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昕 《临床医药实践》2008,(13):373-375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nm23基因在宫颈癌中表达与癌细胞增殖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68例宫颈癌PCNA和nm23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C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3.53%)显著高于正常宫颈上皮中的表达(P<0.01),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nm23阳性表达率(48.53%)显著低于正常宫颈上皮中的表达(P<0.01),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PCN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nm23基因呈负相关(P<0.01)。结论:PCNA和nm23基因与宫颈癌细胞增殖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对判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估计预后是一项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与淋巴结转移最相关的基因集和基因集中的关键节点性基因,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潜在干预靶点。方法利用TCGA宫颈癌患者转录组数据集,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淋巴结转移最相关基因进行分析和排名,使用STRING和Cytospace对这些相关基因进行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对其他基因具有最广泛相互作用的基因节点,使用DAVID对这些基因在整体上进行功能识别。结果获得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重要性排序(2784个),并获得其中的关键节点基因(前13位分别为EGFR,NOTCH1,RHOA),这些基因均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最相关的基因主要聚集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MAPK通路、细胞间相互作用、黏着连接、细胞骨架调控、wnt通路等。对这些有意义的宫颈癌转移相关基因集在统计学上进行了验证,获得的关键节点基因如EGFR,NOTCH1,RHOA在临床水平均已发现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结论随机森林算法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采用此方法获得的宫颈癌转移相关的基因集有很大比例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年龄、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肿瘤分化程度、间质浸润深度、肿瘤直径、脉管内瘤栓、宫旁浸润、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累积复发率和生存率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P>0.05);肿瘤病理类型与术后累积复发率相关(P<0.05),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率与术后累积复发率和生存率均相关(P<0.05)。非鳞癌和淋巴结转移率>7.3%是影响患者术后疾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3.429、2.549,P<0.05),淋巴结转移率>7.3%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3.000,P<0.05)。结论 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对淋巴结转移率>7.3%的患者应加强术后补充治疗及随访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黄守国  秦杰  陈瑾  程虹  蒙秋  张静  王海燕 《中国医药》2013,(12):1758-1760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子宫颈癌细胞中原癌基因N—myc、抑癌基因Fas、肿瘤转移促进基因MTA1、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子宫颈癌患者的标本40例,其中腹腔镜手术及开腹手术各2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检测20例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术后N—myc、Fas、MTA1、nm23-H1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并与20例子宫颈癌开腹术后及20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组正常子宫颈组织相对照,分别对以上各组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镜术后子宫颈癌组织中N—myc、Fas、MTA1、nm23-H1基因表达量分别为0.002±0.002,0.022±0.011,0.023±0.015,0.006±0.005,开腹术后子宫颈癌组织中分别为0.006±0.002,0.008±0.003,0.070±0.029,0.002±0.002,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正常子宫颈组织中分别为0.001±0.000,0.024±0.007,0.013±0.007.0.013±O.006,以上各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上肿瘤相关基因与子宫颈癌细胞增殖转移有关,腹腔镜手术刺激通过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而降低子宫颈癌细胞增殖及转移潜能,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许国定  张智  黄海 《肿瘤药学》2016,(4):241-246
B细胞特异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基因(BMI-1)是多梳基因(PCG)家族主要成员之一,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与侵袭。近年来,BMI-1基因是肿瘤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就该基因的分子结构、功能作用、分子机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真菌类环境雌激素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对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MCF-7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ZEA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在同等条件下,溶剂对照组(ethanol,EtOH)和32×10-9mol/L ZEA对MCF-7细胞分别处理72h,收集细胞并提取细胞总mRNA,用Cy5和Cy3两种不同荧光染料通过逆转录反应将mRNA分别标记成两种探针,并与载有一组靶基因的人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经计算机扫描分析得出这些基因在经ZEA处理前后的表达差异。结果筛选出包括与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转化、应激反应、肿瘤逃逸等相关表达差异的基因共15条,其中4条基因下调(主要是抑癌基因和调节细胞增殖、凋亡相关的基因等),11条基因上调(主要是热休克蛋白基因、雌激素反应基因、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HPK/GCK激酶基因及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原癌基因等)。结论ZEA上调基因数目多于下调基因数目,且上调基因多数是促进细胞增殖的基因,还有两个是与肿瘤发生有关的基因,提示ZEA对相关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并具有一定的致癌性。  相似文献   

7.
宫颈癌系多因素关联疾病,致病因素复杂, Annexin A2参与纤溶、细胞骨架活动、胞膜运输、细胞间黏附及细胞增殖、迁移与分化等。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相关,可作为诊断肿瘤的辅助指标及评判肿瘤分级、预后的因子。  相似文献   

8.
刘勇  李启明 《江西医药》1997,32(4):198-20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230例胃粘膜病变中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情况,计算细胞增殖指数,探讨胃粘膜肠化生的增殖状态分型以及肠化生细胞增殖分型与肿瘤相关基因蛋白产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肿瘤细胞从原发灶转移到邻近和远隔器官是恶性肿瘤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肿瘤转移所涉及的基因和基因产物是目前国内外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肿瘤转移是一个涉及多步骤、多种基因及其产物的复杂过程,受着多种基因正负作用的调控。包括肿瘤细胞从原发灶脱离,侵入血管、淋巴管,黏附内皮细胞而停留在远隔部位,向外浸润,诱导血管形成,逃避宿主抗肿瘤反应和在转移部位生长。本文就目前已成功分离出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tal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988年,Steeg等分离鉴定出一种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即Nm23基因。Nm23是第一个被发现抑制肿瘤转移的基因,其表达与数种肿瘤的转移潜能病理学指标、淋巴结浸润及不良预后有关[1]。该  相似文献   

11.
PTEN抑癌基因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与肿瘤的侵袭和预后紧密相关,内源性增殖细胞的标记物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增殖有关。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探讨抑癌基因PTEN蛋白和PCNA在原发性小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原发性小肠腺癌发生、发展及临床预后性指标的关系,为判断预后提供参考指标。1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卵巢癌患者肿瘤组织相关基因编码蛋白表达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2例卵巢癌患者肿瘤组织的p53V 、CD44v5 、CD44v6 、cerbB-2 、nm23 细胞百分率和DNA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 卵巢癌患者p53V 、CD44v5 、CD44v6 、cerbB-2 的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或P<0.05),肿瘤转移者进一步升高;nm23 细胞表达率却显著降低(P<0.05),肿瘤转移时进一步降低(P<0.05).肿瘤组织DNA倍体类型不同,p53V 、CD44v5 、CD44v6 、cerbB-2 、nm23 细胞表达率明显不同.结论 卵巢癌患者肿瘤组织肿瘤相关基因编码蛋白表达率、DNA倍性和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些结果提示,肿瘤组织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和DNA倍体性,不仅可以作为卵巢癌患者病情发展和转移的指征,而且还可以作为肿瘤恶性度和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1988年,Steeg等分离鉴定出一种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即Nm23基因.Nm23是第一个被发现抑制肿瘤转移的基因,其表达与数种肿瘤的转移潜能病理学指标、淋巴结浸润及不良预后有关[1].该基因的蛋白产物为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是一种由数个16~20 kD的多肽组成的70~100 kD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靶向沉默线粒体单链DNA结合蛋白(SSBP1)基因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构建靶向SSBP1 基因的特异性siRNA,采用脂质体介导瞬时转染肝癌HepG2细胞,细胞分3组:对照组、空白转染组、转染组.Real time-PCR和Western-blot检测靶向干扰后SSBP1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划痕实验及Transwell 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转移能力.Western-blot检测增殖、侵袭转移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状况.结果 SSBP1 siRNA能够显著抑制SSBP1 mRNA和蛋白表达.与对照组和空白转染组比较,转染SSBP1 siRNA后HepG2细胞增殖能力、G2期和S期细胞比例、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G1期细胞比例、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同时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CNA、凋亡抑制基因Bcl-2、转移相关基因MMP-9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凋亡诱导基因Bax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 靶向沉默SSBP1基因能够通过线粒体途径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15.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生物学特征之一,恶性肿瘤最具破坏性的一面,常常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技术和人类基因组学发展,人们逐渐对肿瘤转移这一基因调控下的多因素、多阶段发展的复杂病理过程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发现了一些与转移高度相关的基因及其产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癌术前系统性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ammation index,SII)及临床病理特征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182例行开腹或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SII最佳截断值,分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82例患者中,46例盆腔淋巴结发生转移,转移率为25.27%。单因素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与SII≥359.15、脉管癌栓阳性、肿瘤≥2 cm、宫颈间质浸润深度≥2/3纤维肌层以及术前临床分期Ⅱ期相关(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SII≥359.15、脉管癌栓阳性、肿瘤≥2 cm、宫颈间质浸润深度≥2/3纤维肌层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SII是术前预测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指标,是早期宫颈癌淋巴结...  相似文献   

17.
肿瘤是一种多基因相关疾病,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可以特异性地与靶基因mRNA互补结合,封闭靶基因的表达,在肿瘤的基因治疗中独树一帜。现已发现许多基因在调节细胞增殖和衰老、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血管生成及信号转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证实它们在抗肿瘤反义治疗中可以作为有效的分子靶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发现的抗肿瘤反义寡核苷酸的治疗靶点,并提出了多靶点反义寡核苷酸联合应用治疗肿瘤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8.
MTA1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TA1基因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浸润转移及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2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中MTA1基因的表达.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TA1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P<0.05),MTA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MTA1基因的过度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MTA1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是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程度、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53基因多态性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llele specific polymorphism chain reaction,ASP)的方法检测p53基因型在46例宫颈癌患者及84例对照者中的表达。采用SPSS14.0软件分析p53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p53基因多态性分析显示,Pro/pro基因型在宫颈癌和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V状态分层分析,HPV阴性者中Pro/pro基因型在宫颈癌和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V阳性者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53基因多态性与患者的年龄、宫颈癌的临床分期、组织类型、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相关。不同临床分期、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中Pro/pro基因型表达差异与HPV状态无显著相关。结论 p53基因72密码子Pro/pro基因型可能是HPV阴性妇女患宫颈癌的高危因素。p53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临床病理性特征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Ets介导的实体瘤细胞侵袭转移性的影响及探讨其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抗癌药物作用靶点。方法 采用基因转染的方法,将Ets-1基因高表达在低侵袭转移的肝癌7402细胞中,使其增殖、离散侵袭能力增强,再经ATRA处理细胞,用细胞生物学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性、肝癌细胞离散性及穿透Transwell聚碳酯膜能力的改变。并用Northern杂交、Western印迹等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ATRA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 发现ATRA可抑制7402细胞因Ets-1高表达而增强的增殖、离散、侵袭性,可下调Ets、c-Met基因的表达,使MAPK、PI3K信号途径中两个关键分子 Erk/Akt的磷酸化水平降低。结论ATRA可能通过下调Ets基因的表达,进而使c-Met表达水平降低,导致MAPK、PI3K信号转导减弱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Ets基因可以作为抗癌药物作用的靶点来筛选药物或进行药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