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二甲基色胺是人们所熟知的一种致幻物质,在人类、老鼠等哺乳动物大脑中也能微量产生,结构类似于5-羟色胺,使用后会产生欣快感,但长期大量使用不仅会导致头晕、恶心等躯体不适,还可影响人的感知觉、情感、思维多个方面,甚至产生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而国外有研究表明慢性、间断性、低剂量使用二甲基色胺可有效缓解抑郁焦虑情绪。本文报道我院收治1例滥用二甲基色胺产生精神病性障碍的病例,并对其药理机制及展望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人工合成物质N,N-二异丙基-5-甲氧基色胺(5-MeO-D研,俗称Foxy或Foxy Methoxy)和α-甲基色胺(AMT)近年来在美国部分地区成为新型滥用毒品.这是一种含有色胺类成分的化合物,可产生致幻效果.自从2001年以来,亚利桑那州、德拉威州、佛罗里达州、爱达荷、伊利诺依、新泽西、佛勒冈州、维吉尼亚州、华盛顿和哥伦比亚都缉获了AMT和Foxy的样本.  相似文献   

3.
2017年《世界毒品报告》显示:苯乙胺类物质已成为继合成大麻素类、合成卡西酮类之后的第三大合成类毒品。在所有因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导致的临床病例中苯乙胺所占比例高达28.4%[1],苯乙胺类物质因其化学结构灵活多变,由此成为众多非法兴奋剂的演变"载体",加之部分苯乙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兼具兴奋与致幻的双重效应,其危害性较之传统兴奋剂类毒品有过之而无不及。本文将在阐述苯乙胺类物质演变史、滥用危害及国内管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管的经验,对苯乙胺类物质的有效管制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3、4-亚甲二氧基苯丙胺(MDMA,迷魂药)为合成的苯丙胺衍生物,作为娱乐消遣物质为青年人广泛滥用。MDMA主要作用于5-羟色胺能系统,并能引起5-羟色胺神经元损伤。其神经毒性作用机制可能和羟基自由基的形成有关。MDMA常和乙醇合并滥用。乙醇可促使羟基自由基增多,并使5-羟色胺神经元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验可疑物品的成分,为禁毒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样品通过有机溶剂浸泡超声,离心后取上清液,用GC/MS分析鉴定。结果:在邮票样品中检出苯乙胺类物质2C-C-NBOMe和2C-I-NBOMe;在巧克力样品中检出合成大麻素类物质AB-CHMINACA;在果冻样品中检出卡西酮类物质α-PVP;在液体样品中检出色胺类物质5-Me O-Mi PT、5-Me O-DALT及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procaine)。结论:形式多样、伪装性极强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制品的显著增多应该引起我国公安执法及司法技术检验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苯丙胺类是一类具有强烈兴奋作用、食欲抑制作用以及温和致幻作用的物质,被列入违禁毒品范围,在国际和国内均受严格控制。我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苯丙胺类滥用事件,如长期使用芬氟拉明减肥导致慢性中毒死亡;滥用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摇头丸,MDMA)、甲基苯丙胺(冰毒,MAMP)兴奋剂导致精神障碍和行为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负荷运动后大鼠5羟-色胺阳性反应物的变化。方法用组织化学和图象分析方法观察大鼠纹状体神经原内5羟-色胺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负荷运动后大鼠纹状体神经原5-羟色胺细胞免疫反应增强(P<0.01)。结论 5羟-色胺阳性反应物增加这可能与大运动量后躯体运动协调性发生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氯胺酮成瘾及其机制研究(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氯胺酮为苯环利啶(PCP)衍生物,是非竞争性N-甲基-D -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作为一种静脉麻醉药,它已在临床应用多年。氯胺酮具有一定的致幻作用和成瘾性,被广泛滥用于各种娱乐场所。近几年来,非法滥用氯胺酮的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本文概述了氯胺酮的药理及毒理学特性及滥用情况,并从与药物成瘾机制有关的强化效应和奖赏系统、解剖结构及NMDA受体等方面,对氯胺酮成瘾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苯丙胺(amphetamine,AMP)与多巴胺(dopamine,DA)、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和5-羟色胺(serotonin,5-HT)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化学结构相似(图1),是一种具有神经兴奋、致幻作用的化合物。AMP的基本药理毒理学机制包括:(1)抑制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  相似文献   

10.
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xy-N-methamphetamine,MDMA),属于苯丙胺类兴奋剂,是一种化学合成物质.MDMA的别名很多,因滥用者滥用后可即兴随音乐剧烈地摆动头部而不觉疲惫,因此俗称"摇头丸".长期使用MDMA对5-羟色胺(5-HT)系统和认知功能有损害作用.近年来,MDMA的滥用日益严重,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就MDMA滥用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内容主要包括MDMA使用的发展历史、危害、流行病学研究、新的流行病研究方法以及目前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氯胺酮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的解离麻醉剂,因具有致幻作用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滥用。氯胺酮滥用可引起多方面的认知障碍,造成较大的家庭和社会负担。鉴于海马在认知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氯胺酮滥用所致的认知障碍及其与海马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关系进行综述,为深入认识氯胺酮滥用所致的认知障碍及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危害性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物质滥用包括非违禁物质的滥用,违禁物质的非法使用。被滥用的违禁物质和非违禁物质均为依赖性物质(或药物),具有强化作用与奖赏效应,使用者将出现愉悦欣快的精神效应,引起一些人非医疗目的周期性或连续地使用该物质,使脑发生复杂的不良变化,最终导致对该物质的依赖和成瘾。物质成瘾是慢性、复发性脑疾病,具有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而不顾及不良后果的行为特征。物质依赖不是缺乏意志和力量的问题,而是一种影响任何人的医学疾病。当前采用药物治疗物质依赖性和行为干预的方法减少其危害已取得成效,但大多数成瘾者仍然得不到相应的治疗。要减低物质滥用及相关疾病所造成的负担,必须依靠以证据为基础的治理政策和规划。  相似文献   

13.
<正>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属于苯丙胺类兴奋剂,具有药物依赖性(主要是精神依赖性)、中枢神经兴奋、致幻、食欲抑制和拟交感效应等药理、毒理学特性,是联合国《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管制的精神活性物质。从1919年日本人合成甲基苯丙胺后,它就迅速在全世界流行开来,我国已经成为甲基苯丙胺滥用的重灾区。萌芽于20世纪初的全球毒品控制体系是在美国主导下逐渐形成的,因此研究美国甲基苯丙胺滥用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西布曲明致复发性口腔溃疡3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盐酸西布曲明(商品名曲美,Sibutramin)是一种肥胖症治疗药物.它作用于中枢系统,主要通过其胺类代谢产物抑制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再摄取而增强饱食感.本品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厌食、失眠、便秘、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致复发性口腔溃疡未见报道.目前该药在一些年青女性中有滥用趋势.  相似文献   

15.
赛洛西宾(psilocybin,PY)又名裸盖菇素、光盖菇素、裸头草碱,是一种具有神经致幻作用的神经毒素,其结构属吲哚生物碱类,是色胺衍生物,命名为二甲基-4-羟色胺磷酸。PY主要存在于psilocybe和panaeolus有毒真菌中,文献报道我国分布的psilocybe有7种,panaeolus有15种,在这两属真菌中一般还同时含有脱磷裸盖菇素(psilocin,psilocine,以下简写为PI)、一甲基裸盖菇素(baeocystin)和脱甲基类似物(norbaeocystin)。psilocybe毒菌被中南美的原住民在宗教活动中用了上千年,但是欧美国家大多数人一直不知道这种毒菌,直到1957年Wasson在美国LIFE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psilocybe的文章,人们才开始关注这种毒菌。  相似文献   

16.
5-羟色胺在机体内的作用至今尚不十分明了。5-羟色胺对于血压调节系统的作用可分为中枢与末梢两个方面。其中枢作用尚未明确。只知道改变中枢内5-羟色胺的浓度,可引起血管紧张性发生变化。5-羟色胺对末梢的作用是血管收缩作用。包括对血管的直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中枢5-羟色胺能系统对吗啡诱导小鼠行为敏化的介导作用。选用雄性昆明小鼠,每天2次注射生理盐水或吗啡10mg/kg,连续3天。停药5天后,于第9天,进行吗啡激发试验,测定小鼠的自主活动60min,观察行为敏化效应。此外,选用5-羟色胺前体物质5-羟色氨酸作为工具药,分别在吗啡处理阶段(形成期),吗啡停药阶段(转换期)以及吗啡激发试验前腹腔注射20-80mg/kg5-羟色氨酸。激发试验给予吗啡后,立即测定小鼠的自主活动。实验第9天激发试验数据表明,每天2次反复给予吗啡的小鼠,其自主活动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说明小鼠对吗啡产生了行为敏化效应。5-羟色氨酸可以选择性抑制吗啡对小鼠行为敏化的诱导作用,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然而,5-羟色氨酸对小鼠吗啡行为敏化的转换和表达无明显药理作用。因此,中枢5-羟色胺能系统的功能水平上调可能对吗啡诱导小鼠行为敏化效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植物界羟基肉桂酸(HCA)酰胺型共轭物是大家都知道的。但HCA与色胺或5-羟色胺(5-HT)的共轭物却较少见。作者曾报道旋花科番薯属植物Ipomoea obscura种子中非-麦角灵(non-ergoline)型吲哚生物碱的存在,这个化合物首次被鉴定为N_b-(对-香豆酰)5-羟色胺,命名为Ipobscurine A(1)。它也曾从红花种子(菊科,Carthamus tinctorius)中与另外一些5-HT-HCA共轭物一起被分离出来,借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5-羟色胺(5-HT)对皮层扩展性抑制(CSD)的增强作用以及大川芎丸的干预作用。方法:利用KCL诱发CSD,采用玻璃微电极记录CSD的电生理变化。腹腔注射5-羟基色胺酸(5-HTP)造成高5-HT状态.以观察5-HT对CSD的增强作用;连续灌胃大川芎丸7天后,以观察该药对正常状态和高5-HT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滥用冰毒致血压升高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1年2月—2013年4月期间在解放军92390部队医院戒毒科住院治疗的86例冰毒致血压升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滥用的种类主要是冰毒。滥用剂量为0.1~0.5g·次-1。滥用频率为1~2次·周-1者16例,3~4次·周-1者42例,5~6次·周-1者28例。滥用持续时间为1.5~5 a,其中滥用时间〈1.5 a者21例,1.5 a以上者65例。69例曾合并使用其他精神活性物质。66例血压升高无自觉症状,20例不同程度感头痛、眩晕、疲劳、气急、心悸等不适症状。治疗后,血压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症状消失。结论:滥用冰毒致血压升高多数无头痛、眩晕、心悸等不适症状,长期MA滥用可致心、脑、血管等靶器官损害而不易被察觉,经治疗后血压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