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对无糖尿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活性的影响。方法:分离无糖尿病的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以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0.0、0.1、1.0、10.0umol/L)干预,共同孵育24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单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浓度及单核细胞组织因子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它们的mRNA表达,底物发光法检测组织因子的活性。结果:罗格列酮呈剂量(0.0、0.1、1.0、10.0umol/L)依赖性地抑制无糖尿病的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TNF-α、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活性。与0.0、0.1、1.0、10.0umol/L浓度的罗格列酮干预相对应,单核细胞合成TNF-α蛋白水平分别为(306±40)、(262±32)、(236±28)、(194±23)ng/L,其表达TNF-α mRNA的相对半定量吸光值比值分别为(0.78±0.14)、(0.60±0.09)、(0.39±0.11)、(0.30±0.11);单核细胞合成组织因子抗原水平分别为(5.8±1.3)、(4.6±0.9)、(3.3±0.5)、(3.0±0.3)ng/L,其表达组织因子mRNA的相对半定量吸光值比值分别为(0.42±0.11)、(0.37±0.10)、(0.31±0.09)、(0.22±0.05),其表达组织因子活性分别为(16.2±3.2)、(8.6±2.0)、(5.4±0.6)、(4.5±0.8)umol/L(P均〈0.05)。结论:罗格列酮可抑制无糖尿病的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TNF-α、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活性,提示罗格列酮可能具有降糖外的抗炎、抗血栓作用,从而可能在ACS中起着潜在的重要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ACS患者48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3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行血清IL-6及TNF—α检测。结果ACS患者治疗前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IL-6(0.67±0.05)μg/L、TNF-μ(65.1±13.2)μg/L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但仍高于对照组(均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0.74±0.08)μg/L、TNF—±(73.6±12.0)μg/L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IL-6、TNF-α水平升高与ACS发病密切相关,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IL-6、TNF—α水平,具有减轻病变部位炎性反应和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氧自由基丙二醛(MDA)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本院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5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n=25)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25)。阿托伐他汀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口服阿托伐他汀0.02g/次,每1天服用1次,连续服用14d。采集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外周血血清,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1β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MDA表达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ency score,NDS)测定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TNF—α、IL-1β、MDA浓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组临床治疗效果NDS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TNF-α、IL-1β和MDA水平,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途径对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挥治疗和保护脑神经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和阿托伐他汀单独或联合应用对高胆固醇血症兔主动脉斑块面积和TNF-α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高胆固醇饮食8周后,随机加喂淀粉(淀粉组,n=6)或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组,5mg·kg-1·d-1,n=6)或罗格列酮钠(罗格列酮组,3mg·kg-1·d-1,n=6)或罗格列酮钠联合阿托伐他汀(联合组,阿托伐他汀钙5mg·kg-1·d-1、罗格列酮3mg·kg-1·d-1,n=6)喂养4周。以普通饲料喂养兔作为正常对照(对照组,n=6)。各组兔共喂养12周后,取兔主动脉测定内膜斑块面积,同时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24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和单核细胞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胆固醇饮食各组兔血浆和外周血单核细胞1TNF-α水平升高(均P〈0.01);与淀粉组相比,阿托伐他汀和罗格列酮体内干预都能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兔主动脉斑块面积百分数、血浆和外周血单核细胞TNF-α水平,且二者联合干预降低程度更显著(P均〈0.01);兔主动脉斑块面积与血浆/外周血单核细胞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和罗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TNF-α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且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同型半胱氨酸( Hcy)和N末端B型脑钠肽( NT-proBNP)的影响。方法12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晚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晚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两组共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Hcy和NT-proBN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Hcy分别为(25.5±8.6)μmol/L、(26.3±9.1)μmol/L,治疗后分别为(10.3±4.7)μmol/L、(16.9±7.1)μmol/L;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NT-proBNP分别为(374.7±39.2) ng/L、(359.6±36.1)ng/L,治疗后分别为(127.4±15.3)ng/L、(237.1±24.3)ng/L。两组治疗后血浆Hcy和NT-proBNP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t=6.004、29.591,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因明显的肝酶及肌酶升高而导致停药情况的发生。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Hcy和NT-proBNP。  相似文献   

6.
尤书德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2909-29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120例ACI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另选同期健康查体正常人35名为健康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20mg/次,1次/d,连服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IL-6、IL-8及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并与健康组相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IL-6、IL-8及TNF一仅水平较健康组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IL-6、IL-8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IL-6、IL一8及TNF-α水平,具有减轻炎性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降血脂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及单核细胞表达CD40L、血小板CD62P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组(40例)及常规治疗组(加例),比较观测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血小板CD62P、血小板及单核细胞表达CD40L.结果 治疗后2组血小板及单核细胞表达CD40L、血小板CD62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血小板及单核细胞表达CD40L、血小板CD62P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在治疗8周后,阿托伐他汀可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功能并显示其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血清组织因子(tissuefactor,TF)的影响。方法:体外试验,取10例ACS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分离、培养人单核细胞,予以治疗后浓度为0、0.1、1、10μmol/L的瑞舒伐他汀进行干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细胞膜TF水平。临床试验,选取28例ACS患者根据服用药物情况分为未用药物组、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各14例,检测外周血中TF含量,同时检测血脂、血糖、胰岛素、C肽、C反应蛋白等相关指标。结果:瑞舒伐他汀组在0、0.1、1、10μmol/L浓度时TF测定值分别为(6.89±1.07)、(4.08±0.69)、(3.78±0.65)、(1.99±0.65)pg/ml;在28例ACS患者外周中,瑞舒伐他汀组与未用药物干预组TF分别为(88.25±21.55)、(210.28±95.42)pg/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可降低ACS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TF的表达,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同时可改善血脂异常,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ACS患者循环血中TF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与安全性。方法:对6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原发性高脂血症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TC(4.40±1.85)mmol/L,LDL—C(2.34±0.92)mmol/L,TG(1.84±0.63)mmol/L,阿托伐他汀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降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安全有效,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冠脉事件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粘附分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入选8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常规治疗组30人,B阿托伐他汀标准剂量组29人,C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组29人。三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7、14天抽血,用ELISA法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s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80mg,d组在治疗第7天,两种血清粘附分子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10mg/d组,两组sICAM-1分别是(68.35±23.80)μg/L和(131.45±29.12)μg/L、sVCAM-1分别是(251.65±36.61)μg/L和(334.87±32.98)μg/L。此外,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剂量均显示可以显著减少两种粘附分子的水平(P〈0.05),观察时段内各组对血脂水平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可以显著降低粘附分子水平,其中阿托伐他汀术后负荷剂量冲击治疗,较标准剂量更能显著降低血清粘附分子水平,从而抑制PCI术后的炎症反应的发生,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同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将本院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记录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为(4.02±0.37) mmol/L,甘油三酯为(1.85±0.13)mmol/L,低密度脂蛋白为(2.46±0.28) mmol/L,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高敏C反应蛋白为(3.11±0.52) mg/L,IL-6为(13.44±2.35) μ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浓度,减轻患者体内血管炎症因子作用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炎症指标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将海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接收的ARDS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分为轻度组(18例)、中度组(30例)及重度组(38例)。轻度组男10例、女8例,年龄(56.80±8.18)岁;中度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7.07±8.35)岁;重度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57.22±8.43)岁。比较3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最大通气量(MVV)、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IL-6、IL-8水平。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比较采用LSD法,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RDS患者炎症指标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中度组的CRP[(32.55±6.20)mg/L比(21.40±5.18)mg/L]、TNF-α[(72.45±14.22)ng/L比(56.75±11.30)ng/L]、IL-2[(451.70±49.35)ng/L比(382.30±36.40)ng/L]、IL-6[(176.35±20.44)ng/L比(142.60±18.45)ng/L]及IL-8[(265.70±29.40)ng/L比(185.35±21.60)ng/L]高于轻度组;重度组的CRP[(43.75±7.28)mg/L比(21.40±5.18)mg/L]、PCT[(9.70±2.45)µg/L比(7.65±1.89)µg/L]、TNF-α[(89.80±15.60)ng/L比(56.75±11.30)ng/L]、IL-2[(524.85±56.75)ng/L比(382.30±36.40)ng/L]、IL-6[(214.35±22.74)ng/L比(142.60±18.45)ng/L]及IL-8[(368.9±41.35)ng/L比(185.35±21.60)ng/L]高于轻度组;重度组的CRP、TNF-α、IL-2、IL-6及IL-8高于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度组的FVC[(1.74±0.27)L比(1.98±0.31)L]、FEV1[(1.33±0.26)L比(1.56±0.28)L]、DLco[(64.30±6.82)%比(68.54±7.26)%]低于轻度组;重度组的FVC[(1.55±0.21)L比(1.98±0.31)L]、FEV1[(1.12±0.19)L比(1.56±0.28)L]、FEV1/FVC[(71.58±4.86)%比(78.58±5.46)%]、MVV[(66.80±8.70)L比(76.50±10.68)L]及DLco[(61.25±6.35)%比(68.54±7.26)%]低于轻度组;重度组的FVC、FEV1、FEV1/FVC、MVV低于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RP、PCT、TNF-α、IL-2、IL-6、IL-8与FVC、FEV1、FEV1/FVC、MVV、DLco均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均P<0.05)。结论 ARDS患者的CRP、PCT、TNF-α、IL-2、IL-6、IL-8与FVC、FEV1、FEV1/FVC、MVV、DLco密切相关,应加强炎症指标的监测,为预防ARDS患者肺功能恶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退缩及其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传统灰阶成像及虚拟组织学(virtual histology,vH)成像,评价中等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退缩及其成分的影响。方法:入选22例临床初诊为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患者至少有一支主要冠脉分支经冠脉造影目测狭窄程度在20%~50%,将其选做目标血管。造影后对目标血管行IVUS检查,记录灰阶及VH图像。所有入选患者在检查结束后给予20mg阿托伐他汀(立普妥)治疗6个月,6个月后复查冠脉造影及IVUS。比较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6个月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同时通过定量冠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分析目标血管段最小管腔直径(MLD)及直径狭窄率(Ds)变化,通过血管内超声灰阶成像及VH成像分析斑块体积变化、斑块成分变化。结果:经过6个月治疗LDL—C水平明显降低,从(3.48±0.49)mmol/L降至(2.25±0.32)mmol/L,平均降低1.23mmol/L,较基线值减少35.3%(P〈0.05);斑块体积从(362±167)mm^3降至(314±136)mm^3,缩小48.2mm^3,较基线值减少13.3%,(P〈0.05);纤维比例从66.7%±5.8%增至69.8%±4.4%(P〈0.05),坏死核心比例从12.9%±5.8%减至9.8%±4.2%(P〈0.05)。斑块体积退缩程度与LDL-C下降程度呈正相关(r=0.54,P〈0.05),坏死核心比例减少程度与LDL-C下降程度呈正相关(r=0.07,P〉0.05)。结论:冠状动脉轻度病变患者通过中等剂量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6个月可使斑块退缩并且增加斑块纤维比例、减少坏死核心比例,其中斑块退缩程度与LDL—C下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入院时纤维蛋白原(Fib)、血栓弹力图[TEG(K值)、TEG(α角)]与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于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的老年患者183例,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复杂病变组(111例)、非复杂病变组(72例),选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老年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Fib、TEG(K值)、TEG(α角)水平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l-Wallis检验、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老年ACS患者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组Fib水平高于非复杂病变组及对照组[(4.23±1.05)g/L比(3.84±0.71)g/L、(3.76±0.8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30,P=0.012);复杂病变组TEG(K值)低于非复杂病变组及对照组[(2.18±0.42)min比(2.32±0.59)min、(2.41±0.7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0,P=0.03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b是老年ACS患者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危险因素(OR=2.023,P=0.015),TEG(K值)是老年ACS患者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保护因素(OR=0.591,P=0.018);通过ROC分析,Fib联合TEG(K值)预测老年ACS患者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曲线下面积为0.75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68%和63.52%,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67 g/L和2.07 min。结论 老年ACS患者入院时Fib和TEG(K值)水平与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相关,对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有预测价值,Fib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EG(K值)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联合胱抑素C(Cys C)、血清脂蛋白(a)[Lp(a)]对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在湖北省鄂钢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行PCI治疗的184例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PCI术后6个月内是否出现冠状动脉再狭窄分为未狭窄组(145例)和再狭窄组(39例), 其中男96例, 女88例, 年龄(65.1±7.7)岁。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基础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卒中)、术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支架长度、支架直径等资料;患者入院时,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SAA、Cys C、Lp(a)水平, 采用全自动血生化仪检测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采用超声心动图监测患者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判断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具体位置。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CHD患者PCI后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