证,术中正确引导封堵器的放置,在小儿VSD经心导管封堵术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表现诊断为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患者34例,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其中31例应用Amplatzer不对称型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3例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术中连续经胸超声心动图和X线监测,术后1天、1月、3月、6月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超声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直径为3.0~11.6mm(平均4.5mm),距离主动脉右冠瓣2.7~7.8mm(平均3.6mm),左心室造影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3.0~8.8mm(平均5.4mm),所选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直径为4.0~16mm(平均7.9mm)。技术成功率100%。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残余分流为17.6%(6/34),24h后残余分流为8.8%(3/34),1个月后残余分流为5.9%(2/34)。34例患者术中均有一过性室性心律失常,1例发生一过性心跳骤停。术后1例出现股静脉血栓形成,3例出现了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于术后24h内发生溶血,经内科治疗后完全恢复,未见封堵器脱落、主动脉瓣返流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残余分流少见,值得在临床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20.
自1999—07~08,我们经右胸小切口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4例,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例病人,男女各2例,年龄6~22岁,平均12.6岁。房间隔缺损(ASD)1例,室间隔缺损(VSD)3例(均为膜周部),其中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