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经颈内静脉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特点及并发症。方法将20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分为两组,A组(n=100)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n=100)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均采用佛山特种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两种插管途经的穿刺成功率、完成置管时间、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1]。结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95%,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80.0%(P〈0.05),完成插管时间亦优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P〈0.05);导管相关并发症亦比锁骨下静脉穿刺少。结论表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P〈0.005),是首选的穿刺置管径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改良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右锁骨下凸为骨性标志,其下方2.0 cm为穿刺点,指向距胸锁关节1.0cm的锁骨上缘.结果 共应用改良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125例,一次置管成功为110例,二次穿刺置管成功为12例,3例改用其他穿刺方法置管成功.结论 应用此方法能有效提高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可操作性强,并发症少.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曾林胜  李江  李瑛珊  孙斌  黄友贞  刘晓玲 《江西医药》2021,56(10):1619-162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平面内穿刺与传统盲穿PICC置管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2016年5月-2017年11月行PICC置管477例,病例分为三组:A组381例,B组82例,C组14例.A组为肘部静脉可直视或可触及弹性,行传统盲穿置管病例;B组为肘部静脉不可直视且不可触及弹性,行超声引导下平面内穿刺置管病例;C组为肘部静脉可直视或可触及弹性,经2次传统盲穿仍然置管不成功,随后转为超声引导下平面内穿刺置管病例.结果 与A组相比B组及C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更高.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6.09%(328/381)、84.25%(321/381);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3.9%(77/82)、91.46%(75/82);C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2.86%(13/14)、92.86%(13/14).结论 超声引导下平面内进针PICC置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高,为那些血管条件不佳又需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提供比传统盲穿更优越的PICC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穿刺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126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手术病人随机分成2组,颈内静脉置管组(A组,n=72),锁骨下静脉置管组(B组,n=54),对置管成功率和常见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P<0.05).结论:临床麻醉中颈内静脉比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5.
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避免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误入颈内静脉的避免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06—2008年ICU病区且需行深静脉置管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100例)、B组(试验组,100例),对A组采取传统的穿刺方法进行置管,B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联合旋转头位方法进行置管,两组患者穿刺完成后均常规行x线检查以了解导管头位置。结果x光射片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导管误入颈内静脉者13例,其中A组10例,B组3例,两组穿刺方法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穿刺联合旋转头位方法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可降低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建立中心静脉通道,测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复苏纠正创伤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提高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分A、B两组对照(每组6例),A组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组。B组为普通外周血管液体复苏组。结果 A组6例,成功5例,失败1例,成功率83%,B组6例,成功2例,失败4例,成功率仅为34%。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建立中心静脉通道,测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复苏是一种能够快速有效地纠正创伤性休克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抢救危重患者应用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锁骨下静脉置管术进行改进以适应快速置管。方法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患者148例,单盲区组随机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各74例,分别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和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改良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3.24%,二次穿刺置管5例均成功,总成功率100%;传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78.40%,二次穿刺置管15例成功,总成功率98.67%,2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穿刺置管时间改良组(25.5±2.5)min,传统组(27.4±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平均留管时间均为1个月,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抢救危重患者,定位快捷方便,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王晓 《中国医药指南》2014,(23):329-329
目的探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并行有效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行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24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穿刺效果、一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5.83%,对照组为87.50%;实验组发生并发症1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4例,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839,P>0.05);实验组满意度为87.50%,对照组满意度为54.16%,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41,P<0.05)。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能达到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同样的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在临床上患者满意度更高,考虑是穿刺位置更舒适,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157例肿瘤化疗患者进行锁骨下入路静脉置管、分析锁骨下静脉置管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结果锁骨下静脉置管成功率为98%,留置时间为8~186d(平均84d),无导管阻塞及空气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肿瘤患者在化疗中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保护了静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快速有效建立危重患者静脉通路方法.方法 选择危重患者60例,其中30例行静脉留置针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A组),30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B组).结果 A组30例穿刺成功,成功率100%,成功后29例静脉通畅,通畅率96.7%.无误伤颈动脉及血肿,无气胸发生.B组30例置管成功,成功率100%,成功后30例静脉通畅,通畅率100%.1例误伤颈内动脉,2例皮下血肿,无气胸发生.穿刺置管时间A组(2.25±0.30)min,B组(9.05±2.45)min.结论 静脉留置针行简易颈内静脉穿刺术,具有深静脉穿刺的优点,且更简便、快速、经济.  相似文献   

11.
颈外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的较佳途径.方法 将9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组(E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组(Ⅰ组),锁骨下静脉穿刺组(S组),记录首次成功率、2次成功率、总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完成时间、置管完成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E组穿刺置管的穿刺完成时间比Ⅰ组和S组穿刺要短(P<0.01)、并发症少(P<0.05).E组穿刺和Ⅰ组穿刺比S组穿刺的置管完成时间长(P<0.01).三种穿刺的首次成功率、2次成功率、总成功率无差异(P>0.05).结论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简便、穿刺完成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与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是一种更为安全实用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方法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及观察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每组各100例,使用PICC途径的为A组,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为B组.A组采用PICC技术置管的护理方法;B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置管时间等情况.结果 A组一次性穿刺成功90例(90%),平均置管操作时间为(23.8±6.6)min,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92例(92%),平均置管操作时间为(5.5±2.8)min.主要并发症如静脉炎、感染、导管阻塞、导管脱落等,A组6例(6%)出现并发症,B组13例(13%)出现并发症.A组留管时间为(12±1.5)天,B组留管时间为(5±1.0)天.结论 PICC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置管中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可有效减少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导管行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进行脐静脉窒息复苏的新生儿36例为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出生的、进行脐静脉窒息复苏的新生儿3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脐静脉注射法。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导管行脐静脉置管。观察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注射顺畅度,药液外渗率,脱出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硬膜外麻醉导管行脐静脉置管一次成功率100%,对照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66.66%(24/36)。两组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导管行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疗效佳,穿刺一次成功率高,注药顺畅,药液外渗少,导管脱出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的X线片,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的X线解剖特点,另将140例分为对照组70例采用传统方法操作,改进组70例依据X线解剖特点采用改进的方法操作,对两种方法效果进行比较,及140例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的X线解剖特点。结果: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通常走行于锁骨内侧1/3段后方,一般不超出锁骨内侧1/3段的上下缘。改进组一针穿刺成功率78.57%,穿刺总成功率97.14%,穿刺置管时间(13±6.2)min;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率35.71%.穿刺总成功率85.71%,穿刺置管时间(18±7.6)min。结论:依据X线解剖特点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导引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盲穿置管在结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40例需行PICC置管治疗的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超声导引下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实施盲穿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1%、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7.1%,均高于对照组的81.4%、71.4%,置管时间(180±8.9)s短于对照组的(272±15.4)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3%(3/70),低于对照组的17.1%(12/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7.1%高于对照组的8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导引下PICC置管效果优于盲穿法,可提高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减轻穿刺痛苦,同时可缩短置管时间,降低置管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升高,是结核患者输液时一种更适合的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17.
赵鹏  曾山  田智羽  王莹 《天津医药》2019,47(9):983-986
目的 探讨简易体表定位法穿刺腋静脉的临床实用性。方法 选取起搏器植入患者96例,随机分为腋静 脉穿刺组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各48例。腋静脉穿刺组将锁骨中内1/3交点作为唯一体表定位点。置18G穿刺针尖 于该点锁骨上沿,针体外偏并与矢状长轴夹角45°,针尾处为体表进针点。穿刺针指向锁骨定位点,与胸壁呈30°~ 45°负压进针穿刺腋静脉。锁骨下穿刺组采用标准锁骨下穿刺方法。对比2组患者静脉穿刺时间、X线下调整穿刺比 例、盲穿成功率、穿刺总成功率和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组相比,腋静脉组穿刺时 间更长(min:3.35±0.97 vs. 2.74±0.90,P<0.01),X线下调整穿刺比例更高(22.91% vs. 8.33%,P<0.05)。2组患者盲 穿成功率(70.83% vs. 81.25%)和穿刺总成功率(93.75% vs. 89.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静脉组未出 现血管并发症,锁骨下静脉组出现4例。结论 简易体表定位法穿刺腋静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临床 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心包积液穿刺引流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已确诊大量心包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6例在超声定位下行中心静脉导管心包积液引流置管术,B组26例在超声定位下行传统心包穿刺术。结果 A、B两组均一次性穿入成功,A组患者满意率明显优于B组(P<0.01),并发症(心率失常、心肌损伤、感染等)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在治疗心包积液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在基层医院临床中可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9.
心律失常介入手术的外周血管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介入手术血管穿刺成功率及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190例心律失常介入手术中行血管穿刺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股动、静脉穿刺成功率为100%,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8.53%,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8.93%。②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股动脉组(7.85%)较股静脉组(0.42%)、颈内静脉组(0.15%)、锁骨下静脉组(0.22%)为高(P<0.05)。③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股静脉组、颈内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律失常介入手术外周血管并发症并不少见,经皮股动脉穿刺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大多数经内科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硬膜外麻醉改良操作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改良操作的效果。方法将558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又分为A、B2个亚组:(1)Ⅰ组:ⅠA组在开通静脉通道后,硬膜外腔穿刺前就给“静痛合剂”量的1/3,待消毒时再给余下2/3,余不变;ⅠB组在消毒时才给“静痛合剂”,静脉推注1次加入。评价术中镇静安定程度。(2)Ⅱ组:ⅡA组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硬膜外管前先入5ml为试验量,ⅡB组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即置硬膜外管,待平卧位时才开始给试验量5ml。评价从平卧到可开始手术时间和平卧后15min时术区患者的疼痛情况。(3)Ⅲ组:ⅢA既分次静脉注射“静痛合剂”,又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先注入试验剂量再置硬膜外管;ⅢB组为常规操作,置好管仰卧时开始给药,消毒时开始给“静痛合剂”,评价Ⅰ组和Ⅱ组是否有相加效应。结果3组各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分次静脉注射“静痛合剂”,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先注入试验剂量再置硬膜外管,结果患者镇静安定情况较对照组好,可开始手术的时间要短(提前开始手术),一定时间内术区疼痛较常规操作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