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颖 《江西医药》2012,47(11):1001-1002
目的 探讨七氟烷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3-8岁的ASA Ⅰ-Ⅱ级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30例,面罩吸入七氟烷诱导,待患儿入睡后,行臂丛阻滞,术中泵注异丙酚0.5-4mg/kg·h.结果 患儿麻醉效果满意,分泌物少,无喉痉挛发生,呼吸、循环稳定.结论 面罩吸入七氟烷睡后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辅以小剂量咪达唑仑、芬太尼和异丙酚强化麻醉,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阻滞在超高龄患者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上肢骨折79例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切开或闭合复位骨折内固定手术的麻醉效果,比较麻醉前后BP、HR、SpO2、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局麻药毒性反应、神经损伤等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79例患者除1例阻滞不全需插喉罩复合静脉全麻外,其余全部麻醉效果满意,在臂丛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且较麻醉前BP、HR、呼吸频率均有轻度下降,但是不需要处理。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超高龄患者上肢骨折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对循环、呼吸功能基本无影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肩部手术麻醉方法有颈丛、臂丛及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因费用高,危险性大,除非颈丛或臂丛麻醉失败,并不作为首选麻醉方法,而单纯颈丛及臂丛麻醉,麻醉效果常常难以完善,多数需辅助镇静、我们根据肩部神经分布的特点,将颈4神经阻滞联合肌间沟径路臂丛麻醉用于肩部手术中,麻醉效果完善,大大规避了全麻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胡凯  熊瑞昌 《江西医药》2012,47(6):528-529
目的 评价臂丛阻滞复合气管内麻醉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择期行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臂丛阻滞复合气管插管全麻(Ⅰ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Ⅱ组).结果 Ⅰ组效果确切,既避免臂丛阻滞易引起患儿哭闹不配合,产生心理创伤的问题,又克服了单纯气管内麻醉对小儿正常生理干扰较大、苏醒困难等缺点;且局麻药用量小,局麻药中毒的发生率低.结论 臂丛组滞复合气管内麻醉应用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术中安全可靠,临床效果确切,具有在基层医院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锁骨骨折手术为骨科常见的手术种类之一,在临床上通常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部分患者常需静脉辅助镇静镇痛药物才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有时麻醉失败不仅使患者承受了痛苦而且需要更改麻醉方法,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复合神经阻滞的方法,经过临床总结并验证  相似文献   

6.
更正     
臂从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麻醉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有时麻醉效果不确切,不能满足手术要求。虽然有时辅用静脉全麻药也能顺利完成手术,但却增加了麻醉的风险,给术中麻醉管理带来不必要的负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不佳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穿刺方面的问题(如异感不明显、离神经干太远、没进入神经鞘等),当造成麻醉效果不满意。常用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有肌间沟阻滞法和腋路阻滞法,而锁骨上阻滞法和锁骨下血管旁阻滞法因有致气胸的并发症而相对较少应用。选择合适的臂丛麻醉方法,直接影响麻醉的效果,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对其临床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48例进行内固定手术的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4例,观察组予以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予以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记录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患者均成功进行手术,且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更好,其生命体征变化幅度较之对照组患者更小,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异丙酚联合雷米芬太尼用于老年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静脉维持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老年臂丛神经阻滞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麻醉后使用异丙酚静脉维持,试验组在麻醉后使用异丙酚联合雷米芬太尼维持麻醉,对两组麻醉效果和对呼吸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呼吸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使用异丙酚联合雷米芬太尼作为静脉维持麻醉药物,具有很好的镇静、镇痛作用,有利于呼吸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肌间沟臂丛阻滞+颈丛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在肱骨上段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颈丛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对32例拟行肱骨上段手术的患者实施阻滞麻醉,观察镇痛及阻滞效果,起效时间及局麻药中毒、神经损伤、血管刺伤和血肿、高位全脊麻、喉返神经阻滞、颈交感神经节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阻滞起效时间(8.0±3.5)min,神经阻滞效果评级达Ⅰ级的29例,占90.6%,Ⅱ级2例,占6.3%,Ⅲ级1例,占3.1%,Ⅳ级0例,有2例误穿血管,但无血肿,无一例出现局麻药中毒,神经损伤,高位全脊麻,喉返神经阻滞,颈交感神经节阻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施行上肢手术128例经验。方法:分析2010年2月—2011年12月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施行的上肢手部、前臂、上臂、肩部及锁骨部手术的麻醉效果。结果:本组麻醉完全112例,对镇痛、肌松不全者术中辅助麻醉性镇痛药可顺利完成手术。结论: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麻醉持续时间长且可反复穿刺,并发症少而短暂,操作易于掌握,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及肩部手术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手术中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选取10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臂丛神经阻滞以及颈臂丛联合阻滞,观察2组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分别为100%、86%(P<0.05),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明显高于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出现了3例喉返神经阻滞,对照组出现了4例喉返神经阻滞,2组不良反应对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临床阻滞效果优于颈丛神经阻滞,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超定位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拟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分为2组(n=20),A组患儿选择临床常用的罗哌卡因配制浓度,即0.33%罗哌卡因+0.7%利多卡因采用盲探法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低浓度的罗哌卡因配制浓度,即0.1%罗哌卡因+0.7%利多卡因,而后在B超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儿麻醉镇痛起效时间、麻醉镇痛持续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及臂丛神经阻滞失败率。结果B组镇痛起效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均短于A组(P〈0.05),A组臂丛神经阻滞失败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患儿麻醉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定位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较低容量左布比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ASAⅠ~Ⅲ级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和全身麻醉组,每组各30例。阻滞局麻药使用0.25%左布比卡因,在超声引导定位下,分别阻滞正中、尺、桡以及肌皮神经,总量20mL。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观察术后1、2、4、12、24h的疼痛情况。结果与全身麻醉组比较,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患者术后1、2、4h均获得较低的VAS评分(均为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使用20mL的0.25%左布比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拟行上肢手术老年患者40例,采取产生随机种子数的方法分为A组: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阻滞穿刺成功后给予0.5%罗哌卡因30 ml(AstraZeneca AB,100 mg/10 ml).观察并记录患者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上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评估患者麻醉阻滞效果,并记录患者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尺神经阻滞时间较B组短[(10.58±9.79) minvs.(19.45±7.8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A组桡神经阻滞时间快于B组[(5.98±6.84)min vs.(8.46±6.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B组快[(2.55±2.31)min vs.(7.74±4.0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在上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上,A组患者起效时间较B组快[(1.71±1.43) min vs.(4.30±2.2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组麻醉效果优率明显高于B组(95% vs.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A组患者未出现麻醉相关不良反应,B组有1例患者出现穿破血管形成血肿,1例患者阻滞失败改全身麻醉.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能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麻醉效果的同时减少盲探操作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骨科12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盲探式操作,B组采用B超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两组均采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合剂。结果 A组与B组相比,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存在明显差异:A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3.3%。B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过程中患者发生寒战、惊厥发生率及血管神经损伤、止血带反应等不良反应率B组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运用于较长时间的上肢手术是更为合适,提高了穿刺、置管成功率,增加了麻醉效果的优良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浓度局部麻醉药下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上肢复杂手术治疗的患者66例,根据其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和联合组(30例),其中两组患者用药量相同,对照组患者在较高浓度下行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组患者在较低浓度下行肌间沟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组患者麻醉阻滞优良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麻醉后10、40 min,术毕10 min阻滞效果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局部麻醉药下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在不增加药量的基础上,麻醉阻滞率大大提高,麻醉效果好,且并不增加麻醉并发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利用周围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罗比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对呼吸循环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3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组(A组),氯胺酮基础麻醉后,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臂丛阻滞成功后注入0.25%罗比卡因0.5ml/kg;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组(B组),术中氯胺酮1—2mg/(kg·h)间断静脉注射。结果术中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B组少,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B组比有显著差异。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家长及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比较罗哌卡因复合2.5 mg或5 mg地塞米松对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阻滞的效果。方法 2018年5月—2019年7月在中部战区总医院行肱骨下段手术治疗患者90例,随机数法分成D2.5、D5及C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入路臂丛阻滞,D2.5、D5、C组分别给予罗哌卡因150 mg复合地塞米松2.5 mg、5 mg、生理盐水。记录患者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术后第1次需要镇痛药物时间(感觉阻滞时间)和运动阻滞时间。同时记录患者术后48 h内帕瑞昔布钠和盐酸羟考酮的使用剂量及术后12、24、48 h静止和活动下疼痛数字评分(NRS)。结果 3组间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2.5、D5组术后第1次需要镇痛药物时间、运动阻滞时间显著长于C组(均P<0.01)。术后48 h内D2.5组帕瑞昔布钠和D5组盐酸羟考酮的剂量低于C组(均P<0.05)。术后12 h,D2.5、D5组静止和活动下NRS显著低于C组(均P<0.01);D2.5、D5组术后血糖值高于C组(均P<0.01),D2.5、D5组术后血糖值高于术前(均P<0.01)。结论 2.5 mg和5 mg地塞米松等效能延长罗哌卡因经锁骨上入路臂丛阻滞时间和患者术后第1次需要镇痛药物时间。  相似文献   

19.
陈利新 《安徽医药》2013,17(11):1917-1918
目的探讨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及阻滞操作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实验组麻醉成功率达93.3%,而对照组麻醉成功率71.1%,实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率高、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王锐  韩凤 《中国当代医药》2014,(32):114-115,118
目的:观察锁骨上神经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80例锁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各40例。 A组采用单纯高位肌间沟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B组采用锁骨上神经复合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B组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锁骨上神经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