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消化道SMT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情况,15例消化道SMT患者,用二代IT刀及钩型刀剥离、切除病变,并及时止血。结果 15例消化道SMT患者,其中1例因病灶较大且位于胃底,转外科手术,余14例患者一次性顺利完全切除,无穿孔及大出血,随访1年15例患者复查胃、肠镜显示创面已愈合,未见复发。结论内镜ESD治疗消化道SMT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护理配合方法,以提高ESD术的成功率及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院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对63例SMT患者行ESD术,术前对患者行心理护理,备齐术中器械,术中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护理操作,术后做好健康教育预防并发症的发生。63例患者中48例(76.19%)成功剥离,15例改用腹腔镜完整切除病灶。术中穿孔19 例(30.15%),10例经胃镜下金属夹成功封闭创面,9例改腹腔镜修补穿孔创面,术中出血配合使用热活检钳、电凝、金属夹治疗。51例术后随访观察1~3年,均未复发。ESD技术的发展使消化道SMT能通过内镜进行完整地切除,护理人员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密切配合,熟练操作器械并正确使用是保证ESD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术前通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或超声内镜判断病变浸润深度,对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共42例胃良性肿瘤患者行ESD治疗,3个月后复查内镜评估疗效。结果 36例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85.7%(36/42),ESD切除病变直径1.0~4.5 cm,8例术中少量出血,出血率19.0%(8/42),经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无迟发性出血和穿孔。ESD术后病理:增生性息肉3例,绒毛状腺瘤4例,良性间质瘤17例,平滑肌瘤5例,脂肪瘤7例,异位胰腺6例。36例术后3个月胃镜随访,无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术治疗胃良性肿瘤安全、有效,并可提供准确病理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胃镜检查发现的14例早期食管癌进行ESD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一次性切除率和术后短期复发率.结果 14例食管癌病变范围超过食管1/2周的3例,小于食管1/2周的11例.病变直径2.0~4.0 cm.10例(71.4%)成功完成ESD治疗,平均手术时间70 min.14例患者中4例发生食管穿孔,穿孔发生率28.6%(4/14);1例术后发现少量皮下气肿.术中出血量平均30 ml,均经电凝、氩气刀(APC)、止血夹成功止血.10例成功ESD切除术后均获1、3、6个月随访,刨面基本愈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在合适的早期食管癌病例选择性的开展ESD切除有效而安全.  相似文献   

5.
吴义先  李敏  汪文生 《安徽医药》2012,16(7):979-981
目的探讨消化道早期癌肿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近2年消化道早期癌肿的住院患者12例行ESD,术中观察其并发症,术后进行内镜及病理随访。结果 12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手术时间为55~148 min,平均时间101.5 min。其中发生术中出血10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未发生术后迟发出血;术中穿孔1例,经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治愈。所有病例均术后随访,随访6个月创面均完全愈合,随访期为6~24个月(平均15个月),未见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 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整块切除率,减少病灶残留及复发,根治性切除早期消化道癌肿。  相似文献   

6.
王海涛  沈颖洲  宋汉明  石秀丽  丁罖 《安徽医药》2016,20(10):1905-190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包括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行EMR和ESD治疗的215例患者260处消化道病变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食管病灶4处,胃70处,大肠186处,其中EMR 185例,ESD 30例。ESD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高于EMR;EMR术后2例迟发性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迟发性出血,术中穿孔2例,皆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确诊早期癌变7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处,腺瘤性息肉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1处,间质瘤6处,炎性息肉及其他58处。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行内镜随访,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MR和ESD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变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7.
王兵 《河北医药》2013,(19):2907-290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胃镜检查表现为疑似食管异型增生或早癌患者28例。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并对病理、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术后内镜随访1周~1年。结果 28例患者成功完成ESD治疗26例(92.9%)。术后病理确诊,异型性增生13例,原位癌6例,早期鳞癌7例,食管囊肿2例,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术中出血量平均30 ml,均经电凝、止血夹成功止血;ESD术中出现大出血1例(3.6%),三腔管食管囊压迫成功止血。术后1、2、6、12个月常规随访,均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食管病变安全、有效,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提供完整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我中心2008年6月~2011年2月对26例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进行了ESD,术后3个月行胃镜检查随访.结果 病变位于黏膜层11例,平均直径为14.8 mm(11~32 mm),其中Barrett食管伴急、慢性炎症4例,黏膜组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5月~2012年7月收治的72例GEJ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ESD治疗,统计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切除面积、病理类型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70例患者成功接受ESD,手术成功率为97.2%。平均手术时间为(72.3±10.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5±4.5)ml。术后发热2例,给予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未见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手术平均切除面积(18.5±21.3)mm2。病理学检查平滑肌瘤29例,原位癌15例,黏膜鳞状上皮增生5例,低度恶性间质瘤12例,胃息肉7例,胃纤维瘤4例。随访68例,失访率(5.56%)。随访期间复发3例,复发率为4.17%;平均复发时间(7.5±3.4)个月;复发病灶面积平均(12.2±4.7)mm2。3例复发患者均给予内镜下切除,再次手术后随访12个月未再复发。结论ESD治疗GEJ癌前病变疗效确切,其手术切除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是当前临床治疗GEJ癌前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诊断大肠类癌的临床价值,以及内镜微创治疗早期大肠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经普通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下肿瘤,然后经内镜超声检查确诊类癌,对起源于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类癌患者29例行内镜微创治疗,直径≤1.0 cm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直径>1.0 cm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标本行病理检查。结果 29例均完全切除,病变直径0.6~1.8 cm,19例行EMR术治疗,10例行ESD术治疗。2例ESD术中创面出血,经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无穿孔。术后病理检查均显示为类癌。术后3个月结肠镜复查随访,所有患者创面形成瘢痕,无残留和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下EMR和ESD治疗起源于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的早期大肠类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2年电子胃肠镜发现的15例胃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肿瘤,内镜超声检查和/或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及性质,ESD操作步骤;黏膜下注射液体以抬高病灶,接着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之后使用hook刀或IT刀沿病灶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病变直径1.0~3.5cm,平均2.3cm,ESD手术时间30~175min,平均73 min,ESD治疗过程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或金属钛夹止血,无术后延迟出血发生,穿孔发生率为6.7%(1/15),术后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治疗,能实现较大病灶的完全剥离,为临床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也为消化道早期黏膜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是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包括平滑肌瘤、脂肪瘤、类癌、早癌等.目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SMT的方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我科为25例SMT患者实施了ESD治疗黏膜切除术不能一次性切除的SMT,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超声内镜诊断的SMT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20~68岁.其中,食管6例,胃17例,乙状结肠2例;超声内镜提示18例病变位于黏膜肌层,6例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浅析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某院接受治疗的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采取回归分析的方式观察120例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超声胃镜检查,对病变深度和范围予以明确,ESD术操作期间需要使用HOOK和IT刀,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检出率的吻合率。结果:患者术后活检检出率较高,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出血率为16.67%,迟发性出血6.67%,穿孔4.17%,且术后随访结果显示出现复发的患者仅为1例,复发时间大约为术后9个月时。结论:针对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进行治疗的时候,采取ESD手术疗法,可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脱钙人牙基质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骨科就诊并确诊骨折的306例患者进行骨折手术,完成骨折固定后给予脱钙人牙基质(DTM)1~2g,跟踪观察体温和局部反应,1周内、2个月、3个月、4个月以及4个月以上各拍片一次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术后无一例感染,局部未见任何不良反应。306例患者共得到随访拍片检查者245例,随访率为80.1%。应用DTM治疗的治疗组经治疗后2~3个月内,随访的161例患者中,愈合86例,占53.41%;4个月内愈合率为83.85%,与对照组2~3个月内的痊愈率38.10%,4个月内的痊愈率70.24%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骨折愈合后均无再次出现骨折。结论脱钙人牙基质对骨折愈合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闵寒  陈志荣  徐亚  陈巍峰  龚菲 《江苏医药》2013,39(11):1338-133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0例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患者全麻下行ESD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所有病例内镜随访6个月.结果 采用ESD成功切除所有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整块切除率100%,切除病灶直径2.5-4.0cm,平均3.2 cm;从黏膜下注射至创面处理结束时间为75-145 min,平均109 min;术中均有少量出血(<150 ml).术后病理评估切除病变,9例切缘为阴性,1例腺癌,进一步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未见肿瘤残留,肠壁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1例发生穿孔,予以金属钛夹夹闭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4例完成6个月随访,无一例出现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采用ESD可以安全有效的切除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是一项极有前景的内镜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骨手法配合自制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股骨干骨折的复位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3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正骨手法配合自制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术后1、3、6、12月及每年随访1次,通过临床影像学、Klemm功能恢复分级标准及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标准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40例(93%)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为28个月,3例(7%)患者失访。所有随访患者骨折愈合38例,愈合时间(6.3±3.4)个月;2例股骨骨折不愈合,后行断端清理并髂骨植骨术后愈合;术后疗效按照Klemm功能恢复分级标准评定:优12例,良23例,中8例,优良率为81%;治疗优13例,良24例,中6例,优良率为86%。结论正骨手法配合自制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股骨干骨折,具有复位效果良好、手术时间缩短、操作简单实用、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俊曦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135-135
目的 探讨鼻内镜黏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为43 例伴下鼻甲骨增生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通过鼻内镜行黏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8 个月~1 年.记录术后创面愈合、下鼻甲位置及鼻塞情况等.结果 28 例随8 个月,治愈25 例,好转3 例.15 例随访1 年后有效率90%.术后鼻腔无粘连,创面愈合快,无鼻腔干燥和下鼻甲萎缩.结论 鼻内镜黏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能有效避免鼻腔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破坏而引起的并发症,是目前治疗伴有下鼻甲骨性增生的慢性肥厚性鼻炎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EMR组和ESD组,每组43例。EMR组患者行EMR治疗, ESD组患者行E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术后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率、术后残留率。结果 ESD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EMR组,术中出血量多于EMR组,胃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E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7.7%、97.7%,均高于EMR组的53.5%、8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2.73±0.92)分,明显低于EMR组的(4.19±1.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008, 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残留率均低于E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癌患者应用ESD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与EMR比较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患者痛苦小、身体恢复快、病灶完整切除率高、复发率低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避孕药在预防宫颈微波术后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避孕药对宫颈微波术后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作用。方法76例宫颈中重度糜烂微波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术后单纯抗生素治疗;观察组36例,术后抗生素治疗同时口服避孕药。术后1、1.5、2、3、4、8个月行妇科检查及阴道镜检查,可疑病灶者阴道镜下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组1个月愈合率77.5%,1.5个月愈合率95%,2个月愈合率100%;观察组1个月愈合率80.56%,1.5个月愈合率97.23%,2个月愈合率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宫颈微波术后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15%;观察组无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避孕药是否可预防宫颈微波治疗术后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耳内镜下大蒜膜贴补治疗外伤性鼓膜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采用电视监视耳内镜下大蒜膜贴补治疗。结果 36例患者均一次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3个月,术后1个月内34例穿孔灶已愈合,1例2个月后愈合,1例3个月后穿孔未能愈合,改用其他术式治疗,治愈率为97.1%。结论耳内镜下大蒜膜贴补治疗外伤性鼓膜穿孔是一种简便、有效、安全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