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7,(8):1055-1058
目的:对老年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不良反应发生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使用利奈唑胺注射剂或片剂的老年患者病例,统计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有效病例126例,年龄65~94岁,使用利奈唑胺的平均时间为(9.47±6.31)d(范围1~35 d)。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有45例(35.71%),其中血小板减少39例(30.95%),白细胞减少9例(7.14%),血红蛋白减少7例(5.55%),恶心、呕吐6例(4.76%),转氨酶升高4例(3.17%),腹泻4例(3.17%),乳酸性酸中毒2例(1.59%),皮疹2例(1.59%),药物热1例(0.79%)。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CU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利奈唑胺不同剂型间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8)。结论:医师和临床药师应该对使用利奈唑胺的老年患者密切监护,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是ICU患者,其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且应常规监测血清乳酸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合评价某综合教学医院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甲医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使用利奈唑胺注射剂或片剂的患者病例,根据药品说明书和相关指南,分析利奈唑胺的应用情况,并统计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共纳入有效病例232例,评价结果合理的有186例(80.17%),不合理的有46例(19.83%);治疗结果痊愈118例(50.86%),显效48例(20.69%),进步21例(9.05%),无效45例(19.40%)。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有69例(29.74%),其中血小板减少50例(21.55%),白细胞减少13例(5.56%),血红蛋白减少9例(3.85%),恶心、呕吐13例(5.56%),腹泻6例(2.56%),皮疹4例(1.71%),乳酸性酸中毒3例(1.28%)。ICU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CU患者(P=0.004),但片剂与注射剂、≥65岁与<65岁患者间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152,0.148)。结论: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疗效较好,但临床应用存在不合理情况,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比例较高,尤其是ICU患者,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3.
410例住院患者的利奈唑胺用药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并评价利奈唑胺的临床用药疗效及安全性,探究其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2月使用利奈唑胺的410例住院病人的用药资料,对其血小板计数相关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回归分析。结果:410例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有效率为84.63%,发生不良反应128例次,其中,血小板减少症78例(19.02%),高于国外报道(11%)。年龄>65岁、女性、治疗时间>28 d、基础血小板计数<200×109.L-1、联用3种以上抗生素等是引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显著,其致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明确该不良反应的诱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1年8月31日期间我院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细菌感染的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3组:A组老年组,B组中青年组,C组未成年组。A,B组给予利奈唑胺注射液(600mg;300mL),q12h,ivgtt;C组静脉注射利奈唑胺10mg.kg-1,q8h,ivgtt。按WHO化疗急性、亚急性毒副反应表现和分度标准观察血小板的变化。结果利奈唑胺所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患者有24例,占总人数的16.78%。A组血小板减少例数19例(19/100),B组血小板减少例数5例(5/38),C组血小板减少例数0例(0/5)。结论利奈唑胺导致血小板减少与患者的年龄,自身血小板水平,用药疗程长,免疫介导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治疗高龄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07年1月~200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住院并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85例高龄G+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有效率为88.2%,细菌学清除率77.6%,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8.8%。结论:利奈唑胺是治疗高龄G+球菌感染球菌感染患者的安全可靠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以万古霉素为对照,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住院感染患者215例,其中,利奈唑胺组(观察组)102例,万古霉素组(对照组)113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发生率分别为40.2%和8.0%;利奈唑胺组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相对危险度较高[RR=6.30,95%CI(2.69~14.77),P<0.01]。结论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万古霉素,临床使用利奈唑胺时应密切监测血小板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评价利奈唑胺(linezolid)在医院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某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两年间接受利奈唑胺注射液治疗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从HIS系统中提取微生物检查结果、用药情况等相关资料,分析其用药合理性。结果 两年间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共84例,其中痊愈9例(10.71%),显效17例(20.24%),进步26例(30.95%),无效19例(22.62%)。发生不良反应 31例(36.90%),其中,血小板减少症 13例(15.48%);谷丙转氨酶(ALT)升高9例(10.71%)。用药的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科、呼吸科为最多,重症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和术后感染为主要应用疾病。结论 利奈唑胺的临床疗效较好,但用药不合理现象比较严重,临床实践中需要进一步规范利奈唑胺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8.
利奈唑胺注射剂致血小板减少26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注射液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化期刊群》和《维普医学期刊数据库》1979~2010年国内医药学期刊,共收集利奈唑胺注射剂致血小板减少27例,除1例联合可疑致血小板降低抗菌药头孢哌酮舒巴坦外,其他26例均可排除其它可疑药物,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病历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纳。结果男21例(76.92%),女6例(23.08%%);其中年龄最大96岁,最小1岁;给药剂量除1岁患者150mg外,其余均为600mg静脉滴注;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7~14天(60.00%),停药后恢复时间3~25天。结论掌握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特点将有助于该药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4家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35例心功能不全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检出革兰阳性菌株,25例感染部位为肺,10例为血液,利奈唑胺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9%,有效时间为3~10d,有24例直接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用药后清除21例(87.5%),11例为万古霉素无效或不能耐受后换用利奈唑胺治疗,用药后清除8例(72.7%),共6例出现不良反应,3例皮疹,2例血小板减少,1例腹泻,全部患者都能够耐受。结论: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疗效确切、安全,可一线应用于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治疗或万古霉素治疗无效时换用利奈唑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ICU危重症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为临床的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甲医院ICU病房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使用利奈唑胺注射剂或片剂的成人患者病例,调查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并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通过统一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病例共57例,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为28.07%,并发血小板减少组与未并发组相比,血小板基线值较低[(174.06±53.21)×109/L:(228.93±81.86)×109/L,P=0.019],APACHEⅡ评分较高[(22.12±8.66):(16.20±4.77),P=0.039],血清肌酐清除率(Ccr)较低[(中位数41.86,四分位数间距26.26):(中位数71.84,四分位数间距56.40),P=0.003];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显示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血小板基线值(OR 5.02,95%CI 1.01~17.95,P=0.043),CCr(OR 5.16,95%CI 1.21~22.03,P=0.027)和APACHEⅡ评分(OR 3.92,95%CI 1.08~14.14,P=0.037)。结论:危重症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过程中应警惕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尤其是血小板基线值<200×109/L、肾功能不全(Ccr<50 mL·min-1)和APACHE Ⅱ≥20分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王虎军  吴雪  徐琳  刘静  李勇 《中国药房》2010,(34):3229-3231
目的:对利奈唑胺注射液致血小板减少进行前瞻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2009年因病情需要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的重症感染患者(42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重点分析该药引起血小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排除患者本身有血液系统疾病的病例14例,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后血小板数呈下降趋势的占71.43%,其中下降至异常的占21.43%,停药后6~10d全部自行恢复。结论:利奈唑胺在用药前、后应检查或监测全血细胞计数,停药后大多患者血小板数可自行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患者注射给药的使用情况,为注射给药的使用现状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军卫一号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11年4月13日我院住院患者的所有医嘱,统计并分析注射剂使用情况.结果:我院住院患者注射给药使用率为71.49%,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40.88%,低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中心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均值70.10%;经PASS系统审查的不合理用药为26例.结论:我院住院患者注射给药存在部分不合理之处,注射给药的使用现状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王丽华 《中国药房》2010,(46):4395-439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ADR监测小组2008~2009年度收集的37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类与分析。结果:375例ADR中,抗菌药引发的最多,有132例(占35.20%);注射用灭菌粉末与静脉滴注给药引发ADR最多,分别占26.13%、40.00%;ADR最常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43.31%。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在使用静脉注射用抗微生物药时要严密监测,有ADR征兆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更严重的AD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收集到的116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40种,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9例,占33.62%);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109例,占93.97%);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菌药物(53例,占45.69%),其次为中药制剂(44例,占37.93%);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80例,占68.97%),其次为全身性损害(以过敏性反应为主)和神经系统损害;新的ADR为18例,占15.52%,以中药注射剂为主(10例);严重的ADR有1例,为抗菌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结论: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重视和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我院209例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琳  郭桂明 《中国药房》2014,(31):2949-2951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成因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3-2012年上报的209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9例患者中有63例>7080岁患者发生ADR,占30.14%;最易引发ADR的药品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抗肿瘤的中药注射剂;ADR损害类型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98例,占46.89%;新的一般ADR 65例,新的严重ADR 2例。结论:中药注射剂致ADR与用药人群、患者体质、用药剂量、溶媒选择、联合用药、静脉滴速等有关。临床应加强辨证论治、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到的25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8例ADR报告中,各年龄段均有分布,但老年人多见;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171例(66.28%);抗微生物药居首120例(44.12%),共涉及药品17类113种;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有131例(45.17%)。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积极开展ADR监测工作,强化医务人员对ADR的认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以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收集到的90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0例ADR报告中,66例1965岁患者发生ADR,占73.33%;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 43例,占47.78%;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中药制剂41例,占49.38%,其次为抗感染药物19例,占21.11%;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32例,占36%);新的ADR 32例,主要为中药制剂引发;严重ADR9例,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6例。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梁培日  吴锐  贝宁  胡鸿炜  张应魏 《中国药房》2011,(40):3777-3778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与治疗组(80例)。2组均进行一般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血栓通注射剂450mg,bid治疗;治疗组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15mL,qd治疗。2组均2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情况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疏血通注射液与血塞通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使用这2种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7—2012年我院收集的疏血通注射液与血塞通注射液50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疏血通注射液ADR报告中,〉60岁患者11例,占36.67%;患者原患疾病为脑梗死者16例,占53.33%;ADR发生时间在1 d后的为16例,占53.33%;ADR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20例血塞通注射液ADR报告中,〉60岁患者5例,占25.00%,男女比例为1.86∶1;原患疾病8例为外伤,占40.00%;ADR发生时间在1 d后的为13例,占65.00%;ADR累及多个系统和(或)器官,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必须加强对疏血通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5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莫西沙星注射液(250ml:0.4g,德国拜耳)(0.4g、ivgtt、qd)抗感染;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00ml:0.5g左氧氟沙星与氯化钠0.9g)(0.5g、ivgtt、qd)抗感染,连续治疗10d。比较两组患者发热、咳嗽及啰音症状消失的时间及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两种方法治疗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患者发热、咳嗽及啰音症状方面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消失时间均远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