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异位囊肿的抑制作用。方法参照Jones方法建立Wistar大鼠EMs动物模型,3周后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人参皂苷Rg3组和孕三烯酮组,各组又分为2、4、6、8周共12组,观察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形态和体积的变化。结果肉眼观察:Rg3治疗前移植灶体积透明、囊状增大,有新生血管形成,Rg3治疗后血管消失、移植灶体积缩小(P<0.05);Rg3与孕三烯酮治疗后相比,移植物体积亦有明显缩小(P<0.05)。结论Rg3能明显缩小EMs大鼠模型的子宫内膜移植物体积,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早期抑制了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2.
青蒿琥酯影响大鼠异位内膜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和机制.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6周后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青蒿琥酯10mg/kg·d、青蒿琥酯50mg/kg·d、青蒿琥酯100mg/kg·d,采用灌胃法连续给药15d,观察各组异位子宫内膜体积,免疫组化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通过CD34标记异位子宫内膜血管,测定其微血管密度(MVD).结果:(1)各给药组大鼠第3次剖腹种植物体积缩小,与第2次剖腹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第3次剖腹时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2)青蒿琥酯治疗后各组的大鼠异位组织中VEGF表达和MVD数量与同时间的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3)随着青蒿琥酯剂量的增加,各组种植物体积、VEGF表达和MVD数量与同时间的空白组相比明显减少.(4) 青蒿琥酯各治疗组异位内膜MVD数量与VEGF表达呈直线正相关关系(P<0.05).(5)空白对照组异位内膜MVD数量与VEGF表达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青蒿琥酯能明显缩小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的种植物体积、抑制异位子宫内膜VEGF蛋白表达及减少MVD数目,证实它可能是通过抑制VEGF表达实现其对异位病灶的血管生成抑制作用的,有望成为EMs抗血管生成治疗新药.  相似文献   

3.
姜黄素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局部血管形成的影响和抗血管形成作用。方法:制作Wistar大鼠EMs动物模型,4周后将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姜黄素低剂量组及姜黄素高剂量组5组,持续用药28d,SP免疫组化法测定在位内膜和异位组织灶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测定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量的表达。结果:姜黄素治疗模型大鼠EMs,4周后异位组织中MVD和VEGF蛋白量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位内膜中MVD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姜黄素可剂量依赖性的抑制EMs异位组织的增生。结论:姜黄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组织中MVD的表达和VEGF蛋白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姜黄素有望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抗血管形成治疗的新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研究人重组干扰素α-2(bIFNα-2b)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并比较不同给药方式的疗效。方法:将成模的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An=15)、实验组(Bn=15)和对照组(n=8)3组,实验组A予人重组IFNα-2b10万U腹腔内注射1次,实验组B予皮下注射IFNα-2b10万U共3次,对照组不予处理。于用药后第4、6、8周开腹探查,观察移植物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异位病灶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实验组异位病灶体积呈持续减小的趋势,在治疗8周后2实验组病灶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VEGF表达与MVD值都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间在治疗8周时病灶体积、VEGF表达和MVD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FNα-2b可以抑制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血管生长,使异位内膜萎缩。  相似文献   

5.
目的:试验建立自体移植性子宫内膜异位症Wistar大鼠模型,探讨5-氟尿嘧啶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并比较不同给药剂量的疗效.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4周后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腔注射5-氟尿嘧啶30mg/kg组、5-氟尿嘧啶20mg/kg组、5-氟尿嘧啶10mg/kg组,各2周,观察各组异位病灶在给药前后体积及形态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异位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值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各给药组异位病灶体积较用药前缩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用药后VEGF、MVD的表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5-氟尿嘧啶抑制异位病灶生长及模型鼠异位内膜分泌相关因子VEGF以及MVD的表达,提示随着对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了解和预防措施的加强,5-氟尿嘧啶有望能作为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TMP)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微血管密度的影响和抗血管形成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4周后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p TMP 50,100,200 mg/(kg.d)连续给药15d,SP免疫组化法测定在位内膜和异位病灶组织中MVD的表达。结果:TMP治疗EMs模型大鼠4周后异位组织中MVD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在位内膜中MVD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TMP可剂量依赖性的抑制EMs异位组织的增生(P〈0.05)。结论:TMP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组织中MVD的表达和新生血管形成均有抑制作用,作用呈剂量依赖性。TMP有望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抗血管形成治疗的新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孕三烯酮及两者联合用药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组织中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24只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沙利度胺(20mg·kg-1·d-1)、孕三烯酮(0.5mg·kg-1·d-1)及联合用药(沙利度胺20mg·kg-1·d-1和孕三烯酮0.5mg·kg-1·d-1)4组,每组6只。药物溶于生理盐水中腹腔注射给药,模型对照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给药4wk后处死,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异位内膜的表达,并通过Ⅷ因子标记异位子宫内膜血管,检测异位内膜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沙利度胺组、孕三烯酮组及联合用药组异位内膜MVD、VEGF和TNF-α的表达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其中联合用药组MVD和VEGF比沙利度胺组和孕三烯酮组降低得更为显著(P<0.05),联合用药组TNF-α与孕三烯酮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沙利度胺和孕三烯酮可抑制大鼠异位内膜的MVD、VEGF和TNF-α的表达,从而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当两者联合用药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OEMs)和子宫腺肌病(AM)合并存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OEMs异位内膜、AM异位内膜血管形成特征。方法:以OEMs和AM合并存在的38例EMs患者和31例正常对照组子宫内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免疫组化双染法定位血管内皮细胞及周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和微血管周细胞覆盖指数(MPI)。结果:(1)OEMs异位内膜的VEGF在全周期高表达,AM及在位内膜的VEGF在分泌期高表达。(2)AM的MVD高于正常内膜、同体在位内膜及OEMs异位内膜(均P<0.01);OEMs的MVD稍高于在位内膜(P<0.05)。(3)EMs患者异位内膜表层及基底层的MPI低于正常内膜,以AM最为突出(均P<0.01)。(4)VEGF与MVD、MPI无明显相关性,而MVD与MPI呈负相关。结论:(1)血管形成机制在AM发病中占极重要地位。(2)在位内膜异常是EMs病变形成的基础。(3)AM幼稚微血管生成更活跃。  相似文献   

9.
齐之迎  尹利荣  马洪达  宋淑芳 《天津医药》2011,39(3):260-263,292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抑制剂对子宫内膜异位灶中生存素(Survivin)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模型,造模3周后开腹观察、测量异位灶形态及大小,计算体积,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来曲唑治疗组(A组)及模型对照组(B组),每组20只。给药4周后处死,观察并测量2组异位灶形态、大小,及2组异位内膜及正常内膜组(C组)的内膜组织学形态,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urvivin及Caspase-3表达情况。结果:给药4周后,A组异位灶较给药前减小(P<0.05);Survivin及Caspase-3均在内膜腺上皮细胞表达,定位于细胞浆。Survivin在A组及C组的阳性率均低于B组(均P<0.01),Caspase-3在A组及C组的阳性率均高于B组(均P<0.01),而Survivin及Caspase-3在A组与C组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灶中Survivin与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rs=-0.538,P<0.05)。结论:芳香化酶抑制剂可抑制大鼠EMs病灶的生长,并抑制异位灶中Survivin的表达,增加Caspase-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大鼠移植性肝癌进行不同途径区域灌注化疗,研究不同给药途径下化疗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移植性原位肝癌模型,分别经大鼠外周静脉,肝动脉,门静脉,肝动脉结扎的门静脉注射5-FU,给药剂量为20mg/kg,连续给药4天,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和CD34在不同途径区域化疗下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光镜下计算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结果:外周静脉组全身化疗的肝癌VEGF表达显著高于其它3个区域性灌注化疗组,区域性灌注化疗的3个化疗组中,门静脉组的VEGF表达明显高于肝动脉组和结扎肝动脉的门静脉组(P<0.05);结扎肝动脉的门静脉组肝癌组织的CD34蛋白表达和MVD最低,明显低于其他四组(P<0.05)。结论:区域性灌注化疗可有效抑制肝癌血管生成;区域性灌注化疗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可能是抑制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减少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并使MVD降低,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组织中ID-1和NRP-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uperArray功能分类基因芯片检测的方法筛选EMs血管生成相关基因,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验证。结果促血管生成的ID-1和NRP-1基因在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中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子宫内膜细胞及正常子宫内膜细胞(P<0.05);经人参皂苷Rg3作用后ID-1和NRP1基因在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中表达明显低于在位子宫内膜细胞及正常子宫内膜细胞(P<0.05)。结论人参皂苷Rg3有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细胞中ID-1和NRP1基因表达的作用,ID-1和NRP1基因可能在EMs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加味佛手散抑制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及其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新药加味佛手散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血管生成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子宫内膜自体移植法建立大鼠EMS模型,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异位内膜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抑素(endostatin)蛋白的表达,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分别检测大鼠血清和异位内膜组织中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结果加味佛手散0.045、0.09、0.18 g.kg-1能有效抑制异位内膜组织体积的增生,加味佛手散0.09、0.18 g.kg-1能降低MVD,降低VEGF蛋白的表达,降低大鼠血清和异位内膜组织中PGE2的含量,加味佛手散0.18 g.kg-1能够升高endostatin蛋白的表达。结论加味佛手散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VEGF、促进endostatin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对HepA小鼠肝癌生长、血管生成及侵袭与转移特性的影响。方法建立皮下种植肝癌小鼠模型,用药后观察小鼠肿瘤体积变化及抑瘤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移植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移植瘤的微血管密度(MVD)进行计数。结果三氧化二砷对小鼠肝癌瘤体体积和抑瘤率均具有抑制作用;三氧化二砷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降低VEGF的表达,并能降低肿瘤MVD,与未用药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氧化二砷能缩小肿瘤体积、增加抑瘤率,并能降低VEGF的表达,减少微血管密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5例胃癌组织及癌旁胃黏膜组织中CD34、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微血管密度(MVD)计数、VEGF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MVD计数均明显高于癌旁胃黏膜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0.728。MVD计数、VEGF的表达与胃癌胃壁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近期远隔转移程度呈正相关,MVD计数在不同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近期远隔转移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分化程度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着肿瘤血管生成,在胃癌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中VEGF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MVD计数、VEGF的表达可以反映胃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5.
宫颈癌微血管计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病理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和分析72例宫颈癌、24例正常宫颈组织中MVD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宫颈癌患者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宫颈浸润癌明显高于原位癌(P<0.01),浸润癌Ⅰ期与Ⅱ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MVD随着病理分级增高呈递增趋势,组织学分级Ⅰ级与Ⅱ级、Ⅲ级差异有显著性(P<0.05);MVD增高与患者的生存期有关,生存期<5年者MVD明显高于生存期>5年者(P<0.05);MVD与临床分型、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VEGF在宫颈原位癌呈低表达,原位癌强阳性率明显低于浸润癌(P<0.05);VEGF表达强弱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VEGF表达增强。VEGF表达阳性组的宫颈癌标本中MVD明显高于VEGF表达阴性组(P<0.05),且随着VEGF表达的增强,微血管密度随之增加,两者呈正相关。结论VEGF与宫颈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MVD和VEGF表达与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与直肠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相关性。方法收集经病理活检证实的直肠癌患者59例。入选病例均使用GE64排螺旋CT机行直肠癌灌注扫描,获得血容量、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图像及其具体参数数值。并获得术后癌组织标本,采用CD34、VEGF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和MVD计数、VEGF表达情况的相关性。结果直肠癌组织VEGF表达、MVD计数与血流量、血容量呈正相关,与MTT呈负相关;与PS无相关性。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能够反应直肠癌肿瘤血管生成、VEGF表达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进一步研究直肠癌侵袭转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中VEGF和MVD的表达.结果 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和MVD在增生期和分泌期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内膜(P<0.05).结论 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和MVD的高表达可能对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