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蔡红  蒋刚  王怡鑫 《中国药房》2011,(28):2601-2604
目的:了解当前我院药品价格层次、比例及各价格层次中的药品类别,使药品应用更趋合理。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化学药品以及中成药价格进行调查,将价格分为若干层次,分析各层次中的药品品种数、所占比例、主要作用类别及各类别所占比例。结果:50元以内的品种3个年度分别约占医院用药总数的66.55%、63.52%和63.13%,但金额却只占31.24%、29.79%和28.35%;价格昂贵的品种(单价500元以上药品)分别为45、51和44种,分别约占5.43%、6.33%和5.99%,金额比例分别为14.51%、15.56%和16.70%,成逐年上涨趋势。100~500元为抗肿瘤药价格比较集中的层次,其品种数所占比例较高。结论:我院药品层次比例符合专科医院特点,通过国家价格调整,使得药品价格层次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2.
蔡红  王怡鑫  程凯 《中国药房》2014,(32):3012-3014
目的:探讨化疗药物紫杉醇注射液致过敏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我院输注紫杉醇注射液致过敏反应的62份临床病历,并随机抽取输注紫杉醇注射液未发生过敏反应的102份病历作为对照,对紫杉醇注射液致过敏反应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药物配制浓度、药物过敏史、滴速和预处理方法几个因素未发生与发生过敏反应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4个因素均为紫杉醇注射液致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使用紫杉醇注射液过程中,应当对其致过敏反应的药物配制浓度、药物过敏史、滴速和预处理方法几个危险因素给予关注和干预,以有效预防过敏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非特异性细胞毒性的化疗药物一般不具备分辨恶性肿瘤和非肿瘤细胞的功能,也无法区分不同类型的肿瘤.而分子靶向药物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的特定蛋白发生相互作用.这些药物多数是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RTKs)的表达和活性,并与多个类型的肿瘤相关.  相似文献   
4.
我院43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肿瘤专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9年收集并上报的437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患者性另q及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37例ADR报告中,50~60岁者ADR比例最高,占38.90%;以抗肿瘤药居多,占55.15%;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5.29%;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以及骨髓抑制。结论:应加强化疗监护,优化给药剂量,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纳豆激酶脂质体的制备工艺以及体外释放.方法 以薄膜分散法制备纳豆激酶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其制备工艺,观测其形态、粒径和Zeta电位,并进行体外释放实验.结果 卵磷脂(100 mg)、胆固醇(20 mg)、纳豆激酶质量浓度(0.25 g&#183;L-1),PBS体积(5 mE)和减压蒸发时间(90 min)时包封率最高,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多层囊状脂质体,测得3批纳豆激酶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53.44%,平均粒径为235.7 nm,Zeta电位为-46.82 mV,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释放规律,并在12 h内释放完全.结论 纳豆激酶脂质体制备工艺简单、包封率高、成型良好,体外释放迅速.  相似文献   
6.
我院2009年门诊处方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我院门诊处方的药物应用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每月3~4日的门诊处方,调查其科室分布、药物种类及品种、给药途径等。结果:患者就诊科室以乳腺肿瘤科最多,占23.41%;放疗肿瘤科列第2位,占14.98%;普内科列第3位,占11.22%。药物种类以抗肿瘤药最多,占18.74%;循环系统药和消化系统药其次,均占9.41%。在6457频次就诊患者中,应用抗菌药物者2076例,占32.16%,抗菌药物以一药单用为主;给药途径以注射剂为主,占73.73%,其次为口服,占22.75%。结论:我院门诊患者抗肿瘤药和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7.
蒋刚  王怡鑫 《中国药业》2010,19(23):52-53
目的对医院肿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抽查2009年6月8日、6月15日、6月22日3d共1910张住院患者处方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 1910张住院患者处方中,有528张应用了抗菌药物,占27.64%,其中重症监护室(ICU)应用率最高(81.82%),其次为胸外科B病区(52.38%)和头颈外科(46.15%),二联用药处方占34.47%,三联用药处方占4.55%。结论肿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率整体控制较好,但外科系统使用率与联用率偏高,需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管,提高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8.
非特异性细胞毒性的化疗药物一般不具备分辨恶性肿瘤和非肿瘤细胞的功能,也无法区分不同类型的肿瘤.而分子靶向药物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的特定蛋白发生相互作用.这些药物多数是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RTKs)的表达和活性,并与多个类型的肿瘤相关[1].  相似文献   
9.
我院2011年767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肿瘤专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最新特点及规律。方法对2011年1月至12月收集并上报的767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7例ADR报告中,50~60岁者ADR发生率最高,占32.99%;以抗肿瘤药居多,占72.40%;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9.92%;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以及骨髓抑制。结论应加强化疗监护,综合考量患者身体状况,优化给药剂量,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院胸部外科2008年胸部外科手术病例650例,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素药物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发现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素药物存在以下问题:术后总用药时间偏长,合格率为17.7%;联合用药搭配不当,合格率仅为8.6%;抗菌药物种类使用不合理,合格率为56.9%,选择用药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