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目的:总结2002—2012年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迟发型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作参考。方法:以文献分析法对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文献分析、总结。结果: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迟发型不良反应共计99例,包括药物19种,99例,涉及头孢一代,包括头孢硫脒1例,头孢唑林4例,头孢拉定4例;头孢二代包括头孢呋辛2例,头孢孟多酯钠2例,头孢尼西钠3例;头孢三代,包括头孢曲松钠36例,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1例,头孢噻肟钠18例,头孢噻肟钠/舒巴坦1例,头孢哌酮钠3例,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5例,头孢地嗪1例,头孢匹胺1例,头孢唑肟3例,头孢他啶3例,头孢甲肟1例;头孢四代为头孢吡肟7例;头霉素类为头孢米诺钠4例。男性发生比例超过女性,年龄分布5个月~90岁,引起的不良反应表现严重的有死亡、休克、一般表现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心脑血管反应、胃肠道反应等,发生时间多集中在用药后2~10 d,最早发生于输液后15 min,最晚为术后用药后13 d,大多数病例在输液中发生,停药后发生最长时间有准确记载的为9.5 h。不良反应发生后治愈最短时间为10 min,最长10 d。结论:应重视头孢菌素类迟发型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有关报道,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双黄连口服液的应用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以"双黄连口服液"、"临床应用"为检索词,按主题检索,检索1996—2012年万方数据库,筛选并记录患者年龄、用法与用量、疗效和不良反应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30篇文献,共2 010例病例。双黄连口服液临床主要用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肺炎等,其疗效确切、安全、有效。结论:该药的临床应用宜根据患者病情对症治疗,同时注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赖氨匹林的罕见不良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倪鸿昌 《上海医药》2007,28(3):137-138
目的:总结近几年国内文献报道的赖氨匹林罕见的不良反应,供临床参考。方法:检索1989—2005年国内主要数据库,查阅原始文献,对文献报道赖氨匹林的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赖氨匹林的罕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严重过敏反应、血尿以及精神异常等。结论:应关注赖氨匹林的罕见不良反应,尤其是特殊人群,以保证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芬太尼透皮贴剂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其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知网与万方医学数据库,以"芬太尼透皮贴剂""、不良反应"或"药物不良反应""、严重""、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血压升高""、震颤""、昏迷""、呼吸抑制及呼吸衰竭"和"急性中毒"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下载文献分析其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共检索到芬太尼透皮贴剂致严重不良反应报道文献9篇病案10例,其中呼吸困难患者2例,过敏性休克2例,高血压2例,震颤1例,昏迷1例,呼吸抑制及呼吸衰竭和急性中毒各2例。结果:谨慎选择给药人群,嘱患者用药时如发生恶心、呕吐、头晕、过度镇静、便秘、尿潴留和嗜睡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文献计量学角度评估碘普罗胺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以"碘普罗胺和(或)优维显"、"不良反应和(或)过敏"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F),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42篇文献纳入研究,发表自14个省级行政区,被29种期刊收录;碘普罗胺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以50 a以上患者为主,且多为全身性损害。结论临床上应用碘普罗胺注射液时,应密切观察该年龄段患者的用药反应,并准备好相应的应急药物和设施,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蔡天进  陈尔阳  梅海霞 《海峡药学》2009,21(11):207-208
头孢匹胺钠系半合成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和杀菌力,临床上常用头孢匹胺钠与其他抗生素联合用药,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不少配伍禁忌,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的文献对头孢匹胺钠和其他抗生素的配伍禁忌作一归纳。  相似文献   

7.
33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鹏  管鸽  孟菲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3):154-155
目的:调查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以预防其发生。方法:以利奈唑胺、不良反应、血小板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0~2010)、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2010)、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90~2010)、万方数据库(1990~2010)、收集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文献和病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类型和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和转归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获得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报道共6篇,纳入33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83.5±11)岁。利奈唑胺用法用量为600mg/次,静滴,q12h。用药后平均(8±7)d发生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症。停药后(11±4)d症状缓解。结论:利奈唑胺在用药后易致血小板减少,呈可逆性,临床应用时应严密监测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刘晓东  菅凌燕  王法 《医药导报》2012,31(6):811-813
摘要目的了解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使用该药。方法以“利奈唑胺”“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等为检索词,在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中华医学会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1994~2011年有关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31篇,排除综述、同一病例的重复报道及其余交代不清的报道,共有符合标准的文献17篇,病例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不良反应涉及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结论临床应用利奈唑胺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利奈唑胺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应每周检查全血细胞计数,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李铭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270-271
目的了解头孢呋辛的临床应用,发现其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至2007年国内公开报道的头孢呋辛不良反应病例,查阅文献12篇,收集不良反应病例15例,进行分析。结果头孢呋辛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药物热,胃肠道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结论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应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用药后密切观察体征变化。  相似文献   

10.
头孢吡肟的不良反应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文献,对头孢吡肟的不良反应进行整理分析和综述.头孢吡肟在临床应用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皮肤黏膜损害、药物性发热、肝酶水平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精神异常和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探讨头孢吡肟的不良反应及其用药安全性,以促进头孢吡肟的合理用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应用该类药物。方法:检索2001—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报道的181例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降糖药的不良反应表现很多,机制复杂。最常见的是低血糖,其次是胃肠道反应。结论:临床应重视降糖药的不良反应,针对不同病人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群 《中国药房》2010,(22):2093-2095
目的:探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以"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2000年1月~2010年1月的文献进行检索并查阅原文,共计121篇文献154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ADR在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较高(占36.36%),多发生于用药后10min内(占33.77%)。临床表现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表现复杂,以变态反应为主(占42.21%)。11例死亡病例中,有9例死于过敏或过敏性休克,并且都在10min内发生。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ADR,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张喆  钱青  郑晓媛  张恩娟 《中国药房》2010,(22):2095-2096
目的:了解利托君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趋势及相关因素。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2009年收载的有关利托君致ADR文献,筛选出符合卫生部ADR诊断标准的文献26篇,共337例ADR病例,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利托君ADR发生率为29.96%(337例/1125例);数种临床表现常合并出现,心血管系统的ADR发生率最高,有284例(占76.55%);因不能耐受而停药者占总用药人数的5.93%。结论:临床上使用利托君时应加强ADR监测,及时调整给药方法,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华蟾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252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斌 《中国药房》2011,(12):1096-1098
目的:探讨华蟾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1979-2010年中国知网中公开报道的有关华蟾素注射液致ADR的个案病例报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合计252例。华蟾素注射液引起的ADR,在本次统计的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中青年发生人数较多。所致ADR以血管刺激性反应居多,有178例(70.63%);其次为变态反应,共53例(21.03%),其中过敏反应23例(9.13%)、过敏性休克3例(1.19%)、药物热27例(10.71%)。结论:华蟾素注射液引起ADR的原因较多,临床应加以重视,在用药时和用药后都应加强监测,坚持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柴胡注射液致不良反应73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柴胡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1994-2008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学期刊报道应用柴胡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多发生于〈20岁年龄组,男性略多于女性,其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的前15分钟内。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机体多个器官系统损伤,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损伤。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柴胡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第2代抗组胺药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第2代抗组胺药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为不良反应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1986~2007年国内文献源第2代抗组胺药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资料。不良反应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的分类方法分类。结果:38例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是特非拉定(22例)和阿司咪唑(11例);不良反应预后较好。结论:患者的性别、合并用药等因素能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应提高警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18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报道。了解其基本情况和文献研究趋势,为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安全警戒以及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国内文献检索到的18种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报道进行分类调查。结果:18种中药注射剂涉及不良反应病例5816例。其中,刺五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最多,均超过900例(共占74.95%);双黄连、刺五加、鱼腥草和茵栀黄4种中药注射剂部分生产企业叫停,其ADR/ADE文献发表量与监管作用相辅相成。ADR/ADE多发生于>40岁年龄组,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的30分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74.15%),死亡率0.17%(10例)。结论:临床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加强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和合理用药应是当前中药注射剂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遂宁市中心医院抗病原微生物药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上报的113例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60岁年龄段发生的ADR构成比高(51例,占54.13%);导致ADR的10种抗病原微生物药中β-内酰胺类发生率最高,其中,头孢菌素类及青霉素类药物构成比较高,分别为31.86%和28.32%;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56例,49.56%)、消化系统损害(13例,11.51%)多见。结论:建议在临床应用中加强抗病原微生物药ADR监测,最大限度地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杨佳丹  邱峰  欧阳净 《中国药房》2010,(48):4588-4589
目的:探讨氟西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与特点。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期刊全文数据库(CHDL)、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1995~2010年氟西汀所致不良反应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氟西汀引起的不良反应共计71例,男性略多于女性。所致不良反应最多为锥体外系反应16例(22.54%),其次为5-羟色胺综合征12例(16.90%)、癫痫样发作8例(11.27%)。结论:临床上应加强氟西汀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表现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2009年上报到山东省ADR监测中心的502份门诊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2例ADR报告中,抗菌药物所引起ADR最多,有109例(占21.71%);其次为中药制剂,有90例(占17.93%)。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有278例(占55.38%)。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多数,有138例(占27.49%)。结论:医务人员应强化合理用药意识,开展和加强临床ADR监测,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