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血药浓度监测,探讨临床药师对颅脑损伤患者鼻饲给予丙戊酸钠的药学监护模式。方法 利用HPLC检测颅脑损伤患者鼻饲给予及静脉给予丙戊酸钠后丙戊酸的血药浓度,研究不同给药方式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探讨临床药师药学监护的作用。结果 丙戊酸钠鼻饲给药严重影响血浆药物浓度,其血药浓度均达不到有效参考范围。经临床药师建议后,丙戊酸钠改为静脉给药,血药浓度较鼻饲给药升高,达窗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临床药师在临床治疗团队中充分运用血药浓度监测方法及扎实的药学知识,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癫痫患者卡马西平、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对262例常规服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老年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卡马西平组有13.75%低于有效血药浓度,5%高于有效血药浓度,81.25%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丙戊酸组有51.96%低于有效血药浓度,3.92%高于有效血药浓度,44.12%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丙戊酸组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P〈0.01),而两组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基本相似(P〉0.05)。结论患者在给予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初次使用剂量后达到有效浓度的比率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医师在应用抗癫痫药物时应实施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癫痫患者卡马西平、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 对262例常规服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老年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卡马西平组有13.75%低于有效血药浓度,5%高于有效血药浓度,81.25%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丙戊酸组有51.96%低于有效血药浓度,3.92%高于有效血药浓度,44.12%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丙戊酸组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P<0.01),而两组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基本相似(P>0.05)。结论 患者在给予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初次使用剂量后达到有效浓度的比率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医师在应用抗癫痫药物时应实施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与性别、年龄、剂量、剂型、肝肾功能、合用药物等各因素的关系,为调整给药方案提出参考。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1-12月住院期间检测丙戊酸钠血药谷浓度的患者,记录其丙戊酸钠同一剂量满3 d的第一次血药浓度数据,以及在此期间丙戊酸钠的剂量、剂型和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用药(肝药酶诱导剂、抑制剂及碳青霉烯类药物)、肝肾功能等信息。规定稳态时的血药浓度在50~100 mg·L-1范围列为达标,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或费舍尔精确检验统计单因素影响下的达标率差异。不达标的风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该院住院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分布大致呈现负偏态分布,且平均值低于达标浓度。非缓释剂组血药浓度达标率(31.67%)低于缓释剂组(51.85%);低剂量组(22.86%)和中间剂量组(45.68%)血药浓度达标率低于高剂量组(64.0%);合用酶诱导剂组血药浓度达标率(20.83%)低于没有合用者(47.86%);合用碳青霉烯类药物者血药浓度达标率(5.56%)低于没有合用者(48.78%),且具有统计学差异。低剂量、中等剂量、非缓释剂型、合用碳青霉烯类药和合用酶诱导剂是住院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低于达标浓度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住院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低于达标浓度情况较多,临床药师应根据各个独立风险因素给出剂量调整的建议以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3种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3种常用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及药物相互作用的关系,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FPIA)对口服丙戊酸钠176例、卡马西平72例、苯妥英钠29例的癫痫患者血中药物谷浓度进行监测(277例次),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口服丙戊酸钠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有98例,有效控制率为89.80%;口服卡马西平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有49倒,有效控制率为95.92%;口服苯妥英钠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有6例,有效控制率为66.67%。结论监测癫痫患者服药后不同时间段体内的血药浓度,对临床及时调整给药方案、降低癫痫的发作率、减少抗癫痫药物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2017年1-11月85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血药浓度分布及性别、年龄、剂型、合并用药等因素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血药浓度小于50 μg·mL-142例(49.41%),在有效药物浓度范围(50~100 μg·mL-1)为41例(48.24%),结果大于100 μg·mL-1 2例(2.35%)。本次调研中患者性别、年龄、丙戊酸钠剂型及合并用药对血药浓度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日剂量与血药浓度表现出个体差异,但无剂量和血药浓度相关性。结论:患者体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存在个体差异,在应用丙戊酸钠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剂量,实施个体化给药, 提高药物疗效, 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抗癫痫疗效及不良反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其抗癫痫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癫痫药丙戊酸钠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查阅我院2010—-2012年服用丙戊酸钠的癫痫患者的病历,收集整理资料,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抗癫痫疗效和各个系统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研究共收集114例患者监测结果,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正常范围内的(50—100μg/ml)有72例,其中显效和有效的有50例(占69.44%),疗效不足或疗效差与无效的有22例(占30.56%);丙戊酸钠血药浓度〈50μg/ml的有35例,其中显效和有效的有21例(占60.00%),疗效不足或疗效差与无效的有14例(占40.00%);丙戊酸钠血药浓度〉100μg/ml的有7例。服用丙戊酸钠,出现肝功能异常者4例、肾功能异常者2例、血液系统异常者4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者3例、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者5例及皮肤不良反应者3例。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有效浓度范围内有较好的疗效,但存在个体差异。丙戊酸钠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出现了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上使用时应监测其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癫痫药丙戊酸钠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做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的162例癫痫患者开展药学监护,收集病例资料,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肝肾功能和血常规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162癫痫患者的血药谷浓度范围7.2~147.1μg/mL,不同年龄组血药浓度分布有差异,达到中毒血药浓度的例数和比例均较低,血肌酐、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等在低龄患儿组低于正常值的比例较高。结论长期服用丙戊酸钠会引起血液系统损伤及血肌酐降低,必须加强丙戊酸钠的用药监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均相酶放大免疫分析法对我院277例口服丙戊酸钠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277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中,血药浓度<50 μg?mL-1的占47.29%,在50~100 μg?mL-1的占44.76%,>100 μg?mL-1的占7.95%。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年龄相关(P<0.05),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应重视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合临床疗效等综合因素,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做到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后引起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变化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丙戊酸钠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前、期间以及停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后的血药浓度,总结变化特点,并研究给药剂量调整与血药浓度变化情况。结果:丙戊酸钠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后,美罗培南使其血药浓度下降(83.2±7.8)%,亚胺培南使其血药浓度下降(71.7±5.3)%,停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后,血药浓度逐渐恢复,但增加丙戊酸钠给药剂量对血药浓度变化影响不明显。结论:碳青霉烯类药物可致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显著降低,两者不宜联用,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198例癫痫患者进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达到有效血药浓度(50~100μg.mL-1)113例次(57.07%),低于有效血药浓度64例次(32.32%),高于有效血药浓度21例(10.61%)。结论:丙戊酸钠在体内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建议临床使用时需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测定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患者165例,分析监测结果与性别、年龄、药物剂量、剂型及合并用药间的关系。结果 0-16岁组低于50μg·mL-1比例最高,〉60岁组平均血药浓度最高;血药浓度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服用缓释片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比例高于普通片;碳青霉烯类、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不同程度影响其血药浓度。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影响因素众多,应据监测结果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者的血药质量浓度检测结果,探讨丙戊酸钠的合理用药。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丙戊酸钠的血药质量浓度,统计分析丙戊酸钠的血药质量浓度与癫痫控制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和联用药物等因素的影响。结果在115例癫痫患者中,丙戊酸钠血药质量浓度在50~100μg·mL~(-1)范围内有74例(64.35%);低于50μg·mL~(-1)有31例(26.95%);高于100μg·mL~(-1)有10例(8.70%),丙戊酸钠有效治疗血药质量浓度为50~100μg·mL~(-1),在此质量浓度范围内抗癫痫的效果优于不足此质量浓度抗癫痫的效果,但丙戊酸钠血药质量浓度高于此范围,其不良反应亦增加。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可能降低丙戊酸钠的血药质量浓度从而影响疗效。结论丙戊酸钠血药质量浓度个体差异大,且受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为实现个体化用药,应常规监测血药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14.
李丹  韩静静  顾剑  吴杰  宋金春  李荣凌 《安徽医药》2015,19(10):2026-2028
目的:分析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探讨影响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均相酶放大免疫法(EMIT)对该院门诊和住院部服用丙戊酸钠的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对监测结果行统计分析。结果监测的1162例/次中,588例/次(50.60%)血药浓度位于50~100 mg·L -1,359例/次(30.90%)<50 mg·L -1,215例/次(18.50%)>100 mg·L -1。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性别、年龄及合并用药相关(P <0.05)。结论应加强和重视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并实施个体化给药,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邓颖  刘莹珍  宋彧  周国波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4):3348-3350
目的 探讨78例癫痫患者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为临床丙戊酸钠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78例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后的血药浓度值,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78例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治疗窗(50~100 mg/L)内的有55例,占总监测次数的70.0%,临床总有效率90.9%,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1.8%;浓度低于50 mg/L的患者共21例,占总监测例次的27.0%,临床总有效率61.9%,不良反应发生率9.5%;浓度高于100 mg/L的患者共2例,占总监测例次的3.0%,临床有效率50.0%,而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结论 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监测可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对提高癫痫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癫痫患儿丙戊酸(VPA)的血药浓度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18例VPA血药浓度监测报告,包括患儿性别、年龄、丙戊酸钠日总剂量、联合用药情况、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浆白蛋白、血肌酐和稳态血药浓度。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VPA血药浓度变化的因素。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日总剂量与血药浓度呈正相关(P<0.05),白蛋白含量与血药浓度呈负相关(P<0.05),不同剂型对血药浓度有影响,丙戊酸钠缓释片与糖浆的血药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的不同剂型、给药剂量和白蛋白含量会影响VPA血药浓度,患儿性别、年龄、是否联用左乙拉西坦或拉莫三嗪、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与血药浓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血药浓度监测对丙戊酸钠预防神经外科术后癫痫发作的意义,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我院神经外科248例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结果,并根据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癫痫发作情况,评估丙戊酸钠围手术期预防癫痫的疗效.结果 血药浓度在正常治疗范围内有160例,占64.5%,高于正常治疗浓度范围有18例,占7.3%,低于正常治疗浓度范围70例,占28.2%.结论 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进行个体化给药,使丙戊酸钠维持有效治疗浓度对围手术期预防癫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MDR1)C1236T、C3435T、G26677T/A 3个SNP位点单倍型对中国汉族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实验选择单药服用丙戊酸钠的汉族癫痫患者143例,根据临床资料分为耐药组(n=68)和控制组(n=75),应用Pyrosequencing法测定MDR1基因C1236T、C3435T、G26677T/A多态性,同时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耐药组和控制组患者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结果:耐药组C3435T位点CC型发生率(66.18%)高于控制组(26.03%)(P〈0.01),而CT型发生率(19.12%)则低于控制组(60.27%)(P〈0.05),耐药组C1236T CT型(23.53%)低于控制组(45.33%)(P〈0.05);单倍体分析结果表明,丙戊酸钠耐药组单倍型CGC(18.38%)高于控制组(9.33%)(P〈0.05);单倍型TTT(10.29%)低于控制组(17.33%)(P〈0.05);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表明:CGC型的血药浓度高于控制组,两组资料间血药浓度均值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R1基因CGC单倍型影响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可能是引起丙戊酸钠耐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临床丙戊酸钠治疗癫痫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血药浓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我院97例确诊癫痫患者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未能有效控制的有8例,低于最低有效血药浓度的且有效的有2例,有4例须高于有效血药浓度方能有效控制症状。结论丙戊酸钠在治疗时须实行个体化给药方法。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单纯以有效血药浓度的范围作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甘油三酯对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 按甘油三酯四种浓度(正常甘油三酯、临界甘油三酯、高甘油三酯、极高甘油三酯)分为四组,每组以丙戊酸钠浓度分为低、中、高三种水平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用回归法考察各组线性、相关性。结果 极高甘油三酯组测定的丙戊酸钠浓度线性差与正常甘油三酯组测定的丙戊酸钠浓度可比性差。结论 极高甘油三酯影响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丙戊酸钠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