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豆激酶体外活性测定及影响因素考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建立纳豆激酶(NK)体外活性测定方法,考察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对甲基苯磺酰-L-精氨酸甲酯(TAME)作为底物,用变色酸反应显色,在574 nm波长处比色测定酶活性。结果NK在0.05~0.25 mg/m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NK在pH 8.0,4℃,活性保持最久。结论TAME法测定NK活性操作简便,可较准确测定NK体外活性。温度、pH、某些溶剂对NK的活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纳豆激酶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专属性、灵敏度及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等几个方面,对TAME法和纤维蛋白平板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TAME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适合作为常规的分析检测手段,而平板法虽专属性高,却操作繁琐,适宜于定性分析.结论:利用TAME法与平板法各自的优点,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纳豆激酶的活性检测方法,可达到高效灵敏、专属性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纳豆激酶分离纯化工艺及酶学性质。方法纳豆激酶发酵液的粗提物经Superdex 75凝胶色谱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离纯化,采用TAME法测定酶的活性,通过SDS-PAGE对纯化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SDS-PAGE中显示单一色带,相对分子质量28000,以TAME为底物时纳豆激酶的米氏常数(Km)为35.47mmol/L,最适宜的温度37℃,最适宜pH为8.6。结论该分离纯化方法可以得到较纯的纳豆激酶。  相似文献   

4.
齐香君  桂丽 《中国新药杂志》2007,16(10):769-772
目的:确定一种测定纳豆激酶活性的方法。方法:建立琼脂粉-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定纳豆激酶的活性,并对本法与纤维蛋白平板法、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定纳豆激酶活性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结果:琼脂粉-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定纳豆激酶活性,具有溶圈明显、易于测量、机械强度好、操作简便、成本低等优点,该法的测定下限为55IU·mL~(-1),精确测定范围为326.6~2 200IU·mL~(-1)。结论:琼脂粉-纤维蛋白平板法可以测定纳豆激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纳豆激酶活性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先后建立的纤维平板法等几种测定纳豆激酶活性的方法进行概括总结介绍.  相似文献   

6.
对先后建立的纤维平板法等几种测定纳豆激酶活性的方法进行概括总结介绍.  相似文献   

7.
豆豉中纳豆杆菌的筛选和纳豆激酶的初步分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利用改良的培养基 纤维蛋白平板法 ,从我国传统食品豆豉中筛选出具有高纤溶活性的纳豆杆菌菌株 ;菌株液体发酵法制得粗酶液 ,采用沉淀法及柱层析等方法从发酵液中初步分离纳豆激酶 ;并应用体外溶栓实验考察分析了纳豆激酶的纤溶活性 ,为开发新型溶栓药物及保健食品提供了实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纳豆激酶活性测定方法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谢秋玲  林剑 《广东药学》2000,10(6):8-10
对先后建立的纤维平板法等几种测定纳豆激酶活性的方法进行概括总结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同时测定头孢氨苄(CEX)和甲氧苄啶(TMP)含量的新方法。方法:采用流动注射 H 点标准加入法,在 TMP 的等吸收点波长260.5 nm 和279.8 nm 处对试样进行标准加入测定,计算 CEX 的含量。在290.0nm 处测定TMP 含量。结果:胶囊中其他辅料对样品测定无干扰,CEX 和 TMP 在0~35μg·mL~(-1)范围内均遵从比尔定律,两者的 RSD(n=4)分别为1.3%及2.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准确,适合于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维生素D3注射液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65±1nm波长处测定维生素D3溶液的吸收度。结果:维生素D3的浓度与吸收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样品的平均吸收率为99.6%。结论:本办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1.
纳豆激酶分离纯化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提高纳豆激酶的溶栓活性,从纳豆粗提物中分离纯化了纳豆激酶。采用Butyl-Toyopead柱层析对纳豆粗提物进行了分离纯化,以试管法确定和收集了活性部位,用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定了活力,并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对分离纯化的效果进行了检验。考察了纳豆激酶粗提物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SDS-PAGE中观察到三条明显的蛋白谱带,其中相对分子质量为19275和27101的区带具有与文献报道类似的纳豆激酶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纤溶活性,而相对分子质量为14400的蛋白区带与文献报道的纳豆激酶的相对分子质量大有差异。纯化倍数为50倍,活性回收率为75.57%。初步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其外观在40℃和60℃保存条件下发生变化,纤溶活力在60℃保存条件下发生显著变化。而4℃条件下活力和外观却很少有变化;纳豆粗提物在不同湿度条件下均具有较强吸湿性。纳豆粗提物对高温和高湿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2.
纳豆激酶是一种在日本发现的高效血栓溶解酶,综述了纳豆激酶的发现、活性测定、分离纯化、溶栓作用研究及开发现状.  相似文献   

13.
黄颂  李枝瑞 《海峡药学》2005,17(4):57-58
目的对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中5-HMF进行定量。方法应用系数倍率法与吸收度减法技术联用,不经分离在284nm、320nm波长处直接测定。结果消除了甲硝唑的吸收干扰,测得5-HMF在284nm波长处的吸收度。结论方法简单,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4.
纳豆激酶的纤溶活性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纳豆激酶的抗血栓作用 ,探讨其主要作用机理。方法通过药理实验方法观察纳豆激酶对体内急性血栓形成 ,以及对血液凝固系统全血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纳豆激酶提取物可对抗小鼠体内血栓形成 ,对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均有影响 ,同时有直接的溶栓作用。结论纳豆激酶具有较强的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5.
李小军  李绪翠 《药品评价》2005,2(4):290-291
目的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氧氟沙星片的含量。方法利用氧氟沙星在293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的特点,测定其吸收度,并对该法与HPLC法测得的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氧氟沙星浓度在2.5~8.5μg·m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样品回收率为99.74%,RSD为0.70%,t检验表明两者无显著差异。结论该法简单,快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纳豆激酶免疫脂质体及其冻干品,并对其药剂学性质进行评价。方法: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纳豆激酶脂质体,在此基础上采用碳二亚胺法偶联抗人纤维蛋白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SZ-63制备纳豆激酶免疫脂质体,将其冻干保存,并进行药剂学性质评价。结果:所制免疫脂质体为多层脂质体,平均粒径为251.6nm,Zeta电位为—34.6mV,其冻干品外观优良,再分散性良好,干燥失重为14.30%,临界相对湿度为45.66%。结论:成功制备了纳豆激酶免疫脂质体及其冻干品。  相似文献   

17.
纳豆激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纳豆激酶是由纳豆芽孢杆菌经发酵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可用于溶栓药物的开发。本文比较了两种测定纳豆激酶活性方法: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法和枯草杆菌蛋白酶活力测定方法,为快速、准确地标示纳豆激酶的效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慕娟  党永 《西北药学杂志》2002,17(4):155-157
目的 分离纯化纳豆激酶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方法 从纳豆中分离纯化具有纤溶活性的纳豆激酶 ,采用氯化钠溶液浸提、硫酸铵盐析及 sephadex G- 1 5 0凝胶过滤分离纯化纳豆激酶 ,纯化倍数 5 0倍 ,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其比活。结果 纳豆激酶比活为 6 0 0 U·mg-1,回收率 40 %。酶学性质研究表明 ,最适反应温度为 5 0℃ ,5 5℃以下稳定 ,最适反应 p H为 8.0 ,在 p H 6~ 1 0溶液中基本稳定 ,分子量约 2 8k D。酶作用机理初探表明 ,纳豆激酶不仅具有纤溶性 ,还有抗凝血性。结论 纳豆激酶有可能成为新型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血红素在575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的原理,采用分光光度法建立测定益气维血冲剂的血红素含量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以氯化血红素作为对照品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7%,阴性样品干扰少;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氧氟沙星片的含量。方法 利用氧氟沙星在293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的特点,测定其吸收度,并对该法与HPLC法测得的结果进行了t检验。结果 氧氟沙星浓度在2.5-8.5u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样品回收率99.74%,RSD为0.70%,t检验表明两者无显著差异。结论 该法简单,快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