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合并细菌感染性疾病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诊治及转归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住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KD患儿共299例符合纳入标准,按照入院后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分为无感染组(150例)及感染组(149例),统计分析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热程、冠状动脉瘤、血液及生化指标等。结果:两组患儿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6,P<0.05),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使用前热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9,P<0.05);两组患儿不完全川崎病百分比、冠状动脉瘤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3,P<0.05);两组患儿实验室指标比较,感染组患儿WBC计数明显较高(t=2.663,P<0.05)、CRP明显升高(t=2.059,P<0.05)、无菌性脓尿比例明显升高(χ2=33.173,P<0.05),两组间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N末端前体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患儿中存在部分合并细菌感染灶,婴幼儿较多见,细菌感染可能与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发生率相关,但对KD患儿冠状动脉瘤发生率无明显影响。对于这部分患儿,在大剂量IVIG治疗同时,亦应早期给予足疗程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儿童房性心动过速的药物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5-2016 年收治的接受抗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109 例房性心动过速患儿临床资料,分为器质性心脏病组(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及无器质性心 脏病组,回顾性分析不同疾病组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和随访情况。结果:109 例患儿中男62 例,女47 例,发病年龄0-13.4 岁。 心肌炎组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总有效率最高,无器质性心脏病组以洋地黄治疗的总有效率最高。先天性心脏病组、心肌 病组的各药物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儿47 例,随访时间10-73(32.4±15.3)个月,心肌 炎组、无器质性心脏病组的总有效率较高,<3 岁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逸3 岁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例药物疗 效欠佳的房性心动过速患儿行射频消融术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房性心动过速无器质性心脏病患儿应用洋地黄的疗效较好, 心肌炎患儿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的疗效较好;绝大部分房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最终预后良好,其中以心肌炎、无器质性心脏病 及小年龄组患儿更佳;药物疗效不佳者建议行射频消融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我科治疗的94例乙脑患儿,收集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65例及预后不良组29例,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患儿住院期间肝功能(ALT、AST)、心肌酶谱(CK、LDH)均值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儿意识障碍程度、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疫苗接种史、初期持续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脑患儿预后与肝功能、心肌酶谱、意识障碍程度、呼吸衰竭与否、上消化道出血与否相关,与疫苗接种史、初期持续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在儿童哮喘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将97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8例和常规治疗加用孟鲁司特组49例,观察患儿急性期症状消失的时间及最大呼气流量(PEF)升高的幅度及各级哮喘患儿6个月内累积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总量及速效受体激动剂的总量,并比较两组患儿升降级治疗的例数。结果两组哮喘患儿急性期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PEF的改善幅度比较在一级哮喘患儿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二、三级哮喘患儿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于吸入糖皮质激素和吸入速效受体激动剂用量的比较,同样在一级哮喘患儿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二、三级哮喘患儿孟鲁司特组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对照组的二、三级患儿分别有35.3%(6/18)和25.0%(3/12)降级治疗,而在孟鲁司特组的数据为57.9%(11/19)和53.8%(7/13)。结论对于轻度持续和中度持续的哮喘患儿,加用孟鲁司特有助于缓解病情,减少糖皮质激素和β2受体激动剂的用量,而对于轻度间歇的哮喘患儿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体系在轻度胃肠炎合并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诊治的BICE患儿40例、热性惊厥患儿2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4例及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30名,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酶测定法检测血清中NO水平,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水平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结果 BICE组患儿血清NO及iNOS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儿童、热性惊厥组及轮状病毒肠炎组患儿(P<0.05),但TNOS水平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CE严重组及普通组患儿血清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05),BICE轮状病毒阳性组与阴性组患儿血清中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P>0.05)。结论 iNOS增加而导致的NO水平升高,可能与BICE患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KD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32例患儿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11例患儿有冠状动脉病变,对照组21例患儿无冠状动脉病变。对32例KD患儿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其血PLT、MPV、PDW和PCT,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观察组在急性期MP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PLT计数、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T计数较急性期升高,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CT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在急性期与恢复期,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KD及KD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患儿男,2岁。主因发热伴全身疱疹、进食差2d入本院就诊。患儿入院前2d无诱因出现发热,测体温在38~39℃,无寒战及抽搐,伴有全身及口腔疱疹。前胸及后背部疱疹瘙痒,手足疱疹无瘙痒;进食差,并伴有流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并惊厥26例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9年7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26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惊厥患儿,分析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探讨治疗体会.结果 26例患儿均表现为轮状病毒肠炎典型消化道症状,26例伴呕吐、腹泄;22例患儿具有惊厥典型症状;5例患儿为无热惊厥,9例患儿为热性惊厥,发热可达39℃~40℃;无明显阳性体征.所有患儿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均无升高,便常规示脂肪球+++/LP,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电解质生化正常,脑电图正常.经抗病毒、保护胃肠黏膜、调节肠道菌群、调整饮食等综合治疗2周后26例患儿均痊愈出院,出院后无再惊厥病例.结论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并惊厥的临床诊治要围绕着消化道表现、神经系统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判断,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才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避免出现再惊厥.  相似文献   

9.
<正>患儿男,11个月。2011年6月2日上午在当地接种门诊口服轮状病毒疫苗3mL(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为20100310),接种前无禁忌证。6月2日晚患儿入睡后突然大声哭闹,拒绝喝水、吃奶,患儿家长发现患儿口唇周围皮肤发红就诊。查患儿前胸、后背、颈部及腹股沟区、大腿根部均出现散在大小不等的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压之退色。患儿烦躁不安,无发热、腹泻等症状。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0.59,淋巴细胞0.24,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枸橼酸咖啡因对早产儿体质量及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使用枸橼酸咖啡因的患儿,与未使用枸橼酸咖啡因病例匹配对照,比较两组患儿生后体质量及炎症水平的变化。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使用枸橼酸咖啡因的患儿及未使用枸橼酸咖啡因患儿各27例。枸橼酸咖啡因组患儿出生体质量恢复时间(15.9±3.6)d,未使用枸橼酸咖啡因组患儿出生体质量恢复时间(10.2±3.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枸橼酸咖啡因组患儿生后第7、10、14、18、21、25、28、32天的体质量均明显降低,而第4天及第33~35天两组患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各时间段白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第19~21天枸橼酸咖啡因组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0.22 mg/L,未使用枸橼酸咖啡因组患儿hs-CRP水平0.10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第1、7、14、28 d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的使用对早产儿早期体质量增长有显著影响,表现为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延长及体质量增长迟缓。对此类早产儿需十分注意其营养管理,保证其体质量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无创辅助通气对重症手足口病早期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所有患儿均常规心电监护、血糖、血压、中心静脉压监测、抗病毒、保护脑组织、防治脑水肿等,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辅助通气,比较两组患儿气管插管几率、肺炎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以及在PICU住院时间;同时观察研究组患儿在年龄、病程方面对无创辅助通气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患儿气管插管、肺炎发生率及抗生素使用率较对照组低,在P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以上、病程5 d左右的患儿较3岁以下、病程3 d左右的患儿使用无创辅助通气的有效率高(P〈0.05)。结论无创辅助通气对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干预效果显著,对3岁以上、病程5d左右的患儿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李斌 《中国医药指南》2008,6(8):52-52,54
目的探讨铁缺乏在地中海贫血中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方法作者在进修期间对本院近8年来确诊为地中海贫血的患者常规进行铁指标检查;对符合铁缺乏标准的30例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其性别、年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铁缺乏占同期受检地中海贫血患儿的11.3%;男18例,女12例,年龄0.25~14岁;α型地中海贫血3例;β型地中海贫血27例;<3岁患儿(19例)铁缺乏多于>3岁患儿(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龄组贫血程度分别为(71.58±8.55)g/L及(73.36±9.17)g/L,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轻型及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明显多于重型β地中海贫血(P<0.05)。20例患儿脾脏未扪及。结论地中海贫血患儿可能发生铁缺乏,尤其是婴幼儿及轻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以及脾脏无肿大的患儿。  相似文献   

13.
刘虎  李巍松  胡波  李春  马先文  李涛 《安徽医药》2019,40(6):649-651
目的 探讨单孔腹腔镜下应用硬膜外穿刺针技术治疗小儿隐匿性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隐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120例,在单孔腹腔镜下用硬膜外穿刺针实施探查及腹膜外内环口疝囊结扎术。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2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阴囊血肿及皮下气肿等发生,1例(0.83%)患儿出现脐部穿刺孔大网膜脱出。术后1~2 d出院,术后门诊随访1个月,5例(4.2%)患儿出现皮下线结反应,无一例患儿出现疝复发、医源性隐睾及睾丸萎缩。结论 单孔腹腔镜下应用硬膜外穿刺针技术治疗小儿隐匿性腹股沟斜疝,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器械要求不高等优点,适合在有腔镜手术经验的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匹多莫德防治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脑瘫合并RRI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儿同时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加服匹多莫德每次400 mg,每天1次,持续服用60 d。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肝、肾功能,外周血象变化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gA、IgG水平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但Ig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gA、IgG、IgM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呼吸道感染次数减少,发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咳嗽时间均缩短(P<0.05或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BUN、ALT、WBC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多莫德用于防治脑瘫患儿RRI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管麻醉用于小儿疝气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择期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随机分为A组(丙泊酚复合骶管麻醉组)和B组(七氟醚复合骶管麻醉组),观察两组患儿麻醉期间各时点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术后清醒时间、麻醉诱导期间有无呛咳、屏气、喉痉挛、躁动等并发症及术后有无苏醒期躁动及恶心、呕吐等。结果 患儿诱导前的生命体征无明显差异;A组诱导后心率与诱导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平均动脉压(MAP)诱导前和诱导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儿血氧饱和度(Sp 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呼吸抑制发生;患儿在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1例术后躁动无恶心呕吐,B组有2例术后躁动1例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管麻醉用于小儿疝气手术麻醉效果都很显著,恢复迅速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尿α_1微球蛋白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尿α1微球蛋白(α1M)作为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肾功能损害指标的价值及尿α1M的水平与脑组织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设研究组37例HIE患儿及对照组9名正常足月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新生儿第2~3天的血清中的α1M、血尿素氮、血肌酐及尿α1M的浓度,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新生儿HIE组尿α1M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轻度、中度、重度HIE患儿尿α1M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结果提示轻度与中度、重度HIE患儿尿α1M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HIE患儿尿α1M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HIE患儿与正常足月儿之间尿α1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分析,尿α1M与HIE患儿的轻重程度存在相关性,r=0.556,P<0.01。HIE患儿三组间血清α1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α1M的测定可以早期判定HIE患儿的肾功能损伤;尿α1M与HIE的分度呈正相关,对协助临床分度、指导治疗及估计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泊酚在儿童全身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大剂量丙泊酚麻醉,研究组给予小剂量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患儿复苏期质量、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苏醒时间、镇静-躁动评分(SAS)及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插管前1min、插管后1min、切皮前1min、切皮后1min、手术探查时及手术结束时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相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各时间点心率及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患儿心率下降幅度较小,MAP波动较平稳,对照组患儿心率下降幅度较大,MAP波动较大(P<0.05)。两组患儿均有低血压、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并发症发生,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丙泊酚对儿童全身麻醉中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能够提高患儿复苏期质量,增加麻醉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300例,其中对丙种球蛋白反应敏感的患儿277例为敏感组,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患儿23例为无反应组。观察对比2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无反应组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结果治疗前敏感组静脉血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显著低于无反应组,白蛋白、血红蛋白显著高于无反应组;治疗后敏感组静脉血C反应蛋白、外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低于治疗前,血小板高于治疗前,无反应组中血小板、白蛋白、血红蛋白显著低于治疗前;丙种球蛋白1g/kg连续注射2d丙种球蛋白蛋白的无反应发生率高于丙种球蛋白2g/kg 1d内输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川崎病患儿,采取追加注射第三剂丙种球蛋白或甲泼尼龙可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伴肉眼血尿的儿童原发性IgA 肾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肾活检确诊的106例原发性IgA肾病患儿的资料,比较肉眼血尿组及无肉眼血尿组间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肉眼血尿组与无肉眼血尿组比较,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压、血尿酸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贫血发生率、蛋白尿水平、血清白蛋白、血清IgM、补体C3、补体C4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血尿组患儿更容易伴随前驱感染且病程更短,其eGFR明显低于无肉眼血尿组,分别为(153.81±72.30)mL/ (min·1.73 m2 )及(182.92±54.65)mL/ (min·1.73 m2 ),而血IgA、IgG 明显高于无肉眼血尿组,分别为(2.69±0.93)g/L、(9.26±3.41)g/L及(1.93±0.62)g/L、(6.67±2.56)g/L。肉眼血尿组患儿出现新月体的可能性(56.8%)要大于无肉眼血尿组(25.8%)。结论:伴肉眼血尿的儿童原发性IgA 肾病患儿临床表现较重,容易出现肾功能下降、大量蛋白尿等表现,其肾脏活动性病变程度明显重于无肉眼血尿的患儿且更容易出现新月体,而在慢性化病变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燕 《中国实用医药》2012,7(7):142-143
目的观察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收治小儿哮喘患儿19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8例,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实验组97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程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患儿近期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4.7%、97.9%;实验组患儿治疗近期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患儿远期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2.4%、92.8%;实验组患儿治疗远期治疗总有效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后喘息、咳嗽及咳痰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肺部哮鸣音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与实验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与体征,近远期疗效俱佳,且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