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的X线片,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的X线解剖特点,另将140例分为对照组70例采用传统方法操作,改进组70例依据X线解剖特点采用改进的方法操作,对两种方法效果进行比较,及140例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的X线解剖特点。结果: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通常走行于锁骨内侧1/3段后方,一般不超出锁骨内侧1/3段的上下缘。改进组一针穿刺成功率78.57%,穿刺总成功率97.14%,穿刺置管时间(13±6.2)min;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率35.71%.穿刺总成功率85.71%,穿刺置管时间(18±7.6)min。结论:依据X线解剖特点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熟悉认识锁骨下静脉的局部解剖结构,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方法对126例住院患者(男75例、女51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锁骨上人路穿刺置管术68例,(男42例、女26例)。锁骨下人路穿刺置管术58例(男33例、女25例)。结果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其中一次成功109例,占86.5%,(男71例,占94.7%;女38例,占74.5%),失败17例,占13.5%。(男4例,占5.3%;女13例,占24.55)。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难度较大,成功率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方法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经颈内静脉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特点及并发症。方法将20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分为两组,A组(n=100)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n=100)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均采用佛山特种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两种插管途经的穿刺成功率、完成置管时间、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1]。结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95%,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80.0%(P〈0.05),完成插管时间亦优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P〈0.05);导管相关并发症亦比锁骨下静脉穿刺少。结论表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P〈0.005),是首选的穿刺置管径路。  相似文献   

5.
王晓 《中国医药指南》2014,(23):329-329
目的探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并行有效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行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24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穿刺效果、一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5.83%,对照组为87.50%;实验组发生并发症1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4例,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839,P>0.05);实验组满意度为87.50%,对照组满意度为54.16%,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41,P<0.05)。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能达到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同样的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在临床上患者满意度更高,考虑是穿刺位置更舒适,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前斜角肌后缘与肩胛舌骨肌上缘交点的锁骨上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拟行大手术的成年患者349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89例,采用经前斜角肌后缘与肩胛舌骨肌上缘交点的锁骨上新进路;对照组151例,采用传统的锁骨下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同时记录总穿刺成功率、首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穿刺成功率、首次成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前斜角肌后缘与肩胛舌骨肌上缘交点锁骨上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解剖标志清楚,操作方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作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锁骨下和股静脉较两种深静脉置管术的难易程度及其主要的并发症。方法选择ICU内需做深静脉置管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A组)150例,股静脉(B组)150例,通过比较2组的穿刺的成功率及其主要并发症等指标,从而明确两个部位穿刺的优缺点。结果股静脉穿刺组成功率高,与锁骨下静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锁骨下置管并发导管移位、气胸最高(P<0.05),而股静脉置管并发误入动脉,感染,及堵管较高(P<0.05)。导管脱出并发症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种置管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操作者可以根据置管的目的,患者情况以及个人对两种置管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合理选择置管方法,减少置管出现的并发症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董文辉  李德强 《江西医药》2012,47(4):327-328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改进方法,以寻求最佳穿刺点.方法 入选2008年2月至2012年1月共152例需接受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ICU患者,随机分为改进组和传统操作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改进组共80例,一次穿刺成功74例,再次穿刺成功5例,失败1例,总穿刺成功率为98.8%;传统组72例,一次穿刺成功53例,再穿刺10例,失败9例,总穿刺成功率87.5%.两组成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并发症发生例数:传统组4例,改进组1例,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1).结论 与传统穿刺组相比,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简便,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易定位,且不影响患者的颈部及四肢活动,成功率较高,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两次锁骨下静脉置管难易及成功率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52例患者不同时段两次锁骨下静脉置管难易程度及成功率情况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重复住院需行化疗的肿瘤患者,为完成化疗均在不同时段行两次锁骨下静脉置管术,首次置管者入A组,第二次置管者入B组,两组均为52人次。结果 A组有38例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14例患者非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B组有28例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24例患者非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所有患者最终成功置管于右锁骨下静脉。A组与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A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高于B组。结论第二次锁骨下静脉置管者置管难度增大,但不影响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4种深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及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比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和PICC置管方法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利弊。方法 30例颈内静脉置管组,68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组,45例股静脉置管组,14例PICC置管组。分别记录穿刺成功率,操作所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颈内静脉组为86.6%,锁骨下静脉组为89.7%,股静脉组为88.8%,PICC组为92.8%(P〉0.05);4组深静脉置管的平均操作时间相似,没有明显差异(P〉0.05),PICC静脉置管的并发症高于其它3组,与颈内静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锁骨下静脉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与股静脉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4种深静脉穿刺技术均为成熟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上可以互补。建立良好的深静脉置管的管理方法,掌握正确的置管技术、封管技术和换药技术,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在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14例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观察组行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对照组行超声定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治疗,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颅脑外伤危重患者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其穿刺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且可长期留置导管,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改良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右锁骨下凸为骨性标志,其下方2.0 cm为穿刺点,指向距胸锁关节1.0cm的锁骨上缘.结果 共应用改良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125例,一次置管成功为110例,二次穿刺置管成功为12例,3例改用其他穿刺方法置管成功.结论 应用此方法能有效提高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可操作性强,并发症少.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穿刺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126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手术病人随机分成2组,颈内静脉置管组(A组,n=72),锁骨下静脉置管组(B组,n=54),对置管成功率和常见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P<0.05).结论:临床麻醉中颈内静脉比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4.
经锁骨上穿刺中心静脉置管1560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锁骨上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方法。方法1560例经锁骨上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成年患者,枕仰卧,穿刺点选择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与锁骨夹角的平分线上,距离夹角顶部约1.5cm,针头指向胸锁关节下缘,穿刺时穿刺针与水平面呈25°,刺入2.5~4cm即能进入锁骨下静脉,把导管导丝沿穿刺针插入中心静脉,插入时需无明显阻力。结果穿刺成功率为100%,其中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结论经锁骨上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操作相对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及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临床中因各种原因致不能平卧的危重病人行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8例行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穿刺方法:体位选择半卧位;穿刺点选择在锁骨中点的外侧1.0~1.5cm,下方1.5-2.5cm;进针的方向为穿刺针与皮肤夹角大约10°~30°角,穿刺针与锁骨轴线呈约30°~60°角,针尖指向胸骨上窝至环状软骨中1/3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深度右侧为12~15cm,左侧为14~17cm。结果成功率:穿刺总成功率100%,一针穿刺成功率67.86%,再穿刺成功率28.57%,单侧失败改对侧穿刺率3.57%;并发症:穿刺点出血3例,导管从锁骨下静脉走向颈内静脉2例,一过性心律失常1例,误入锁骨下动脉1例;导管感染1例;无血气胸、乳糜胸、导管堵塞、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安全、有效、成功率高,为不能平卧的危重患者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锁骨与第一肋骨夹角窝处穿刺点置管方法与传统锁骨中点下缘下方2cm偏内侧1cm处穿刺部位置管方法在穿刺成功率、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入院全麻术前、临终关怀及常规化疗患者共426例,年龄21~78岁,按置管时间随机分为:改良组(Ⅰ组)和传统组(Ⅱ组),比较两组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锁骨与第一肋骨夹角窝穿刺点置管组与传统锁骨中点下缘下方2cm偏内侧1cm处穿刺部位置管组一次成功率分别为92.49%和59.16%,穿刺置管时间分别为(152.36±10.61)s和(384.57±46.73)s,并发症分别为3.75%和8.92%。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法较传统置管方法成功率高,方法简单,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避免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误入颈内静脉的避免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06—2008年ICU病区且需行深静脉置管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100例)、B组(试验组,100例),对A组采取传统的穿刺方法进行置管,B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联合旋转头位方法进行置管,两组患者穿刺完成后均常规行x线检查以了解导管头位置。结果x光射片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导管误入颈内静脉者13例,其中A组10例,B组3例,两组穿刺方法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穿刺联合旋转头位方法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可降低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探头颈内静脉压迫法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首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及置管操作时间的影响。方法需经中心静脉导管静脉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540例随机分为传统操作组(保持头偏向手术侧体位)270例和超声阻断组(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进入锁骨下静脉入口处)270例。观察2组患者在首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及置管操作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超声阻断组较传统操作组明显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减少导管异位率并且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超声探头颈内静脉压迫法可提高 PICC 首次置管成功率、减少导管异位率并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照射锁骨下静脉穿刺入口处皮肤预防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效果。方法将265例EICU锁骨下静脉置管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34例和传统组131例,分别采用氦氖激光照射护理法和传统护理方法。结果实验组局部感染为3例,传统组为15例(P〈0.01);实验组隧道感染为1例,传统组为8例(P〈0.05);实验组血流感染为0例,传统组为6例(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氦氖激光照射治疗锁骨下静脉置管能有效的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股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带教方式在肿瘤科的运用,提高临床轮训初学者对股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的掌握程度。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轮训实习医师一共28名,开展轮训实习医师股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带教,统计实习医师对在带教过程中股静脉穿刺置管成功情况,分享总结股静脉穿刺置管的经验教训。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ANOVA(方差分析)。结果 研一、研二、研三带教穿刺次数分别为(3.62±0.92)次、(3.83±1.19)次、(4.25±1.49)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5,P=0.582);研一、研二、研三成功置管时间分别为(5.75±2.77)min、(6.17±3.21)min、(3.88±1.64)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9,P=0.188);研一、研二、研三出科时置管成功率别为50%(4/8)、75.0%(9/12)、62.5%(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P=0.516);研一、研二、研三掌握穿刺点定位比例分别为87.5%(7/8)、91.7%(11/12)、100.0%(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P=0.61)。结论 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肿瘤疾病患者运用广泛,因其有一定的难度及风险,对操作者的熟练程度要求更高。从研一、研二、研三3个不同年级医学生带教培训结果来看,该穿刺技术临床带教方式总体效果基本一致,有助于指导初学者掌握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受到医学生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