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杨兵生  胡敏勇  刘强  于路  黄兆铨 《医药导报》2008,27(10):1215-1217
目的 研究炎性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水平的变化及早期应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ACS患者稳定斑块、减少炎症反应的作用. 方法 将57例ACS行P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Ⅰ组(n=29) 和治疗Ⅱ组(n=28) . 治疗Ⅰ组予以常规治疗加辛伐他汀20 mg&#8226;d-1, 每晚1 次口服; 治疗Ⅱ组予以常规治疗加辛伐他汀40 mg&#8226;d-1. 另设健康对照组(n=30)与之对照. 在PCI术前, PCI术后即刻及PCI术后2周抽血检测磷脂酶A2(sPLA2)、抗原40配体(CD40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结果 ①治疗组CD40L、sPLA2、hs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 ②治疗组PCI术后即刻CD40L、sPLA2、hsCRP水平均升高, 但只有sPLA2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5). ③治疗Ⅰ组治疗后CD40L、sPLA2和hsCRP 水平分别降低29%, 30%, 27%,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治疗Ⅱ组治疗后CD40L、sPLA2和hsCRP 水平分别降低50%, 55%, 65%,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④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治疗前CD40L、sPLA2 和hsCRP 水平相似, 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后治疗Ⅱ组CD40L、sPLA2 和hsCRP 水平明显低于治疗Ⅰ组水平(P<0.01), 血脂各组分大致相近, 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存在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及炎症加速的过程. 早期应用大剂量他汀药物, 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减少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炎症反应, 具有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探讨束支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 35例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定为A组。1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设定为B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应治疗,对Killip分级与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大于Ⅱ级患者率为11.4%,B组患者大于Ⅱ级患者率为80.0%,A组患者心功能明显强于B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82,P<0.01)。A组患者死亡率为5.7%,B组患者死亡率为66.7%,A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0.01)。结论 束支传导阻滞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增加了患者的Killip分级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陈孟英  王伟 《天津医药》2012,40(9):892-894
目的:探讨血浆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水平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23例行急诊PCI的AMI患者按2年随访期结束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分为MACE组(95例)和无MACE组(128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浆sPLA2水平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并以无MACE组血浆sPLA2水平的P75为截断点(5.48μg/L)分为高sPLA2组和低sPLA2组,应用乘积极限法分析sPLA2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MACE组的男性、2型糖尿病、白细胞计数(WBC)、尿素氮(BUN)、入院血糖(Glu)、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sPLA2、多支病变(≥2支冠状动脉病变)、从发病到球囊扩张的时间和无复流的患者比例明显多于无MACE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无MACE组;Cox回归分析显示sPLA2>5.48μg/L(RR:3.23,95%CI:1.24~12.36,P<0.001)、2型糖尿病(RR:2.78,95%CI:1.52~7.24,P<0.001)、多支病变(RR:2.37,95%CI:1.66~6.79,P<0.001)和LVEF<0.50(RR:1.74,95%CI:1.07~2.94,P=0.037)是AMI患者急诊PCI术后长期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结论:血浆sPLA2水平的升高与行急诊PCIAMI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路径管理对血管再通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近4年某院急诊科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研究组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路径管理,对照组接受传统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入院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入院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及血管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路径实施后,可规范护理过程,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尿激酶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Fractalkine、人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邯郸明仁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注射用尿激酶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47%(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升高,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血清Fractalkine、GDF-15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6.98%比11.32%,P>0.05)。结论 尿激酶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降低血清Fractalkine和GDF-15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时血B型利钠肽(BNP)水平意义。方法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诊治的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76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40例行药物治疗。比较PCI治疗与药物治疗者血清BNP水平。结果与入院时相比,入院1周后行PCI治疗患者BNP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药物治疗患者BNP水平显著升高(P<0.05);116例患者血清BNP水平随着Killip分级的升高及LVEF的降低而显著升高(P<0.05)。结论 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方法相关,同时是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力衰竭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于文敏  丁澍 《现代医药卫生》2014,(20):3087-3088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4例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组,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B组,22例)、稳定性冠心病组(C组,11例)和非冠心病对照组(D组,24例),入院48 h内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清GDF15及血浆hsCRP水平。结果 A组患者血清GDF15及血浆hsCRP水平明显高于B、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C、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DF15与血浆hsCRP水平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10,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GDF15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血浆hsCRP水平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血清淀粉酶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内科住院的尿毒症患者80例进行临床意义分析。结果 80例尿毒症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例尿毒症患者明确诊断合并急性胰腺炎12例,经禁食、抑制胰液和胰酶分泌等治疗7d后其血清淀粉酶水平较入院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多伴有血清淀粉酶水平升高,不能轻易诊断合并急性胰腺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H)高热患者血清皮质醇(CORT)、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变化,观察头部低温对其血清中CORT、LPO、SOD含量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羟胺氧化法、丙二醛法测定54例HIH应用头部低温降温(A组)与37例应用温水擦浴、冰盐水灌肠者(B组)入院第2天及高热后第2、3、4天血清CORT、LPO、SOD水平,并对两组生存者预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入院第2天血清CORT、SOD、LPO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热第2天两组血清CORT、LPO水平均较入院第2天明显升高(P<0.05,P<0.01),SOD显著降低(P<0.01);A组高热第4天血清CORT、LPO较入院第2天和高热第2天显著降低(P<0.05,P<0.01),SOD显著升高(P<0.01);B组高热第4天较高热第2天血清CORT水平显著降低(P<0.01),SOD升高不明显(P>0.05),LPO降低不显著(P>0.05),CORT、LPO较入院第2天明显升高(P<0.05,P<0.01),SOD降低(P<0.05)。两组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部低温可有效使HIH高热患者血清CORT、LPO含量降低,SOD含量升高,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方钦  文倩 《现代医药卫生》2013,(19):2898-2899
目的探讨院前电话咨询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治疗延迟的影响。方法根据院前是否电话咨询,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符合诊断标准的173例STEMI患者分为咨询组(72例)和未咨询组(101例),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延迟时间。结果咨询组患者中曾住院比例高于未咨询组(P<0.01),未咨询组患者院前延迟、患者延迟、急诊-入院时间、急诊-心电图时间、心电图-入院时间、入院-知情同意时间明显长于咨询组(P<0.05),两组患者的转运延迟时间及知情同意-溶栓/球囊扩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电话咨询能缩短治疗延迟时间、缩短发病至再灌注的时间,从而尽早开通心肌梗死患者动脉,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H)高热患者血清皮质醇(CORT)、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变化及对HIH高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羟胺氧化法、丙二醛法测定42例体温38~38.9℃者(A组)、31例体温39~39.9℃者(B组)、30例体温≥40℃者(C组)入院第2天及高热后第2天血清中CORT、LPO、SOD水平,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D组)作对照。同时对A、B、C三组预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A、B、C三组入院第2天血清CORT、SOD、LPO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明显高于D组(P<0.01);高热第2天A、B、C三组血清CORT、LPO含量较入院第2天均明显升高(P<0.05,P<0.01),SOD显著降低(P<0.05,P<0.01);B组较A、C组高热第2天血清中CORT、LPO含量明显升高或降低(P<0.05),SOD降低或升高(P<0.05)。A、B、C三组预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IH患者早期血清中CORT、LPO水平明显升高,SOD显著降低;高热时体温越高CORT、LPO水平越高,SOD越显著降低;CORT、LPO越升高,对HIH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2.
李盈  齐新  刘克强  魏丽萍 《天津医药》2012,40(9):889-891
目的:探讨血清电解质钾、钠、氯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64例疑诊为冠心病且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将冠心病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亚组与非AMI亚组,分析比较各组与亚组间血清电解质钾、钠、氯浓度及其他主要指标的变化,并对所有指标与冠脉病变支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钾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血清钠、氯水平低于非冠心病组(P<0.05或P<0.01)。AMI亚组的血清钾水平高于非AMI亚组(P<0.01),血清氯水平低于非AMI亚组(P<0.05),2亚组间血清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钾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s=0.150,P<0.05),而血清钠、氯水平与其呈负相关(rs分别为-0.254和-0.183,P<0.01)。结论:血清钾水平的升高和血清钠、氯水平的降低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水平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Ⅰ组,选择7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Ⅱ组,选择6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Ⅲ组。比较3组患者血清hs-CRP及UA水平,并对hs-CRP与UA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Ⅰ组、Ⅱ组及Ⅲ组患者hs-CRP与UA依次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0例Ⅰ组患者中共有39例(48.8%)预后不良(死亡、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预后不良患者hs-CRP与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与Ⅱ组患者血清hs-CRP与UA呈显著相关(P<0.05),而二者在Ⅲ组患者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高UA及hs-CRP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的联合检测对于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在脑损伤时对脑细胞凋亡及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及其相关介质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18只分为模型组(IR组)、灯盏花素组及假手术组各6只。用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IR)模型,用TUNEL法检测脑细胞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PLA2在脑细胞中的表达,用[3H]标记大肠杆菌膜为底物的液闪方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中sPLA2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结果缺血0.5h再灌注24h,IR组海马与皮质凋亡细胞数均多于假手术组和灯盏花素组(P<0.01)。缺血0.5h再灌注12h,IR组海马sPLA2阳性细胞数及皮质sPLA2细胞数多于假手术组和灯盏花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0.5h再灌注12h,IR组TNF-α、sPLA2及PGE2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和灯盏花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花素对MCA-IR脑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在于抑制sPLA2的激活、表达及其相关介质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共163例,根据其是否在院期间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血液生化指标和心电图等临床资料。同时对比存活组患者溶栓前后的血清hs-CRP、CK-MB、TNT和BNP水平。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预测因素。 结果 死亡组的男性、年龄>65岁、前壁心肌梗死(MI)、高血压、高血脂、饮酒、糖尿病、Killip 分级≥II级比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白细胞、血肌酐、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三硝基甲苯(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脑尿钠肽(BNP)均显著高于存活组,而HDL-C显著低于存活组(P<0.01);存活组患者溶栓后血清hs-CRP、CK-MB、TNT和BNP显著低于溶栓前,(P<0.05)。死亡组的溶栓成功率显著低于存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高龄、血肌酐和hs-CRP水平升高、前壁MI、BNP升高、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溶栓不通、在院期间发生心源性休克和Killip分级≥Ⅱ级因素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发生应激性高血糖后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110例AMI患者入院后随机测定2次以上血糖,所有患者既往均排除糖尿病史。将其分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62例(A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随机血糖≥11.1 mmol/L)48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的疾病发展进程,尤其注重30 d内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面积的延展、心肌梗死的再发、心肌梗死后的心绞痛、致命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脏死亡事件。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43.64%,AMI急性期B组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面积的延展、心肌梗死的再发、心肌梗死后的心绞痛、致命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脏死亡事件的发生几率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与AMI患者30 d内预后较差相关。  相似文献   

17.
王希柱  宋月霞 《中国药房》2005,16(18):1408-1410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的可能机制。方法:60例AMI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美托洛尔,比较2组恶性心律失常和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情况以及QT离散度、左室重构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恶性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例数明显降低(P<0.01~0.05),QT离散度显著减少(P<0.01),左室重构变化更小(P<0.05)。结论:美托洛尔可能通过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及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减少QT离散度、抑制左室重构等方面降低AMI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循环中Galectin-3及BNP浓度变化与其危险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入院后24 h内检测外周血Galectin-3浓度,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6个月,观察外周血Galectin-3及BNP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40例)相比较,AMI组外周血Galectin-3及BNP浓度明显升高(P<0.01),且Galectin-3表达水平高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P<0.05)。结论 AMI组外周血半乳糖凝集素-3及BNP的表达水平可反映AMI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心血管事件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时心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出院时心率分为2组:A组55~70次/分,B组>70次/分。随访24个月,观察其心因性死亡,及因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再住院率。结果 A组的心因性死亡,及因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分别为8.3%,6.0%,11.9%,3.6%。B组的心因性死亡,及因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分别为17.9%,20.2%,23.8%,9.5%。B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高于A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出院时心率水平的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应严格控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溶栓与院前溶栓治疗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患者病例68例,将其按照治疗方式分成住院溶栓组和院前溶栓组,而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院前组血管再通率较住院组高(P<0.05),院前组开始溶栓时间较住院组短(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溶栓治疗较住院溶栓治疗节约时间,血管再通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